晁鐵軍和博物館級畫框製作者之緣 • Maggie's藝術駐留

2021-01-14 RichardWatercolor

Maggie’s 藝術駐留迎來了Harry Van Der Veen短期做客,很高興有兩天時間和他交流。

看到他中間名Van就大致能猜到他來自於荷蘭,的確!他傳承了歐洲傳統手工古典畫框製作的技能,他的作品都是博物館級別的。


50年前,20歲的Harry從荷蘭阿姆斯特丹來到澳洲,現在墨爾本生活。他的客戶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藝術投資者、博物館定製等,也包括在羅浮宮裡展出作品的畫家。

【Maggie’s 藝術駐留】位於Double Bay,是Live in Art Sydney開創的有百年歷史的house裡的藝術空間。

我和Harry在facebook上認識,他關注我有兩年多時間。有時,他會在我的畫下邊認真留言評論。記得第一次看到他的留言時,我就知道他是個懂畫的的人:不是簡單的恭維,而是從藝術的角度恰當的給出了評價,於是我們就成了朋友。

今年4月份時,他在我facebook的一幅作品下留下了一句話「希望有一天我能親手為你做個框」,看到後我覺得非常開心,我知道能有一個Harry的手工畫框很難得,他先要看到畫作後,才會選擇做還是不做。但因那時我剛好要去歐洲一段時間,所以就暫時擱置了。

這次Harry 專程開車從墨爾本長途來到雪梨,並在Maggie’s House藝術駐留,帶來了他送我的手工古典畫框,這是我很期待的一次見面。

我很榮幸能擁有Harry贈送的一個親自製作的畫框。看了第一眼,我就感到很驚豔,也意識到做好一個框子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天分,加上多年的磨練和藝術積澱。他做的框子看起來粗獷中帶著規矩,華麗又有著收斂,並不是那種很膩的嶄新得金光燦燦的框子,它給人一種時間感和豐富感。

我和Harry一見如故,我告訴他我第一次去歐洲最先踏上的就是荷蘭的土地,乘坐的是荷航。兩天裡我們的話題非常寬廣,從他學習經歷和生活環境開始,聊到2004我第一次到羅浮宮看展,一待就是8個小時,Harry瞪圓了眼睛,吃驚地嘆了聲:「Oh, Boy!」。Harry說自己喜歡歷史和哲學,我們的話題又從畫框發展史聊到荷蘭歷史上的畫家、轉到對當代藝術的看法,從肖像畫裡的人物聊到文化背景和宗教差別,又從大航海談到中國發展,最後轉回到荷蘭人的鬱金香和他們發明的股票交易。

我們聊到了歐洲豐富的文化遺留,聊到他很欣賞的倫勃朗,聊到我對梵谷畫作的感受的轉變,我告訴他:誠實地講,在我見到原作之前我沒有喜歡過梵谷,儘管他有著不尋常的一生;但當我第一次參觀梵谷博物館時,這一切都改變了。我記得很清楚,我一幅一幅認真的看了梵谷的作品,心情逐漸變得沉重;直到看完他生命最後時刻的那張麥田烏鴉後,我心裡堵的很厲害,不想跟任何人說話。這種感受幾個小時後才得到緩解,這是我看畫作後反應最強烈的一次。他說的確如此,梵谷割了自己耳朵後,畫裡的能量變的極大。

Harry思維很快,偶爾會蹦一個腦筋急轉彎的話。我說懂歷史的人不會天真,他說所以他是寫實繪畫的支持者。

Harry作為一個畫框製作的大師,顯然不只是簡單的手工藝者。他從小深受家庭的藝術薰陶,他的父親是一位有頭腦的油畫修復師,早年就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從拍賣行拍得有潛在價值的老油畫,進行修復後又以高得多的價格賣出,足見老先生技藝的精湛和獨到的藝術眼光。Harry也在這種藝術環境中耳濡目染,學習和掌握了歐洲傳統的畫框製作技法,包括使用金箔和動物膠等傳統材料。在他的畫框製作生涯中,憑藉他對藝術的理解和認識,他能和畫家進行更深層次的溝通。現在我看來,他更是一位有著高藝術眼光的藝術觀察者和有見地的評論者。

Harry贈送給我的框子是新哥德式風格的,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美術館展覽上,曾看到過一幅印度作品,畫框式樣很有意思,受到了啟發。這次,他在看到我畫的這一幅《錫克族老人》肖像後,想為這幅畫專門做一個框。

《錫克族老人》 紙面水彩  75X55cm

Harry和印度有著非常多的聯繫,那裡有他資助的印度孩子,他自己也到過印度七八次。第1次去印度他就體會到了貧富極度落差的社會現狀,他很同情那些窮人,於是就決定資助8個孩子從小到大的學習和生活。我想這也是Harry要為《錫克族老人》專門做畫框的潛在原因之一吧。

然而,做一個博物館級別的框子遠沒有我想像的簡單。Harry和我聊到,製作以前需要長時間的構思畫框的風格和圖案,要和畫作匹配;另外一個難點是色彩,畫框的色彩要和諧但不能搶畫作的注意力;然後使用動物膠、金箔,油漆等分好多層來進行層層塗裝,最後再打磨,讓需要的地方漏出深紅色的底漆,讓新畫框看起來不「新」,並透出文物一樣歷史的感覺。我非常能理解Harry講的這個過程,在畫畫時我也身處一樣的情境,常常最難的並不是畫的過程,反而是在動手畫以前的構思階段。

我們聊的非常開心,Harry也跟我講了他的家庭。Harry50年前從荷蘭來到澳大利亞,因為他在異鄉愛上了一個故鄉的姑娘,所以就留了下來。Harry曾經有很大的畫框製作企業,但現在的他並不是依賴作畫框為生,他說做這些根本不是為了錢:「我並不是隨便給誰都做畫框的」。Harry有的幸福家庭,有五個孩子,擁有大量的家族企業,包括超市,房產開發,建築商等行業。想起來Harry給我講的一句很自豪的話:「我對我的生活很滿意。」

美好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Harry在Maggie’s 藝術駐留做客結束後,去了昆士蘭和飛去那裡的妻子見面了。

在這裡非常感謝有不同機緣去認識新的朋友,有交流並有收穫。

Harry為畫家Martine製作的畫框,將在阿姆斯特丹和上海展出


畫框製作過程

完成後的畫框


Maggie's 藝術駐留 

聚海內知己

願天涯比鄰

在這個都想年輕都怕老的時代,有這麼一個地方:即感受年代歲月之美又被前沿的時尚包圍;即有家的溫暖味道又有博物館的藏品馨香;即可以小住怡情,也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雖處鬧市,卻「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了解【Maggie's藝術駐留】

請點擊這裡



相關焦點

  • 晁鐵軍水彩作品展「G'day Mate」在墨爾本開展
    南雅拉是墨爾本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區,也是藝術氛圍最濃厚的區,幾幅參展作品在開展當日即被藏家收藏。(華裔畫家晁鐵軍Richard Tiejun Chao)目前是墨爾本剛剛開禁的後疫情階段,依舊很多人親臨現場參加開幕活動。
  • 國際水彩畫家晁鐵軍:人生重啟,我在澳洲做職業畫家
    發現生活之美 分享生活之美 人人都是生活家 國際一線水彩畫家晁鐵軍先生的個人畫展於今日(12月13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從零開始,取得如此成就,真心為他感到驕傲。 每一份成功的背後,都是艱辛的付出。
  • 街頭藝術釋放博物館中的寂寞靈魂,不再被冷冰冰地關在畫框中
    法國藝術家Julien de Casabianca發起了重塑古典肖像畫的活動,將一張張陌生的面孔畫在城市的街角或棄樓牆外,仿佛他們被關在博物館中的靈魂被重新釋放。街頭藝術,顧名思義,即在街頭巷尾展示的一種藝術形式。
  • 藝術漫畫《盧浮地宮》:不要被畫框限制住,未來該如何探秘博物館
    一件事的不可解釋性會比道理和意義更吸引人,這就是「秘密」最動人之處。 有意思,這算不算用現代藝術解讀古代藝術,讓他們用藝術語言對話,討論如何觀賞藝術好?如果說用歷史的方法解讀過去的人生、古人經歷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會不會就像漫畫中畫的拿著梯子看畫的畫中人,始終在畫框裡看畫。 未來與網際網路共生的時代,該用什麼姿勢,什麼語言看畫好?
  • 當藝術黑科技化 數字藝術畫框Meural受青睞
    它就是——來自美國網件的智能數字藝術畫框Meural↓↓↓智能數字藝術畫框Meural展位現場Meural 不僅在我們的展覽上帶來了精彩的產品展示,讓大家能夠近距離領略來自紐約的數字藝術黑科技,還特設了抽獎活動
  • 新星星藝術節國際駐留計劃啟動 首批三人赴荷蘭交流
    據悉,本次駐留項目由荷蘭阿姆斯特爾芬市政府文化部和揚範德託赫特美術館支持,夏塔藝術基金和荷蘭歐藝特藝術諮詢機構共同承辦。除了參觀世界知名美術館、博物館,拜訪當地知名美術學院、畫廊機構及藝術家工作室以外,三人在此遊學期間創作的作品還將於2017年1月28日在揚範德託赫特美術館中集中展出,通過為期一個半月的展覽將駐地經歷和成果展示給當地觀眾。
  • 三分畫,七分裱,收下這份畫框裝裱指南
    經此遭遇,後來在參觀展覽、藝術工作室時,每每見到與畫作相得益彰的精美畫框,總是迷戀不已。中國古語「三分畫,七分裱」所言非虛,更深刻認識到畫框裝裱實為一門藝術。也常暗自琢磨,新時代的 畫框裝裱,怎樣裝出現代感,讓陳列更具藝術範?
  • 他把畫框做成了一門藝術
    何多苓、艾軒、方力鈞、俸正杰等藝術「大腕」都是石京革的老主顧,最近備受關注的「小酒館的禮物」藝術展,每件作品的畫框製作同樣由他完成。「在我看來,他把畫框做成了一門藝術,他自己就是個藝術家。」成都小酒館創始人唐蕾說。
  • BCAF國際藝術駐留計劃 | 創作共生@四川老河溝自然保護區
    秉承著發掘與支持年輕創作者的使命,BCAF國際藝術駐留計劃將自然保護和藝術文化結合到一起,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藝術家到中國多元的自然、人文、社區內居住並思考環保議題相關的藝術創作,為藝術家提供嶄新的文化碰撞、社會平臺、機遇挑戰、創作動力,並通過創新文化合作對駐地社區產生長遠貢獻和社會價值。
  • 數顯之家快訊:電子相框新生代,SHIO世碩科技畫框好還是畫屏好?
    數顯之家快訊:畫框屏是一種智能的展示屏幕,與普通畫框不同的是,畫框屏可以直接顯示手機上的畫面,更加智能,同時具備音響功能,並且包含多種輸入接口,逼真顯示世界名流作品。同時畫框屏還具備AI語音交互功能,直接可以通過智能語音APP控制,隨時分享作品。
  • 「畫框裡的科學——中國科學院首屆科學畫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
    2018年5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文聯主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 中國國家博物館唐勇力畫作裝裱及畫框製作、安裝(單一來源採購...
    中國國家博物館唐勇力畫作裝裱及畫框製作、安裝(單一來源採購)項目中標公告 作者: 發布於:2015-11-26 15:46:00 來源:中國政府採購網
  • 抄尼瑪藝術|我反對王en來獲「王式廓—今日」海外駐留大獎
    今日驚聞王en來老師要去紐約了,遂趕緊瞅了一眼,不瞅不當緊,一瞅嚇尿了原來王en來老師獲得去紐約駐留項目的資格,那抄襲菌肯定得趕緊送上365個祝福的呀,畢竟他是俺一直「敬重」的大師級人物可他是如何獲得這一資格的呢?
  • SHIO世碩32英寸智能藝術畫框高霧度屏實木畫框設計值得選擇麼?
    數顯之家快訊:SHIO世碩32英寸智能藝術畫框 電子相冊 高霧度屏 實木畫框設計用戶可以將手機上的畫面投屏到PC端,支持音視頻、圖片、攝像頭直播等畫面等,使用方便,只需要在同一個wifi條件下即可,歡迎大家前來使用。
  • 這場歐洲油畫展,光是畫框,都值得一看!
    成都博物館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特展,大家都看了嗎?這次展覽展出的60件藏品,全部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簡稱IMA),這家博物館以46000餘件百科全書式的館藏聞名於世。本次展覽為該館首次組織其常設展品赴海外巡展,中國為其巡展的首站。
  • 活躍在國際畫壇的天才畫家陝西禮泉人晁鐵軍
    備考時,我把繁忙工作之餘的所有可能的時間都用來複習,一次性通過了全國研究生招生統一考試,2004年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油畫藝術研究專業全日制的研究生。讀研的那三年裡我精力充沛,妻子也同時遠赴歐洲留學深造。我披星戴月,每天開著我的富康車奔跑在報社和學校之間,白天交大讀書,夜裡編輯部上夜班,每天只睡6個小時。
  • 博物館的美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勞和「絕技」?|國際博物館日
    按:17世紀,歐洲公眾開始有了欣賞藝術作品的強烈需求,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博物館的概念開始出現。18世紀下半葉,全球兩座最古老、最大的博物館應運而生:一座是創立於1759年的大英博物館,一座是創立於1793年的羅浮宮博物館。
  • 【嶗山區博物館系列】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二)
    青島金石藝術博物館、青島琴島鋼琴藝術博物館、青島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青島萬裡江茶博物館、青島華仁輸液文化博物館、青島茜文歐洲藝術博物館、青島九水生態園林博物館、青島愛在古毯博物館、青島海玉嶗山綠石博物館、青島嶗山灣漁村民俗博物館、青島玉窯陶瓷藝術博物館、青島朗藝藝術博物館、二月二民俗技藝體驗博物館、等13家獲省文物局註冊認證的非國有博物館。
  • 康劍飛|「版畫實驗」駐留研修計劃公開招募
    3.創作理念與呈現指導4.版畫應用性研究5.觀瀾原創版畫產業基地駐留創作6.中國版畫博物館總結展覽主要個展:2019年,《臨時舞臺/康劍飛作品展》,中國版畫博物館,深圳,中國2015年,《版畫漂流計劃/康劍飛作品展》,風眠藝術中心,廣州,中國2012年,《內在的邏輯/觀看黑鳥的方式》,中間美術館,北京,中國2007年,《舞臺/康劍飛作品展》,德山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05年,《放飛/康劍飛作品展》,中央美院美術館
  • 科學畫:把科學「裱」在畫框裡—新聞—科學網
    5月18日,「畫框裡的科學——中國科學院首屆科學畫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科學畫作品152幅,所有作品均由中國科學院畫師團隊成員創作。在本次展覽中,能一覽中國第一代到第四代共20位科學畫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