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精彩觀點分享
嬰兒3個月就會有生氣的表現,到了2歲的時候更是容易發脾氣和生氣。其實孩子發脾氣和生氣背後隱藏著成長的密碼。
(1)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了。2歲左右的時候孩子最喜歡說「我來」「不」。執拗地要求自己開門、自己吃飯,一本繪本重複讀幾十遍,如果大人不允許就會發脾氣,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張,他在捍衛自己的主張。
(2)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都還不成熟,不能通過正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3)孩子發脾氣和挑釁有時候可能是在試探父母的反應。
(4)孩子的憤怒情緒往往發生在正在做的事情被阻斷時,或者願望不能達成時。
情緒的問題,第一步是接納和共情。
有的時候孩子和父母哭鬧要買一個玩具,他不僅僅是要這樣東西本身,有的時候也是孩子在強調自己的一個主張,孩子希望達到自己的願望和目的。
當孩子對父母沒有安全感的時候,這種哭鬧行為可能常常會發生,所以,家長需要跟孩子建立起一種彼此信任的關係,不要故意去否定孩子的要求。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的第一步是要去學會接納、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緒。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麼,樹立規則意識,不僅要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更要跟孩子探討,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不同的選擇引發的不同結果。正所謂,沒有絕對的自由,遵守規矩才能更好地擁有自由。
哭是孩子的語言,是孩子正常的表達,孩子通過哭鬧錶達自己的訴求。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哭鬧與壞行為劃等號。但是不顧場合,不計後果的哭鬧還是需要家長給予引導和教育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引導他恰當地去表達他的負性情緒,如果負性情緒沒有出口,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一種疏解自己情緒的辦法,在不開心的時候,孩子能夠通過一個恰當的途徑把那些不愉快創造性地表達出來。
情商,是一個人覺察、理解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情商不是通過別人講道理可以學會的,更無法短期突擊掌握。情商是在一個人年幼的時候,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用恰當的方式,在生活的點滴裡,給予他接納和恰當的對待。父母怎麼去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情緒,日後孩子就會怎麼去對待自己的情緒,孩子會把父母情緒調節的方式,內化成自己的情商。
親子間的溝通很重要,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是家長需要學習的。
首先家長可以跟孩子做分享,比如問題分享,情緒分享。家長主動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時,孩子通過觀察模仿很容易和家長展開深入的溝通。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親子閱讀。親子閱讀時,除了可以開展認知方面的討論,情緒對話也很重要。
每個家長都特別渴望把自己一生的經驗所得一股腦兒都給孩子,但事實上,如果沒有一個具體形象的材料去依託時,家長眼裡那些有用的道理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空洞和難以理解的。很多圖畫書中的內容是可以做這個載體的。
認知重建,可以讓我們用另外一個視角來看待世界和生活,它能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讓我們的情緒更加穩定,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認知重建的過程中,也特別能激發我們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學會創造性地解決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與困境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公益講堂:家庭教育公開課(一)
公益講堂:家庭教育公開課(二)
公益講堂:家庭教育公開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