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遇到情緒來&34;,你會怎樣處理呢?
由國家教育部推出的&34;,邀請來自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異芳,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黃翯青兩位專家,和家長聊一聊&34;。7月17日育才幼兒園全體家長雲端相聚,同學習、共成長。
講座中,兩位專家用專業的理論知識結合教育實踐案例,全面深入地解析了幼兒不同情緒背後的原因,傳授給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表達和情緒管理的方法。
專家觀點一:
嬰兒3個月就會有生氣的表現,到了2歲的時候更是容易發脾氣和生氣。其實孩子發脾氣和生氣背後隱藏著成長的密碼。
專家觀點二:
情緒的問題,第一步是接納和共情。
專家觀點三: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的第一步是要去學會接納、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緒。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麼,樹立規則意識,不僅要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更要跟孩子探討,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不同的選擇引發的不同結果。正所謂,沒有絕對的自由,遵守規矩才能更好地擁有自由。
專家觀點四:
哭是孩子的語言,是孩子正常的表達。不能簡單地把哭鬧與壞行為劃等號。但是不顧場合,不計後果的哭鬧還是需要家長給予引導和教育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引導他恰當地去表達他的負性情緒。幫助孩子找到一種疏解自己情緒的辦法,在不開心的時候,孩子能夠通過一個恰當的途徑把那些不愉快創造性地表達出來。
專家觀點五:
情商,是一個人覺察、理解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情商不是通過別人講道理可以學會的,更無法短期突擊掌握。情商是在一個人年幼的時候,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用恰當的方式,在生活的點滴裡,給予他接納和恰當的對待。父母怎麼去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情緒,日後孩子就會怎麼去對待自己的情緒,孩子會把父母情緒調節的方式,內化成自己的情商。
專家觀點六:
親子間的溝通很重要,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是家長需要學習的。
首先家長可以跟孩子做分享,比如問題分享,情緒分享。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親子閱讀。親子閱讀時,除了可以開展認知方面的討論,情緒對話也很重要。
專家觀點七:
認知重建,可以讓我們用另外一個視角來看待世界和生活,它能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讓我們的情緒更加穩定,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認知重建的過程中,也特別能激發我們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學會創造性地解決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與困境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34;、&34;......在吸收滿滿教育乾貨的同時,家長們在育兒觀念上得到了釐清和滋潤,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記錄學習內容的同時,更要做好後續教育活動的計劃,讓知識落地於實踐,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好情緒~
&34;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34;,怎樣做好情緒管理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智慧。相信這次講座後,家長們都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到幼兒管理情緒的重要性及方法,在接下來的教育過程中,也能夠更有策略地加以引導和幫助。
下一次當情緒來&34;,你會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