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生氣?怎樣讓寶寶學會情緒管理?聽聽專家怎麼說
古話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六月的天氣變幻莫測,前一秒還是晴空萬裡,下一秒就有可能是烏雲密布。有的寶寶也是這樣,前一秒還是興高採烈,後一秒就有可能大發脾氣,總讓人感覺莫名其妙,一頭霧水。
其實寶寶在3個月就會出現生氣的表現,到了2歲的時候,自我意識發展了,對什麼事情都感到好奇,都想自己去嘗試一下,然而自己的語言能力不足,無法通過正常地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還不成熟,表達不清就會著急,一著急就會發脾氣。還有的時候是利用發脾氣、哭鬧來試探父母的反應。或者是在做某一件事情時被阻斷,或者願望沒有達成而變得憤怒。
首都師範大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王異芳老師在家庭教育公開課上說: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的第一步是要去學會接納、理解、尊重孩子的情緒。隨著孩子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麼,樹立規則意識,不僅要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更要跟孩子探討,這樣做的原因,以及不同的選擇引發的不同結果。正所謂,沒有絕對的自由,遵守規矩才能更好地擁有自由。
哭鬧是孩子的獨有的語言,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孩子通過哭鬧來引起父母的關注,以表達自己的訴求。所以千萬不能簡單地把哭鬧與壞行為劃等號。但是不顧場合,不計後果的哭鬧還是需要家長給予引導和教育的。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作為家長要引導他恰當地去表達自己的負性情緒,如果負性情緒沒有出口,無法發洩出來的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極其不利的。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一種疏解自己情緒的辦法,在不開心的時候,孩子能夠通過一個恰當的途徑把那些不愉快表達出來。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作為家長,要學會跟孩子更好地溝通。
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黃翯(hè)青教授說:家長可以跟孩子做分享,比如問題分享,情緒分享。家長主動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時,孩子通過觀察模仿很容易和家長展開深入的溝通。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親子閱讀。親子閱讀時,除了可以開展認知方面的討論,情緒對話也很重要。
作為家長,都特別渴望把自己一生的經驗所得都一股腦兒地教給孩子,但事實上,如果沒有一個具體形象的材料去依託時,家長自己認為的那些有用的道理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空洞和難以理解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圖畫書、繪本這類載體中的內容來對孩子進行認知重建,用另外一個視角和孩子一起來看待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思維更加多元,情緒更加穩定,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認知重建的過程中,也特別能激發我們創造力和想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