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
這句話大家都懂,但是實踐起來卻沒那麼容易。
前幾天,一個爸爸跟我探討孩子教育的問題。他說,他真的很愛他的女兒。他也知道他的女兒還小,可能是當時他們那個年代比較貧苦。所以看到現在環境那麼好,可是自己的女兒都不珍惜,還總是說不聽。就忍不住對她發火。其實他發完火,內心也很愧疚。因為明明知道孩子還小,可就是忍不住。
上面這個案例發生在我的身邊,就是因為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時,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所以導致孩子擔驚受怕,孩子會想著:爸爸生氣了怎麼辦,這樣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卑。
前段時間看到了王菲和那英再度合體的作品《歲月》,仍然被天后的氣場所震懾。距離她們上一次的合作已經過去多年,王菲也是經歷了結婚、離婚等很多生活上的變故。但是歲月仿佛並沒有傷害這個靈動的精靈,她仍然是那個無拘無束、不追名逐利的瀟灑天后。
竇靖童王菲的女兒,看上去很有個性,在音樂上很有天賦,修函穿隨性的服裝。留著特殊的髮型,看上去很叛逆的小孩但是和媽媽的關係卻超好。她曾經在社交網站上提出了媽媽的照片,並進行了花式吹捧。網友們感慨,天后在育兒方面也是很有一套。
似乎天后疏離的個性並不符合傳統母親的概念,但是她對親子關係中尺度的把握非常在行。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有主持人問到她打算給孩子找個怎樣的父親,她想都沒想的說,孩子有爸爸,我只需要找個伴侶。活的如此通透也讓人感慨。雖然經歷了多次離婚,但是卻沒有把壞情緒帶給孩子,能夠和孩子做朋友是很多家長都做不到的事情。懂得掌控情緒,是親子關係維護最基礎的支撐。
01為什麼家長心情不好就拿孩子當「出氣筒」?
前段時間熱播的明星親子互動綜藝,很多網友被陳小春父子圈粉了。在節目播出的初始,大家紛紛感慨,「小春哥真的太兇了,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兩個脾氣火爆的父母怎麼生得出脾氣這麼好的寶寶啊!」,其中有一集節目,小春哥嫌棄小小春走路慢,就不聽的喊小小春快一點。但是因為是一段上坡的路並不好走,小春哥的怒氣值爆表,這時小小春向爸爸喊話,問爸爸可以不生氣嗎?小小春顯然被孩子的話驚到了,隨即向孩子說了抱歉。這件事對小春哥的影響很大,他在節目中多次提及,這個嚴厲的父親也開始慢慢的收斂自己的脾氣,開始更加耐心的照顧孩子。
很多家長都會有像小春哥一樣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孩子走得慢也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這些原因歸根結底是家長在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大人的步子很大,但是孩子的腿很短。
之前在餐廳遇到一對父女。外人顯然能看得出來父親是非常愛女兒。但是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也令我十分震驚。孩子在爸爸結帳的時候跑過來我們這玩了一下,父親一轉頭沒看到女兒,火急火燎的找過來後,氣急敗壞的給了孩子一巴掌。我們旁人就勸父親冷靜一點。顯然,父親很後悔那一巴掌,但是做出來的動作已經傷害到孩子了。
我們明白父親是愛女心切,一方面擔心女兒不見了,一方面情緒上來了,在找到女兒後反而做出了過激的行為,因為父親認為:我明明叫你不要到處亂跑了。可孩子的天性本就是好奇,看到可愛的狗狗或者是沒見過的事物都會控制不住腳步。而孩子父親的做法也有可能可以讓孩子記住:不能亂跑。但是孩子也會因此心裡留下陰影。
大人知道在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安靜,但是顯然孩子更容易沉浸在玩話筒的樂趣裡。孩子也同樣知道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但是孩子畢竟孩子,本就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應該由家長耐心引導。當家長沒有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的時候,很容易想當然的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孩子。
奧裡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這點在親子關係中同樣適用。
當父母被負面情緒裹挾的時候,很容易把這種消極的情感狀態施加到孩子身上。而衝孩子發火就成了父母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至於教育意義那就是微乎其微的了。
02為人父母,我們的情緒管理也應該成熟了吧
近來關於父母情緒失控失手釀成家庭慘劇的新聞也不少,西安有一名男子與妻子因為上網的問題發生了爭執,暴怒之下把9個月的寶寶扔在了地上,孩子顱骨骨折醫治無效去世;無獨有偶,有一年輕母親,因為孩子吃飯的時候很拖拉,多次提醒都沒有得到回應,於是年輕的媽媽盛怒之下踢踹了孩子幾下,結果造成孩子昏迷,送醫院後不幸去世。
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我腦子裡浮現出來:原來做父母不用考試,真的是非常糟糕的。我們作為家長,我們老生常談的「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除了外在的環境、硬體設施以外;家長也不也是孩子成長環境中的一部分嗎?家長動不動就發火,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怎麼培養出性格開朗的孩子呢?作為家長,我們的情緒管理也應該成熟了吧。
也會有家長說,我在外面工作一天了,回到家裡孩子還這麼不聽話,所以把外面受到的氣轉移到孩子身上。美名其曰:工作就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條件。可真正,沒有把孩子當一回事的也是家長。
負面情緒的發洩是成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表現。而當這些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時,很容易引發更加嚴重的事故。父母不能很好的接納自己的情緒,孩子難免會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孩子沒有反擊的能力,只能成為情緒的受虐者,而施虐者卻是與孩子最為親近的父母。
我們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怎麼做的,孩子也會效仿。孩子脾氣不好,一方面是寵溺,另一方面就是家長多半也還是脾氣暴躁的。家長應對自己情緒管理,沒有辦法做好,那孩子也一樣。遇到事情,只會想著宣洩,更嚴重的就是以暴力解決問題。
例子:鄰居家的孩子脾氣特別暴躁,就是因為鄰居的脾氣也不是很好。
家長的情緒掌控能力欠缺,在應對過激情緒時會顯得更為無能。同時,這也是孩子控制情緒模仿的樣本,孩子也很容易形成極端的性格,具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對他人的容忍度低,更容易被負面情緒傷害。
03在孩子面前,家長學會這4招壓住自己的壞脾氣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知道一個非常淺顯而又不去做的道理:知錯就改。
如果你是上述中,對待孩問題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導致讓孩子受傷了。作為家長,也是在不斷成長的過程,學會這4招,壓住自己的壞脾氣:
步驟1:覺察——學會發現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步驟2:疏導——找到合理的途徑和方式,來緩和、疏導甚至發洩掉自己的情緒
步驟3:內省——從內在去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衡量情緒失控的結果是不是自己能承擔的
步驟4:解決——找出處理事情的辦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補救的辦法,二是下次的預防和應對辦法。
定期反省自己的情緒控制
步驟1:覺察——學會發現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適當的進行情緒復盤,反思自己在情緒控制方面的成績,從反省的過程中找到控制情緒的側重點和欠缺的部分。不斷的進行復盤,家長們會發現自己無法控制情緒的糾結點,有針對性、區別性的進行對待。
步驟2:疏導——找到合理的途徑和方式,來緩和、疏導甚至發洩掉自己的情緒
深呼吸,發脾氣前數到十
很多家長發脾氣是一種類似於應激反應的表達,這時家長不妨嘗試一下,在發火前,深呼吸一下,在心裡默默的數到十,給情緒一個緩衝的時間。避免在盛怒之下進行言語行為的表達。冷靜一下,給予自己恢復理智的時間。
步驟3:內省——從內在去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衡量情緒失控的結果是不是自己能承擔的
多和孩子聊聊天
保持與孩子的溝通,親子間的關係會更加親密,父母也更加能夠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犯錯時,這種親密感會讓孩子更加願意聽從父母的引導,而父母也更加能夠找到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而不至於使事情發生到過激的程度。
步驟4:解決——找出處理事情的辦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補救的辦法,二是下次的預防和應對辦法。
學會轉移注意力
家長適當的學會轉移注意力,更加能夠緩和焦慮、憤怒、失望等消極的情緒。比如說離開令自己情緒失控的現場,適當的想像一下其他有趣的部分,從當下的環境中抽離出來。轉移注意力不僅可以平緩情緒,也可以讓父母重新思考問題本身。
總的來說,成年人管理自己的情緒有四個基本的步驟,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下:
情緒雖然有點像浪花,但和浪花最大的不同在於,水作為一種客觀物質的存在,它無法自主選擇,所以,無風不起浪,有了風就一定會起浪。但人作為一種高級生物,我們能選擇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很情緒化時,很難關注到孩子的想法,更加無法體會到孩子的情緒負擔。父母的負面情緒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緩解,但是其中最糟糕的發洩方式就是把這種負面的情感體驗傳染給孩子。當父母發現孩子也會亂發脾氣或者是過分的小心翼翼時,這並不是孩子的錯,更多的是父母的情緒失控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愛到底是什麼?愛是——無條件的接納。作為家長,我們如果都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孩子就成為了我們情緒失控的受害者。試問這樣的家庭,如何能培養出心智善良的孩子呢?所以把我們的情緒收一收,愛孩子,不只是在表面。還有深深的包容,在他們幼小無助的時候,他們最相信,最依賴的也是我們。
語言暴力與肢體上的暴力更加令人受傷。當孩子被大人的情緒裹挾時,孩子很難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大家對於父母需要進行情緒控制是怎樣看待的呢?有哪些應對情緒的方法呢?歡迎分享。
我是小鴻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