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別生氣了」孩子都在安慰你,家長的「情緒管理」丟哪了

2020-12-20 小鴻兒媽媽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

這句話大家都懂,但是實踐起來卻沒那麼容易。

前幾天,一個爸爸跟我探討孩子教育的問題。他說,他真的很愛他的女兒。他也知道他的女兒還小,可能是當時他們那個年代比較貧苦。所以看到現在環境那麼好,可是自己的女兒都不珍惜,還總是說不聽。就忍不住對她發火。其實他發完火,內心也很愧疚。因為明明知道孩子還小,可就是忍不住。

上面這個案例發生在我的身邊,就是因為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時,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所以導致孩子擔驚受怕,孩子會想著:爸爸生氣了怎麼辦,這樣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卑。

前段時間看到了王菲和那英再度合體的作品《歲月》,仍然被天后的氣場所震懾。距離她們上一次的合作已經過去多年,王菲也是經歷了結婚、離婚等很多生活上的變故。但是歲月仿佛並沒有傷害這個靈動的精靈,她仍然是那個無拘無束、不追名逐利的瀟灑天后。

竇靖童王菲的女兒,看上去很有個性,在音樂上很有天賦,修函穿隨性的服裝。留著特殊的髮型,看上去很叛逆的小孩但是和媽媽的關係卻超好。她曾經在社交網站上提出了媽媽的照片,並進行了花式吹捧。網友們感慨,天后在育兒方面也是很有一套。

似乎天后疏離的個性並不符合傳統母親的概念,但是她對親子關係中尺度的把握非常在行。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有主持人問到她打算給孩子找個怎樣的父親,她想都沒想的說,孩子有爸爸,我只需要找個伴侶。活的如此通透也讓人感慨。雖然經歷了多次離婚,但是卻沒有把壞情緒帶給孩子,能夠和孩子做朋友是很多家長都做不到的事情。懂得掌控情緒,是親子關係維護最基礎的支撐。

01為什麼家長心情不好就拿孩子當「出氣筒」?

前段時間熱播的明星親子互動綜藝,很多網友被陳小春父子圈粉了。在節目播出的初始,大家紛紛感慨,「小春哥真的太兇了,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兩個脾氣火爆的父母怎麼生得出脾氣這麼好的寶寶啊!」,其中有一集節目,小春哥嫌棄小小春走路慢,就不聽的喊小小春快一點。但是因為是一段上坡的路並不好走,小春哥的怒氣值爆表,這時小小春向爸爸喊話,問爸爸可以不生氣嗎?小小春顯然被孩子的話驚到了,隨即向孩子說了抱歉。這件事對小春哥的影響很大,他在節目中多次提及,這個嚴厲的父親也開始慢慢的收斂自己的脾氣,開始更加耐心的照顧孩子。

很多家長都會有像小春哥一樣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孩子走得慢也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這些原因歸根結底是家長在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大人的步子很大,但是孩子的腿很短。

之前在餐廳遇到一對父女。外人顯然能看得出來父親是非常愛女兒。但是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也令我十分震驚。孩子在爸爸結帳的時候跑過來我們這玩了一下,父親一轉頭沒看到女兒,火急火燎的找過來後,氣急敗壞的給了孩子一巴掌。我們旁人就勸父親冷靜一點。顯然,父親很後悔那一巴掌,但是做出來的動作已經傷害到孩子了。

我們明白父親是愛女心切,一方面擔心女兒不見了,一方面情緒上來了,在找到女兒後反而做出了過激的行為,因為父親認為:我明明叫你不要到處亂跑了。可孩子的天性本就是好奇,看到可愛的狗狗或者是沒見過的事物都會控制不住腳步。而孩子父親的做法也有可能可以讓孩子記住:不能亂跑。但是孩子也會因此心裡留下陰影。

大人知道在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安靜,但是顯然孩子更容易沉浸在玩話筒的樂趣裡。孩子也同樣知道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但是孩子畢竟孩子,本就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應該由家長耐心引導。當家長沒有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的時候,很容易想當然的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衡量孩子。

奧裡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中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這點在親子關係中同樣適用。

當父母被負面情緒裹挾的時候,很容易把這種消極的情感狀態施加到孩子身上。而衝孩子發火就成了父母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至於教育意義那就是微乎其微的了。

02為人父母,我們的情緒管理也應該成熟了吧

近來關於父母情緒失控失手釀成家庭慘劇的新聞也不少,西安有一名男子與妻子因為上網的問題發生了爭執,暴怒之下把9個月的寶寶扔在了地上,孩子顱骨骨折醫治無效去世;無獨有偶,有一年輕母親,因為孩子吃飯的時候很拖拉,多次提醒都沒有得到回應,於是年輕的媽媽盛怒之下踢踹了孩子幾下,結果造成孩子昏迷,送醫院後不幸去世。

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我腦子裡浮現出來:原來做父母不用考試,真的是非常糟糕的。我們作為家長,我們老生常談的「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除了外在的環境、硬體設施以外;家長也不也是孩子成長環境中的一部分嗎?家長動不動就發火,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怎麼培養出性格開朗的孩子呢?作為家長,我們的情緒管理也應該成熟了吧。

也會有家長說,我在外面工作一天了,回到家裡孩子還這麼不聽話,所以把外面受到的氣轉移到孩子身上。美名其曰:工作就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條件。可真正,沒有把孩子當一回事的也是家長。

負面情緒的發洩是成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表現。而當這些負面情緒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時,很容易引發更加嚴重的事故。父母不能很好的接納自己的情緒,孩子難免會成為無辜的受害者。孩子沒有反擊的能力,只能成為情緒的受虐者,而施虐者卻是與孩子最為親近的父母。

我們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怎麼做的,孩子也會效仿。孩子脾氣不好,一方面是寵溺,另一方面就是家長多半也還是脾氣暴躁的。家長應對自己情緒管理,沒有辦法做好,那孩子也一樣。遇到事情,只會想著宣洩,更嚴重的就是以暴力解決問題。

例子:鄰居家的孩子脾氣特別暴躁,就是因為鄰居的脾氣也不是很好。

家長的情緒掌控能力欠缺,在應對過激情緒時會顯得更為無能。同時,這也是孩子控制情緒模仿的樣本,孩子也很容易形成極端的性格,具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對他人的容忍度低,更容易被負面情緒傷害。

03在孩子面前,家長學會這4招壓住自己的壞脾氣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知道一個非常淺顯而又不去做的道理:知錯就改。

如果你是上述中,對待孩問題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導致讓孩子受傷了。作為家長,也是在不斷成長的過程,學會這4招,壓住自己的壞脾氣:

步驟1:覺察——學會發現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步驟2:疏導——找到合理的途徑和方式,來緩和、疏導甚至發洩掉自己的情緒

步驟3:內省——從內在去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衡量情緒失控的結果是不是自己能承擔的

步驟4:解決——找出處理事情的辦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補救的辦法,二是下次的預防和應對辦法。

定期反省自己的情緒控制

步驟1:覺察——學會發現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適當的進行情緒復盤,反思自己在情緒控制方面的成績,從反省的過程中找到控制情緒的側重點和欠缺的部分。不斷的進行復盤,家長們會發現自己無法控制情緒的糾結點,有針對性、區別性的進行對待。

步驟2:疏導——找到合理的途徑和方式,來緩和、疏導甚至發洩掉自己的情緒

深呼吸,發脾氣前數到十

很多家長發脾氣是一種類似於應激反應的表達,這時家長不妨嘗試一下,在發火前,深呼吸一下,在心裡默默的數到十,給情緒一個緩衝的時間。避免在盛怒之下進行言語行為的表達。冷靜一下,給予自己恢復理智的時間。

步驟3:內省——從內在去自我反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衡量情緒失控的結果是不是自己能承擔的

多和孩子聊聊天

保持與孩子的溝通,親子間的關係會更加親密,父母也更加能夠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當孩子犯錯時,這種親密感會讓孩子更加願意聽從父母的引導,而父母也更加能夠找到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而不至於使事情發生到過激的程度。

步驟4:解決——找出處理事情的辦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補救的辦法,二是下次的預防和應對辦法。

學會轉移注意力

家長適當的學會轉移注意力,更加能夠緩和焦慮、憤怒、失望等消極的情緒。比如說離開令自己情緒失控的現場,適當的想像一下其他有趣的部分,從當下的環境中抽離出來。轉移注意力不僅可以平緩情緒,也可以讓父母重新思考問題本身。

總的來說,成年人管理自己的情緒有四個基本的步驟,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下:

情緒雖然有點像浪花,但和浪花最大的不同在於,水作為一種客觀物質的存在,它無法自主選擇,所以,無風不起浪,有了風就一定會起浪。但人作為一種高級生物,我們能選擇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很情緒化時,很難關注到孩子的想法,更加無法體會到孩子的情緒負擔。父母的負面情緒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緩解,但是其中最糟糕的發洩方式就是把這種負面的情感體驗傳染給孩子。當父母發現孩子也會亂發脾氣或者是過分的小心翼翼時,這並不是孩子的錯,更多的是父母的情緒失控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愛到底是什麼?愛是——無條件的接納。作為家長,我們如果都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孩子就成為了我們情緒失控的受害者。試問這樣的家庭,如何能培養出心智善良的孩子呢?所以把我們的情緒收一收,愛孩子,不只是在表面。還有深深的包容,在他們幼小無助的時候,他們最相信,最依賴的也是我們。

語言暴力與肢體上的暴力更加令人受傷。當孩子被大人的情緒裹挾時,孩子很難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大家對於父母需要進行情緒控制是怎樣看待的呢?有哪些應對情緒的方法呢?歡迎分享。

我是小鴻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生氣要打人,2種媽媽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情緒管理
    讓我們先做個想像,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孩子。你今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讓你非常的生氣,甚至是憤怒,你要把自己的心理感受告訴自己的媽媽。孩子:我很生氣,我要揍小明媽媽:我和你說過打人是不對的。孩子:我很生氣,我要揍小梅。
  • 為什麼有時候你越安慰孩子,孩子越生氣?
    哈嘍,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今天成了給大家分享一個育兒知識,為什麼有時候你越安慰孩子越生氣呢。下次注意就好了,孩子更生氣了,能把試卷撕了,孩子比賽沒有取得名次,很失望,我們安慰孩子沒關係,別灰心,繼續努力,結果孩子哭得更兇了,為什麼我們越安慰孩子的氣性反而更大呢,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為什麼生氣。
  • 別再說「別哭,別生氣」了!家長做到這幾點,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還有一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出門玩耍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就立馬哭鬧不止,覺得現在的小男孩真的是越來越嬌氣了。其實,3-6歲是孩子情緒管理的黃金期,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別再說「別哭,別生氣」了!家長做到這幾點,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 「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你還在用情緒操控孩子嗎?
    用「生氣了」制服孩子,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孩子一犯錯,大人就用生氣來制服他,其實就是企圖用情緒「操控」孩子,怒火之下的家長,往往會把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忽略,讓孩子接受到錯誤的訊息,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她說,我覺得,有些家長教育孩子時,給孩子的理由經常是錯的,隨後她講述了一段在高鐵上的經歷,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過:上次坐高鐵,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椅子了?」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首先,我真的沒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其實也不重要。
  • 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家長到底該怎樣安慰?
    我問他,你有沒有跟誰表達過這些感受呢?他點點頭,告訴我他曾經跟父母溝通過,但是換來的回應就是「這次沒考好沒關係,爸爸媽媽都不怪你,你不用想那麼多,好好學習就行」,小康無奈又生氣的說道。比如你丟了工作後去跟朋友吐槽,朋友安慰你說「沒關係,就是一份工作嘛,丟了再找唄」,我們肯定也會感覺到對方在站著說話不腰疼。那麼,家長們為什麼經常這樣來安慰孩子呢?家長這麼說的初衷其實是想要讓孩子開心一點,放寬心,儘快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別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大
    這天媽媽帶橙子到家附近的公園玩沙子,他玩得很投入,一轉眼就玩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可無論媽媽怎麼哄勸,橙子都不肯走,無奈之下,媽媽語氣重地說了句:"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沒想到孩子頓時感到很害怕,乖乖地跟她走了。發現這句話管用之後,每當橙子耍小脾氣,媽媽都會搬出來"治"孩子,把橙子管得服服帖帖。
  • 孩子鬧情緒怎麼辦?教你三步處理法,搞定孩子的情緒管理
    這些做法實際上都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包括一些我們自以為是安慰的話,比如「沒關係」「別著急」「不要緊」,也是在否定他們的感受。因為在孩子心裡,就是「有關係」「很著急」「很要緊」!家長的功課接納孩子的情緒,可能很多家長知道應該這麼做,但當時一上火就顧不上、做不到。其實,在管理孩子的情緒之前,家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為什麼孩子生氣後就打媽媽?培養孩子情緒管理,才是最佳應對法寶
    孩子為什麼會生氣時打媽媽?1)孩子和媽媽關係最好家長要知道,孩子打媽媽,並不是打媽媽這個人,而是想要打掉媽媽身上讓導致自己生氣的部分。孩子控制能力比較差,所以情緒都很外露,當孩子不高興時,就會發脾氣、砸東西、甚至是打媽媽,因為孩子並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悲傷、難過或是憤怒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情緒表達和管理並不是天生就會的,而是需要後天學習的。所以這也就需要家長來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引導和培養。
  • 生氣的時候打父母、摔東西,孩子缺乏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是情商低
    有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或者是摔東西打人,這讓家長非常生氣,所以會下意識地用打孩子的方式來解決,但是根源卻沒有解決。,結果這孩子卻是這樣的態度,換誰誰都要生氣!強強媽這只是句氣話,哪有家長會不捨得自己的孩子買玩具呢?但是,強強一聽媽媽說了這樣的話,直接眼睛就紅了,瞪了強強媽好久,突然就站起身,把電視遙控器也給摔了。
  • 情緒管理類繪本(一)——《菲菲生氣了》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拿破崙情緒管理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一本本領。很多大人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摸索,學會了情緒管理,而孩子,可能連情緒都很難表達清楚,更何況是管理。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幫助了。認知情緒。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現在有情緒,並且能夠容易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
  • 孩子說「都怪你」是在推卸責任?情緒宣洩才是潛臺詞
    我摟著這孩子,繼續自言自語:小汽車丟了,打人或者哭都不解決問題啊!也沒見小汽車回來。要是我我就不生氣,不如想想辦法,把小汽車找回來。一直抽泣的小寶突然嗚咽著問:有什麼......什麼辦法啊?我:正在開車不好找,不如等車停了,一下子就能找到,如果找不到了,也可以給媽媽好好說,再買。
  • 孩子總生氣如同「火藥桶」一般,該如何讓孩子做好情緒管理?
    在孩子受到負面情緒影響的時候,其表現形式有暴躁、易怒、生悶氣、焦慮、悲觀等等,時常上一秒還「陽光明媚」,下一秒就因為某件事、某句話變得「晴轉多雲」甚至「雷雨交加」。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們通常都有些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完全不知該如何應對。
  • 「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你還在用情緒操控孩子嗎?
    :「快回家吧,要不媽媽生氣了!」「你再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大人們似乎認為,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就是企圖在用自己的情緒操控孩子,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生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久而久之,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為別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 孩子叛逆厭學,為何你的安慰與鼓勵無效?小心自己掉入了情緒誤區
    以上的回答,是我與很多叛逆厭學孩子的家長溝通後,聽到的最多的答案。你可能認為以上各位媽媽的回應,好像沒有一項提及「生氣」。但是孩子常常會在內心困惑地反駁:「有啊!媽媽在語氣上已經很兇了啊!」或者「媽媽從來不關心我內心在想什麼,她一定是在生我的氣!」
  • 「媽媽,你生氣好可怕」,控制不好情緒的家長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有一次,又吼完兒子,然後讓他睡覺,兒子忽然跟我說:媽媽,我抱抱你,你別生氣了。那一刻,眼睛瞬間發脹,然後點了點頭,扭過頭,瞬間淚奔。就在這時,旁邊也有顧客看不下去了,就勸阻:這位媽媽消消氣,別打了,孩子知道錯了。這個媽媽也停手了,此時的小男孩,徹底被嚇壞了,一抽一抽地幾乎說不出話來:「聽,聽話。」這位媽媽然後一屁股坐在座位上,繼續對著站在那裡哭泣的男孩訓話:不準哭。敢在我面前扔筷子?我打死你信不信。
  • 孩子委屈情緒低落,你真的知道怎麼安慰孩子嗎?
    而在安慰孩子過程中,不少家長會陷入一些誤區。常常以交換形式轉移注意力,或用「你再哭我就不理你」這樣的話來威脅孩子。 也有的家長喜歡講大道理,直接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 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這種做法並沒有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洩。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威力大
    研究調查顯示:如果家長經常對六歲以前的孩子說「你在這樣,我生氣了」,孩子會慢慢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如果家長總是想著用情緒控制孩子,這就喪失了教育的意義。大麟子接著說「哥哥生氣了」,害怕地跑進了媽媽的懷抱。其實安迪沒有生氣,是大麟子自己想像的生氣。在孩子不好好吃飯,各種挑食的時候,家長就會說:「你要是再挑食,媽媽就生氣了。」當孩子哭鬧著要玩具時,家長就會說:「你再不乖乖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長此以往下去的話,以後孩子聽到別人說生氣了,就會從內心感到恐懼。
  • 「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家長想用情緒控制,壞處卻比好處大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父母會恐嚇自己的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哦」,「寶寶不能這麼做,媽媽會生氣的」等,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具有威脅性的話語來讓孩子變得聽話。但其實這種方式,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只能起到暫時性的效果。
  • 孩子不知哪錯了,惹母親生氣離家出走,情緒控制是家長必修課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情緒管理是父母的必修課近日,安徽南陵一個7歲的男孩晚上報警說自己的媽媽跑了。民警了解情況後才明白,原來,男孩的媽媽因為孩子喜歡吃湯泡飯就開始嘮叨,自己嘮叨了50分鐘,越說越生氣,然後就離家出走了。
  •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家長別做孩子的情緒抹殺者,要做管理者
    不同的類型的家長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家長類型:"情緒抹殺型"(1)縮小轉換型家長:用獎勵"誘惑"孩子配合治療"寶寶,如果你乖乖的配合醫生治療,讓醫生好好檢查一下,回家之後爸爸(媽媽)就給你買喜歡的玩具。"(2)壓抑型家長:家長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對孩子進行嚴厲的訓斥"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男子漢怎麼能夠怕看牙醫,你趕緊給我安靜點。"這類型的家長一樣也是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同樣的把悲傷、生氣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甚至還會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