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挑戰和挫折,這個時候家長們的安慰就必不可少。不過,安慰孩子可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活兒。有些安慰不僅起不到效果,反而還會激化親子間的矛盾,導致問題更加棘手。
我上周做了一個個案輔導,案例的主人公小康是一個剛剛高考完的高三學生,因為這次高考考得不太好,沒上本科線,所以自己決定重新復讀一年。
小康在復讀學校上學的半個月裡,情緒越來越差,學習狀態日趨下降,跟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急劇惡化,家長非常擔心,所以帶孩子過來做心理輔導。
在跟小康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現在的心理壓力非常大,有要跟新老師和新同學進行交往,重新構建關係的壓力,有這次高考沒考好所帶來的內疚、失望等情緒壓力,有對重新復讀一年卻不知道結果如何的焦慮和恐懼,還有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父母,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委屈和生氣。
我問他,你有沒有跟誰表達過這些感受呢?他點點頭,告訴我他曾經跟父母溝通過,但是換來的回應就是「這次沒考好沒關係,爸爸媽媽都不怪你,你不用想那麼多,好好學習就行」,小康無奈又生氣的說道。
從小康的反應來看,父母的「安慰」對他來說不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還增加了他對父母的不滿。
生活中,類似的安慰人的話還有很多。比如:
這些話看起來是在安慰人,但是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被敷衍的感覺,所以它們都屬於無效的安慰。
我們成年人其實也一樣。比如你丟了工作後去跟朋友吐槽,朋友安慰你說「沒關係,就是一份工作嘛,丟了再找唄」,我們肯定也會感覺到對方在站著說話不腰疼。
那麼,家長們為什麼經常這樣來安慰孩子呢?
家長這麼說的初衷其實是想要讓孩子開心一點,放寬心,儘快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畢竟,孩子們面臨的很多困惑都是家長們當年經歷過的,我們希望利用以往的成功經驗來幫助孩子快速走出陰霾。
可是,這些直白的語言恰恰缺少了對孩子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他們即使知道家長說的是對的,也往往不願意承認和接受。
當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遇到比較重大的挫折時,什麼樣的安慰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1. 陪伴
每個孩子都是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情感體驗的個體,不論是開心的情緒,還是不開心的情緒,他們都需要自己去經歷,去總結。適度的情緒體驗能夠提升孩子的情緒敏感度,增強孩子的同理心能力,還能夠促進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孩子在體驗情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我們一直在那裡,我們是他們最堅固的心靈港灣。
有很多家長特別不喜歡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孩子稍微有點不高興了,他們就想各種辦法去安慰孩子。可是我們要知道,這些安慰一方面很難起到作用,另一方面還會剝奪孩子自身的情緒體驗過程。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感受能力和同理心能力都會下降。
2. 幫助
這裡的幫助並不是指我們家長單方面想要給孩子哪些幫助,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問問他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幫助。
在孩子不需要的情況下,家長如果「自作主張」地去幫孩子的話,就很容易變成「好心辦壞事」。孩子不僅不領情,反而還會抱怨父母多管閒事。
我們家長可以這麼跟孩子說,「爸爸/媽媽知道你遇到這樣的事情,心裡肯定不開心,你可以自己待一會兒,爸爸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隨時告訴我們」。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對孩子來說才是真正有用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