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家長到底該怎樣安慰?

2020-09-04 咕嚕寶貝

01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挑戰和挫折,這個時候家長們的安慰就必不可少。不過,安慰孩子可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活兒。有些安慰不僅起不到效果,反而還會激化親子間的矛盾,導致問題更加棘手。

我上周做了一個個案輔導,案例的主人公小康是一個剛剛高考完的高三學生,因為這次高考考得不太好,沒上本科線,所以自己決定重新復讀一年。

小康在復讀學校上學的半個月裡,情緒越來越差,學習狀態日趨下降,跟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急劇惡化,家長非常擔心,所以帶孩子過來做心理輔導。

在跟小康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現在的心理壓力非常大,有要跟新老師和新同學進行交往,重新構建關係的壓力,有這次高考沒考好所帶來的內疚、失望等情緒壓力,有對重新復讀一年卻不知道結果如何的焦慮和恐懼,還有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父母,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委屈和生氣。

我問他,你有沒有跟誰表達過這些感受呢?他點點頭,告訴我他曾經跟父母溝通過,但是換來的回應就是「這次沒考好沒關係,爸爸媽媽都不怪你,你不用想那麼多,好好學習就行」,小康無奈又生氣的說道。

從小康的反應來看,父母的「安慰」對他來說不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還增加了他對父母的不滿。

02

生活中,類似的安慰人的話還有很多。比如:

  • 不就是一次考試嘛,沒考好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繼續努力就行了;
  • 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過不了幾天就會和好了,放心吧;
  • 哎呀,別多想了,這都不是什麼大事……

這些話看起來是在安慰人,但是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被敷衍的感覺,所以它們都屬於無效的安慰。

我們成年人其實也一樣。比如你丟了工作後去跟朋友吐槽,朋友安慰你說「沒關係,就是一份工作嘛,丟了再找唄」,我們肯定也會感覺到對方在站著說話不腰疼。

那麼,家長們為什麼經常這樣來安慰孩子呢?

家長這麼說的初衷其實是想要讓孩子開心一點,放寬心,儘快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畢竟,孩子們面臨的很多困惑都是家長們當年經歷過的,我們希望利用以往的成功經驗來幫助孩子快速走出陰霾。

可是,這些直白的語言恰恰缺少了對孩子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他們即使知道家長說的是對的,也往往不願意承認和接受。

03

當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者遇到比較重大的挫折時,什麼樣的安慰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1. 陪伴

每個孩子都是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情感體驗的個體,不論是開心的情緒,還是不開心的情緒,他們都需要自己去經歷,去總結。適度的情緒體驗能夠提升孩子的情緒敏感度,增強孩子的同理心能力,還能夠促進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孩子在體驗情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我們一直在那裡,我們是他們最堅固的心靈港灣。

有很多家長特別不喜歡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孩子稍微有點不高興了,他們就想各種辦法去安慰孩子。可是我們要知道,這些安慰一方面很難起到作用,另一方面還會剝奪孩子自身的情緒體驗過程。長此以往,孩子的情緒感受能力和同理心能力都會下降。

2. 幫助

這裡的幫助並不是指我們家長單方面想要給孩子哪些幫助,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問問他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幫助。

在孩子不需要的情況下,家長如果「自作主張」地去幫孩子的話,就很容易變成「好心辦壞事」。孩子不僅不領情,反而還會抱怨父母多管閒事。

我們家長可以這麼跟孩子說,「爸爸/媽媽知道你遇到這樣的事情,心裡肯定不開心,你可以自己待一會兒,爸爸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隨時告訴我們」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對孩子來說才是真正有用的安慰。

相關焦點

  • 智慧家情文化——家長需要重視孩子,挫折能力的系統培養!
    如果多數父母都能認同孩子必須具備受挫力(簡稱逆商),同時也認識到在教育培養孩子的時候,培養孩子的逆境商數(逆商)遠比培養智商和情商更為重要的多。問題是,一些父母並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對孩子進行系統科學的培養其逆商素養與逆商能力。
  • 當孩子遭遇「失敗」,安慰就夠了嗎?用LEAD工具箱幫他提升逆商
    無論她們怎麼安慰都沒有用。最讓朋友難受的是女兒問她:「媽媽,我是不是很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會見證他們的失敗,有時候是第一次學車摔倒;有時候是剛搭好的積木不小心被推倒;有時候是考試的失敗。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走出這些失敗之境,甚至更進一步,在挫折中培養孩子的逆商呢?
  • 無教育不挫折,請正確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二次,小明努力得了100分,心想這次總該得到表揚了吧,結果爸爸來了一句:「別以為自己了不起,小軍每次都是100!」不管孩子怎麼努力,父母總感覺不打擊幾句,孩子就會飄上天。這種打擊式的教育,讓我想起在某期《讀者》上曾經看到一個關於訓象的故事。在大象還只是小象的時候,用一條細細的鐵鏈把它的腳拴住,活潑的小象不斷嘗試掙脫卻始終遭遇失敗,於是習慣了鐵鏈的束縛。
  • 孩子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就想「逃跑」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一位兒童心理學教育專家講述過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她的孩子在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遇到過這樣的一個挫折。剛開學的第二周周五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一個任務,背下一篇英文的課文。大家都知道一個沒有學過英語的孩子,八句英語句子意味著什麼,這根本就太困難了。
  •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頹廢?家長培養孩子的「復原力」能解決問題!
    可是不管她怎樣組裝,都無法拼成想要的樣子,不是拼得不夠牢老是散架,就是沒有放對地方。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欣欣終於崩潰了,把所有的拼圖都扔在了地上,自己一個人偷偷地哭了起來。後來媽媽怎麼叫欣欣拼圖,欣欣都不願意了。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放棄,常常會陷入失敗中無法自拔,其實是孩子復原力低下的表現。
  • 受不了委屈、輸不起…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對了嗎?
    陳靜/製圖近些年,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孩子自殺的事件層出不窮。考試成績不理想,沒考上好大學,不給玩手機……在我們眼裡的區區小事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就成了自殺的誘因。很多人會感慨:現在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孩子的世界很小,高興的時候笑,難過的時候哭,直接又單純。
  • 如何教孩子面對挫折?
    近幾年來,挫折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很多家長認為從小就應該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機會,而是家長應該放開手,讓孩子有一個機會能夠真正面對生活中問題,並且幫助他學會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樂觀地面對挫折。那麼,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如何教孩子面對挫折呢?
  • 孩子愛哭太難帶?多半是性格導致,家長試一試「挫折教育」
    其實,很多時候這是孩子性格導致的。每個孩子天生性格不同,有的脾氣急;有的性格倔;有的安靜;有的頑皮。高中之前的孩子的性格幾乎是家長賦予的,和原生家庭的遭遇密不可分,然而在高中之後,孩子的性格幾乎定型了。根據科學研究,3-6歲的幼小銜接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把握住這個黃金機會,使用「挫折教育」著重參與孩子的性格養成。
  •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有的孩子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有的孩子遭遇一點小事就一蹶不振。現在的孩子在知識技能方面非常突出,但韌性和抗壓力遠遠不足。 有個媽媽說,她兒子今年6歲,無論做什麼都要爭第一,只要不是第一,或感到自己沒有贏,就會情緒失控,大哭大鬧。
  • 青少年成長3:怎樣激發孩子在挫折面前的自信
    「我就是沒有信心做好——」這是孩子遇到挫折時經常說的一句話,也是老師和家長經常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家長朋友們遇到這樣的孩子,無論怎樣勸說效果都不好,如果家長沉不住氣,採取一些極端手段或處置方法不當,可能帶來嚴重後果。那麼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遭到挫折時該如何處理呢?
  •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是簡單的打擊教育,更不是人為製造挫折
    現如今由於獨生子女較多,很多孩子是在萬千寵愛下成長起來的,從小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一旦遭遇失敗或者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時,就會崩潰大哭。在《最強大腦》中有這樣一幕,天才少年李雲龍在和異國少年安德烈對戰中,誤認為自己輸了,便情緒失控大哭起來,甚至癱倒在座位上無法站起來。
  • 如何讓孩子明白挫折的意義?「一張紙」實驗,教孩子正確看待挫折
    通過做遊戲讓孩子明白挫折的意義孩子無法理解挫折的意義,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做一些小遊戲來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挫折,以及經歷挫折的意義。比如和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抽積木遊戲,在擺好的一堆積木中,家長和孩子依次從中抽積木出來,誰抽出來的時候積木塌了誰就輸了。
  • 「媽媽我累了」孩子遇挫折變「鴕鳥」,家長需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當這個時候大人都會下意識地認為孩子太「小題大做」,孩子眼中「天大」的事情,在大人眼裡根本不值得一提。時間久了以後,當君君對女兒誇獎的時候,女兒的表現卻十分平靜,甚至還有點厭煩。一次期中考試後,女兒和君君說,「媽媽,我心情不好,我這次考試沒有考進前三名,只考了第四名。」君君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大事,安慰女兒道:「沒考好下次努力不就行了嗎?
  • 孩子遇挫折就放棄咋辦?菲爾普斯法則:培養抗挫力,試試挫折演習
    ,更讓家長們苦惱的就是,一旦遭受到失敗或者一點挫折,孩子便輕言放棄了。所以,要想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而不是選擇退縮;在遭遇失敗挫折時,選擇及時緩解情緒,而不是選擇放棄,這就需要對其進行挫折演習,提高反脆弱和抗打擊能力。三:如何進行挫折演習?
  • 還在心疼孩子受挫?「一張紙」實驗,闡述「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哥哥因為沒有遭遇過什麼重大打擊,所以在第一次失業的時候就頹廢不已,整個人像是失去了一切,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弟弟打小就經歷了各種風雨,在畢業後投了非常多簡歷,都被拒絕了,可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他還是在堅持中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 在孩子遇到委屈的時候,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孩子在受了委屈的時候,如果媽媽對孩子是這樣的態度,那麼很容易影響孩子的一生,讓孩子一生都被陰影籠罩生活中家長們最關心的就是孩子成長的問題,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挫折,比如在學校處受欺負,遭遇排擠,在社會受欺凌……委屈。
  • 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具體方法
    一,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是為了長遠利益而延緩目前的需要,建立自信的重要手段,除了一些特殊的需求需要及時滿足外,一般情況下家長可以採用延遲滿足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心理素質,例如,孩子大聲呼叫家長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顧慮外家長可以遠遠的答應,但是不馬上過來,等一會再過來,明明知道孩子要什麼,還要問問什麼事情,繼續和他溝通,直到他自己說清楚講明白到底要什麼再滿足孩子,孩子的隱忍就這麼一點一點的在等待中增強了
  • 到底誰要負責?正能量墜亡事件後,我對自己教育孩子方式的反思
    到底誰要負責?老師還是家長?作為一個身為父母的人,一直都很關注常州市小學女生繆可馨事件。也一直在反思,如果自己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情況會如何?該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事情的真相一步一步被釐清,但孩子的逝去對家長、老師以及社會都是無法挽回的痛。對於這件事情,不是當事人的我們,不想對這件事進行過多的評論,只是想思考一下當下的教育模式,以及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 挫折教育≠讓孩子吃苦?做到這3點,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教育
    很多家長都在說,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現在的孩子太脆弱,承受不了一絲絲壓力。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想過,給到孩子的接納有多少,肯定有多少,真誠的愛又有多少呢,我們是在關孩子本身這個獨立的人,還是在關注內心我們所想要他成為的那個人呢。
  • 娃摔倒後家長怎樣做?別急著「挫折教育」,常見幾種方式很坑娃
    ,還記得他剛剛學會走路的樣子嗎,顫顫巍巍向我們走過來,那時候感覺寶寶能走一步都好厲害啊。有時孩子摔倒後並沒什麼事情,家長不想讓孩子太嬌貴,選擇趁機進行「挫折教育」。娃摔倒後,家長怎樣做若孩子經常摔倒,家長要注意鞋子是否合腳,或者孩子的身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