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蔣方舟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自曝自己曾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蔣方舟說自己從年少成名開始,就有意無意的逢迎別人,為了讓別人開心,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
甚至曾經在一段戀愛經歷中,男朋友在電話中責罵她,她一直道歉了2個小時,可對方認為這個道歉很敷衍,掛了電話後還一直打。但那時候的她不敢跟對方說&34;這樣的話。她不敢跟別人說不,更不敢跟別人發生衝突。
直到2016年,蔣方舟才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並且用一年的時間在東京生活,切斷自己所有的社交網絡,才從這種&34;的姿態裡解脫出來。而那時,她已經28歲了。
可見,因為負面情緒積累而成的不健康的人格,對一個人的傷害和影響是多麼巨大和深遠。那麼該怎樣讓孩子從小就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從容應對呢?
西班牙著名童書作家米雷婭·卡納爾斯(文字)和桑德拉·阿吉拉爾(圖片)合作的《兒童情緒認知與管理繪本》,基於兒童精神病理學最新研究成果,精選了兒童常見的9種情緒——害怕、傷心、生氣、平靜、衝動、擔心、快樂、果斷和面對死亡,編成了9個故事繪本。讓小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跟隨著故事主人公一起經歷每一種情緒的產生和變化過程。再結合每一冊的最後一頁的互動環節,讓孩子們在故事和活動中學會理解、表達和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其實很多大人都有一道難題,那就是——很難給孩子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而本書的作者把頭頂的烏雲比作擔心;把肩上的沙袋比作壓抑的傷心;把恐龍尾巴比作生氣的情緒;把彩色的星星比作快樂的心情等等。
這些形象的比喻,讓複雜抽象的情緒學習變得簡單易懂,讓孩子們可以很直觀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家長也可以學習這個方法,引導孩子探索新世界。
在這套繪本中,在孩子陷於情緒困境的第一時間,家長總是給他們充分的信任和自由,而不是迫不及待地主動幹預和出手相救。
比如在《我的恐龍尾巴: 生氣》這一冊中,哈維爾因為媽媽拒絕給他買橡皮而生氣,因為爸爸讓他把弄亂的墊子放回原處更加生氣。
生氣的哈維爾握住拳頭,咬緊牙齒、跺腳、臉漲得通紅通紅、損壞玩具,在地板上翻滾折騰,手腳並用地敲打地板,還大嚷大叫。將本來一個小事情擴大嚴重化。
忽然間,房間變成了黑暗的山洞,哈維爾長出了一條恐龍尾巴,而且聽到了被他損壞的玩具們的談話。
玩具們的傷心對話讓哈維爾意識到因為自己亂發脾氣,給玩具們造成了這麼多傷害,他心懷愧疚地修好了玩具。此時的哈維爾已經不生氣了,恐龍尾巴也不知不覺中神奇地消失了。
整個過程都是孩子自己在感受情緒的變化,沒有爸爸媽媽責備和訓斥,沒有任何幹擾,只有愛和自由,情緒在孩子的身體裡自由地舒展開來。
《正面管教A-Z》一書中寫道:要相信你的孩子最終能處理自己的感受。當我們總是試圖解救孩子或為他們解決所有問題時,我們就剝奪了他們形成信念的機會——他們相信自己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感受,不要認為你需要阻止或者改變他們的感受。也不要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作出讓步——別試圖在這個時候取悅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死亡是一個敏感而忌諱的話題。當孩子問起和死亡相關的問題時,家長通常用&34;或者&34;來回應,希望給孩子淡化死亡的恐怖和悲痛氣息,同時也希望儘快結束這個話題。但這樣的回答使得孩子很難對死亡有一個健康正確的理解和看法。和孩子談死亡,很有挑戰性,但卻是養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在《隱形的朋友:死亡》這一冊中,非常從容地講了一個和死亡相關的故事。安娜放學回家,發現媽媽變成了黑白色,這是因為外婆去世了,媽媽很傷心難過。安娜聽到這個消息也很難過,她自己也變成了黑白色。而這時,出現了一個隱形的朋友——彩色的安娜,她說她要幫安娜變回彩色。她把傷心的黑白色安娜帶到了廣場上,那裡有一個男孩,在想念去世的朋友,當他回憶起和朋友一起在廣場上踢球的美好時光,心裡覺得好受一些的時候,他身上的一些黑白色逐漸變成了彩色。
安娜回家以後,畫了一顆紅色的大大的心,心裏面畫了很多彩色的各種各樣的溫馨的小房子。安娜把這張畫貼在了床邊的牆上。
第二天早上,安娜想像著外婆一定喜歡她畫的開滿鮮花的那所房子,回味著以前和外婆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她漸漸變回了彩色。
這個故事讓我們對死亡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有了更容易的描述。人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沉重和悲痛當中,用美好的回憶懷念逝者,可以溫暖人心。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裡的那句話:死亡並不代表真正的告別,遺忘才是。
當孩子把難過的心情用鮮豔明亮的圖畫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意味著孩子正在恢復心情,同時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蔣方舟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如果放棄追求自己的獨特,而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也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也並非你真正欣賞的人。
《學會說&34;——果斷》這一冊中,故事的主人公哈維爾就曾經迷失過自己。他在非常不情願的狀態下答應了別人的需求:他和小夥伴交換了他其實很不捨得的食物;還在踢球時擔當了他很不喜歡的守門員位置,結果比賽中對方球隊進了好幾個球,哈維爾受到了小夥伴們的埋怨。哈維爾自己也很生氣呀!因為他本來就不想當守門員呀!
哈維爾晚上在家看電視時,無意間看到一個廣告,廣告裡的小男孩吃了榛子後變成了小超人,哈維爾受到了啟發!第二天,他把一小袋榛子帶到了學校,當小夥伴要他的新橡皮的時候,哈維爾吃了兩顆榛子,仿佛賦予了自己勇氣和力量。他果斷地拒絕了小夥伴的非分之想,再也沒有像之前那樣委屈自己迎合別人。他的勇敢和果斷,獲得了另一位小夥伴的欣賞和肯定。
哈維爾終於明白:&34;
作者在這套書的每一冊故事之後,都設置了親子互動環節,旨在讓孩子們將故事中感受到的信息和領悟,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
親子互動環節包含4個步驟:
1. 識別情緒:讓孩子說出故事中的人物有什麼樣的情緒,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
2. 描繪情緒:讓孩子說出或者寫出、畫出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關於情緒的故事。
3.學習理解情緒:比如:把一張紙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畫出非常傷心的自己,第二部分畫出有點傷心的自己,第三部分畫出開心的自己。
用色彩來表示傷心情緒:為剛才畫的畫塗上顏色——非常傷心、有點傷心、開心各是什麼顏色?
4. 應對情緒:讓孩子把自己想像成故事裡的人物,當他們遇到那些情況的時候,會怎樣應對自己的情緒?
這種練習可以讓孩子更加清晰地認知、評價和協調管理情緒,而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EQ)。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實證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快樂,他們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調整和駕馭自己的心態與情緒,一種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會讓他們更快走向成功,並領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樂趣。
想要孩子高情商,家長需要先審視自己。因為家庭生活是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第一個學校。在這個鮮活的小世界裡,孩子們通過家長的言行舉止,學習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每天上演&34;,從來不妥善處理負面情緒,而是肆意傳染給家人,那麼這樣的家長很難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米雷婭·卡納爾斯(文字)和桑德拉·阿吉拉爾(圖片)合作的這本《兒童情緒認知與管理繪本》,讓家長在和孩子親子閱讀的輕鬆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正確地表達自己,同時也引領孩子開啟高情商的智慧之門。
另外,告訴你一個秘密:孩子們不需要全能型的家長,他們更需要能和自己共同成長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