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加爵這個塵封已久的名字,隨著其主審法官刀文兵涉嫌故意殺人被提起公訴一事遭網絡曝光再次被人們記起。
2004年2月,大學生馬加爵連殺4人,該案件一經披露,便引發廣泛討論,轟動一時。
1
2004年2月13至2月15日,馬加爵在雲南大學的鼎鑫宿舍連續殺害4位同學:唐學李,邵瑞傑,楊開紅和龔博。
殺人之後,馬加爵乘火車逃離,開始亡命天涯。
直到2月23日,人們才在宿舍柜子內發現4具男性屍體,報警後警方介入。
2月25日雲南省公安廳發出A級通緝令,懸賞18萬元人民幣捉拿雲南大學兇殺案犯罪嫌疑人馬加爵。
2004年3月1日公安部發布A級通緝令,通緝在逃殺人犯罪嫌疑人馬加爵。公安機關懸賞20萬元人民幣在全國範圍內公開通緝。
該事件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大學生、連殺四人,這些核心信息讓人難以忽視。
3月15日晚7時30分左右,馬加爵在海南省三亞市河西區落網。
2004年4月22日,昆明中院公開審理了馬加爵涉嫌故意殺人、附帶民事訴訟一案,並於4月24日作出刑事附帶民事判決,認定馬加爵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一審宣判後,馬加爵並沒有提出上訴,昆明中院即依法報送雲南省高級法院核准對馬加爵的死刑判決。
2004年6月17日上午9時,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刑事判決。宣判結束,馬加爵即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在馬加爵殺人案審判期間,並沒有太多同情馬加爵的信息流出。在很多人看來,馬加爵就是一個冷血殺人犯,最多只是因他的大學生身份覺得有些可惜。
2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馬加爵從一個人人唾棄的殺人犯變為值得同情的復仇者?
在馬加爵被執行死刑之後,一些為他洗白的文章才開始突然大量出現在網絡上,標題常見的如下:《馬加爵臨刑前的一封信,看哭百萬人》《馬加爵寫給家人的信,總理看了也落淚》《馬加爵說囚服是他長這麼大穿過最好的衣服》《寒冷的冬天同學們命令馬加爵洗衣打飯》《同學們在馬加爵被子上撒尿》《馬加爵買不起鞋穿不敢去上課怕遭同學恥笑》《寫給暗戀女生的信被當眾撕得粉碎》《馬加爵的長恨歌》。
尤其是那篇所謂的馬加爵遺書流傳甚廣,在那份遺書中,他的形象是一位貧苦大學生。因為家境貧苦,他飽受同學的蔑視和欺凌。
在這些作品流傳之初,一開始大家還有所懷疑,畢竟這些作品來源不明。
後來,似乎謊言說得多了便成了事實,相信這封遺書真的是馬加爵寫的人越來越多。
很多人開始相信馬加爵是遭受欺凌的受害者,他殺人是被逼無奈後的最後反抗。
在口口相傳中,馬加爵成為反抗欺凌、以暴制暴的「反英雄」。
而被他殘忍殺害的4人連同其他同學,則被安排上了不同的「罪行」,比如逼著馬加爵為他們洗衣、打飯,甚至有在馬加爵被子上撒尿這樣的過分情節。
事實呢?如果真的這樣,為什麼知情者不出來說,而是由網友首先曝光?
因為他們都是參與欺凌馬加爵的「共犯」嗎?
我們來看司法機關認定的殺人動機。法院經審理後認為:被告人馬加爵僅因和同學之間發生瑣事糾紛,即產生殺害同學的犯罪故意。
雲南省高級法院經覆核認為,馬加爵無視國家法律,因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因瑣事與同學積怨,即產生報復殺人的惡念,並經周密策劃和準備,先後將4名同學殘忍殺害。
這個基本事實是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法院在採集證人證言、犯罪嫌疑人馬加爵的供述及辯解還有大量物證之後得出的結論,也經過法庭質證,比道聽途說的隨意編造可信度要高的多。
是不是文學作品說的次數多了,就變成事實了呢?
為了塑造馬加爵的悲劇形象,就惡意歪曲受害者,這對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屬公平嗎?
網上流傳的假借馬加爵之名的各種版本作品,最多只是同人創作,看看即可,當不了真。
3
有人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留言「你這個冷血動物,忘記了馬臨死說的:囚衣是他穿過的最好的衣服![打臉][打臉][打臉]」。
對不起,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支持這句話出自馬加爵之口。
我們必須承認的基本事實是:
馬加爵殺人的直接動因是與同學之間的偶發矛盾,並不是因家境貧寒而被嘲笑侮辱。
因為窮被嘲笑、捉弄,這件事成立的前提必然是其他4人的家境要明顯好於馬加爵,否則,他們肯定不會因為窮這件事嘲笑馬加爵。
馬加爵的家境談不上富裕,但他殺害的那四個人家境就比他好的多嗎?
一個基本事實是:相比於被他殺害的那四位同學,馬加爵是五個人中唯一一個有電腦的。
馬加爵殺人事件的受害者為:唐學李、龔博、楊開紅、邵瑞傑四人。
唐學李家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老窩鄉崇仁村。唐學李本準備報考研究生,但因家裡負擔很重,為供他和弟弟讀書已經欠下了大量債務而被迫放棄了考研。龔博家住漢中市勉縣老道寺鎮丁家莊。
龔博一家4口人,爺爺年老體弱,父母靠種田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和供他上大學。被殺害前,龔博已經考取了碩士研究生。
楊開紅是雲南開遠市羊街鄉臥龍谷村委會紅塘子村人。楊開紅是苗家子弟,家境十分貧寒,上高中時的不少衣服都是班上同學資助的。
邵瑞傑是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夏郢鎮周睦村人.邵瑞傑家境困難,在他考上大學的時候家裡就已經外借了7000多元,之後又陸續貸款了1萬多元。
從媒體公開的圖片也能看出,這四位受害人的家庭都頗為貧寒。
後來《南方周末》採訪了馬加爵的同學,更是證實了馬加爵被欺負的事情是杜撰出來的。
在可以證實為馬加爵所寫的那封信中,他並沒有提及網上流傳的那些事,只能看出他的自責。
至於網上流傳的馬加爵的宿舍同學在他被子上撒尿更是子虛烏有,首先四個被害人只有邵瑞傑跟馬加爵是一個宿舍,其他三個都不是他的室友。
什麼,馬加爵放過了沒有欺負他的人更是無稽之談。
楊開紅並沒有得罪馬加爵,他被殺完全是因為被滅口。
楊開紅來馬加爵宿舍找人,而那時正趕上馬加爵正在宿舍裡處理殺死邵瑞傑時留下的血跡,馬加爵擔心事情洩露,殺害了楊開紅。
藝術作品就是藝術作品,我們都喜歡聽大仇得報的故事,但不能將故事當作真事。否則,那就是對當事人的不公平。
能還原真相的只能是證據,虛假的文學創作並不是現實,我們必須分清創作與現實的區別,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造謠傳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