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今天的熱搜榜上出現「馬加爵」三個字的時候,我還以為自己穿越了……
相信不少小夥伴都跟我有同感。
點進去才知道是當年馬加爵案件的主審法官刀文兵涉嫌犯罪↓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消息,「馬加爵殺人案」的主審法官刀文兵,涉嫌故意殺人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非法持有槍枝彈藥罪等,已被提起公訴。
△圖片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他剛好在馬加爵案件中擔任「審判長」↓
網友說:主審法官涉嫌犯罪,和馬加爵案件本身的審理結果無關。
但毫無疑問,這個熱搜又喚醒了的記憶,這個發生在2004年的轟動全國的案件,不但當時人盡皆知,後來圍繞著這個案件的各種謠言也是甚囂塵上,甚至鏡頭還有不少人深信謠言。
為了去偽存真,我們先從官方公布的資料中梳理一下「馬加爵殺人案」的過程:
馬加爵是雲南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
2004年2月13-15日,馬加爵於雲南大學的鼎鑫宿舍連續殺害4位同學:唐學李,邵瑞傑,楊開紅和龔博↓
而後他乘火車逃離,開始了自己亡命天涯之旅。
之後喬裝改扮,混跡於乞丐之中。
直到3月15日被公安機關抓獲。
當年公安部發布的通緝令可謂貼滿了大街小巷,馬加爵的照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警方成立專案組進行地毯式排查。
對馬加爵有可能逃亡的地方也進行詢問,排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後來經群眾舉報,終於在海南三亞抓到了打扮成乞丐的馬加爵↓
並對他進行提審。
最終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馬加爵死刑。
並於2004年6月15日執行了死刑。
為了追捕馬加爵,當時投入警力4萬多人次,全國各省出動總計170多萬警力,布下天羅地網。
之所以動用這麼多人力,是因為馬加爵的作案方式非常兇殘,也超乎尋常的冷靜。
2004年2月13和14日,馬加爵各殺害一個同學,15日連殺兩人。
使用的兇器是圖片中的錘子↓
每殺害一個同學,就放到柜子裡,封上膠條。
而且被殺害的同學都是清醒的時候被活生生打死的。
而且在作案後,馬加爵還能心理強大的待在宿舍裡睡覺,等待時機再次作案。
其兇殘程度,超乎人們的想像,但就在馬加爵被執行死刑之後,一些為他洗白的文章突然大量出現在網絡上,標題常見的如下:
《馬加爵臨刑前的一封信,看哭百萬人》《馬加爵寫給家人的信,總理看了也落淚》《馬加爵說囚服是他長這麼大穿過最好的衣服》《寒冷的冬天同學們命令馬加爵洗衣打飯》《同學們在馬加爵被子上撒尿》《馬加爵買不起鞋穿不敢去上課怕遭同學恥笑》《寫給暗戀女生的信被當眾撕得粉碎》《馬加爵的長恨歌》
這種現在看來明顯是謠言體的文章,當時卻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而流傳最廣的當初所謂的「馬加爵遺書」,至今在網上仍然能搜到一些帖子:
這封被稱作是「長恨歌」的所謂的馬加爵遺書,把他描繪成一個貧苦大學生:
並且飽受同學的蔑視和欺凌:
一開始大家還對這封遺書的出處抱有懷疑的態度:
後來謠言就蓋過了真相,相信這封遺書真的是馬加爵寫的人越來越多:
甚至還有造謠者嫁接了《焦點訪談》的片頭,用拙劣的播報和字幕炮製了一個假的關於馬加爵遺書全文的「焦點訪談」↓
該視頻聲稱馬加爵本性善良,但因飽受同學欺負,所以憤然殺人報仇↓
還說他不想傷害無辜,所以放過了一個對自己好的同學。
馬加爵一時間被美化成了受欺凌的受害者,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爵爺」「英雄」。
更有一個叫做洪峰的大學生,把馬加爵被欺凌的故事拍成DV劇:
在馬加爵被神化,被害者被妖魔化的過程中,推波助瀾者是當時在青島大學讀書的大學生洪峰,洪峰自拍的DV劇《馬加爵》在校園中受到熱捧,進而在網際網路上被大肆炒作,使馬加爵被欺凌的觀點深入人心,成為了「鐵案」。
洪峰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認為馬加爵的錯誤是外部原因造成的:
他也承認自己dv劇中的劇情跟現實是完全不相同的,但dv劇拍出來之後,很多人卻認定劇中的人物就是飽受欺負的馬加爵。
那麼到底馬加爵是不是像廣為流傳的這些故事中說的那樣,出身貧困,又受到同學的欺凌呢?
馬加爵是廣西賓陽縣賓州鎮馬二村人,高中就讀賓陽中學,該中學為當地重點高中,因此馬加爵並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孩子。
相比於被他殺害的那四位同學,馬加爵還是五個人中唯一一個有電腦的↓
馬加爵殺人事件的受害者為:唐學李、龔博、楊開紅、邵瑞傑四人。
唐學李家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老窩鄉崇仁村。唐學李本準備報考研究生,但因家裡負擔很重,為供他和弟弟讀書已經欠下了大量債務而被迫放棄了考研。龔博家住漢中市勉縣老道寺鎮丁家莊。
龔博一家4口人,爺爺年老體弱,父母靠種田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和供他上大學。被殺害前,龔博已經考取了碩士研究生。楊開紅是雲南開遠市羊街鄉臥龍谷村委會紅塘子村人。
楊開紅是苗家子弟,家境十分貧寒,上高中時的不少衣服都是班上同學資助的。
邵瑞傑是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夏郢鎮周睦村人.邵瑞傑家境困難,在他考上大學的時候家裡就已經外借了7000多元,之後又陸續貸款了1萬多元。
從媒體公開的圖片也能看出,這四位受害人的家庭都頗為貧寒。
唐學李的父親:
龔博的家人:
唐學李的父親:
楊開紅的母親:
而殺害四位同學的原因,也並非像謠言那樣說的平時飽受欺凌。
殺害邵瑞傑是因為打牌時的口角:
邵瑞傑:馬加爵大學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為打牌於馬加爵發生口角,批評了馬加爵的為人,於是被殺。
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傑很好,邵還說我為人不好。我們那麼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當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們這樣說我的為人。我很絕望,我在雲南大學一個朋友也沒有……我把他當朋友,他這麼說我,我就恨他們。」
唐學李跟馬加爵並不是一個宿舍的室友,僅僅因為借住在馬加爵宿舍,妨礙了他的殺人計劃而被害:
唐學李:沒有在邵瑞傑和馬加爵的奪命牌局中爭吵,也不曾和馬加爵有任何過節。在唐學李女友看來,二人甚至算是不錯的朋友,唐平時喊馬加爵「馬哥」,從來沒有言語不慎得罪馬加爵,只因為他暫時借住在馬加爵宿舍裡,那兩天又總是睡在宿舍不愛出門,妨礙了馬加爵的殺人計劃,因而被殺。
馬加爵親口承認為什麼第一個殺唐:「不是先後的問題,而是下手的機會來了,他恰好那時在寢室。如果是別人,結果也會一樣。」
龔博是因為過生日沒有請馬加爵:
龔博:和馬加爵從來沒有衝突,來往不多,同樣沒有參與馬和邵的牌局,因為過生日沒請馬加爵,而邵瑞傑又用此事教訓馬加爵:「就是因為你人品不好,所以龔博過生日都沒叫你」因而被馬加爵懷恨,慘遭殺害。
而楊開紅是因為在馬加爵處理血跡時,恰好過來找人,就被殺害:
楊開紅:馬加爵正在宿舍裡處理殺死邵瑞傑時留下的血跡時,恰巧來到馬加爵的宿舍找人,馬加爵擔心事情洩露,殺害了楊開紅。
在楊開紅家人提供的他跟馬加爵的合影來看,兩人平時關係還算融洽,看起來就是比較好的同學關係。
至於網上流傳的馬加爵的宿舍同學在他被子上撒尿更是子虛烏有,首先四個被害人只有邵瑞傑跟馬加爵是一個宿舍,其他三個都不是他的室友。
後來《南方周末》採訪了馬加爵的同學,更是證實了馬加爵被欺負的事情是杜撰出來的。
至於那句「穿過的最好的衣服是囚服」,大家可以看看馬加爵學生時代的照片,穿著雖然樸素,但肯定是好過囚服的。
馬加爵真正留下的只有一封「認罪書」,一封「家書」(如下),文風跟網上流傳的「長恨歌」相去甚遠。
這些謠言說了上千遍,就蓋過了真相,以至於馬加爵成了被欺凌的可憐人,成了反抗欺負的「英雄」。
網上的「爵爺」是被各種謠言炮製出來的,真實的馬加爵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人說他天生是反社會人格,有人說他有生理或者心理隱患。
而在馬加爵父親心中,兒子「從小就是好孩子」,也百思不得其解即將大學畢業的他為何會走上犯罪之路。
馬加爵是家裡唯一一個大學生,家裡的驕傲。
但父母對他的了解並不多,只因他考上大學為榮,不知道馬加爵的真實內心。
甚至在馬加爵走上犯罪之路之後,馬加爵的父親只能以中邪這種迷信論來解釋。
而旁觀者則更清醒一些,老師認為馬加爵看似內向,其實在宿舍裡有另一面:
他內向又害羞,和家人及同學溝通都比較少。
青春期的他對性有強烈的期待,但最終靠嫖娼來解決需要:
在《新聞晨報》的一篇採訪中,從同學眼中再現了大學生活中的馬加爵
他想搞笑,卻被大家笑:
比較敏感,也會記仇:
平時看起來怪,讓人不敢接近:
打球時有摩擦會翻臉,越來越孤僻:
馬加爵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然而他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自救,而是最終採取了一種極端的手段:
馬加爵的這種性格缺陷,從他小時候寫的日記中就可見端倪,因跟奶奶看電視搶臺,就對奶奶寫下恨字,因父母吵架,就在筆記本上寫想殺死父親。
然而老實巴交的馬加爵父親,並沒有了解到兒子的這一面,覺得成績好能考上大學就是好孩子的他,最後懷疑馬加爵精神上有問題,讓他上訴。
對於馬加爵是否有「精神問題」?一直是大家爭論的一個問題。
當初他的辯護律師也想用「精神問題」來給他一張免死金牌,但在法庭上被否決了。
庭審人員認為馬加爵作案前準備了工具,為自己的逃跑準備了各種手段。
而且可以「非常有節奏」的控制自己的行為:
對於馬加爵自己說的因「打牌後吵架」非常恨的「激情殺人」的說法,辦案人員也給予否認。
認為馬加爵一天殺一個,用三天時間殺害四位同學,並不是「激情殺人」,顯然是非常冷靜,甚至冷靜到冷血的有預謀的殺人。
而且為了殺害別人,還把無冤無仇的唐學李給殺害了,可見並非是因為吵架才激情殺人。
辦案人員還分析馬加爵是一個極端自私的自我主義者。
他居然在法庭上聲稱自己的家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對於自己殺害的同學,幾次把數量由四人說成三人。
他過度的在意自我感受,忽視他人,「抱著歷史虛無主義的人生態度,在強烈的原始欲望衝動下,導致劇烈的情緒反應」。
這些因素積累下來,導致他最終走上犯罪之路:
辦案人員早就以事實為依據,理性的分析了案情和作案動機,而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大家並不關心。
在馬加爵被執行死刑之後,馬家並沒有被村民歧視,相反淳樸的村民會多買他家的菜。
在此我並非詬病那些同情馬加爵家人的觀點有錯,誠然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受害者」。
然而殺人犯的父母家庭尚都能收到同情,受害者的親人似乎並沒有多少人關心。
四名受害者中的龔博的母親,在馬加爵伏法那天收到了龔博的碩士錄取通知書。
可以想像拿著通知書的母親該有多心碎,而他們還要承受自己故去的親人被各種謠言「侮辱」,施暴者變成「英雄」,無辜的受害者被造謠成了「校園欺凌」者。
謠言說了一百遍就成了真相,我們不去反思現代人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不去反思親子關係,不去反思只重視學生成績的社會普遍價值觀。
反而每每靠這種拙劣的謠言,去塑造一個個不幸的施暴者,和一個個不完美的受害者,用這種謠言來洩自己的私憤。給受害者的家人帶來一次又一次的二次三次……n次傷害。
馬加爵事件最悲哀的一點是,在悲劇發生之後,人們很難用理性的眼光審視這一案件,要麼把他妖魔化,要麼就給他安上一段悲慘被欺負的身世,想要編成「以暴制暴」「快意恩仇」的段子,要麼賺得一些想要獵奇的路人廉價的「同情」,要麼吸引一些被欺凌又不敢通過合理途徑的人的「共鳴」。
我們可以感慨人性的複雜,並反思自我的兩面性,但這些必須建立在事實和理性的基礎上,如果為了私慾選擇性的屏蔽真相,不但「他人即地獄」,你也將會變成自己的地獄。
原創不易,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