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解讀重大案件的罪犯心理,什麼樣的人能活命 ?
李玫瑾教授,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其實,李玫瑾教授著名也是從馬加爵案開始的,之前人家也是業內的知名專家教授,但是,社會上的人們並不懂這些,甚至犯罪心理學都沒有聽說過。
馬加爵作為一個大學生連殺四人,人們是不能理解的,太殘忍、太無知、太可怕,但是,就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馬加爵的殺人行為。李教授當時的說法是激情殺人,這個說法,大部分人也是不能接受的,什麼叫激情殺人?人們相信一定是有作案背景和深層原因的。
馬加爵案件發生在2004年,但是至今,仍經常被人提及,說明了這個案件,在社會上影響極深。今天,李教授在一個節目中再次談到這個案件,講了很多鮮為人知的道理,和心理學上的邏輯關係,讓人警醒,恍然大悟,極其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對於當時的情況,她說,很多案情真相是不能拿出來公布的,因為會傷害到很多人。比如會給受害人家屬造成更大痛苦的作案細節,有些就不能讓家屬知道。解釋案件也是這樣,有些事情,你把案件解釋的太清楚了,把這個原因,解釋的太具體了,受到傷害的一定是他們的家屬。這是一樣的道理。看了後面的內容,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家庭教育對孩子犯罪影響極大,這個也是我想把這個談話,記錄下來的原因。李教授當時說的激情殺人,可能就把問題暫時掩蓋起來了,把責任推到了馬加爵一個人身上,並且也是一時性起,就把事件傾向定性為突發性,偶然性。真正把所有的原因講清楚了,讓很多人接受不了。
馬加爵當時連殺4個人,肯定是滅口性的,非情緒性的。說明這4個人掌握了他的隱私,其中一個人,和他沒有任何瓜葛,甚至在打牌 時候,還是和他一夥的,為什麼被殺?就是要滅口。為什麼要滅口?當時,有媒體說是因為貧窮,這個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被殺的4人中,有的人比馬加爵家還窮。所以,肯定不是這個理由。當時,說沒鞋子穿著上課,同宿舍都有不少鞋子,不至於沒有上課穿的鞋子。
當時,詢問馬加爵是否有過性行為,他承認在假期曾經在校外有過多次這樣的行為,這就比較清楚了,問題就在這裡。這個事情應該是被同學知道了,
其實,很多人的心理,是我承認做了這事,但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這事。這個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他就會想,你們這麼一說,大家都知道了,如果,繼續擴散,我還怎麼做人?這麼看來,馬加爵很在乎這個面子,並不是一個把幹壞事不當回事的人正好是他是太當回事了。
有些人,比如西安的藥家鑫案,復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也是受害人黃洋的室友。這些犯罪人的智商絕對夠了,但是,他們缺少了,對生命的真實感受,整天埋在了書本裡面。不是說,感到生命是不是珍貴的問題,而是說,有一種心理,就是感到做錯事情,沒有辦法彌補的這麼一個心理。
李教授從嬰兒時期的心理講,一個孩子最早是只對一個人有依戀,但是,看到的面孔多了,聽到的大人說話,也就多了,他說話的能力也就強一些,說話的能力好,長大一點,這就是情感培養,他的思維就會變得更豐富一點,他就願意結交更多的小朋友。小夥伴多了,就有一個群體交流的過程,這就是一個社會性的發展。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注意這方面的培養,他的話就很少,他和外界交流就有困難。實事上情感交流是有臺階的,開始交流的對象是父母,後來是同伴,然後是老師同學,開始是同性交往,然後是異性交往。直到開始戀愛的時候,就不自私了,開始知道把好東西留給對方吃,有電影一起看。這就是愛的擴展。什麼時候是完成成熟的愛呢?就是開始對陌生人有同情心。
比如,看到環衛工人在辛勤勞動,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工人這麼辛勤的勞動,就是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絕對不要傷害他。這就是一種博愛,一種擴展開來的愛的感受。
我們看到,藥家鑫對媽媽很好,但是,對陌生人不好,有些人的情感缺失就在這裡,他們的情感發展是單一的。包括,天一案,他的媽媽的情感全在孩子身上,媽媽的情感不完整,媽媽只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看到別人,也影響到孩子的情感肯定就有缺陷。
其實,很多媽媽都有這個情況,都有這樣的局限性。優秀的媽媽是告訴你,如何替別人考慮,如何善待別人。其實,善待他人是救命的東西。
研究犯罪案件這麼多年,就發現了一個情況,有些案件的犯罪分子殺了好幾人,就這個人沒殺。為什麼?因為這個人善待過犯罪分子。這點太對了!也太重要了,這也是一些宗教上講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前幾年,有個黃勇案件,連續殺了十幾個人,但是有一個人他沒殺。這個人,就一直在哭求,說,我是一個獨生子,我有爸爸媽媽,還有一個沒有胳膊的大伯,還有一個奶奶,如果你要是殺了我,他們以後怎麼辦啊?你也有爸爸媽媽,如果,你就這麼沒了,你媽找不到你,會怎麼樣?說的黃勇大哭。
然後,黃勇說,我媽才不會管我呢,他們不管我的死活。於是,這小夥子說,如果你不嫌棄,我把你接過來,跟我奶奶一起過,我給你養老送終。黃勇最後,就把這個孩子放了。
這就是天性,這個孩子就是特別的善良,這些話,和這樣的心態,不是當時能編出來的。
所以,一個母親,首先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善待別人,善良的品德,在關鍵時刻,能救命啊。 【本文由「馬躍成」發布2020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