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重提馬加爵案,背後原因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應該知道

2020-09-18 馬躍成

李玫瑾解讀重大案件的罪犯心理,什麼樣的人能活命 ?

李玫瑾教授,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其實,李玫瑾教授著名也是從馬加爵案開始的,之前人家也是業內的知名專家教授,但是,社會上的人們並不懂這些,甚至犯罪心理學都沒有聽說過。

馬加爵作為一個大學生連殺四人,人們是不能理解的,太殘忍、太無知、太可怕,但是,就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馬加爵的殺人行為。李教授當時的說法是激情殺人,這個說法,大部分人也是不能接受的,什麼叫激情殺人?人們相信一定是有作案背景和深層原因的。

馬加爵案件發生在2004年,但是至今,仍經常被人提及,說明了這個案件,在社會上影響極深。今天,李教授在一個節目中再次談到這個案件,講了很多鮮為人知的道理,和心理學上的邏輯關係,讓人警醒,恍然大悟,極其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對於當時的情況,她說,很多案情真相是不能拿出來公布的,因為會傷害到很多人。比如會給受害人家屬造成更大痛苦的作案細節,有些就不能讓家屬知道。解釋案件也是這樣,有些事情,你把案件解釋的太清楚了,把這個原因,解釋的太具體了,受到傷害的一定是他們的家屬。這是一樣的道理。看了後面的內容,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家庭教育對孩子犯罪影響極大,這個也是我想把這個談話,記錄下來的原因。李教授當時說的激情殺人,可能就把問題暫時掩蓋起來了,把責任推到了馬加爵一個人身上,並且也是一時性起,就把事件傾向定性為突發性,偶然性。真正把所有的原因講清楚了,讓很多人接受不了。

馬加爵當時連殺4個人,肯定是滅口性的,非情緒性的。說明這4個人掌握了他的隱私,其中一個人,和他沒有任何瓜葛,甚至在打牌 時候,還是和他一夥的,為什麼被殺?就是要滅口。為什麼要滅口?當時,有媒體說是因為貧窮,這個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被殺的4人中,有的人比馬加爵家還窮。所以,肯定不是這個理由。當時,說沒鞋子穿著上課,同宿舍都有不少鞋子,不至於沒有上課穿的鞋子。

當時,詢問馬加爵是否有過性行為,他承認在假期曾經在校外有過多次這樣的行為,這就比較清楚了,問題就在這裡。這個事情應該是被同學知道了,

其實,很多人的心理,是我承認做了這事,但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這事。這個心理也是很正常的。他就會想,你們這麼一說,大家都知道了,如果,繼續擴散,我還怎麼做人?這麼看來,馬加爵很在乎這個面子,並不是一個把幹壞事不當回事的人正好是他是太當回事了。

有些人,比如西安的藥家鑫案,復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也是受害人黃洋的室友。這些犯罪人的智商絕對夠了,但是,他們缺少了,對生命的真實感受,整天埋在了書本裡面。不是說,感到生命是不是珍貴的問題,而是說,有一種心理,就是感到做錯事情,沒有辦法彌補的這麼一個心理。

李教授從嬰兒時期的心理講,一個孩子最早是只對一個人有依戀,但是,看到的面孔多了,聽到的大人說話,也就多了,他說話的能力也就強一些,說話的能力好,長大一點,這就是情感培養,他的思維就會變得更豐富一點,他就願意結交更多的小朋友。小夥伴多了,就有一個群體交流的過程,這就是一個社會性的發展。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注意這方面的培養,他的話就很少,他和外界交流就有困難。實事上情感交流是有臺階的,開始交流的對象是父母,後來是同伴,然後是老師同學,開始是同性交往,然後是異性交往。直到開始戀愛的時候,就不自私了,開始知道把好東西留給對方吃,有電影一起看。這就是愛的擴展。什麼時候是完成成熟的愛呢?就是開始對陌生人有同情心。

比如,看到環衛工人在辛勤勞動,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工人這麼辛勤的勞動,就是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絕對不要傷害他。這就是一種博愛,一種擴展開來的愛的感受。

我們看到,藥家鑫對媽媽很好,但是,對陌生人不好,有些人的情感缺失就在這裡,他們的情感發展是單一的。包括,天一案,他的媽媽的情感全在孩子身上,媽媽的情感不完整,媽媽只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看到別人,也影響到孩子的情感肯定就有缺陷。

其實,很多媽媽都有這個情況,都有這樣的局限性。優秀的媽媽是告訴你,如何替別人考慮,如何善待別人。其實,善待他人是救命的東西。

研究犯罪案件這麼多年,就發現了一個情況,有些案件的犯罪分子殺了好幾人,就這個人沒殺。為什麼?因為這個人善待過犯罪分子。這點太對了!也太重要了,這也是一些宗教上講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前幾年,有個黃勇案件,連續殺了十幾個人,但是有一個人他沒殺。這個人,就一直在哭求,說,我是一個獨生子,我有爸爸媽媽,還有一個沒有胳膊的大伯,還有一個奶奶,如果你要是殺了我,他們以後怎麼辦啊?你也有爸爸媽媽,如果,你就這麼沒了,你媽找不到你,會怎麼樣?說的黃勇大哭。

然後,黃勇說,我媽才不會管我呢,他們不管我的死活。於是,這小夥子說,如果你不嫌棄,我把你接過來,跟我奶奶一起過,我給你養老送終。黃勇最後,就把這個孩子放了。

這就是天性,這個孩子就是特別的善良,這些話,和這樣的心態,不是當時能編出來的。

所以,一個母親,首先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善待別人,善良的品德,在關鍵時刻,能救命啊。 【本文由「馬躍成」發布2020年9月16日】

相關焦點

  • 回頭再看馬加爵案,連殺四名舍友的馬加爵,為何都說他是受害者?
    馬加爵與被害的4名學生都是同一棟宿舍樓的同學,對自己殺人的事實馬加爵供認不諱,2004年4月24日,馬加爵被昆明中院依法判處死刑,2004年6月17日,死刑被依法執行,這起案件被後世稱為「馬加爵案」,至今人們對其依舊印象深刻。
  • 李玫瑾再談藥家鑫案
    語境是一個問題,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時間太短,我可能沒把話說清楚;另一個是我進了直播室才知道當天沒有宣判,一般不宣判的案子我是不宜點評的。  人物周刊:如果再讓您完整點評一次藥家鑫案,會是什麼結論?  李玫瑾:藥家鑫當時扎了八刀,我們研究犯罪行為的人都知道,往外拔比扎進去還需要力量,他在黑暗中為什麼如此快而狠地扎了八刀?這是我需要分析的。
  • 李玫瑾深度分析馬加爵案件,表示:校外性行為才是馬加爵殺人動機
    在殺害室友之後,馬加爵連夜從昆明火車站潛逃,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馬加爵最終還是被繩之以法,這件震驚全國的大學生殺人案件浮現在人們眼前。和網絡上流傳的原因不同,著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認為,馬加爵殺害4位同學另有動機,李玫瑾教授表示:網上流傳的原因是假的,怕對馬加爵家人造成二次傷害。
  • 16年前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他的真實動機是什麼?李玫瑾給出了答案
    被抓後,馬加爵對殺人一事供認不諱,此案於2004年6月17日在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判,馬加爵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賠償每個家屬2萬元。因其手段極其殘忍,加上馬加爵與被害四人是同學,所以此案當時在全國引發了巨大的轟動,大家議論紛紛。「馬加爵案」也成了經典案例被反覆討論,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02、馬加爵是怎麼樣一個人?
  • 大案紀實:馬加爵血洗舍友,其背後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放過了唯一一個舍友?
    馬加爵血洗舍友,其背後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放過了唯一一個舍友?  2004年雲南大學男生宿舍發生一起轟動全球的連環殺人案,一位名叫馬加爵的高智商少年血洗宿舍,將自己四個舍友殺害,可能大家對這起案件都記憶猶新。
  • 馬加爵讓4人慘死,非因打牌發生口角,李玫瑾:他在校外有性行為
    02、 著名的犯罪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深刻的講述過馬加爵事件,她表示,馬加爵殺害4位同學並非是網上流傳邵瑞傑說出的那句話的原因,真實的原因當時並沒有太清楚的講出來,怕對馬加爵的家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 李玫瑾:當年馬加爵案是一樁封口案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進行了精彩的犯罪心理分析。 12歲以下都是教育的最好時間,尤其是在孩子6歲之前,這些問題如果都能解決了,12歲之後稍微有一些逆反也是很好解決的。養育孩子一定要和善而堅定,而不是暴躁而固執!李玫瑾教授建議,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 大案紀實:馬加爵真的是因打牌就連殺4人嗎?真正動機終於曝光,讓人很意外
    被抓後,馬加爵對殺人一事供認不諱,此案於2004年6月17日在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判,馬加爵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賠償每個家屬2萬元。  見到母親如此難過,馬加爵便拿出自己做苦工賺的100塊丟在角落,然後指給母親看「媽,你的100塊在這呢」。  母親怎麼不知道兒子的良苦用心呢,也就配合著他,喜笑顏開。  總的來看,之前的馬加爵還算是一個品行端正,勤奮上進的人。
  • 回頭再看馬加爵案,連殺四名舍友的馬加爵,為何反倒成了受害者?
    這樣的一個出身,使得人們先入為主的認為,馬加爵是個好學生,是弱勢群體,雖然他殺了人,但錯的一定不是他。而馬加爵這個人脾氣比較火爆,時常會仗著自己身體強壯去欺凌同學。像他這種家境不錯,學習成績又好的人,時長是有恃無恐的,畢竟老師總是會偏愛好學生嘛。 但是到了大學之後,馬加爵喜歡欺負人的性格就有些不好使了。畢竟在大學裡面,不是什麼都可以用武力解決的,有衝突可以報警。而馬加爵所謂成績優勢,在這裡也沒有了,不會有老師幫著你。
  • 李玫瑾:每一個案件都能折射出社會的缺陷
    「那個給馬加爵做過心理分析的教授到杭州來講課了。」不少人這樣介紹李玫瑾,似乎她是因馬加爵案才一夜成名。實際上,在此之前,她已經是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等欄目的常客了,並且在幾家媒體上評點過浙江的大要案件,比如浙江大學畢業生周一超刺殺公務員案,以及作案之後常常給警方寫信的變態殺手劉超案。
  • 馬加爵不是因為貧窮和被嘲笑,而是因為面子才殺人封口
    馬加爵當年殺人,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面子!馬加爵案再次被拉進人民的視野!這次是因為當年的主審法官犯了命案。馬加爵年齡和左岸橋西相仿,如果沒有犯事,差不多也該像千千萬萬的左岸橋西一樣,找份工作,安安靜靜地體味五味雜陳的生活吧!廣泛報導的信息表明,馬加爵家境貧寒,甚至連一雙鞋子都買不起,因此被人瞧不起,又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跟同寢室的人關係不好,被寢室人嘲笑,才萌生殺人的動機。
  • 李玫瑾:繩之以法不是解決犯罪的句號
    語境是一個問題,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時間太短,我可能沒把話說清楚;另一個是我進了直播室才知道當天沒有宣判,一般不宣判的案子我是不宜點評的。  人物周刊:如果再讓您完整點評一次藥家鑫案,會是什麼結論?  李玫瑾:藥家鑫當時扎了八刀,我們研究犯罪行為的人都知道,往外拔比扎進去還需要力量,他在黑暗中為什麼如此快而狠地扎了八刀?這是我需要分析的。
  • 馬加爵主審刀文兵被提起公訴,人們又想起了16年前的那起大案
    2004年,馬加爵案震驚全國,16年已經過去,現在仍然有人在網上問,當年的馬加爵案發生了什麼? 這就是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 馬加爵是廣西賓陽人,1981年出生,家境不富裕,除了父母之外,他上面還有兩個姐姐。 「馬加爵事件」之所以轟動全國,首先是馬加爵和被害者的身份,都是雲南大學的學生。
  • 馬加爵案主審法官涉嫌故意殺人罪被公訴,曾參與審理孫小果案
    2004年2月,就讀於雲南大學的馬加爵在學校宿舍連殺4人,引發全國震驚2004年2月13日晚23時許,馬加爵趁唐學李坐在317宿舍內看報紙之機,從衣櫃內將事先準備好的鐵錘取出,從背後打擊唐學李頭部致其死亡,然後將唐學李屍體藏匿於宿舍衣櫃內,並用報紙、毛巾和水清理了現場,用事先準備的透明膠帶紙將報紙貼在櫃內遮擋屍體,將衣櫃鎖住。
  • 不是因為貧窮——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報告
    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案發生之後,一些媒體,包括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動機歸結到他的貧困背景上。前不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奔赴雲南,對此案進行全面調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關材料,訪問了辦案人員,還專門為馬加爵設計了心理問卷,做了心理測試,發現了很多真實的東西,之後做出上萬字的《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報告》。   李玫瑾教授認為,將「貧窮」歸結為馬加爵犯罪動機起點的歸因並不全面,也並非真實的問題起點。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三起案件分別是:2004年的馬加爵案、2009年的北京大興滅門案(李磊案)、2010年的藥家鑫案。02馬加爵案:殺同學是因為「自我中心」?2004年2月,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連殺四位宿舍同學,震驚全國。公安部對他發出A級通緝令。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為了將上述說不清的感受釐清,我憑藉記憶和查閱新聞報導、學術論文,復盤了李玫瑾「教育思想」的源流。李教授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名人,始於對發生在2004-2010年期間三起著名殺人案的點評。三起案件分別是:2004年的馬加爵案、2009年的北京大興滅門案(李磊案)、2010年的藥家鑫案。
  •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回應爭議:接受批評不接受歪曲
    其實,這其中的原因是,在李玫瑾看來,肖鷹教授代表了一類人:「他們這些人是大學教授,不是普通的網民,他們作為有學術素養的人,應該知道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是不能隨便批評的。」  一切都來得太倉促。藥家鑫案件審理當晚,中央電視臺的直播引起了軒然大波。關於道德的、法律的、邏輯的所有討論,尤其是孔慶東教授在網上的「開炮」,讓李玫瑾措手不及地捲入了這場風波。
  • ...在李玫瑾的引領下進入魔鬼們的心靈世界;你也要有悲憫的心,才能...
    看美劇CIS的都知道,指紋、證物、DNA……當然,還有屍體。張忠義辦過很多碎屍案,分割屍體多數情況都是為了方便拋屍。這次不同,兇手下手利落,關節部分剔得很乾淨。張忠義眼前就是幾十塊碎屍,頭皮被剝下來,子宮被完整地摘下來,每個器官分割得都是完整的……    「還有什麼特別的?」李玫瑾問。    「乳房上兩刀有點奇怪。」他說。    「怎麼怪法?
  • 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玫瑾:洞悉心靈的工程師
    執著:伴隨著寂寞與艱難 每當社會發生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人們在震驚的同時都更想知道:犯罪人是什麼人?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他們這樣做的心理是如何發生的?這,就是李玫瑾教授研究的專業——犯罪心理學。可當真的抓住他時,刑警眼中看到的卻是一名稚氣未脫的年輕人……當馬加爵說知道自己錯了時,李玫瑾也有著一種惜才的遺憾與惋惜,知道他雖不會再犯,但人生也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了,他只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馬加爵殺人的原因被廣泛地認為是貧窮,在一片對他的同情聲中,只有李玫瑾寫出萬言分析報告,明確地指出「馬加爵殺人不是因為貧窮」,——那是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