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坐月子是女性生產過後比較難熬的時期,坐月子是有很多的禁忌的,比如說不能受涼,不可以吃刺激的食物,不能同房等等,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身體中的惡露無法排淨,就會誘發婦科疾病,那麼,媽媽應該如何做能夠讓身體儘快恢復?又怎樣判斷身體的恢復情況呢?
如何恢復
女性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僅要忍受身體巨大的痛苦,消耗大量的體力,並且還會損失體內大量的血液,因此,女子在坐月子期間,身體非常的虛弱,需要細緻的調理,才能讓身體儘快恢復,有的人認為,媽媽在產後身體相當不適,需要臥床休養,不能經常下床,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媽媽在生產24小時以後,就可以走動了,如果長期臥床,會阻礙身體血液的流通,身體容易出現水腫的情況,值得產媽注意的是,在坐月子期間最好是用束腹帶,能夠防止腹部皮膚的下垂,使腹部器官不移位,尤其是對於剖宮產的媽媽,還有利於傷口的修復。
如何判斷身體的恢復情況
1、惡露
媽媽在坐月期間,惡露顏色是判斷身體狀況的重要依據之一。惡露的顏色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為血性惡露顏色為鮮紅色,量比較多,有時還會有血塊,一般會持續3、4天。接著是漿液惡露,顏色為淡紅色,血液量比較少,有大量的壞死的組織、粘液、細菌等,持續10天左右的時間,最後會逐漸變成白色惡露,白色惡露呈粘稠狀,有大量脫落壞死的細胞,會持續三周左右的時間。這三個階段的惡露,如果持續時間過長或者過短,都說明子宮出現了問題。
2、宮體下降情況
宮體的下降程度也是判斷判斷身體狀況的重要依據之一。媽媽在產後,子宮中沒有胎兒,就會變得比較松垮,媽媽可以摸到肚臍附近有一個比較硬的物體,這就是所謂的子宮體,一般情況下,子宮體每天會下降2釐米左右,並且會逐漸變小,等到8周左右的時候,就恢復正常了。如果下降過快或者過慢,都說明子宮恢復不佳。
坐月子期間,身體應該適量活動,母乳餵養,以及婆婆老公的呵護等,都能夠讓身體儘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