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雨衣的戰術化應用。雨衣之於單兵裝備,或者的地面部隊,一直是一種邊緣化的存在,因為這種輔助裝備遠不如步槍、戰術背心、頭盔、手雷一樣重要,甚至比不上作戰服(迷彩服)、戰術背包、護木眼、戰術靴。但是,如果是在雨季作戰,或者是在越南那樣的雨林中,戰術雨衣的地位就會上升,成為和戰術背心、頭盔一樣的單兵裝備。為什麼呢?因為淋雨將嚴重製約單兵的戰鬥能力:淋雨後,作戰服、戰術背包都會溼透,很容易帶走體溫,造成發燒,這在野外是非常危險的,淋雨後,電臺、食物、地圖也會受到影響,而這些都是作戰的重要基礎。
另外,淋雨對槍械的射擊肯定也有影響,不過在武器定型時都會進行測試,只有通過了武器才能夠定型。只要槍管中沒有積水,淋雨就不會導致射擊事故(雨水不可以壓縮)。所以,在有雨的戰場環境中,雨衣是非常重要的裝備。如果己方處於防禦,那麼散步坑的頂部如果蓋上雨衣就不會進雨,當然這是在散步坑/掩體周圍已經挖了排水溝的情況下。除此之外,在大雪中或者雪地裡行軍時,雨衣還能夠保證衣服不會大雪浸溼。還能夠保證身體的熱量不會過多散失(起到了衝鋒衣外殼的作用)。當然,在坑道上面用樹枝搭建骨架後,雨衣也能夠擋住大雪。
以上只是雨衣最基礎的功能(防雨、雪)。在野戰條件下,夜晚溫度會降低,露水/溼氣上升,雨衣可以擋住寒氣的入侵(戰鬥狀態下)。如果沒有處於戰鬥狀態,那麼在單兵帳篷的底部墊上雨衣也能夠防潮。如果不墊上雨衣/防潮墊,那麼棉被肯定會非常潮(我軍裝備睡袋之前,主要靠被子禦寒)。炎熱環境中,散步坑上蓋上雨衣也能夠避免烈日曬傷。現代單兵裝備都很多,雖然戰術背心、戰術背包都有迷彩條紋,但是處於矮小植被中還是暴露己方的輪廓,而披上雨衣後,就能夠模糊身體輪廓,起到了吉利服的功能。此外,因為雨衣的密封性好,還能夠遮擋生化武器沾染,放射性塵埃,這是沒有防化服時的一種應對措施。
除了防潮、偽裝這些功能,雨衣還能夠搭設簡易擔架,當然這需要軍用雨衣的足夠"耐造"。戰場上如果有人受傷又沒有擔架的情況下,將雨衣拉鏈封上,用兩根長樹枝從雨衣的袖口穿入,從下擺穿出,就搭設了一個簡易單價,然後用繃帶在兩根樹枝之間的雨衣外纏繞幾圈,就能夠增加擔架的強度,防止雨衣被撕裂。戰場上,黃金一小時只內如果能後送,傷員的生存機率就會大大增加。因為雨衣的密封性,將雨衣的拉鏈封上,把衣領紮緊,就可以製作一個簡易的"取水筒"。同樣,衣領紮緊,讓雨衣兜住空氣,然後再紮緊下擺,就形成了一個救生圈,簡單高效。
筆者曾經看過西藏邊防軍人巡邏國界的報導,他們的大腿被螞蝗"入侵",鮮血淋漓,還要面臨濃霧、暴雨的"淋浴",真的非常了不起。在一張圖片中,他們並沒有使用07式雨衣,而是採用了民用藍色雨衣。為什麼呢?因為07式雨衣採用的是大衣的版型,背上背囊(攜行具)之後,雨衣就會穿不上,而民用雨衣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可以"完美"蓋住背包並可以拉上拉鏈。幸運的是,07雨衣的問題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最終的改進型設計成了分體式,並且防雨透氣,關鍵部位還做了加強,防止撕裂,褲口/袖口還設計了鬆緊帶,這樣新式雨衣還具有了抵禦螞蝗的"能力"。
此外,新式雨衣還具有防反光的功能,因為傳統的雨衣淋雨後會反光,暴露己方目標。曾經有一個傳言說美軍在戰場上不穿雨衣,因為反光會暴露目標,但是,《野戰排》、《阿甘正傳》中美軍在雨林中同樣身著雨衣,所以,"反光"只有在陽光比較亮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雨衣穿著自然視戰場而定。傳統雨衣都是塑膠材質,所以在戰火中很危險,而新式雨衣採用了防火防紅外材質,所以和迷彩服一樣具有阻燃、反紅外功能。雨衣雖小,但戰場"事大",但願這些實戰經驗能夠推廣,因為武器可以買,但是戰場經驗卻沒有"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