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梁緣)這兩天,高考成績公布,甘肅隴南14歲男孩楊北京的爸爸卻很「糾結」:今年是兒子第三次參加高考,考了542分,超過甘肅省理工類一本線84分。是復讀還是上學,楊爸一時難於決斷。
資料圖片,牛宏超/攝
14歲三戰高考,成績542仍「糾結」
「考得很一般,在考慮是否要繼續復讀。」評價起兒子的成績,楊爸顯得很淡定。
視頻中,楊北京的書桌上堆滿了各種學習資料,牆上貼著臨摹的書法習作,一面落地書架上擺著各類書籍,父親時不時俯身查看兒子的功課完成情況……
據悉,通過自學和父親輔導,楊北京在9歲就完成了小學和初中課程,隨後跳級上高中,2018年,12歲時開參加高考,當時的分數是464分,過了二本線,2019年高考分數是508分,過一本線38分,今年是第三次參加高考,超甘肅省理工類一本線84分,然而,就是這樣的分數,在楊爸的口中卻也只是「很一般」,因為在楊爸看來,兒子平時考試能考到560多分。
至於是繼續復讀,還是填志願上大學,楊爸表示,「他年齡小,(上學)肯定由我們決定,但具體怎麼選,還沒定下來。」
高考成績只能證明「學習潛力」
這些年,每年高考季都會接二連三冒出一些「神童」,比如10歲上大學保持「全國最小大學生」紀錄的張炘煬、12歲就以639分的高考分數被中國教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的的龔民……
「過早的參加高考,並不是一件應該被鼓勵的事情。」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院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張夢圓認為,高考作為一種入學選拔性質的考試,目標是為各個高校招錄適合的培養對象。高考是一個開始,學生們即將面對的除了專業學習,還有逐步獨立的生活和越來越多的社會參與。取得一個不錯的分數可能說明孩子具備一定的學習潛力,但並不能說明他已經做好了開始大學生活的準備。這需要生理結構、認知能力、自我和社會性都達到一定的成熟水平。「足夠的時間和社會學習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過早參加高考就像是把學會捕獵但羽翼未豐的雛鳥推下懸崖,孩子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家長急功近利,孩子得不償失
「最常見的就是讓幼兒園的孩子學習書寫漢字、背誦艱深的古詩,給孩子報了大量的補習班等。」與過早參加高考一樣,這些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的長期發展。這些教育方式通常有兩個特點,一是以比較為基礎。無論是制定學習目標還是考察學習成果,許多家長都是通過比較來進行的。例如,許多家長特別關注那些超出「常規」的行為,把某種偶然的或暫時的表現等同於獲得了出眾的能力。然而,三歲的孩子能背誦詩文,往往只是因為多次重複加上強化的作用,看起來流利順暢,實際上並不具有意義。一味追求更早更快更多,將孩子的任何成就都放在外在指標中評價,會傷害孩子內在的學習和發展動力。長此以往,孩子將無法體會審美、求知、挑戰的樂趣,而囿於向上比較的壓力和向下比較的虛榮之中。
二是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敗。在一些父母眼中,進步似乎是應該的,只要「投入」就必須看得到「產出」。而退步或原地踏步則是不被允許甚至不能談論的。實際上,成長需要成熟的條件和量變的累積,也會伴隨著試誤和波動。在只能成功的要求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缺乏探索的勇氣和面對挫折能力。
安守邊界,別把成年人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這幾年,名牌高校學生抑鬱、出家、甚至自殺的事件總能出現在新聞媒體頭條,「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出家後又還俗、「弒母案」學霸吳謝宇逃匿後被捕……什麼時候學霸成了這個社會的邊緣人群和危險分子?
家長望子成龍的同時,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張夢圓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首先,家長要做的是認識到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允許孩子按照一定的步驟和速度發展。
其次,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品質和社會性能力的發展,設置多元化的教育目標,把身體健康、品德良好、情緒穩定等都納入其中。
第三,要尊重兒童的自主性,給予孩子適當的空間去嘗試去選擇去建構以他的視角展開的世界。
最後,也可能是最有效的一點,就是家長要學會及時調整自身心態,耐受自身的焦慮不安。把為人父母的角色轉變帶來的挑戰、自身未完成的願望、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等安守在自我的邊界之內,不把成人的焦慮以教育的形式傳遞給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