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悠爸說STEM的時間了。上回悠爸發了一篇《這樣教,孩子會愛上數學》的推文,反響不錯。有不少家長感興趣,紛紛問有沒有什麼案例可以參考或者有沒有什麼好的教具可以使用,能進一步理解該方法並在家庭數學教育中應用。
悠爸這裡就給大家介紹一款獲獎無數的數學桌遊Prime Climb,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介紹,拋磚引玉,共同探討如何保留孩子們的寶貴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們去探索、去體驗、去試錯、去學習。Beautiful Colorful Prime Climb
熟悉悠爸的朋友們都知道,悠爸在帶娃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教育領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滿世界搜羅好的教具以搭配相關研究理論的落地。Prime Climb就是其中一款符合悠爸要求的教具。
先來看看它的真容。
新穎的十面骰子
機會卡,還有四張空白卡,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自定義遊戲的規則
第一眼看到它,大家有什麼感覺?色彩斑斕的盤面,有沒有覺得像一件藝術品多過像一個數學桌遊?
在悠爸詳細介紹這款桌遊前,先給大家介紹這款桌遊推出市場後的獲獎情況及市場的反饋。
除了獲得各項教育遊戲大獎之外,也是美國門薩協會的推薦玩具
來自於新聞媒體和教育組織的反饋
正是因為這些獎項和好評,有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開始推薦該桌遊。越來越多的小學也開始把該款遊戲引入到了數學課堂上,作為數學教學的輔助活動。
以下3張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搜索!
同一款教具,在不同的老師或者家長的手裡,能產生的效果可能千差萬別。如何儘可能挖掘一款教具的教育功效,需要教育者結合兒童學習的特點去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前面說不要一拿到一款教具就把說明書拿給孩子看或者把說明書解釋給孩子聽。
回到上回推文說的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的方法之一:從問題出發而不是從答案出發。悠爸把這款桌遊拿給孩子之前,把裡面的說明書提前拿走了,因為悠爸想看看悠寶拿到這款沒有說明書的桌遊會怎麼做。
悠寶拆開包裝盒,把裡面的組件一一拿出來放在面前,一下子就被遊戲盤面吸引住了。他仔細觀察了幾分鐘這個色彩斑瀾的盤面,然後就在盒子裡找說明書。當然,他是找不到的啦!
悠寶就問我;「爸爸,這個遊戲沒有說明書,要怎麼玩啊?是不是要上網下載說明書啊?」
悠爸說:「不會吧,沒有說明書?那是不是可以不用說明書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要如何玩吧!」
悠爸:「悠寶,你覺得這個遊戲應該怎麼玩?」
悠寶:「我不知道啊,不過我覺的這些不同的顏色和每個圓圈的切分方式裡肯定有線索。有的圓圈是整個都是一個顏色,有的圓圈有2種顏色,有的圓圈有3種顏色,有的圓圈一種顏色是完整的,有的圓圈被不同的顏色切成了幾份,有點奇怪,沒什麼規律啊」。
悠爸:「爸爸也覺得這裡面有線索,那我們一起來尋寶吧,我們先來看看不同顏色的圈裡的數字有些啥特徵吧」
悠寶:「大紅色的都是奇數,有橙色的都是偶數。」
悠爸:「好像是的哦,那所有奇數都是紅色的嗎?」
悠寶:「咦,奇怪,有些奇數好像不都是紅色的,像25,39,51,75,77,93,有幾種顏色」
悠爸:「是哦,悠寶,我發現棋盤的四個角上有一排數字加一個字母,2,3,5,7,P,有不同的顏色哦」
悠寶仔細觀察了一番:「哦,我知道了,這些顏色和圓圈上的顏色有對應關係」
悠爸:「什麼關係?我怎麼沒看出來」
悠寶:「哈哈,我發現了,圓圈上的顏色就對應這幾個數字的顏色,這幾個數字應該是圓圈數字的因子,圓圈數字是他們的倍數,而全紅色的是質數,除了1和它本身,不能再分解了」
悠爸:「是嗎?我們找幾個數來驗證一下,看看你說的對不對」
。。。。。。
看,沒有說明書,從問題出發,孩子經歷了猜想、驗證、更正、確認這樣一個productive struggling 的過程,自己慢慢的探索出了這個遊戲的目標:熟悉數論(小學)中的質因數分解和運算(100以內)。悠爸相信在看這篇文章的很多家長都是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在養育悠寶的過程中,悠爸常常在想,作為家長能不能把我們在工作中所接受的系統化的職業訓練、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有選擇(適合孩子的年齡的)的植入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中去。
舉個例子,在悠爸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提到一個詞:Behavior Pattern Identification(行為模式識別)。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識別出這個問題產生的行為模式,然後再針對這種行為模式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並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而悠爸和悠寶在沒有說明書的情況下對Prime Climb探索的過程不就是一個識別遊戲的Behavior Pattern的過程嗎?
這款遊戲設計的巧妙之處不僅在於把100以內的質因數用不同的顏色標識出來,同時在棋盤上將包含相關質因數因子的整數用不同的顏色組合成一個圓。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即使孩子一時計算不出來,也可以通過視覺的顏色來辨別這個整數有哪幾個質因子。
每玩一局,孩子通常需要在腦子裡完成10-20題100以內的加減乘除的組合的四則運算。所以如果每天玩上5局,相當於孩子們不知不覺的刷了50到100題的四則運算題,而且是帶著特定的目的(最少輪數到達101)孩子主動來組合的運算。
這種刷題方式,比起每天給孩子一頁紙,上面寫滿50題四則運算,孰優孰劣,不言自明了吧?除了「刷題」,這個遊戲如果想贏,還需要有自己的策略:如何增加自己的優勢同時阻擊對手接近101。
悠寶玩了幾局之後,我就不是每局必定能贏他了。因為我發現他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的思考並發展出了自己的策略:
1. 找機會將自己的棋子落在純紅色的質數位置上,這樣可以抽取機會卡,獲得額外的助力;
2. 進行組合運算時,儘量避免自己的棋子落入53到80的區間,因為落入這個區間的棋子,在下一輪的時候,用乘法會超出101,用加法又離101會太遠,用除法或者減法實際上用浪費了一輪機會。
舉例來說,假設某輪結束後,悠寶的兩個棋子分別落在62和72的位置上,新的一輪他擲出的兩個骰子分別是8和2。這樣的話,任何一個數乘以2都會超過101,只能用加法或者減法或者除法。相反,如果在50以內的數,他會有多一些選擇或者組合靠近101。
雖然他的策略並不完美,但是對於沒有策略的對手,他贏的機率已經顯著提高了。在陪孩子玩Prime Climb 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遊戲中學習的好處:孩子想贏,就產生了自己的思考。整個過程除了練習了四則運算,還培養了數感,對數字的大小形成了一種直覺。同時,由於是競技類遊戲,自然而然會經歷如何制定與對手博弈的策略,如何實踐、檢驗和調整策略這樣一個腦力訓練的過程。
暑假就快結束了,希望孩子們都度過了一個愉快而有收穫的暑假。開學前的這段時間,不妨利用Prime Climb 在家收收心,和父母一起邊玩邊學、和小朋友們一起邊玩邊學,為新學期的學習生活做好準備吧。
好了,悠爸說STEM今天就聊到這,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