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吳國頌 通訊員 羅詩冰
教育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影響中小學數學教育?12月19日-20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北師港浸大,英文簡稱UIC)、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的「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變革研討會」在珠海舉行。
體驗數學樂趣 受訪者供圖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紛紛走進課堂,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現代技術與數學教育是如何深度融合的?在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湧現了不少新鮮的觀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師港浸大校長湯濤在數學學科建設及數學科普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經驗。他認為,目前的數學教育培養了好勝心,但沒有帶來激發興趣的好奇心。對於中小學老師和家長來說,要培養有後勁的學生,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在主題報告「如何讓中學生感受數學之美」中,湯濤校長以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趣味為切入點,探討了通過使用科學軟體、3D列印、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使數學「看得見、摸得著」。他還提到,希望能與珠海的中學合作,建立有特色的數學博物館。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軍認為,隨著新課程新高考進程的推進,數學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用「生長教育」的理念引導學生。他建議數學教育本著引導學生「玩數學」的意旨,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與學習動力。他還介紹了數學學習、促進思維生長的實踐案例,希望通過對生長數學教育的探索,提高數學基礎教育水平,培養出更多的原根創新型人才。
廈門大學陳景潤數學特聘教授林亞南則提出數學教育可以引入「益智活動」的觀點。目前,國內有關益智遊戲和益智玩具走進校園的實踐相對而言並不多,通過益智活動讓學生發現隱藏其中的數學原理,為數學教育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副校長周建華認為,教育應該圍繞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展開。他提到,授課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提問,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深度學習的機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從而克服「套路」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克服「經驗」文化,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克服「魔術」文化,發展學生高階思維;克服「應試」文化,著眼學生終身發展。
本次研討會除了8場主題報告會,還設有分會場,圍繞「中小學STEM與跨學科整合」「數學建模及其教學」「中小學數學課程考試與評價」「數學文化、數學史與中小學教學」等主題,組織論文分享等48個分組交流活動。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鐵安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