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陳芳
主編: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哭鬧是嬰兒的一種常見情緒表達方式,引起哭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然而在老一輩眼中,孩子對著不同的人哭,有著不同的寓意。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前段時間小張帶著自己的孩子回了老家,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看到寶寶都很是開心,每個人都爭著搶著要抱,十分開心。
鄰居家的老奶奶聽到動靜也走了過來,想要抱一抱。可是老奶奶剛走過來,寶寶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哇哇大哭起來。
小張正準備哄孩子,誰知道老奶奶忽然說道:「都說一歲內的小孩身上有靈性,他看著我就哭,看來我是真的命不久矣。」
這在小張和一些同齡人眼中顯然十分荒謬,但是周圍的老人卻紛紛感嘆和附和,因為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中,對這一說法是十分認同的。
1、將「巧合」普遍化
這種說法的由來是很多聲稱自己有著親身的經歷:「我媽說我小時候第一次見我外婆就大哭不止,沒多久外婆就去世了」、「我家鄰居一個六十多的老太太,上次抱我家小孩子的時候,我家小孩一直哭,幾個月後她就去世了」。
正是有了這些所謂的親身經歷,導致很多人對這種言論深信不疑,然而他們只看到能夠符合這種言論的現象,卻沒有看到更多的並未發生的,將一些巧合事件直接變為普遍性事件,並無科學依據。
2、將孩子「神」化
有一些人特別是年紀稍長者認為一歲內的孩子能夠看到很多我們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仿佛他們可以預知過去與未來。
在這種思想下,孩子笑就代表著好事,哭則代表壞事。
孩子見到老人哭自然預示著不好的事情,而對老人而言,最大的不幸便是生命的盡頭了,因此延伸老人生命到盡頭的觀點。
很顯然「孩子看到老人哭是因為老人生命已到盡頭」經不起推敲,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孩子處於一個認生期,也叫陌生人焦慮。
據調查,50%~80%左右的寶寶都會經歷這個過程,通常性6~7個月開始,早的4~5個月就開始,晚的則要1歲左右。而這個過程通常會持續幾周到半年不等。
主要是因為三個月內的嬰兒對人臉區分能力不強,並且即使能區分也很難記憶,但是到四個月之後這種能力逐漸增強,可以比較好的區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所以產生這個認生階段。
因此,一般處於這個階段的小孩子,在遇到陌生人就很容易哭泣,並且老人臉上的皺紋可能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新奇害怕的事物,因此遇到老人哭泣的頻率相對而言也會更高,只要幫助寶寶順利度過認生期,那麼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
理解寶寶的認生期
父母應該明白,這個階段是孩子必定會面臨的階段。
孩子通常可能表現出愛哭和躲避的習慣,這個時候父母千萬不能認為孩子膽小,而是應該明白這個階段孩子對陌生人存在排斥感是很正常的,要給予耐心,小心安慰,告訴他應該如何去面對這些人。
多與陌生人交流
小的時候也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關鍵期,孩子如果不出去和別人接觸和交流,很容易影響到他以後的自信和人際交往。
帶孩子去多和其他小夥伴接觸和玩耍,不僅能夠增強其自信心,以後的生活中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同時也有利於他快速度過認生期。
鼓勵和誇獎
在孩子畏縮不前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給予鼓勵;在他勇敢邁出第一步的時候,父母更應該給予足夠的誇獎。這樣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更有動力,勝不驕,敗不餒。
在認生期同樣如此,孩子勇敢與人交流時父母應該給予誇獎,退縮害怕的時候父母也應做好孩子堅實的後盾。
封建迷信不可信,科學才是真道理。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