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的上海,「上年紀」的小店越來越「有味道」,新加入的「成員」也不斷帶來驚喜。在上海市商務委支持下,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將帶大家走近小店、體驗小店,深入感受在魔都「逛馬路」的別樣魅力。
吸引他們的是真材實料,老上海味道
和記者聊之前,阿蹺接了個電話,聽著像是在講裝修相關的事情,「可能要搬個地方,所以先問問,打聽打聽。」
從靜安別墅角落裡的小攤頭,一直到如今威海路上的「正規軍」,阿蹺的小餛飩燒著燒著,燒出了全上海最火的一塊招牌——弄堂小餛飩食府。
店面不大,環境一般,老闆脾氣也就那樣,但無論是工作日的中午,還是周末一大早,飯點去店門口看看,隊伍可以排出去三五米遠。附近的居民、學生、白領把這裡當最常去的小食堂,還有外來遊客專門趕來「打卡」,嗦餛飩的時候,行李箱就擠在腳邊。
吸引他們的,無非就是真材實料、性價比高,還有濃濃的「小時候」、「老上海」味道。
阿蹺說,即使是弄堂裡出來的「柴爿小餛飩」,也希望能把它做的好一些,更好一些。
「弄堂小餛飩」可能又要挪地方
當時接下威海路714號的門面,阿蹺籤了6年的合同,到了明年年初,就要到期了。這回房東給他漲價了,平攤下來,每個月至少要多付大幾千的房租。
「我們不像外面的店,一碗餛飩賺多少多少,我們是跑量的」,阿蹺說,他僱傭的員工都是包吃包住,大廚一個月8000塊,洗碗工最低也有5000元。人工成本一直在漲,小餛飩還是8塊一碗,再要漲房租,阿蹺覺得有點「切伐消」。
猶豫之際,他開始研究起新的「開店方案」。
剛好有個陝西北路靠近延安路高架的店面想要出租,雖然該路段的「上街沿」比較窄,相對來說有點冷清,店面也要小一些,只有一層樓,但關鍵是價格便宜,比威海路漲價後的房租低了一半還不止。
關於客流的引流,阿蹺覺得「問題不大」,因為那裡距離老店大概也就300米,「走走5分鐘吧,大家應該可以接受。」
信心歸信心,琢磨還是要多琢磨,現在威海路上小吃店比較集中,又有學校、辦公樓,真的「搬場」,總歸會有風險。
不過反正目前老店的租約還能維持一陣,阿蹺打算做兩手準備:兩家店一起開著,若是生意過得去,身體吃得消,做兩家店也無妨;要是大家都覺得新店不錯,那就把老店關了,減少員工數量後專心做新店;要是不太順利的話,撤回老店也是條「退路」。
阿蹺說,牌子做出來不容易,就算年紀大了,還是想再拼一拼,搏一把。那邊廂老闆在動腦筋,這邊廂店裡還是「人從眾」、忙忙忙的景象。
30年店開在哪裡,隊伍排在哪裡,是有秘訣的
既然店名就叫「弄堂小餛飩」,招牌菜自然是一目了然。早上6點半到10點供應8塊錢一碗的小餛飩,下午3點半開始賣10元的砂鍋餛飩。皮薄餡多的小餛飩在開水裡翻滾,碗裡、砂鍋裡撒上紫菜蛋皮、榨菜香蔥,再來半顆滷蛋,兩者一「組合」,澆上骨頭湯,小餛飩就可以上桌了。阿姨用託盤一下子就能裝5碗,噔噔噔地爬樓梯上下端給吃客。
下午供應的炸豬排分量很足,比成年人的手掌還得大上一圈,裹上麵包糠下鍋一炸,金黃香脆,切條裝盤,配上泰康辣醬油,就是上海人最喜歡的一道可口小食。
午市時段店裡只做麵條,這還是阿蹺搬到威海路後自己開發的新「品種」。無論湯麵或是拌麵,都是6塊錢一碗,澆頭另算。總的來說,店裡吃拌麵的佔大多數,光面盛碗,澆上蔥油,店員會給你先拌開,再加澆頭,9塊錢的大排、辣肉、獅子頭濃鬱鮮香——
清淡點的可以點個4塊錢的炒素,再添2塊錢加塊素雞或是荷包蛋,可以吃得很滿足了。
煮麵條、下餛飩騰起的水霧後,是吃得腦門都是汗的顧客,是馬不停蹄包餛飩的上海阿姨,是捧著一臉盆炒素大聲喊著「當心當心」要去「補貨」的店員,是阿蹺一句熟練的「兩碗辣肉麵,裡頭找位子先坐下來」——這,就是上海市井街頭的小吃店,最具煙火氣的一幅畫面。
從靜安別墅裡的小攤頭算起,阿蹺也開了30年左右的店,開到哪裡,隊伍就排到哪裡,歸根到底就兩個原因:味道好,價格低。
到了今天,價目表上最大的數字也就是個「10」,而在用料、製作上更是講究,比如小餛飩的皮子是買來後再「軋」一下的;餛飩餡不放其他蓋味佐料;包的時候要注意「捏空心」,捏重了就變「麵疙瘩」了;蛋皮用的是鴨蛋攤的,因為有些人雞蛋過敏;蔥油拌麵的蔥油得用蔥頭炸的才香;澆頭都是當天現做,根據時令再進行菜單微調……
阿蹺說,我們價格便宜,味道一定不能便宜。
堅持「只收現金,不送外賣」為了啥?
阿蹺今年61歲了,剛剛領了一年退休工資的他,精力、體力明顯大不如前,因此現在店裡主要扛大梁的是他的女兒、女婿,加上請來的員工,大概10個人左右。
不過呢,店裡還是一直沿襲之前的「規矩」,外賣是萬萬不送的,收錢是只收現金的。
「弄堂小餛飩」是有生餛飩賣的,下午去買,阿姨會從冷櫃裡拿出來,或者洗手給你現包,裝在塑料盒裡,套上塑膠袋,最後丟一包紫菜蛋皮調料包進去。
至於外賣,那是從來沒考慮過。「麵條怎麼能送外賣呢?都脹開來了呀!還有的人哦,叫了跑腿來排隊,都要被我罵出去的。組撒吶?買回去了又伐好切,砸的是我的招牌!」
就連生餛飩,阿蹺也不建議回去隨便煮,「有的人一買買十盒,哪能會好切?我跟儂講,一定要一碗一碗下,一滾就盛出來,千萬不要加冷水。最後澆上去的骨頭湯,一定要達達滾才好,湯冷特了,撒都伐好切。」
阿蹺說,你買一盒生餛飩回去燒了吃,要是覺得和店裡差不多,之後還來買,那估計距離小餛飩的正確「打開」方式,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若是選擇堂吃,小餛飩端上了桌,把零錢給阿姨就行;點了拌麵,阿姨收了錢,還是丟在小小的餅乾箱裡。排隊等位的時候,一直能碰到不帶現金的年輕人捏著手機四處換錢的場景。
掃碼付帳大行其道的今天,就不能在店裡貼個二維碼嗎?
「我不喜歡聽那個到帳的提示音,都是電子的,麼撒意思」,阿蹺說,每天打烊之後打開餅乾盒子點鈔票,那是最有意思的一樁事情。
不裝二維碼,但評價一定要看
這些電子產品、網際網路上的東西,阿蹺都不太會「玩」,倒是弄清楚點評網站怎麼看之後,他每天都要花時間研究一下。
比如最近網上有顧客提出阿姨一直咳嗽,總覺得心裡有點「咯噔」,阿蹺就馬上去提醒店裡的員工,「最近門口那個絮絮比較多,所以我讓他們覺得鼻子、嗓子不舒服的,那就早點帶個口罩。這些都是寶貴意見,一定要吸取的。」
見有食客吐槽老闆、店員態度。阿蹺說,他自己脾氣是改不了了,看不過去的總歸要多嘴兩句。
比方顧客點個辣肉再加辣醬,阿蹺就直接讓他去掉一個。有些顧客就不開心了,自己出錢怎麼還不讓點菜了?「不是不讓他點,你加這兩個澆頭,太鹹了呀!點多了又切伐光,浪費伐啦!」
比方人家喜歡先吃麵,阿蹺就讓他先吃澆頭。「其實拌麵麼,吃一會兒澆頭都落到最下頭了,先把面吃完,到後頭要鹹的。但有時候說法不對,人家容易心裡不舒服。」
阿蹺說,真跟顧客吵過嘴了他還挺後悔的,有時候晚上回去躺在床上還要自我「反省一下」,但早上起來碰到事情一「上頭」,又容易說話不好聽,「我要改是來不及了,現在只能從我女兒女婿這邊『下手』。」
讓女兒「接班」:待客態度有訣竅
女兒脾氣跟自己有點像,所以阿蹺常常要跟伊「汰汰腦子」:你們啊,其他不變,再把服務態度搞好了,這塊招牌總不會倒。
做餐飲辛苦,做小餐飲更辛苦,累了、怨了都是常有的事,但無論如何,有負面情緒也不能拿顧客當「出氣筒」。阿蹺教導女兒多和顧客交流,添點麵條、多加點澆頭、接個電話留一碗餛飩,都是一句話的事,老客、熟客都是這樣來的。
阿蹺現在每天還是會從隔壁靜安別墅晃出來,給大家拌拌麵,下下餛飩,遇上熟悉的顧客也好吹吹牛,順便噹噹「監工」:拌麵的「手勢」對伐,骨頭湯是不是一直是燙的,碗裡餛飩有沒有剩,若是剩得多,說明今天做的還不到位。
煞有介事,如今處於「半退休」狀態的阿蹺倒越來越像個「班主任」了。
阿蹺說,他家讀書一般,這家小店堅持到現在不容易,只要好好做,總能走出一條不錯的路。
徵集線索
本文為新聞晨報·周到「上海購物故事小組」原創!魔都特色小店,周到帶你逛哦~
如果大家身邊有喜歡的、有特色的小店,也歡迎給我們推薦哦~可以在文後留言,或者發到小編的郵箱:2907469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