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親自下廚 61歲爺叔分享30年餛飩鋪紅火經驗

2020-12-24 東方網

  

  這些年的上海,「上年紀」的小店越來越「有味道」,新加入的「成員」也不斷帶來驚喜。在上海市商務委支持下,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將帶大家走近小店、體驗小店,深入感受在魔都「逛馬路」的別樣魅力。

  吸引他們的是真材實料,老上海味道

  和記者聊之前,阿蹺接了個電話,聽著像是在講裝修相關的事情,「可能要搬個地方,所以先問問,打聽打聽。」

  從靜安別墅角落裡的小攤頭,一直到如今威海路上的「正規軍」,阿蹺的小餛飩燒著燒著,燒出了全上海最火的一塊招牌——弄堂小餛飩食府。

  店面不大,環境一般,老闆脾氣也就那樣,但無論是工作日的中午,還是周末一大早,飯點去店門口看看,隊伍可以排出去三五米遠。附近的居民、學生、白領把這裡當最常去的小食堂,還有外來遊客專門趕來「打卡」,嗦餛飩的時候,行李箱就擠在腳邊。

  吸引他們的,無非就是真材實料、性價比高,還有濃濃的「小時候」、「老上海」味道。

  阿蹺說,即使是弄堂裡出來的「柴爿小餛飩」,也希望能把它做的好一些,更好一些。

  「弄堂小餛飩」可能又要挪地方

  當時接下威海路714號的門面,阿蹺籤了6年的合同,到了明年年初,就要到期了。這回房東給他漲價了,平攤下來,每個月至少要多付大幾千的房租。

  「我們不像外面的店,一碗餛飩賺多少多少,我們是跑量的」,阿蹺說,他僱傭的員工都是包吃包住,大廚一個月8000塊,洗碗工最低也有5000元。人工成本一直在漲,小餛飩還是8塊一碗,再要漲房租,阿蹺覺得有點「切伐消」。

  猶豫之際,他開始研究起新的「開店方案」。

  剛好有個陝西北路靠近延安路高架的店面想要出租,雖然該路段的「上街沿」比較窄,相對來說有點冷清,店面也要小一些,只有一層樓,但關鍵是價格便宜,比威海路漲價後的房租低了一半還不止。

  關於客流的引流,阿蹺覺得「問題不大」,因為那裡距離老店大概也就300米,「走走5分鐘吧,大家應該可以接受。」

  信心歸信心,琢磨還是要多琢磨,現在威海路上小吃店比較集中,又有學校、辦公樓,真的「搬場」,總歸會有風險。

  不過反正目前老店的租約還能維持一陣,阿蹺打算做兩手準備:兩家店一起開著,若是生意過得去,身體吃得消,做兩家店也無妨;要是大家都覺得新店不錯,那就把老店關了,減少員工數量後專心做新店;要是不太順利的話,撤回老店也是條「退路」。

  阿蹺說,牌子做出來不容易,就算年紀大了,還是想再拼一拼,搏一把。那邊廂老闆在動腦筋,這邊廂店裡還是「人從眾」、忙忙忙的景象。

  30年店開在哪裡,隊伍排在哪裡,是有秘訣的

  既然店名就叫「弄堂小餛飩」,招牌菜自然是一目了然。早上6點半到10點供應8塊錢一碗的小餛飩,下午3點半開始賣10元的砂鍋餛飩。皮薄餡多的小餛飩在開水裡翻滾,碗裡、砂鍋裡撒上紫菜蛋皮、榨菜香蔥,再來半顆滷蛋,兩者一「組合」,澆上骨頭湯,小餛飩就可以上桌了。阿姨用託盤一下子就能裝5碗,噔噔噔地爬樓梯上下端給吃客。

  下午供應的炸豬排分量很足,比成年人的手掌還得大上一圈,裹上麵包糠下鍋一炸,金黃香脆,切條裝盤,配上泰康辣醬油,就是上海人最喜歡的一道可口小食。

  午市時段店裡只做麵條,這還是阿蹺搬到威海路後自己開發的新「品種」。無論湯麵或是拌麵,都是6塊錢一碗,澆頭另算。總的來說,店裡吃拌麵的佔大多數,光面盛碗,澆上蔥油,店員會給你先拌開,再加澆頭,9塊錢的大排、辣肉、獅子頭濃鬱鮮香——

  清淡點的可以點個4塊錢的炒素,再添2塊錢加塊素雞或是荷包蛋,可以吃得很滿足了。

  煮麵條、下餛飩騰起的水霧後,是吃得腦門都是汗的顧客,是馬不停蹄包餛飩的上海阿姨,是捧著一臉盆炒素大聲喊著「當心當心」要去「補貨」的店員,是阿蹺一句熟練的「兩碗辣肉麵,裡頭找位子先坐下來」——這,就是上海市井街頭的小吃店,最具煙火氣的一幅畫面。

  從靜安別墅裡的小攤頭算起,阿蹺也開了30年左右的店,開到哪裡,隊伍就排到哪裡,歸根到底就兩個原因:味道好,價格低。

  到了今天,價目表上最大的數字也就是個「10」,而在用料、製作上更是講究,比如小餛飩的皮子是買來後再「軋」一下的;餛飩餡不放其他蓋味佐料;包的時候要注意「捏空心」,捏重了就變「麵疙瘩」了;蛋皮用的是鴨蛋攤的,因為有些人雞蛋過敏;蔥油拌麵的蔥油得用蔥頭炸的才香;澆頭都是當天現做,根據時令再進行菜單微調……

  阿蹺說,我們價格便宜,味道一定不能便宜。

  堅持「只收現金,不送外賣」為了啥?

  阿蹺今年61歲了,剛剛領了一年退休工資的他,精力、體力明顯大不如前,因此現在店裡主要扛大梁的是他的女兒、女婿,加上請來的員工,大概10個人左右。

  不過呢,店裡還是一直沿襲之前的「規矩」,外賣是萬萬不送的,收錢是只收現金的。

  「弄堂小餛飩」是有生餛飩賣的,下午去買,阿姨會從冷櫃裡拿出來,或者洗手給你現包,裝在塑料盒裡,套上塑膠袋,最後丟一包紫菜蛋皮調料包進去。

  至於外賣,那是從來沒考慮過。「麵條怎麼能送外賣呢?都脹開來了呀!還有的人哦,叫了跑腿來排隊,都要被我罵出去的。組撒吶?買回去了又伐好切,砸的是我的招牌!」

  就連生餛飩,阿蹺也不建議回去隨便煮,「有的人一買買十盒,哪能會好切?我跟儂講,一定要一碗一碗下,一滾就盛出來,千萬不要加冷水。最後澆上去的骨頭湯,一定要達達滾才好,湯冷特了,撒都伐好切。」

  阿蹺說,你買一盒生餛飩回去燒了吃,要是覺得和店裡差不多,之後還來買,那估計距離小餛飩的正確「打開」方式,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若是選擇堂吃,小餛飩端上了桌,把零錢給阿姨就行;點了拌麵,阿姨收了錢,還是丟在小小的餅乾箱裡。排隊等位的時候,一直能碰到不帶現金的年輕人捏著手機四處換錢的場景。

  掃碼付帳大行其道的今天,就不能在店裡貼個二維碼嗎?

  「我不喜歡聽那個到帳的提示音,都是電子的,麼撒意思」,阿蹺說,每天打烊之後打開餅乾盒子點鈔票,那是最有意思的一樁事情。

  不裝二維碼,但評價一定要看

  這些電子產品、網際網路上的東西,阿蹺都不太會「玩」,倒是弄清楚點評網站怎麼看之後,他每天都要花時間研究一下。

  比如最近網上有顧客提出阿姨一直咳嗽,總覺得心裡有點「咯噔」,阿蹺就馬上去提醒店裡的員工,「最近門口那個絮絮比較多,所以我讓他們覺得鼻子、嗓子不舒服的,那就早點帶個口罩。這些都是寶貴意見,一定要吸取的。」

  見有食客吐槽老闆、店員態度。阿蹺說,他自己脾氣是改不了了,看不過去的總歸要多嘴兩句。

  比方顧客點個辣肉再加辣醬,阿蹺就直接讓他去掉一個。有些顧客就不開心了,自己出錢怎麼還不讓點菜了?「不是不讓他點,你加這兩個澆頭,太鹹了呀!點多了又切伐光,浪費伐啦!」

  比方人家喜歡先吃麵,阿蹺就讓他先吃澆頭。「其實拌麵麼,吃一會兒澆頭都落到最下頭了,先把面吃完,到後頭要鹹的。但有時候說法不對,人家容易心裡不舒服。」

  阿蹺說,真跟顧客吵過嘴了他還挺後悔的,有時候晚上回去躺在床上還要自我「反省一下」,但早上起來碰到事情一「上頭」,又容易說話不好聽,「我要改是來不及了,現在只能從我女兒女婿這邊『下手』。」

  讓女兒「接班」:待客態度有訣竅

  女兒脾氣跟自己有點像,所以阿蹺常常要跟伊「汰汰腦子」:你們啊,其他不變,再把服務態度搞好了,這塊招牌總不會倒。

  做餐飲辛苦,做小餐飲更辛苦,累了、怨了都是常有的事,但無論如何,有負面情緒也不能拿顧客當「出氣筒」。阿蹺教導女兒多和顧客交流,添點麵條、多加點澆頭、接個電話留一碗餛飩,都是一句話的事,老客、熟客都是這樣來的。

  阿蹺現在每天還是會從隔壁靜安別墅晃出來,給大家拌拌麵,下下餛飩,遇上熟悉的顧客也好吹吹牛,順便噹噹「監工」:拌麵的「手勢」對伐,骨頭湯是不是一直是燙的,碗裡餛飩有沒有剩,若是剩得多,說明今天做的還不到位。

  煞有介事,如今處於「半退休」狀態的阿蹺倒越來越像個「班主任」了。

  阿蹺說,他家讀書一般,這家小店堅持到現在不容易,只要好好做,總能走出一條不錯的路。

  徵集線索

  本文為新聞晨報·周到「上海購物故事小組」原創!魔都特色小店,周到帶你逛哦~

  如果大家身邊有喜歡的、有特色的小店,也歡迎給我們推薦哦~可以在文後留言,或者發到小編的郵箱:290746972@qq.com

相關焦點

  • 爺叔阿姨的Costco經濟學
    上海從來不缺排隊搶購的隊伍,因為這座城市有最會計算、最為精明的爺叔阿姨。他們從資源匱乏的年代而來,在一次次的實戰中練就了一身迅速比價的本領。Costco的商品分量很大,但爺叔阿姨的大腦高度運轉,能迅速算出單價,再調取之前積累的信息做比較,一兩分鐘內就能判斷合算或不合算,從而做出買或不買的決策。
  • 餛飩店老闆公開用了30年的秘方,皮薄餡大鮮又香,學會不用買了
    導語:餛飩店老闆公開用了30年的秘方,皮薄餡大鮮又香,學會不用買了餛飩是我家在早餐常會選擇的一種,有肉有菜又有湯的餛飩深得大眾的喜歡,不過我家的餛飩以往多是在外面買速凍的,因為自己包的餛飩總是得到家人的嫌棄,但後來偶然機會餛飩店的老闆分享了用了
  • 上海的阿姨爺叔又搶購了,小推車塞得滿滿!這是提早置年貨?
    隊伍裡的阿姨爺叔很多都拉了小車來「進貨」,他們的目標是梅林……經歷了眾多網紅店,大家對排隊都麻木了。好吧,把人氣的話題放一邊,實惠不實惠大家說了算!這個價格怎麼樣?現場有人直接買了兩大箱走……老年人愛「樂惠」,年輕人喜歡的新潮這裡也有!
  • 上海的餛飩店,你覺得哪家最好吃?
    最愛吃的餛飩店,沒有之一。開了百年的老字號,多少小囡是從小吃盛興的餛飩長大的,多少阿姨爺叔們捧著碗站在門口,也要吃吃這裡的餛飩。 阿麟餛飩是現包現賣的,調料自加,老闆是個非常熱情的上海爺叔,蝦皮紫菜想放多少放多少。
  • 10年!2億多顆毛線粒!上海爺叔完成的這幅畫讓人驚豔!
    而今天小儂要介紹的這位上海爺叔厲害啦!爺叔名叫餘中樑,家住嘉定真新街道,今年他已經69歲了。爺叔介紹說,這幅作品是在帆布上製作的。要先在帆布上按照原圖畫上底稿,然後用2.5至3毫米大小、不同顏色的毛線粒粘貼在上面,最後才拼出了這幅作品。
  • 阿姨爺叔擠破頭!日售10000+只!
    為了這枚素菜包,上海阿姨爺叔一排隊就是2小時起步,心甘情願,內心篤定,目光堅毅,毫無怨言。如今特殊時期,依然是人山人海,但阿姨爺叔們防護意識也很強,紛紛戴起口罩,自覺隔開一米,「北歐」隊伍再次上演。排隊2小時,買「包」2分鐘請切記!!排隊時一定要提前做功課,把購買清單爛熟於心,確保輪到你的時候對答如流。
  • 上海爺叔真的觸氣嗎?王阿姨說,嫁人就要嫁上海男人
    但,王伯伯們對此是不屑理會的,上海爺叔們有時候小氣,但更多時候是精細,會過日子;上海爺叔們有時候瑣碎,但更多時候是體貼,溫情脈脈;上海爺叔們夏天喜歡穿著老頭衫,拖著拖鞋,在弄堂口乘涼吃瓜,但只要出門見客,一定頭勢清爽,打扮挺括,在物質最不豐富的年代,他們也奇蹟般地發明了假領子這一「神器」。  王阿姨在家經常指著王伯伯的鼻頭,狠狠地說,「死老頭觸氣!」
  • [下廚新記]餛飩
    我喜歡包餡大的餛飩,我和女兒都有這本事,可以包出比別人餡大一倍的來。好友洪淵到我家來玩,幫著包餛飩,其餡甚小,我對她說「這是給自己吃的啦,不是賣的!」    刀魚餛飩就是智商稅,我排過一系列算式,按成本來算,58元一碗的餛飩,每個餛飩能攤到0.5克刀魚,照一個餛飩十二到十五克餡來算,單碗刀魚餛飩的成本價在千元以上。
  • 黃磊49歲生日仍親自下廚,黃多多烤麵包,孫莉開心當富貴閒人
    大多數人過生日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身邊的人為他服務,給他買蛋糕,或者下廚之類的。但是從黃磊分享的自己49歲生日的畫面來看,在孫莉家裡,黃磊就算遇到自己的誕辰日,依然沒有休息,而是開開心心的親自下廚。看著作為壽星的黃磊,在廚房邊忙碌,邊飲酒,大家多少覺得孫莉的老公心態真的是太好了。
  • 尋味東莞|虎門明記餐廳30年:把海鮮做出「家」的味道
    近段時間,這家開了30年的餐廳,又成了網紅餐廳。不少吃貨看到這家餐廳的老闆兼廚師明叔在《尋味東莞》上做蟹餅的鏡頭,慕名而來。「我這家餐廳1990年開業到現在,餐館的招牌都不曾更換過。這段時間,不少陌生面孔的顧客來店裡消費,而且每桌都會點蟹餅,這可能與我近期參加了《尋味東莞》拍攝、做了一道蟹餅有關。」
  • 江蘇-張家港~花園浜這家小餛飩,吃了整整11年
    在花園浜路(23號)上有一家開了11年的老店鋪,名為「小新餛飩」(原周記餛飩),取自老闆的名字周小新,因原店名被搶先註冊,故而改名為小新餛飩。這是一家不到30㎡的小店,踏進店門,左右兩邊各放了三張長桌和幾張板凳,一眼望去能看到開放式的窗口,窗口上放著各種調料,再裡面是周叔煮餛飩的地方。
  • 湯圓、水餃、餛飩?上海人冬至到底吃啥呢?
    圖說:冬至到底吃啥? 來源/易蓉 制  2017年12月22日0點28分,冬至。  民間歷來有俗語,「冬至大如年」。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吃團圓飯,畫九九消寒圖。  中國的節慶曆來離不開吃。阿拉上海寧到了冬至要吃什麼呢?當然不是餃子啦!  新民晚報記者討教了身邊的阿姨爺叔,上網問了度娘,發現南方的冬至美食有點多。湯圓、餛飩、年糕、紅豆糯米飯、甜米酒、羊肉……各種說法都有,但最有共識的還是湯圓和餛飩。從福建廣東一路過來,都說冬至要吃湯圓。
  • 超市裡的「張家姆媽」、「張家爺叔」
    因為開了很多年,平時你可能不會特意想到它。可當手邊正缺一兩件油鹽醬醋、生活日用時,它又往往是第一選擇。聯華的營業員大多是上海阿姨爺叔,十幾年沒換過。在上海的300多家聯華超市裡,員工平均年齡是42歲,平均工齡都在8-10年,其中70%以上是上海人。
  • 中國最早的英語角,記錄了上海爺叔的青春歲月
    這個中國最早誕生的英語角,曾經也是上海爺叔們青春歲月裡的一部分。「年輕人講『格幫上海爺叔CN都老棺材了,英語講了噶好啊』。伊不曉得阿拉老早年紀輕辰光,都在此地混的。」今年60多歲的老侯膚色偏黑,聲音洪亮。他謙虛地說自己英語「不來事」(不行)。「但是我吶,善於跟外國人吹牛逼,隨便talking(聊天)。」
  • 35年免費修理三百座老式台鐘 上海爺叔的民族品牌情懷
    原標題: 35年免費修理三百座老式台鐘 上海爺叔的民族品牌情懷在浦東周浦鎮,有一個街知巷聞的上海爺叔魯老伯,35年來他都堅持為周邊的老年居民們免費修理老式台鐘,已經修好了300多臺。三五牌、昌明牌,這些幾十年的老古董鍾在他手裡重新恢復生機。
  • 餛飩店老闆:調餛飩餡時,要學會這2個技巧,保證餛飩滑嫩爽口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百味道」,再點擊「關注」,然後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優質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餛飩和水餃在一起,南方人更願意吃餛飩,湯汁加上薄皮大餡兒的餛飩,咬一口下去,又香又鮮美的滋味相當滿足。那麼我們如何能做出一碗好吃的餛飩呢?文昊跟著混沌店老闆學習幾招,在此餛飩店老闆也提醒大家:調餛飩餡時,要學會這2個小技巧,保證餛飩滑嫩爽口,下面就把餛飩最好吃的做法和2個小技巧分享在下面,也祝大家能做出一碗美味可口的餛飩。
  • 探店精華|吃了20多年湯包的上海爺叔們,用人民幣留下了這份秘籍
    一清老早就有本地爺叔阿姨來排隊,簡單的堂吃點一客(「客」,用來形容1兩/籠,老式說法~),再帶一兩客走給家裡的孩子和老伴。早上來店,請預留20分鐘等待的樣子。人雖然多,但大部分堂吃都很自覺,吃完就走,不留戀,也會看到年輕人慕名而來拍幾張照,但都不會佔座太久。
  • 冬至餛飩夏至面,吃了這麼久的餛飩,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相信大家都吃過餛飩這種美食小吃吧,薄薄的麵皮裹著厚厚的肉餡,一勺清湯帶著幾片蔥花。一口下去油而不膩,鮮美可口,說著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餛飩,主要由豬肉,蝦肉,蔬菜,蔥,姜,麵粉等做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比如中國北方就叫餛飩;四川叫抄手;廣東江西等部分地區叫雲吞,福建就叫做扁食扁肉了。至於餛飩的來歷,則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相傳在漢朝匈奴橫行時期,百姓因為匈奴困苦不堪,便自創了這種麵食,取匈奴兩大部族首領「渾」、「屯」之諧音,以表達對匈奴的痛恨和對安穩生活的美好祝願。
  • 上海爺叔這樣說
    上海爺叔這樣說 陳林興之前修復照片底片,用鉛筆細細打磨人像缺陷。數碼化讓底片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後,陳林興利用PS技術並結合傳統工藝,進行老照片修復,重新喚起老上海人的昔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