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根,就是對父母說「是」

2021-02-07 神奇的曼陀羅

我們有沒有覺察到加諸自身的最大的壓力之一是來自我們對父母的排斥?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意或無意的抱怨自己的父母,我們期望他們有所不同,而這種期望其實也是一種抱怨。

有時這些抱怨強烈到讓我們想斷絕與某一方父母,甚至父母雙方的聯繫。我們可能移居到另一個地方,又或者拒絕和他們說話。但奇怪的是,無論何時如果我們重新聯繫,我們竟豪不困難的重拾那時的情緒反應—那些我們以為早已卸下了反應。什麼也沒有改變,因為我們無意識的頭腦中攜帶著我們的父母,也攜帶著我們對他們的抱怨。

與父母之間的爭鬥反而讓我們無意識的執著於與他們糾纏,這當然是跟我們真正的意願相反。但所有我們拒絕的事物都是如此—拒絕某種事物等於在我們的生命中授予了它一種特殊的重要性,一種凌駕於我們的特殊力量。

有句老的諺語—「你越來越像你的敵人」!是的,無論你排斥你父母的是什麼,都給了你一個很好的機會在你身上發展它們。因為你令那些特徵變得重要,你給了它們太多的關注和能量。

一個很容易觀察到的事實是,不願意像他們父母的人,往往最終無法抗拒的變得和他們一樣。他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們周圍的人可以。

你比自己所意識到的更像你的父母,你帶著許許多多你以為是你的觀念、價值觀和批判。但事實上,那是你在小時候無意識的從父母那承接過來從未質疑過的東西,而這些觀念影響著你對待生活和對待他們的全部態度。

你用一張紙和一支筆就可以驗證。列出那些你父母影響你的主要人格特點、態度和習慣,包括你對他們的主要抱怨和批判。他們讓你惱火、欽佩或尊敬的事。

完成後,從頭到尾看一次,逐一的問自己:「我是不是也是這樣?」比如,如果你清單裡的一點是說你父親是個控制狂,你就問自己:「我是一個控制狂嗎?」

花點時間感受你的每個答案,倉促會讓你錯過。最後不帶自我批判的簡單留意一下:你無意識中從父母身上繼承了多少他們的特徵—你事實上跟他們有多相像。

然後想像自己分別對父親和母親說:「我有點像你」。感受說這句話帶給你的釋放、以及真正的謙虛,你甚至可能開始看到事情有趣的一面。

當你能夠接受自己在無意識中和父母相像的事實,你便有可能有意識的去選擇,哪些繼承?哪些摒棄?沒有對抗或批判。只需要當覺察到自己正像你的父母一樣行為思考時,簡單的向自己承認:「啊,這是我母親」,或者「這是我父親」。

如果你能記得這樣做,它將讓你能在那個當下做出一些完全不一樣的事—一些你父母從來不會去做的事。這不是一種即時反應,而是一種探索真我,與父母的模式分離的方式。這是一種遠離頭腦——頭腦滿載著你從父母那撿來的觀念——走向體驗者的方法,它是你對當下任何情境的自發回應。

排斥你的父母,會把你削弱。去審視我們對父母的態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覺得自己比他們優越。他們是我們的「根」—我們來自我們的父母。拒絕他們,或者拒絕他們身上我們不喜歡的地方—這抗爭侵蝕著我們的能量,也阻止我們獲得感知「生命之根」所帶來的支持。

而且如果我們不去接受來自父/母或父母雙方的愛和支持,我們會轉向別人身上去尋找,尤其是向我們的上司和伴侶。再沒有其他人能充當你的父親或者母親,這種期待通常是無意識的,將帶給對方壓力,上司被期待去認同你,伴侶被期待無條件的完全接受你和愛你,然而他們永遠不可能達到你的要求,他們只有繼續讓你感到挫敗、焦慮、被遺棄……做一個受害者。而事實上他們也沒有義務充當你的父親或母親,對嗎?

你是否想過你對父母的抱怨等同於你對存在、對生命說「不」?生命通過這兩個人來到你身上,如果他們像你有時期待的那樣變成不同的人,你也不會是你。

對生命說「是」意味著你對你的父母說「是」,也就是說承認他們是你的父母,你有一半來自母親,一半來自父親—這是一個簡單的生物事實。排斥父母任何一方,也就是排斥一半的你。這就是為什麼說,排斥會消弱你。

那麼,該怎樣做呢?你的父母並不完美,沒有父母完美。他們怎麼可能完美呢?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制約、有他們自己的問題要面對。甚至,他們可能相當醜陋,而你可能理所當然在心裡生他們的氣。

但假如你有足夠勇氣誠實面對自己,你會看到在無論什麼樣的憤怒和排斥背後,都有你對父母的愛與接受的渴望,而你感覺你並未得到。

或許你的父母無法以你所需要的方式給予你愛與接受,也許他們自己從未感受過愛,所以他們不知道如何給予,然而他們始終是你父母,他們賦予你生命,這已經是一份很棒的禮物。

要了解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對父母說「是」,並不是對他們的品格或性格說是。你要做的只是單純的承認——從他們給予你生命的意義上說——他們就是做你父母最正確的人選。如果他們不是,也不會有你。

如果你允許自己以感恩的心面對這個事實,它將轉化你和父母之間的整個動力,衝突就會消失。也只有這時,只有懷著感激,你才有可能從能量和心理的層面脫離他們,進而在一個健康純淨的基礎上,建立你自己的新世界!

——奧蘭朵


相關焦點

  • 教育的一切核心,是塑造孩子生命之根
    就是有沒有想過培養孩子的核心是什麼,期望讓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之類的問題……我相信肯定會有一些人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而在有的一些家長心中,認為養育孩子就是給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孩子身體發育良好,其目標就是健康、正常。再有的,認為教育孩子就是教會孩子學習數理化史地生等自然知識和學校開設的社會科學知識。然後把絕大多數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仿佛孩子只要學習好了,就一定能成才。最多的,可能是:考上好大學,學好專業,將來找好工作或者出人頭地。
  • 「光之根」「愛之源」生命的教育-父母孩子與家庭覺知教育工作坊(2018年11月24日於廣州)
    「喚醒先天智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孩子啊,你的到來給我的生命帶來了什麼,我又可以為你做些什麼……面對生命的來臨,無論父母做了多少準備,都會有措手不及的感覺。好期待這個美麗的相遇,就在「愛立之家」,讓我們一起學習「愛」與「關係」的功課,讓我們一起在愛中揚升。讓我們一起經驗關係中的美好,共享生命的智慧!
  • 磷脂 生命之根
    總之,磷脂是生命之根,是全身細胞的建築磚,是血管清道夫,給大腦提供「生物電流」—— 乙醯膽鹼。磷脂的臨床應用不僅有充分的理論與實踐依據,同時與各種化學合成藥物的作用有本質區別。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每天服用20g~30g純大豆磷脂,療效確切。成年人每天服用10g~20g,養生效果好。長期服用大豆磷脂,安全、無任何副作用。
  • 生命之樹
    家是一棵樹,父母是樹根。我們是枝葉,花果是兒孫。生命是一棵樹,孝道是樹根。愛心是枝葉,花果是人生。生命是一棵樹,孝道是樹根。愛心是枝葉,花果是人生。事業是一顆樹,眾生是樹根。慈悲是職業,花果是前程。若要大樹參天,施肥要在樹根。祈禱平安幸福,孝道祖宗父母。
  • 氣,生命之基!最好的補氣方法,就是認真呼吸
    氣,我以前說過,是生命的能量,是構成我們身體,維繫我們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我們這一具肉身的基礎。我們中國人,對氣有著深厚的感情。 鼓勵一個人,叫做打氣。 折損一個人,叫做洩氣。 遇不快之事,叫做洩氣。
  • 它是生命之根,肉質脆嫩,美容還抗癌,吃它就對了!
    它是生命之根,肉質脆嫩,美容還抗癌,吃它就對了!紫菜頭又稱紅菜頭、紅根甜菜,為藜科甜菜屬甜菜種的一個變種,以肥大的肉質根供作蔬菜食用,可生食、熟食,也可加工成罐頭,肉質脆嫩,略帶甜味,營養價值較高,富含糖分和多種礦物質,並有治吐瀉和驅腹內寄生蟲的功能,是一種經濟效益高、創匯能力強、很有發展前途的蔬菜。
  • 營養不輸人參,人稱「生命之根」,一斤只要2塊錢,卻少有人吃過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蔬菜一直都是我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種食材,同時也是上桌率最高的一種食材,哪怕你足夠的挑食,如果說不吃肉可以,但是要說連蔬菜都不吃,那是真的不太可能,畢竟雖然蔬菜並不沒有肉類食材吃著美味和過癮,但是卻營養價值豐富,富含多種咱們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是我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
  • 論語:為什麼說走正道,做正事,就是對父母的孝
    好的,我們來看一看2.6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一下,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如何做才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我們先解釋一下孟武伯是什麼人?孟武伯就是眾生摯愛就是我門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也是他的諡號來關於這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說朱熹就認為這一句應該這樣理解,父母親愛惜子女就常常擔心孩子生病。
  • 家庭講師——生命的地圖
    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導師,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更是孩子的終身導師,是引導孩子走向,成功、健康、幸福的路徑,更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改變是一個結果,不能在果上澆水、施肥,要在根上澆水、施肥。
  • 讓生命之花常開不敗
    輔之以文字說明「生命之花唯有紮根泥土才能常開不敗」。漫畫中荷花、泥土、金錢都不再是單一的本義,而應該具有象徵比喻義,比如由「荷花」想到美、人生、成功等,而寫作時「美」可以具體到文章等代表美好的藝術品,所以可以確定寓意或者立意為:人生或藝術(美)只有紮根於生活的土壤才會充滿活力;人生或藝術(美)紮根於金錢,只會枯萎而死。
  • 心理學家賀嶺峰:父母過好自己的生命,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這個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很害羞、內向、聽話,但當你到網上去看一看,沒準他就是一個霸王,一個英雄,沒準是個一呼百應的網紅博主,你說哪個是真的他。老師說「你這畫的什麼東西!跟你說了不許出這個框,你裡邊也不均勻,你要把裡面塗細塗均勻。」
  • 生命是什麼?生命為什麼?
    一棵樹為什麼要長在地上?因為地上有營養、有水分,能夠讓它固定下來,不會隨風飄動。我們的生命就好像一棵樹,大地就是父母。跟父母的關係不和諧,就像一棵樹沒有根,沒有土一樣,這棵樹就會非常危險,活得很苦。在佛法裡,大地就是眾生——眾生是一切福慧的源泉,眾生是一切喜樂的源泉。我們必須為一切眾生服務,必須為眾生離苦得樂而付出,然後福慧就自然增長了,快樂就來臨了。佛菩薩心心念念繫著眾生,所以佛菩薩福慧具足、法喜充滿。心心念念想著眾生,少想一點自己,苦難就會少一點,我們的生命就有價值了。
  • 「水是生命之源」,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愛喝水?大都是父母造成的
    都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是水做的。人身體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這是生命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但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突然就不愛喝水了,這可怎麼辦呢?自家孩子不喜歡喝水,多少父母為此有一點擔心,但你們知道嗎?
  • 親子關係就是人類生命延續的能量棒
    一個新生命降生於世,他「赤條條」的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帶來任何財富、不帶任何主觀思維意識,但是他們自降生之日起就帶上了與父母親子關係的紐帶,也就是說人類嬰兒是從割斷臍帶換上親子關係紐帶開始學習成長的。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如果將生命比作一項運動。那麼,親子關係更像是一場關於生命成長的接力賽,父輩將成長技藝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真正的直至萬世。
  • 《聖學根之根》系列叢書正式出版,引領少兒國學新潮流
    原標題:《聖學根之根》系列叢書正式出版,引領少兒國學新潮流新媒體時代的全面浸透給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紙質書籍出版發行量的急劇減少可謂是一種時代文化的消逝。但對於年紀尚幼的少兒群體而言,並不具備獨立學習、思考的能力,他們接收知識的信息源大部分還是來自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和經過編排的紙張書籍。
  • 佛教是解決生命問題的重大科學——生命關懷的本義 仁煥法師
    現在南山寺有生命關懷,大家也許不理解。我是依佛教而講,簡稱關心生命,從未生到臨命終都要關心。同時,想要關心之前,先要認識生命。在關心的過程中,要理解生命、認識生命。我們能有生命都是父母的德,我們生命的全部都是父母的,也可以說因父母的愛,我們的生命才有緣分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生命是先天,以愛為根,沒有愛的根本就沒有緣分來這個世界。
  • 什麼是意根?為什麼說如來藏心中無六根界?
    修學佛法最重要和根本的問題就是要降伏意根,因為意根是五陰身的主宰,能夠主導身口意行。意根知見觀念改變,無明煩惱就降伏消除,身口意行就清淨。修學四聖諦義理,明白五蘊十八界無我、虛妄不實,但如果僅僅是意識接受這個道理,意根不接受不認可,就不能說已斷我見證初果,因為內心深處的意根不知道五陰無我,心裡還有我。
  • 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
    也許只是以這種方式警告一下父母。那個孩子的父母,我認識,對他們的關係,也比較了解。他實際上知道父母之間,苦多樂少,但是於他而言,依然是最愛的父親、母親。所以他很在意父母之間交流的方式,哪怕一方聲音大了點,他就以為是爸爸媽媽又吵架了,就覺得緊張、害怕、不想再這個環境裡。再加上學習壓力巨大,本來心理負擔就重,再加上洋溢著緊張氣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無可逃遁,於是就有了 割腕的念頭。雖然幸好沒有造成太大的惡果,也真的是觸目驚心了。
  • 教育,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他說,教育,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這位用心做教育的老師,就是來自臺灣新北市水源國小的教導主任——杜守正老師。插圖/杜老師現場深情演唱  國慶期間在天津舉辦的【中華醒獅】教育論壇、【中華驕子】論壇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智慧】上,杜老師用他獨特的教育理念,讓在場所有老師和父母們不禁感慨,
  • 童蒙養正《聖學根之根》全集共七冊
    童蒙養正教育的基本理念《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意思是,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童稚蒙昧之時最容易接受引導,此時應該用來導向正道,這就是造就聖賢的偉大功業!淨空法師 2017香港冬至祭祖法會談話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 2017年12月18日聖學根之根有聲書01-小兒語 (第一冊)聖學根之根有聲書03-弟子規 (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