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試驗表明該機在「解毒」過程中也會產生副作用
據《南方周末》報導一種號稱能使「死魚復活」,去除果蔬農藥殘留的消毒機目前正熱銷市場。不過,有專家認為這些號稱功能種種的神奇機器在為果蔬「解毒」過程中,還會產生諸多隱患,這是廠家在宣傳中有意迴避的事實。
在一個金魚缸內,滴了數滴敵敵畏的水在經過一種類似電飯煲的機器數分鐘「解毒」後,本已奄奄一息、身體側翻的金魚搖頭擺尾地遊了起來。這種號稱能使「死魚復活」的神奇機器就是市場熱銷的果蔬消毒機。
目前,美的、榮事達、愛思特等家電企業都已推出名稱各異的相關產品,有果蔬消毒機,果蔬清洗機,果蔬淨化機,果蔬解毒機等等。
據稱,這種價格近千元的機器不僅能「有效去除蔬菜水果深層的農藥殘留」,還能「有效去除肉類中的催長激素、瘦肉精和鉤蟲病毒」和「有效去除海鮮水產品中的抗生素藥物殘留」。
按廠家解釋,消毒機的原理是,果蔬消毒機中發出的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而農藥是一種有機化合物,臭氧消毒水通過強氧化破壞有機農藥的化學鍵,使其失去藥性,同時殺滅表面的各種細菌和病毒,達到解毒目的。
一切看起來不可思議。不過,深受食品安全、農藥殘留超標困擾的消費者,卻將信任的目光投向了這些五花八門的果蔬消毒機。
實驗表明,果蔬消毒機的確可清除一些果蔬的表面殘留農藥。中科院農產品安全與環境質量監測中心工作人員通常將噴了農藥的果蔬進行直接檢測、浸水清洗檢測、浸水加臭氧再檢測等三道程序。該中心主任王顏紅告訴記者,通過實驗發現,使用各種果蔬清洗機的確有一種效果,臭氧濃度越高,除毒效果越好,同樣條件的實驗顯示,農藥殘留去除可達60%~83%。
不過,面對浸入水果蔬菜裡的深層殘留問題,果蔬消毒機就不能像去除其表面殘留農藥那樣立竿見影。更重要的是,以空氣源為主的果蔬消毒機為蔬菜「解毒」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副作用,這是所有廠家在宣傳果蔬消毒機功效時,有意迴避的事實。
原載於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低質量濃度臭氧水對小白菜營養成分的影響》一文,系南方醫科大學環境衛生學系吳繼國與中山大學生物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欒天罡等科研人員的實驗成果。該報告表明:以濃度為1.4毫克/升的臭氧水處理小白菜30分鐘,67%的脫氫維生素C被破壞,而總維生素C也損失近30%,研究結果說明用臭氧水處理小白菜等葉類蔬菜時,需要考慮臭氧對蔬菜中維生素C的破壞作用。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趙曉寧等人也公開撰文表示了擔心,臭氧可以降解水中的4種有機磷農藥,但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毒性更高的降解產物。
記者注意到果蔬消毒機在功能宣傳中,除了「解毒」,有的還提出「美白」、「預防疾病」等效果。
長期關注臭氧產品的山西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劉海龍認為,臭氧的確能通過破壞深顏色的東西使顏色變淡。「但白是白了,是不是『健康』就很難講,沒有人做過這種實驗。」王佔生則直接指出,在一定情況下,臭氧與紫外線反應會產生自由基,會使人老化。
上世紀70年代,王佔生等研究人員研究臭氧技術時,就曾因長期接觸臭氧,有人出現了嚴重的鼻子出血,呼吸系統也產生了問題。「我們當時還想買個鳥放在旁邊做『動物實驗』,假設它死了我們就知道了。」王佔生說。
事實上,與臭氧本身的危害相比,如果技術不過關家用臭氧機在製作臭氧過程中的副產物氮氧化物(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強致癌物,國際標準為不超過0.25%)對使用者而言威脅更大。如果產品的氮氧化物超標,很有可能使得原本用來消毒殺菌的家用臭氧機成為使用者揮之不去的夢魘。
2009年,劉海龍在一項關於家用臭氧機副產物氮氧化物的實驗中發現,家用臭氧機工作的前一段時間內,氮氧化物的產量一直呈微量增長,工作一段時候後,氮氧化物會明顯增多。
在王世汶看來,氮氧化物是否合標是衡量產品最低的標準。但市場上有相當的企業對空氣源的臭氧發生器的氮氧化物不進行檢測,產品就存在超標的隱患。
生產果蔬臭氧機的企業已開始注重氮氧化物的檢測。但有6年果蔬消毒機從業經歷的倪俊卻認為,對於那些做了氮氧化物檢測的企業來說,會承擔很大的來自行業內部的壓力。
「槍打出頭鳥,拋出這個概念就意味著否定了沒做檢測的企業,而且這種東西一旦說開了,對臭氧機整個市場也不好。」倪俊說。
王世汶指出,臭氧的特性和某一種臭氧產品的特性不能完全劃等號。臭氧發生器因地不同,北方和南方,其附帶產物不一樣。「家用臭氧機原材料之一就是空氣,不同地方原材料不一樣,含水率不一樣,臭氧產量和相對濃度就不同。」
這也導致行業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作為臭氧協會理事單位,李永明認為,之所以一直沒有行業標準,與行業內部意見不一有關。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教授侯勝田眼中,相關標準固然重要,但並非治本之策。「難道制定了國標就解決問題了?難道說奶粉就沒有標準嗎?」最根本的還是企業的自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倪俊系化名)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