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我在公眾號後臺看到一位書友的長信息,她問我某某讀書變現訓練營是否值得報名,有沒有拆書稿的寫作格式等問題。
由於時間超時無法回復了,就寫一篇文章來說說如何寫拆書稿吧,希望對她有幫助。這類文章我雖不寫了,但還記得基本寫法,正好趁著周末梳理一次,也許對更多的人有用。為了表達更自然,在此我就以與第二人稱對話的方式寫下去。
所謂拆書稿,是指你讀完一本書之後把精華內容提煉出來,寫成 5-10 篇各自有明確主題且相對獨立的文章。這些拆書稿合在一起是對一本書的精華解讀,而散在各處也是一篇篇可讀性很強的文章,它在讀書變現方式中極受歡迎,寫作難度不算大,投稿在不同的平臺則稿費不一,單篇稿費一般在 1000-6000 元不等。
可能有人說了,像拆書稿這種寫作文體看上去很 LOW,上不了臺面還顯得比較功利。其實想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稿並不容易,它需要寫作者快速讀懂讀透一本書,善於總結和提煉、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和深厚的知識功底,不是參考一兩個套路依葫蘆畫瓢就寫得好的。
比如有的人寫書評,寫作的廣度和深度已超越了書評題材本身,甚至超越了書本包含的意義,成為極具閱讀價值的隨筆或論文,如楊聯陞的《漢學書評》;而有人寫再平常不過的吃吃喝喝,也可以寫得妙筆生花,如汪曾祺。
所以別看不上某一種文體,因為當你真的動筆寫時才知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倘若你一年寫了上百篇拆書稿就一定看到自己的進步,它也倒逼你大量閱讀。
在寫拆書稿之前,你首先用快速閱讀法,比如用《王者速讀法》裡的方法三十分鐘讀完準備拆解的書,了解書本大意之後再帶著問題認真讀一遍。其次是收集這本書的主要信息,包括豆瓣書評、讀書筆記等。最後重點閱讀序言,就了解了這本書的大體內容了。
一般來說,拆書稿常見的有七拆法和十拆法兩種格式,後者更多一些。比如你計劃把一本書分成 10 篇拆書稿,如何去拆分呢?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按照章節拆分,主要適用於非虛構類。除了恰好有十個章節的書以外,多的就合併,少的就分解,根據實際情況拆分。比如瑞·達利歐的《原則》分為我的歷程、生活原則和工作原則三大部分,近 30 個小章節,只能把主題相近的章節合併,並挑出 10 個讀者感興趣的主題來寫。
這裡以「有書共讀」為例,看看別人是如何寫這本《原則》拆書稿的,寫作者在每篇解讀文稿內也列出了書本對應的章節:
瑞·達利歐傳奇的一生擁抱現實,教你用五步流程實現人生願望那些活得漂亮的人,都做到了這一點35歲之前,必須要養成的好習慣人生每天都在決策,如何做好每一個決策?如何通過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成為人生贏家?如何做到「允許犯錯」到「超越分歧」?比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找對做事的人如何管理和改善公司?如何實現你的目標?第二種是按照頁數拆分,適用於虛構類作品,尤其是不分章節的長篇小說。這種拆分法以自己閱讀進度為主,在當天閱讀內容基礎上提煉出一個主題來寫。比如「有書共讀」裡的《駱駝祥子》便是以頁數拆分的,十篇拆書稿外加預告篇,共十一篇文章:
預告:大時代的小人物,命運誰主?亂世洪流裡,每個人命運都將被裹挾(1-30)死裡逃生不易,過美人關更難(31-56)虎妞糾纏不罷休,理想因現實而動揺(57-91)祥子積蓄再遭洗劫,走投無路重回人和(92-113)劉家父女徹底決裂,虎妞祥子另立門戶(114-142)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是不幸的開始(143-162)四爺賣廠虎妞絕望,祥子買車重操舊業(163-193)病來如山倒,帶來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194-237)虎妞難產一屍兩命,祥子意志逐漸消沉(238-268)當人權買定離手,良知只是時代的犧牲品(269-286)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這些解讀標題都是拆書人根據對應的主題來取的,它介於傳統標題和標題黨之間,既準確地表達出拆解部分的主題又有吸引力。拋開自媒體譁眾取寵的標題黨,拆書稿標題取法還是有一些套路的,只是痕跡沒那麼明顯,否則容易引起讀者反感。
關於如何取標題,我還是多說兩句吧,畢竟一個優秀的標題可以向讀者傳達了文章的價值和完整的信息,也吸引更多的人打開文章閱讀。比如我這篇文章的標題若改成:「手把手教你寫一篇價值 6000 元的拆書稿,月入萬元不是夢!」拋開內容質量不說,閱讀量肯定不止這兩位數,只是我假清高不屑於玩這種套路罷了。
既然你寫文章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就應該想辦法取爆款標題,厚著臉皮去模仿別人寫過的標題格式,再結合自己的寫作主題取出好標題來。如果你覺得當前的標題還有改進的空間,不妨多取 3-5 個,綜合考慮之後選擇最好的。
有了標題,就是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了。而在寫正式拆書稿之前,一般都有一篇解讀預告,約 1000-1500 字,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通過講故事或親身經歷引出本書;本書主要內容;介紹作者;你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列出接下來解讀的十個主題;結語,引出次日主題。
寫完了預告篇,就是正式的拆書稿了,它的寫作格式看似相對複雜一些,當你寫幾篇之後就慢慢熟悉了寫作步驟,概括起來非常簡單:
取好標題;寫一兩段吸引人的開篇語;寫 2000 字左右的主體內容,至少寫四部分;結語;
如果你投稿或發布在各個自媒體平臺上,可在文末加入引起別人共鳴的話題,增加與讀者互動的機會。在寫作時需特別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只寫一個主題,尤其在寫主體內容的四五個部分時,千萬不要寫前後不相干的內容。一本書已經拆分為十個主題了,就沒有在單篇文章裡繼續拆分的必要。
接下來我說一說在寫拆書稿過程中,許多人容易陷入常見的誤區,以至於寫出來的文章沒幾個人讀得下去,連自己在寫完之後都不忍回看,這樣的文稿無疑是失敗的。
首先是摘錄書本內容太多。有些文章摘抄一段寫一段感悟,就像用白話文翻譯《論語》一樣呆板無趣,讓讀者失去了閱讀興趣,諸如此類的文章是沒有任何生命力可言的,一般引用書本內容不超過全文字數的 10% 為宜,最好控制在 5% 左右。因為拆書稿不僅僅是解讀,還要有一定的知識增量,這一點相當考驗拆書人的知識儲備。
其次是寫作風格過於書面化,寫得一板一眼的固然沒有一句出錯,有的寫作者甚至為了賣弄而用了生僻的成語,顯得生硬和難讀。這類拆書稿若是錄製成音頻,相信沒幾個人從頭到尾聽完。
再次是提煉的精華內容過多,許多與主題無關的內容都寫到了,可謂巨細靡遺。可惜有些作者為了炫耀自己的文筆和淵博的知識,總想面面俱到,卻不顧前後幾部分的內容是否存在關聯,強行拉入自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到頭來只會增加寫作負擔。而乾貨過多,同樣不可取。
因為在文章乾貨太多,信息密度太大反而增加了讀者的閱讀壓力,倘若非長篇大論不可,最好以講故事、用案例的方式讓內容變得通俗易懂,以增加拆書稿的趣味性。
最後是沒有明確的主題,寫到哪算哪,選擇的切入點寬而泛,讀者讀完之後不知道文章說了什麼,完全沒有戳中讀者的痛點。這就導致讀者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即使勉強讀完也是一次不愉快的閱讀經歷,今後已不可能再讀該作者的文章。
在文章寫好之後,便是修改了。首先是檢查標題是否足夠吸引人,尤其在文章寫完之後更容易發現標題存在的問題;第二步是文中選取的材料是否與文章主題相關,刪除無關內容;第三步是檢查文章段落是否有前後邏輯矛盾,及時調整過來;最後檢查錯別字。
如果你不是給平臺投稿,而是寫給自己看或發在公眾號上,就選擇自己喜歡讀且有點難度的書,否則不值得你如此大費周章地寫稿。
關於最後的發布,你最好在寫完一本書的七篇或者十篇拆書稿之後再發布出來,因為在發布前你可以修改標題,段落等,讓整體統一起來,也好安排每一篇文章之間的聯繫,不要寫完一篇就發一篇。如果你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話,就相當於給自己留幾篇「庫存」,在下一本書讀透之前你還有幾天的寫作緩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