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於很多創作拆書稿的新人來說,第一次創作是最困難的,難在哪呢?第一,不知道從何下筆;第二,不知道如何選擇平臺:第三,不知道和編輯如何溝通;今天就幾件事梳理出5點建議,希望對每一位創作者都能有所幫助。
02
都說萬事開頭難,用在寫作方面真是恰如其分,很多朋友剛開始接觸拆書稿的時候,滿腦子裡想得都是如何過稿、如何賺錢,很少有人能把心思花在原著解讀方面,大部分寫不出的原因都是因為空有一腔熱血,但是只停留在臆想這個層面,這就是對原著把握的不夠深,所以不知道從哪裡下筆。
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建議,在你寫不出來的時候,不妨把原著當中你認為精典的語句在一張紙上抄錄下來,然後現把這些精典語句按順序進行整理,來看一下它們之間有哪些邏輯關係,比如我們將這些精典語句按1、2、3......的順序進行排列,然後看一下它們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繫,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繫,或者是其中一段語句不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就找一個詞,看看能不能將上下兩段聯繫起來了,如果還不能話,那就把這段語語在你的紙上劃掉。
我們不斷的進行排列,一直到這些語句的關係保持密切的聯繫為止,這種方法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呢?
沒錯這就是初級大綱的排除法,運用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解決下筆難的這個難題,同時還能將原著的精華部分做出一個初級的梳理,這個大綱在你創作拆書稿、講書稿的時候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03
最近在立志讀書會的社群中,有些朋友跟我說,之所以無法動筆是因為沒有好的文採,沒有好的詞彙。我就想問,什麼是好的詞彙呢?
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我說過,拆書稿、講書稿並不是秀文採的地方,比如我們來拆解一些世界名著、一些大部頭書籍,你會認為你的文採會超越那些大師級的作家嗎?我一直在強調「口語化」寫作,拆書稿、講書稿的核心是為大眾服務,是需要我們將那些難懂的理論與核心思想做拆解提煉,用最樸素的文字展現給讀者和聽眾,讓用戶看的明白、聽得懂,有實用價值,這才是優秀的稿件。
我上大學的時候也寫散文、玩詩歌,現在回過頭來看一看我當年的作品,我自己都笑出豬叫,當時一個系的同學,能看懂我作品的人可能沒有幾個,有得懂也是裝懂,因為很多作品只是表達了我內心對當下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可能只有一個人能懂,那就是我自己,試想,我的作品寫給誰看呢?
堅持口語化創作是拆書稿、講書稿的基礎,所以別去找那些華麗的詞彙,不會對創作有任何幫助,最樸實的文字、讓大眾能看懂、聽懂的就是最好的!
04
是先選擇平臺還是選擇要拆解的書籍?我個人覺得這兩點都不是首要的條件,首要的條件是你要清楚自己更熟悉哪個領域!
如果你的工作是做市場營銷的,那麼營銷管理方面一定是你的強項,而拆解營銷管理類的書籍,你會很快找出原著的重點和核心思想,同時在案例方面你可以舉出你日常工作中的案例,只有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才會被稱為好故事!
別去跟風,前幾年國學熱,很多人都跑去研究國學,這些在拆書稿中也常見,不過都是過眼雲煙,現在很少有人在這方面下功夫、稿創作,主要原因是社會大眾所需求的實用價值大於理論價值,而國學方面的很多知識都停留在意識領域,在實際應用中很難發揮成效。
只要選定了領域,我不建議你做過多的調整,哪怕是調整也在核心領域的邊緣地帶,做過自媒體的人都知道,領域的垂直度代表了一個自媒體的專業程度,同時有吸引的粉絲也通常在這個領域內,對未來的變現與營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你選定領域之後再去選擇這個領域內的投稿平臺,平臺不管大小,只要平臺的領域專注度夠大,你就可以這個平臺上投稿,另外投稿之前要多分析平臺以往的文章,尤其是點擊量特別高、評論區熱鬧非凡的作品,看看這些文章的創作邏輯,再分析一下平臺的發稿規則、徵稿啟示,最重要的是在投稿之前要和編輯「聊聊天」!
05
提到與平臺編輯溝通,很多新人小白都不知從何下手,更多的人是通過平臺收稿郵箱將稿件直接發過去,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首先,平臺編輯每天都會處理大量的稿件,如果是曾經合作過的作者,編輯會重點審閱稿件,因為和陌生作者比起來,編輯還是願意先去看「熟人」的稿件,那是不是新人就沒有機會呢?
當然有機會了。
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先讓編輯了解我們。
第一步,我們要先將「個人簡歷」發給編輯,同時附上對平臺的解讀以及未來可以提供哪方面的稿件,同時留下我們的聯繫方式。
這裡提到的「個人簡歷」可不是我們平時做的那種求職簡歷,這個簡歷當中主要包含這樣幾項內容:
曾經發表過的文章(包含個人自媒體文章)所擅長哪個領域對貴平臺的理解與認識以及投稿意願目前正在創作的拆書稿、講書稿、書評等聯繫方式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等編輯的回覆。
第二步,在收到編輯回復之後,我們要將準備投稿的思維導圖發給編輯,這一點很重要,一是能表現出你的專業度,二是編輯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審閱一位新人的稿件,而思維導圖則會讓編輯快速了解你文章的整體架構與核心思想,從創作邏輯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你的稿件是否符合平臺需要。
第三步當然是投稿了,這期間可能會有幾次稿件改動,就按編輯的要求去做調整,在這期間是你和編輯的「熱戀期」,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多與編輯溝通,爭取得到更多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