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複習引入
複習舊課的目的在於溫故知新,為新課作墊鋪,使教學前後銜接。
(1)請一位同學說說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分別用四個字概括。
(2)諸葛亮為什麼敢於向周瑜立下軍令狀,保證三天之內籌得千萬支箭?請從課文中找出一個中心詞概括說明,並用上「因為……所以……」(板書:種機妙算)
(3)「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你能從這個詞語提出什麼問題?
2.導之以讀
通過插問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諸葛亮怎樣神機妙算?分別體現在課文什麼地方?為進一步深究因果、回答問題奠定基礎,達到以讀代問、以讀代答的目的。
生(先讀):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等諸葛亮調度。
師(插問):那些地方體現了諸葛亮在算?
生(接讀):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種妙法是什麼?
生(接讀):諸葛亮吩咐……朝北岸開去。
師(插問):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麼?
生(接讀):這時候大霧漫天……船已經*近曹軍的水寨。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種妙法是什麼?
生(接讀):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一邊大聲吶喊。
師(插問):諸葛亮又「算」到了什麼?
生(接讀):魯肅吃驚地說……天亮了就回去。
師(插問):諸葛亮「算」準了沒有?
生(接讀):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箭好像下雨一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種妙法是什麼?
生(接讀):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兩邊的草把子插滿了箭。
師(插問);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種妙法是什麼?
生(接讀):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要追也來不
3.導之以思
這一環節的教學。抓「神機妙算」一詞,出示兩道思考題,深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究竟「算」到了什麼。思考題(一)採用「扶」的方法,指導讀書方法。思考題(二)採用「半扶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讀書方法。其教學目的是運用讀書方法,實現學法遷移運用。
思考題(一):諸葛亮神機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麼?劃出有關句子,用四個字概括,說明了諸葛亮懂得什麼?首先引導學生指讀有關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船已經*近曹軍的水寨。」再指導學生摘錄句子中的「大霧漫天」,最後啟發學生明白:諸葛亮能預測到三天之後「大霧漫天」,是因為他懂天文。思考題(二):諸葛亮神機妙算,他又「算」到了什麼?
劃出有關句子,用四個字概括。曹操說的話體現了他是個怎樣的人?先指導學生看插圖,聽魯肅和諸葛亮的談話錄音,再讓學生摘錄句子中的「不敢出兵」,從曹操說的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用兵謹慎、多疑的人。諸葛亮敢斷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導之以練
「練」就是課堂練習,出示練習題,放手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學法、獨立思考的能力。練習題: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種妙法,划去有關句子,分別用八個字概括。
先檢查、討論概括為:繩索連接、朝北開去;一字擺開、擂鼓吶喊:掉轉船頭、逼近水寨,齊聲高喊、駛回南岸。再讓學生反覆朗讀有關句子,加深對四種妙法的理解。
5.導之以說
思考題: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種妙法,妙在什麼地方?說明了什麼?這道思考題,有一定的難度,可使用實物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悟出各法的奧妙:「繩索連接」使霧中的船不會離散,「一字擺開」是為了擴大受箭的面積,「掉轉船頭」既能船兩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為迅速撤兵做好準備,「駛回南岸」是說明諸葛亮曉得地理。這一環節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口頭的表達能力。最後,利用板書總結課文,明確因果,再布置作業預習第一、二段,以果尋因,落實本組課文的訓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