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芳評書說演的聲韻美及其當下意義

2020-12-16 搜狐網

  劉蘭芳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評書表演的代表性人物。1979年9月1日在鞍山人民廣播電臺首播,並在接下去的兩三年間,在全國 66家廣播電臺分別播出的長篇評書《嶽飛傳》,形成了她的藝術影響,奠定了她的藝術地位,也確立了她的藝術風格。

  《嶽飛傳》的出現和劉蘭芳的走紅,在剛剛結束「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的中國,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與時代因由的。一方面,被禁錮長達 10年之後,包括評書在內的傳統藝術一旦開禁,立即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切追捧;另一方面,《嶽飛傳》所表現的愛國情懷以及「奸佞當道,忠良遭陷」的情節內容,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文革」期間,大批開國元勳和革命老幹部慘遭迫害,人妖顛倒、是非不分的時代悲劇,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特別是劉蘭芳風格獨具又充滿激情的出色說演,更使評書藝術「古事今說」和「借古喻今」的審美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彰顯。尤其是節目中蘊涵的對奸佞的痛恨與批判,對忠良的崇敬與同情,已然使得原本屬於藝術欣賞和娛樂審美範疇的節目聽賞活動,在當時深入揭批「四人幫」、呼喚思想解放的歷史節點上,實際被演繹成為廣大民眾寄託政治理想、渴望思想解放、追求社會進步的特殊情感與情緒的釋放過程。可以說,劉蘭芳及其評書《嶽飛傳》的走紅與成功,是特殊時期天時(群眾渴望欣賞傳統藝術)、地利(廣播電臺的強勢傳播)、人和(極易引起人們情感共鳴而符合當時的世道人心)的產物。

  《嶽飛傳》的成功過程,也是劉蘭芳個人評書說演風格的確立過程。關於劉蘭芳評書說演的個人風格,可以有多種認識與闡述。但其間所蘊涵的激情洋溢、豪邁雄渾和聲韻美感,當是基本的共識。

  關於激情洋溢和豪邁雄渾,這裡暫不細談。但凡聽過她說演的長篇評書《嶽飛傳》,短篇評書《民族魂》《第二次接吻》和《陳毅》選段等節目的人,對此都會有深刻的印象。

  在這裡,我們所要討論的,是劉蘭芳評書說演中與激情洋溢和豪邁雄渾密切關聯的聲韻美特點。

  (二)

  所謂聲韻美,在這裡指的是:評書表演說表敘述所體現出來的聲音美感和語言韻味。包括說演者個人的聲音天賦,有個性的吐字發聲,根據節目需要並結合個人嗓音所形成和運用的語流語速、節奏處理與聲音造型,等等。

  筆者以為,劉蘭芳評書說演的聲韻美,主要表現為:高亢明亮的嗓音條件、堅實圓潤的吐字發聲、張弛有致的語言節奏和清脆俏美富有樂感的聲音造型。

  首先,作為一個曲藝演員,高亢明亮的嗓音條件,在劉蘭芳來說是極為難得的天賦條件。這雖然主要得之於父母的恩賜,但也有賴於本人從藝以來的後天訓練與開發保養。許多演員之所以開始嗓子不錯後來嗓子不好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不注意養護嗓子。劉蘭芳長期以來葆有高亢明亮的嗓音條件,除了天賦,個人的後天訓練與養護,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其間也體現著一個藝術家對於所從事藝術的看重,和對藝術、對自身、對聽眾的負責任。

  其次,劉蘭芳的評書說演,吐字發聲堅實圓潤,較好地體現了曲藝演員「說唱」表演的基本功力。藝諺有云:「念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堅實圓潤的吐字發聲所展現出來的,不僅是演員訓練有素的紮實基本功,還有一絲不苟的良好颱風,所謂「字字都當心,句句不走神」。如果臺上演出時不認真、不賣力,不尊重聽眾,也很難保持說演敘述的神完氣足,當然也就很難做到吐字發聲的堅實與圓潤。在這裡,看似單純的藝品,實則體現出的是演員的人品。許多演員在臺上「嘴皮沒勁吐字飄,丹田沒氣打不遠」,因而不光是由於基本功不紮實,還有就是不認真、不賣力,偷懶耍奸,敷衍聽眾。

  再次,張弛有致的語言節奏,在劉蘭芳的評書說演中之所以運用得較為出色,不只由於她在敘述表現不同的情節內容時,格外注重語速、語流和語氣的綜合運用,還由於她所說演的節目,為了避免平鋪直敘,在「跳出跳入」的摹學代言之外,十分注重「賦贊」「貫口」和「串、口」等等手法與技巧的有機運用。「賦贊」那種描繪人物與景物時的愛憎分明、飽含情感與讚嘆渲染,因著通常使用的對偶句式和對仗韻語,說演起來聲調鏗鏘,形象生動,常常會激揚出非常鮮明的語言美感;而「貫口」與「串口」的穿插運用,往往會在排比重疊且合轍押韻的敘述句式中,因對所述內容濃墨重彩的渲染和誇張,也會給人強烈的印象和美感。正是由於劉蘭芳在原本以散敘平說為主的評書表演中,善於將這些韻語說演的手法技巧有機地穿插其間,從而使其評書表演在語言節奏上,高低起伏,散韻交織,色彩斑斕,錯落有致。此類例子在劉蘭芳說演的評書節目中非常之多,「賦贊」與「貫口」類濃墨重彩的說演敘述不用說了,平淡如《嶽飛傳·拋彩招夫》一回開頭店小二攔路拉客時兩段看似不經意的「串口」說辭:「堂倌把話答,客爺聽根芽;您老別走啦,再走身體乏。到了咱的店,好像到了家。進店洗臉水,這個算白搭。您老要喝水,香片大葉茶。您老要吃飯,煎炒熘烹炸。您老要餵馬,我把細草鍘。鍘得碎

  碎的,馬吃不硌牙。您老上廁所,手紙一大掐。茅房有板凳,不用您蹲下」;「別到對過店,那店太邋遢。房子多少年,早晚要趴下。跳蚤滿炕蹦,臭蟲滿牆爬。晚上睡不著覺,一個勁兒瞎撓抓。天明起身走,越想越邋遢。 」足以讓聽眾於忍俊不禁中,在這個原本可能一閃而過的小細節裡,記住這位個性鮮明的小人物。藝術表現的特殊魅力,由此可見一斑。其他例證,茲不列舉。

  複次,清脆俏美富有樂感的聲音造型,在劉蘭芳評書說演聲韻美的風格構成中,更是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特徵。這裡的聲音造型,既包括敘述說表的描摹交代,也包括人物代言的語氣口吻;既包括各種情境的渲染鋪排,也包括各類聲響的摹擬仿學。而評書說演表現各種情節、各類場景、各色人物與各式聲響的審美需要,更使對於語言的運用即說演呈現,具有情節、情境、人物、情感等等千變萬化的無數可能。說演基調的確立,敘述節奏的設計,於此和聲韻美感的構建互為表裡。具體到劉蘭芳的評書表演中,就是說表敘述的清脆俏美使得語言的表達同時具有了音樂的美感。評書表演徒口敘述的「講著說」,在她那裡由於追求清脆俏美而成為一種富有樂感的「唱著說」。六朝人沈約有言:「宮商之音有五,文字之別累萬」。漢語發音在聽覺上較之原本變化多端的音樂更為豐富的特性,又在某種意義上強化著劉蘭芳評書說演吸引聽眾的巨大可能。換句話說,曲藝節目的「說唱」表演固然要求準確表現曲本規定的情節人物等文學意蘊,但從審美接受的現實角度去看,為了「說唱」傳達的績效,必須要突出「說唱」敘述的聲韻之美。亦即曲藝的表演,無論是「唱曲」還是「說書」,均須強調「語言美」的激揚與發揮。因此,好的合格的曲藝演員在「說唱」表演時,都非常注重語言字音「頭、腹、尾」之「吐字、潤聲、歸韻」的音聲處理。這種要求過去在訓練和衡量「唱曲」演員時才有強調,於徒口說書如評書評話的說演敘述不夠明確也不甚嚴格。從劉蘭芳的說演實踐及其成功經驗去看,可以肯定地說,對於語言表達的聲韻美追求,也應作為評書說演的基本格範。

  需要說明的是,關於評書說演的風格特徵,歷來有著多種劃分的方法。從所說演的曲本文學的構成形態去分,有所謂「照本宣科」的「墨刻兒」和「提綱遛話」的「道兒活」之別,亦即湖北評書界所謂的「底子書」和「路子書」及蘇州評話界稱之為的「方口」書與「活口」書。前者在曲本的文學結構和語言運用上比較嚴謹也更加講究,說演時有比較實在的腳本依託,但受局限也大,較難自由揮灑;後者在曲本的文學依據方面只有提綱和套語,說演更多依靠演員的個人天賦與臨場發揮,可以自由揮灑但不免鬆散,各有特點也各得風流。劉蘭芳的評書說演基本屬於前者。從舞臺說演的動作形態劃分,有表情動作大開大合的所謂「大開門」,和表情動作含蓄內斂的所謂「小開門」之分。劉蘭芳也屬於前者。我們對於劉蘭芳評書說演個人風格的歸納和討論,不是按照傳統的類型化風格去對號入座,而是從她評書說演聲音特色與語言運用的角度切入,所進行的一些相關探索。

  (三)

  任何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都不會是沒有來由的。既有個人天賦條件的因素,又有個人藝術趣味的因素,更有個人天賦和藝術趣味與所表演的節目之題材內容表現需要的契合因素。換言之,評書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形成,是藝術家個人從自身天賦出發,按照自己的藝術趣味和審美追求,通過對於舞臺說演題材內容的選擇取捨,最終展示出來的表現手段(載體、材質)與所表現的題材內容之間的有機統一和個性化契合的結果。

  劉蘭芳早年是表演東北大鼓的,本人擁有一副天生高亢明亮的好嗓子。而表演東北大鼓的從業經歷和專業訓練,使她在轉行評書的說演敘表之中,自覺不自覺地具有某種語言表達上的韻律化特徵。再加上她在評書表演中對於「賦贊」、「貫口」與「串口」等等技巧的廣泛運用,更使這種韻律化的表達追求,由於「韻誦」手法的運用而更加鮮明。於此不難看出,東北大鼓表演「說著唱」的專業訓練,到了評書的徒口講說之中,被她轉化成為一種注重聲韻美感的「唱著說」風格。亦即使得評書說演的語言運用,更加藝術化而具有了音樂性的美質,具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從劉蘭芳偏愛選擇或者說擅長說演的曲本題材及其思想內容去看,塑造英雄人物,謳歌愛國情懷,弘揚民族正氣,表彰行業模範,一直是她不懈的追求。嶽飛(《嶽飛傳》)、徐邦道(《民族魂》)、陳毅(《陳毅》)、英雄母親等等,都是她所看重和著意表現的人物形象。這種藝術表現的趣味追求,使得她在評書說演時,必然會確定歌頌的基調,採用豪邁的語氣,懷著飽滿的激情,揮灑語言的美感。個人的天賦、藝術的趣味和審美的追求,就是這樣通過一個個英雄模範人物的塑造,成就著劉蘭芳評書說演的特色與風格。

  (四)

  在紀念劉蘭芳從藝 50周年並回顧總結她的藝術成就與風格特點之際,關注她評書說演的聲韻美,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下意義。

  首先,評書女演員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多。而女演員從事評書說演帶給這門藝術的,當然還有女聲說表聲音傳達增加評書表演語言(聲韻)色彩的豐富性意義。換言之,女性聲音的加入,豐富和擴大了評書聽賞的美感特質與審美空間。亦即劉蘭芳評書說演的聲韻美特點,無疑又給這種豐富注入了風格化的內涵。同時,也給更多女性從事評書的表演提供了別樣的信心。

  其次,關注並彰顯劉蘭芳評書說演的聲韻美特點,對於當下不夠注重聲韻美追求的曲藝舞臺,無疑是一種啟示和警醒。曲藝作為以口頭語言進行「說唱」敘述的表演藝術,其所依賴的直接審美材質,主要就是語言,以及對於語言的舞臺(言語)呈現。語言表達和言語呈現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表演的成色與水平。可環顧我們的周遭,必須承認,許多曲藝演員對於自己嗓音的打理保護和對舞臺表演聲音美感的審美追求,不是非常重視,有些甚至很不講究。相當多的演員不懂得藝術審美的基本原理,不知道「十分力氣七分使」,不知道舉重若輕和「四兩撥千斤」是藝術呈現的真諦,不懂得自己演著鬆弛自然別人才能聽著輕鬆舒坦,不懂得沙啞、乾澀、劈破、輕飄的嗓音與發聲無法成為真正藝術的材質使人獲得聽覺上的美感,不明白藝術的舞臺語言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不明白美的內容和形象需要美的語言及聲音去傳達。因此,今天我們對於劉蘭芳評書說演聲韻美特點的關注與肯定,也是對於當下曲藝表演普遍缺乏聲韻美追求的一種呼喚與提醒。

  

相關焦點

  • 對話劉蘭芳:一位愛看網絡小說的評書大師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28日電(袁秀月)「我叫他們所有人都聽我的……」說完這句話,劉蘭芳的臉上露出了一絲俏皮。她今年76歲,接受中新網專訪時依然聲音洪亮,神採奕奕。提及姊妹藝術,她有著傳統曲藝人的謙讓。談到當下的網絡小說、短視頻,她又語帶好奇。而說到評書,她才真正打開了話匣子。
  • 評書禮讚鍾院士|劉蘭芳:我是鍾南山的粉絲
    評書禮讚鍾院士|劉蘭芳:我是鍾南山的粉絲劉蘭芳說,在疫情發生後自己心裡非常著急,看到黨和國家迅速統攬全局,在戰「疫」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湧現出鍾南山院士等眾多冒著生命危險、深入一線的榜樣,「太了不起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是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值得我們文藝工作者謳歌。」
  • 【中國風】評書大師劉蘭芳:接觸新鮮事物對說書人有益
    【中國風】評書大師劉蘭芳:接觸新鮮事物對說書人有益
  • 76歲劉蘭芳評書新作禮讚鍾南山:《鍾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
    「鍾南山這個名字,在我心中重如泰山,我是他的粉絲,那還是在十七年前……」中氣十足,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近日,中國曲協名譽主席、76歲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新作《鍾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問世,老一輩藝術家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感人事跡為榜樣,用評書禮讚英雄,致敬為國家和人民、為無數盡職守責的
  • 劉蘭芳評書《大漢劉邦》首播式在徐州舉行 - 中國城市報-人民網
    本報訊 日前,由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播講的新編歷史評書《大漢劉邦》首播式,在劉邦故裡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館舉行。  此次活動由徐州市委宣傳部、沛縣縣委縣政府,以及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
  • 劉蘭芳:俯下身子六十載為百姓評古說今
    從茶樓、書場到春晚舞臺,從一位普通的評書演員到中國文聯副主席,75歲高齡的劉蘭芳,在評書的道路上一路走來,從未停歇。近日,已逾古稀之年的她,帶著自己的評書全集入駐酷我音樂平臺,開始用「網際網路+」的形式推廣傳統曲藝文化。  劉蘭芳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評書藝術的代表性人物,與袁闊成、單田芳、田連元並稱為「評書四大家」。
  • 著名曲藝家劉蘭芳長篇評書《大漢劉邦》首播式在徐州舉行
    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記者孝金波、實習生史晨)2019年8月29日,中國文聯原副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的新編歷史評書《大漢劉邦》首播式在劉邦故裡徐州舉行。
  • 除了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四大家,這些評書演員也值得一聽
    《火影忍者》太爛了,連王玥波自己都瞧不上,可見評書也不是什麼故事都能講。臧汝德,綽號臥龍先生,楊振華先生的徒弟,一個名氣不大的青年評書演員。他的書說得比較詼諧,包袱很多,有一段時間我很迷他,聽了七八部長篇。
  • 單田芳背後的「評書故鄉」鞍山,如何從輝煌走向如今的頹態
    隨之而來的,是評書在惋惜與哀悼聲中再次成為公眾話題,這門曾經群眾基礎最好的曲藝門類,在即將被遺忘的邊緣,以悲情為代價,迎來了自己的又一次高光時刻。 人們在追憶單田芳先生的時候,漸漸再次發現了一段早已被淡忘的歷史,和一座融入中國評書曲藝血脈的城市——位於中國東北的遼寧省鞍山市。
  • 四大名著中,為什麼紅樓夢不適合作為評書來播,看劉蘭芳怎麼說
    有人說,如果把人分為兩類,那就是讀過四大名著的和沒有讀過的,這兩類人有不同的人生。隨著對名著的重視和普及,其中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都被改編成評書廣為流傳,但是關於紅樓夢的評書就很少見。也有人曾經問過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說學術界認為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為什麼你不說紅樓夢?劉蘭芳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紅樓夢沒有根基」。
  •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評書演義
    評書是中國傳統曲藝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深受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喜愛。特別是在七八十年代,評書幾乎是家家都在聽,多年來很多的老藝術家創作和播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評書,深受大家喜歡。在此小編特推出十部最有影響力的評書供大家參考。
  • 小論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
    而大人孩子共同喜歡的廣播卻是評書。評書基本上都是每天中午12:30準時開始,一講半個小時,每天基本上就播一講。所以一部長篇評書就要聽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每天雷打不動的聚集在一起聽評書,談論評書也算是一片盛景。
  • 說書人,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 | 紀念評書大師單田芳
    但「評書四大家」一說其實由來已久,其最早的版本是上世紀80年代的「遼寧評書四大家」——「南袁北田,西遠中蘭」,即營口袁闊成、本溪田連元、錦州陳青遠(唱東北大鼓出身的評書演員,1988年去世)和鞍山劉蘭芳。
  • 為何袁闊成被譽為評書四大家之首,因為他是行業泰山北鬥
    現在一說起評書來,大家總是喜歡提「評書四大家」,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和田連元,甚至還有人用相聲的「帥賣怪壞」給四位做了分類,袁闊成「帥」,劉蘭芳「賣」,單田芳「怪」,田連元「壞」,確實有點兒那個意思。
  • 評書「三大家將」故事簡介
    評書作為經典的曲藝藝術,有許多故事被評書藝術家表演的繪聲繪色。評書類型主要是鬼神類、袍帶類、公案類、演義類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演義類的三大經典評書。這部書可以說是內容非常長,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單田芳曾經說過《薛家將》一書。二:楊家將楊家將發生在北宋年間,主要是遼國兵馬進犯中原,宋仁宗命國丈潘仁美為帥,金刀令公楊繼業為先鋒,鐵鞭王呼延贊為壓糧運草官。後來潘仁美為一己之私致兵敗楊繼業兵困兩狼山,最後楊繼業撞碑自盡,楊五郎出家,楊六郎喬裝改扮回到北京。寇準審案,潘仁美最終正法。
  • 單田芳 評書有哪些 與之齊名的八大評書名家指的是哪些人?
    原標題:單田芳最新評書有哪些 與之齊名的八大評書名家指的是哪些人?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愛讀書,可眼睛太忙!更多的是在通勤時間多聽評書。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     隨著手機自媒體的,收費閱讀的興起;評書又逐漸火熱起來! 評書書最有名的莫過於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老師!
  • 我的原創·文說 | 評書情緣
    評書情緣作者/劉向東聽書,顧名思義,是用聽的方式來「看書」,相對於用眼看書,聽書是用耳朵聽專業演員按書上的內容講故事。今天我想說的聽書單指「聽評書」。單田芳八十年代,大人小孩茶餘飯後最重要的娛樂項目就是「聽評書」,評書演播者憑一己之力,滔滔言辭,靈牙一碰千軍萬馬,俐齒輕搖故國神遊。當時評書名家輩出,有單田芳、田連元、劉蘭芳等。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去世 曾播講《三國演義》
    人民網官方微博截圖   據人民網報導,今日凌晨,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先生因心臟衰竭,在北京去世,終年86歲。袁先生一生繼承和發揚傳統評書,不斷探索,勇於創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袁闊成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號稱「袁氏三傑」。袁闊成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被大家合稱「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因其家學淵源,功底深厚,家喻戶曉。袁闊成倡導說新書,將小舞臺的傳統評書術帶到大舞臺上,使評書真正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袁闊成的評書《三國演義》高在何處?
    娛樂百變大咖今天來跟大家說說說袁闊成的評書《三國演義》高在何處?起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勾起滿滿的回憶。八十年代除了電視還有收音機,幾乎沒有其它的娛樂活動。那時候每天中午一放學就趕著回家聽半小時的一集三國演義,當然還有其它的比如嶽飛傳、楊家將……袁闊成是評書大師,他說的三國演義,語言抑揚頓挫,有創新,語言生動幽默,藝術手法高超。當然也有其它的類似內容的說書,但是從藝術成就、知名度和完整性來說無出其右。擁有了人數廣大的忠實聽眾,奠定了袁大師和他作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