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際網路改變不了教育?

2020-12-14 舊叔筆談

單純提問

不接受反駁和質疑

1.

上周末是南京幼升小民辦小學集中報名面試的日子,恰逢南京狗日的天氣作妖,狂風暴雨不斷,恰如朋友圈裡的家長們一樣。

一朋友在朋友圈裡說:英語課的休息區坐滿了等候的父母,一個二胎媽媽坐在我面前,她邊等著二寶下課,邊打電話督促大寶寫作業,她的頭髮已經很久沒有修剪了,分叉的發尾形成了一片有紋理的高光。而親子群裡,媽媽們曬著各種小學面試的慘烈現實,焦慮感無縫從手機屏幕蔓延到整個等待區。

十餘所民辦小學集中面試,各校報名人數從幾千到幾萬人不等,個別學校錄取率連2.2%都不到,競爭激烈到令人咂舌。幼兒園剛畢業的準小學生們面對著「櫻桃裡有沒有籽?土豆沒有籽?哪些動物是卵生?」、「2017年是什麼年,2019年是什麼年?」、「蘋果的等量代換」、「小熊站在一個圖案的背後,問小熊會看到什麼?」這樣的面試題去等待命運的抉擇。

操碎了心的家長、報名現場老淚縱橫的母親,託關係找資源的關係戶、無憂無慮的孩子們…這一幕好似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真切的出現在身邊並成為常態,翻看著朋友圈裡「網際網路時代到來」的文章,我竟有點說不出話來。

顛覆式的網際網路顛覆了購物,顛覆了出行,顛覆了社交,顛覆了人類生存方式,怎麼卻沒能給基礎教育帶來更好的改變?

2.

網際網路+教育的概念已發展多年,從在美國出現的MOOC開始,到現在國內依然在艱難前行的網易公開課等。網際網路與教育的結合從起初引發的爭議:一些人認為這種顛覆式的模式甚至即將改變學校的授課模式,人們不再需要從一流學校獲取知識,而在平臺上選擇最優秀的老師進行課程學習;到十餘年後的今天,在阿里百度騰訊京東小米成為世界網際網路巨頭的今天,傳統教育依然資源緊張,固若金湯。

回過頭來我們發現,網際網路對教育的改變也僅限於(特別是成人)主動學習領域,給了人們更多樣的獲取碎片化信息的渠道。而更依賴於被動學習的基礎教育領域,似乎一切都在往著今不如前的方向崩塌。

首當其中的就是入學擇校問題。

作為中國教育的最深層次問題,網際網路和入學擇校似乎沒有一丁點關係。教育資源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而相對擴大。相反,因為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性以及城市特別是一二線城市人口的極速擴張,優質教育資源反而呈現逐年緊張的趨勢。因此也衍生出了眾所周知的學區房,廣大家長為了小孩的教育不惜集全部家庭之力買入傳統老破小但學區好的房子,就這樣還會因為定期區域學區政策的變化以及學校對學區房的具體限制要求的變化而承受最終還是上不了心儀學區的風險。也由此,擔心有風險或壓根沒有好學區的家庭又把眼光瞄到民辦學校,但好的民辦學校又因為資源有限,出現了開頭說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景。當然,還有一些另闢蹊徑,掛著優質國際課程名號、收著普通人無法承受的學費舔著臉跑來叫囂著給到「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以外第三種選擇」的,此類只和錢有關係的精英學校,也許真的是第三種選擇,但也只是極少數人的第三種選擇了。

還是以南京為例,也許是親眼見證了這些年優質教育資源的緊張,南京市委市政府辦公廳近期出臺了《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攻堅計劃(2018-2020年)》,以整體增加、合理分配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整體而言,這是好事;個體來說,小孩每年的教育是箭在弦上的,沒有哪個家庭能安心等待以年為單位的政策落實,所以大量普通家庭依然需要長期面對現在這種境地。

其次,網際網路仍然無法有效解決「學習」本身的問題。

網際網路看似為教育帶來巨大福利,信息和知識可以快速低成本獲取。但也改變了人們的既有學習模式,深度學習越來越難,碎片化學習越來越常見,以致人們覺得在微信上簽了個到打了個卡就完成了今日的學習任務。學習的耐心越來越差,人人都想速成,浮躁閱讀風氣盛行。

另外暫不論基礎教育的深入學習要求和評價標準,即便是成人學習,在缺乏監督和互動的情況下,學習效果大多數難以得知,這不像傳統教育體系裡標準化的老師打分,以致學習動力常常難以為繼。

最後,是教育成果和價值評級問題。

教育本身就是劃分知識等級的標準,但這麼多年來,各大公司、高校、用人機構們並沒有因為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而認可他們的教育體系或評價證書,人們仍然更傾向於從一個人的學習、學校、傳統教育成績去評價其水平。這裡當然有網際網路教育本身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也有社會意識和政策鼓勵的問題。網際網路對教育目前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卻無法做到起實質價值評級作用,這也繼續加劇人們對傳統教育資源的追逐和焦慮。

網際網路改變不了教育,我們不能寄希望於用手機走遍天下的今日,也能簡單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至少短期內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3.

又想起幾年前上海退休教授耗費三年時間全家糾結小孩上學問題、炮轟畸形幼升小的爆文。這位被稱為「牛蛙外公」的老人最終的方案是忍受離別之苦,將孩子送到國外,遠遠逃離。這是家庭對教育的期望過高嗎?可能是,可能不是。但至少我們知道了優質教育的前行之路仍漫漫。

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把教育、小孩市場當未來風口,希望可以見到科技進步對基礎教育環境的不斷優化改變,而不是人人都只鍾情賺錢收割。

舊這樣

相關焦點

  • 江西南昌新課堂,讓網際網路真正的改變教育
    (原標題:江西南昌新課堂,讓網際網路真正的改變教育)
  • 點燃改變人生的火把——寧夏「網際網路+教育」發展觀察
    新華社銀川1月5日電題:點燃改變人生的火把——寧夏「網際網路+教育」發展觀察新華社記者艾福梅、馬思嘉地處西北腹地的寧夏一直面臨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發展不平衡等難題。2018年7月,教育部批覆寧夏建設全國「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教育部幫助做頂層設計、全國知名專家匯聚寧夏全程指導、全區教師敞開懷抱積極應用……經過一年多探索,寧夏教育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開啟了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
  • 移動網際網路進課堂將怎樣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
    「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規律,我們還未找到。」在日前舉行的「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教育教學創新應用研究」課題開題會上,課題指導委員會成員、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黃榮懷教授說。據悉,該課題由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立項開展。
  • 藍皮書大咖說 | 周傲英:「網際網路+」是教育變革的機遇
    轉型就是創新、是自我革命、是改變思維,是主動求變,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改變。疫情後的教育界亦是如此。我們作為教育者或者教育管理者,要改變教育,首先是自己要變。我們不僅要成為設計者、還要成為布道者,也要成為實踐者。要想改變教育,這三個角色缺一不可。就像甘地說的:「欲變世界,先變其身」。數位化轉型的根本就是自我革命,首先要改變自己,再去改變世界。
  • 我們為什麼喜歡網際網路?
    Richard Dawkins認為: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溫暖的吐息,不是什麼「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詞語、指令。迷因複製的過程,依靠傳播,從一個大腦到另一個大腦。具象起來,諸如思想理論、音樂、流行語、圖像等文化「實物」,因其能夠傳播並不斷被人理解而進化,所以是一種「迷因」。這些迷因因傳播而被人知曉,因被人知曉而改變人類思想,這就是「進化」。
  • 打造「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公益新模式︱招行金葵花「尋找改變世界...
    打造「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公益新模式︱招行金葵花「尋找改變世界的中國少年」活動啟動 2020/12/08 16:16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1150
  • 「浙派教育·家」百人談|不是網際網路+教育,應該是教育+網際網路
    現在雖然已經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但國內很多學校的教育方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很多學校的教育教學方式還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這和當前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很不匹配。,人們現在常說『網際網路+教育』,其實應該是『教育+網際網路』。
  • VIPKID英語「網際網路+」在線教育的模式正在改變鄉村教育
    由於地理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鄉村的孩子想要接觸到優質的教育,往往困難重重,然而網絡科技與教育相遇後,給了鄉村孩子更多接觸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
  • 4399遊戲董事長蔡文勝:網際網路的改變與未來
    整個網際網路,這是美國的階段,在2003年以前,美國是雅虎的時代,雅虎是信息路口,其實就在導航網站,當網站越來越多的時候,其實網站已經不滿足我們的需求了,比如說我到新浪門戶,可能要找的是一個股票的價格。那麼,我們需要快速的到達某個網頁這就是谷歌的出現,他應用雲計算和更精準的搜索到達谷歌。現在美國美國博客超過谷歌,雅虎已經沒落了,發生 什麼改變呢?
  • 人工智慧何以改變教育
    2018年7月18日,由網際網路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和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聯合舉辦的或許還需要40年才能取得突破霍普克羅夫特教授回顧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並指出,信息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社會,如同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一樣,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影響,它會減少人力的投入並創造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未來假設只有25%的人需要工作,如何鼓勵其他人參與到更有價值的活動中去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議題。
  • 網際網路+教育論壇:5G+人工智慧時代下的教育變革
    本期為大家介紹由《中國遠程教育》雜誌社和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的網際網路+教育論壇,論壇旨在促進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發展,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教育發展共享水平,共同謀劃「網際網路+教育」的未來!
  • 2020全國兩會再談教育公平性,誰會是改變教育公平的「馬雲」
    2020年全國兩會再談教育公平性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也為教育劃了重點,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在這裡就不再次解說了。今天說一些「尖銳」的也是眾多家長關心的教育公平問題,一直在說中國的教育不公平,不公平在哪些地方?為什麼這麼多年一直著手解決還是未解決?中國的教育公平底線在何處?
  • 網際網路教育助推傳統教育 讓學生學習更具選擇性 推薦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不但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使我們的學習模式產生變化。2015年是在線教育的「爆發年」,眼下時間走到2017年,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依然風頭正勁,如火如荼。
  • 網際網路遊戲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影響嗎?網際網路教育對孩子有何益處
    2015年6月14日,孩教圈在廣州發起了中國孩子教育聯盟的第一期線下專題活動,本次圍繞「網際網路+時代下,孩子教育怎麼與網際網路相融合」主題,雲集了眾多孩子教育行業內的創始人和投資人,為我們分享各自在移動互聯時代下,如何擁抱網際網路,如何為整合資源、跨界合作等方面的深度思考。「網際網路+教育」,大咖們又是怎麼看?
  • 東澤數學—網際網路教育的一匹黑馬
    東澤數學為什麼是網際網路教育界的一匹黑馬?很多朋友都說網際網路課程太多了,不知道如何去選擇?
  • 網際網路教育時代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2020年,新冠疫情,「停課不停學」,2.76億遷移用戶,網際網路教育改變中國。 網際網路教育≠在線教育。網際網路教育不僅賦能傳統教育,還將賦能出版、動漫等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 教育核心平臺是網際網路教育的必須,是推動教育結構性改變的關鍵。教育核心平臺不是教育淘寶,但對於網際網路教育的價值與淘寶之於電商相近。
  • 北京京華教育致力發展網際網路+教育 推動教育的網際網路化
    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以及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下,人們學習知識的形式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課堂,而是變得更加多元化。網際網路作為新的媒介,改變了教育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網際網路+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大大促進了教育優質資源的共享。
  • 慕課革命:網際網路如何變革教育
    推薦人:馬國川 《財經》雜誌主筆,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秘書長 推薦語:如果說手工式的私塾教育是農耕時代的產物,流水線式的學校教育是工業時代的產物,那麼全新的慕課(MOOC)教育就是資訊時代的產物。許多人對慕課有誤解,以為是廣播電視大學的翻版;也有許多人對慕課排斥抗拒,認為這是一個終將破滅的巨大泡沫。 湯敏先生在這篇文章裡總結了慕課的五大創新,也回應了那些質疑和批評。幾個鮮活的案例說明,慕課已經在改變無數學子的命運軌跡。
  • 寧夏:探索「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
    寧夏,中國西部省區,2018年7月,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首個「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作為西部地區首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省份,「網際網路+教育」能給寧夏帶來什麼?「建設『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有利於解決我區優質教育資源不足、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實現西部教育『彎道超車』。」
  • 推動網際網路+教育 促進教育公平發展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是有增無減,如嶽母三遷到如今的寒門貴子,教育已經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但是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大城市優越的師資和硬體設施與山村簡陋的桌椅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網際網路的出現將引發教育的革命性改變,突破教育不平衡的困境,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維繫社會的和諧,實現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