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提問
不接受反駁和質疑
1.
上周末是南京幼升小民辦小學集中報名面試的日子,恰逢南京狗日的天氣作妖,狂風暴雨不斷,恰如朋友圈裡的家長們一樣。
一朋友在朋友圈裡說:英語課的休息區坐滿了等候的父母,一個二胎媽媽坐在我面前,她邊等著二寶下課,邊打電話督促大寶寫作業,她的頭髮已經很久沒有修剪了,分叉的發尾形成了一片有紋理的高光。而親子群裡,媽媽們曬著各種小學面試的慘烈現實,焦慮感無縫從手機屏幕蔓延到整個等待區。
十餘所民辦小學集中面試,各校報名人數從幾千到幾萬人不等,個別學校錄取率連2.2%都不到,競爭激烈到令人咂舌。幼兒園剛畢業的準小學生們面對著「櫻桃裡有沒有籽?土豆沒有籽?哪些動物是卵生?」、「2017年是什麼年,2019年是什麼年?」、「蘋果的等量代換」、「小熊站在一個圖案的背後,問小熊會看到什麼?」這樣的面試題去等待命運的抉擇。
操碎了心的家長、報名現場老淚縱橫的母親,託關係找資源的關係戶、無憂無慮的孩子們…這一幕好似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題材真切的出現在身邊並成為常態,翻看著朋友圈裡「網際網路時代到來」的文章,我竟有點說不出話來。
顛覆式的網際網路顛覆了購物,顛覆了出行,顛覆了社交,顛覆了人類生存方式,怎麼卻沒能給基礎教育帶來更好的改變?
2.
網際網路+教育的概念已發展多年,從在美國出現的MOOC開始,到現在國內依然在艱難前行的網易公開課等。網際網路與教育的結合從起初引發的爭議:一些人認為這種顛覆式的模式甚至即將改變學校的授課模式,人們不再需要從一流學校獲取知識,而在平臺上選擇最優秀的老師進行課程學習;到十餘年後的今天,在阿里百度騰訊京東小米成為世界網際網路巨頭的今天,傳統教育依然資源緊張,固若金湯。
回過頭來我們發現,網際網路對教育的改變也僅限於(特別是成人)主動學習領域,給了人們更多樣的獲取碎片化信息的渠道。而更依賴於被動學習的基礎教育領域,似乎一切都在往著今不如前的方向崩塌。
首當其中的就是入學擇校問題。
作為中國教育的最深層次問題,網際網路和入學擇校似乎沒有一丁點關係。教育資源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而相對擴大。相反,因為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性以及城市特別是一二線城市人口的極速擴張,優質教育資源反而呈現逐年緊張的趨勢。因此也衍生出了眾所周知的學區房,廣大家長為了小孩的教育不惜集全部家庭之力買入傳統老破小但學區好的房子,就這樣還會因為定期區域學區政策的變化以及學校對學區房的具體限制要求的變化而承受最終還是上不了心儀學區的風險。也由此,擔心有風險或壓根沒有好學區的家庭又把眼光瞄到民辦學校,但好的民辦學校又因為資源有限,出現了開頭說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景。當然,還有一些另闢蹊徑,掛著優質國際課程名號、收著普通人無法承受的學費舔著臉跑來叫囂著給到「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以外第三種選擇」的,此類只和錢有關係的精英學校,也許真的是第三種選擇,但也只是極少數人的第三種選擇了。
還是以南京為例,也許是親眼見證了這些年優質教育資源的緊張,南京市委市政府辦公廳近期出臺了《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攻堅計劃(2018-2020年)》,以整體增加、合理分配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整體而言,這是好事;個體來說,小孩每年的教育是箭在弦上的,沒有哪個家庭能安心等待以年為單位的政策落實,所以大量普通家庭依然需要長期面對現在這種境地。
其次,網際網路仍然無法有效解決「學習」本身的問題。
網際網路看似為教育帶來巨大福利,信息和知識可以快速低成本獲取。但也改變了人們的既有學習模式,深度學習越來越難,碎片化學習越來越常見,以致人們覺得在微信上簽了個到打了個卡就完成了今日的學習任務。學習的耐心越來越差,人人都想速成,浮躁閱讀風氣盛行。
另外暫不論基礎教育的深入學習要求和評價標準,即便是成人學習,在缺乏監督和互動的情況下,學習效果大多數難以得知,這不像傳統教育體系裡標準化的老師打分,以致學習動力常常難以為繼。
最後,是教育成果和價值評級問題。
教育本身就是劃分知識等級的標準,但這麼多年來,各大公司、高校、用人機構們並沒有因為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而認可他們的教育體系或評價證書,人們仍然更傾向於從一個人的學習、學校、傳統教育成績去評價其水平。這裡當然有網際網路教育本身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也有社會意識和政策鼓勵的問題。網際網路對教育目前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卻無法做到起實質價值評級作用,這也繼續加劇人們對傳統教育資源的追逐和焦慮。
網際網路改變不了教育,我們不能寄希望於用手機走遍天下的今日,也能簡單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至少短期內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3.
又想起幾年前上海退休教授耗費三年時間全家糾結小孩上學問題、炮轟畸形幼升小的爆文。這位被稱為「牛蛙外公」的老人最終的方案是忍受離別之苦,將孩子送到國外,遠遠逃離。這是家庭對教育的期望過高嗎?可能是,可能不是。但至少我們知道了優質教育的前行之路仍漫漫。
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把教育、小孩市場當未來風口,希望可以見到科技進步對基礎教育環境的不斷優化改變,而不是人人都只鍾情賺錢收割。
舊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