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的靈感來自哪兒呢?其中之一是傳統相聲《蛤蟆鼓兒》,另一個是《孔子拜師》的故事。
蛤蟆鼓兒
甲:您這說相聲的什麼事全都知道,對嗎?
乙:唉,一般的事我們倒是全都有個研究。
甲:那我問問你,蛤蟆你看見過吧?
乙:誰沒見過蛤蟆呀。
甲:你說為什麼它那麼小的動物,叫喚出來的聲音會那麼大呢?
乙:那是因為它嘴大肚兒大脖子粗,叫喚出來的聲音必然大。萬物都是一個理。
甲:我家的字紙簍子也是嘴大脖子粗,為什麼它不叫喚哪?
乙:字紙簍是死物,那是竹子編的,不但不叫,連響都響不了。
甲:吹的笙也是竹子的,怎麼響呢?
乙:雖然竹子編的,因為它有窟窿有眼兒,有眼兒的就響。
甲:我家篩米的篩子儘是窟窿眼兒,怎麼吹不響?
乙:因為圓的扁的不響。
甲:戲臺上打的鑼怎麼響啊?
乙:它不是中間有個臍兒,怎麼不響?
甲:我們做飯的鍋也有臍兒,怎麼不響?
乙:它是鐵的,不響。甲:廟裡的鐘也是鐵的,怎麼響?
乙:它不是掛著哪,鍾懸則鳴。
甲:我家秤砣掛那兒了,咋沒想過?
乙:十年也響不了,死固膛的不響。
甲:炸彈怎麼響啊?
乙:炸彈裡邊不是有藥嗎?有藥才響哪。
甲:同仁堂儘是藥,怎麼不響?
乙:往嘴裡吃的不響。
甲:泡泡糖怎麼響?
乙:因為它有膠性,能響。
甲:膠皮鞋怎麼不響?
乙:它挨著地,那響不了。
甲:三輪車帶放炮,怎麼響了?
乙:那它裡邊有氣呀!
甲:咱倆說這么半天,你有氣沒有?
乙:有氣。
甲:那你怎麼不響?
三字經中有一句: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說的是孔子曾經拜一個叫做項橐(tuo)小孩為師的事情。而且在民間,還有一個很好玩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開辦學校,自己當校長兼教導主任兼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兼數學老師兼體育老師兼音樂老師兼駕駛老師兼思想品德課老師,前後收了三千個學生,其中成績優秀的有七十二人。
有一天,孔子聽說莒國東邊、南海邊有紀障城,那裡的老百姓都很博學。於是孔子和學生商量,去那裡溜達溜達。於是他們幾個人乘著車馬往東走,一路觀賞風景,好不愜意。
前面大道中央,有幾個孩子正在玩耍,他們把小石子排成了一座「城池」。孔子的徒弟子路趕車,叫喊了幾句:「車來了,快讓開。」其他孩子都躲到路邊,唯有一個頑童——也就是項橐——看他說話無禮,就站在路中央一動不動。
子路很奇怪,問:「馬車來了!你為何不讓?」
項橐指著腳下的石子,反問道:「我這裡有座城池,你說是城躲車馬呢,還是車馬躲城?」
子路一時之間不能回答,只好問項橐:「那我怎麼過去呢?」
項橐回答:「你不會敲門嗎?我把城池大門打開,你不就能過去了?」
子路只好妝模作樣的敲門,這才過去。
子路受到小孩子的戲弄,怏怏不快。他看到一個農夫在路邊鋤地,便像耍笑別人,問:「你在做什麼?」
農夫回答:「鋤地。」
「你鋤地用心不?」
「當然。」
「那你知道不知道,從早晨到現在,一共抬幾下鋤頭呀?」
農夫回答不上來。子路得意地說:「我瞅你也不怎麼用心嘛。」
項橐恰巧是這個農夫的兒子,他回家來,正遇到子路為難父親,心裡想:「嚯!這個大個子辯不過我,就找我爹的麻煩,看我怎麼收拾你。」
他走上前,攔住子路的馬車問:「你在做什麼呀?」
子路回答:「趕車呀。」
「你趕車用心不?」
「當然。」
項橐手指著馬問:「那你知道不知道,從早晨到現在,它一共抬了幾下蹄子呀?」
子路回答不上來。項橐說:「我瞅你也不怎麼用心嘛。」
孔子見這個小孩子真實聰明機敏,就下車和他交談。
「我看你這個孩童才智過人,我們各出一題,誰答不上來,就拜另外一人為師,你敢不敢?」
項橐滿口答應:「行,誰也不行耍賴!」
孔子先出題:「小孩兒,我問你,天有多少星星,地上多少五穀?」
項橐回答:「一天有一夜的星辰,一年有一季的五穀(以前的糧食一年只收穫一次,這話如果放在現在就不對了)。」
接下來項橐出題。
「你的兩條眉毛有多少根?」
孔子心想:「這我怎麼回答?兩條眉毛有一臉眉毛的數量?兩條眉毛有兩條眉毛的數量?這不像話嘛。」只好認輸。
這時,項橐跳入身旁的一個池塘中,蛙泳蝶泳自由式加狗刨,好不自在,還對孔子說:「咱們沐浴後才可以行禮,夫子你也來。」
(小朋友們注意,後面的問答就和蛤蟆鼓兒對應起來了。)
孔子說:「我沒學過遊泳,跳進池塘浮不起來。」
項橐說:「鴨子也沒學過遊泳,它為什麼就能浮而不沉?」
孔子回答:「鴨子有離水之毛,所以可以浮而不沉。」
項橐問:「葫蘆可沒有離水之毛,怎麼能夠浮而不沉?」
「葫蘆圓而且內空,因此可以浮而不沉。」
「鍾圓而且內空,為啥又沉而不浮?」
孔子鬧個大紅臉,不能回答。
儘管在這個故事中,孔子和項橐最後的問答不如蛤蟆鼓兒過癮,但邏輯是一樣的。我很喜歡相聲和評書等傳統曲藝,因此就模仿這兩者,寫出前面扁鵲與小草的問答。
只要我們多讀多觀察多思考,就能積累素材,寫出好玩故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