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嗎?「學而知之」對現教育有什麼啟發?

2020-12-15 劉走召

關於「生而知之」孔子的原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孔子按智力和知識的不同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認為自己是屬於「學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過勤奮努力的學習來求得知識。至於學習的專業方向,則是「好古」,以古代文化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孔子在這裡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謙虛的成分在內,另一方面也是勉勵學生,告訴大家說,自己的一切知識都是勤奮學習的結果。

孔子有著常人無與倫比的穎 悟和智慧,有著對自然萬象和社會歷史 的豐厚的知識積累。在人們的心目中, 他無所不知,是一位博物君子,所以一 旦遇到什麼困惑,都會毫不猶豫地去向 孔子請教,而孔子也每每會讓前來請教 的人滿意而歸。

據史載,魯國的季桓子在自家院子裡挖井,不料挖出一 只泥制的盛器——土缶,而土缶中有隻 羊。季桓子讓人去向孔子詢問究竟,並 故意說:挖井挖出了一隻狗,這是怎麼 回事?孔子當即回答道據我所知,應 該是只羊.我聽說,山上的怪物是夔和 魍魎,水裡的怪物是龍和罔象,土中的 怪物是藕羊。

楚昭王乘船渡江,有個其大如鬥 的東西徑直撞向昭王乘坐的船,並且滾落進了船裡。眾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為 何物,昭王就差人請教孔子。孔子聽了 來者的描述,立刻告訴對方:這個東西 名叫萍實,可以剖開來吃.曾經有個說 法,就是只有霸主才能得到它,因而是 個吉祥之物。孔子的回答不僅使楚昭王 認識了萍實,還獲得了心理上的極大滿 足。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其間發 生了這樣一件怪事:有些兇猛的鷙烏相 繼降落在陳國統治者的宮廷前死掉了。經觀察得知,這些鷙烏身上被桔木桿的箭 穿透,而箭頭是石頭做的。陳國人不明 就裡,於是來請孔子釋疑解惑。孔子回 答說:鷙烏是從遙遠的北方飛過來的, 身上的箭是北方的肅慎族人的箭。周武 王的時代,開始和周邊各民族相互來 往,這些民族紛紛把自己的本地的特產 獻給周朝,其中肅慎族貢獻的就是桔木 杆的石箭。武王在長女大姬嫁給被封在 陳地的虞胡公時,就以肅慎之箭相贈。假如讓人去國家的府庫中尋找,應當能 找到它。陳國國君將信將疑,派人去 找,果然在一個金屬匣子裡找到了,而 且和孔子說的一模一樣。

說到鳥,有必要提及有神烏之稱的 商羊。商羊是一種單足烏,故又名"一 足烏"。某年夏天,有隻商羊落在了 齊國的宮殿門前,張著翅膀跳來跳去。齊國人不知道此烏為何物,見它怪模怪 樣,就報告了國君。齊國國君派人去請 教孔子,孔子說這種烏叫商羊。曾有 這樣的童謠,說是"天將大雨,商羊起 舞"。請趕緊通知老百姓抓緊時間整修 溝渠,天就要下大雨了,不做好相應的 準備,恐怕要遭受水災。齊國人照孔子 說的做了,不久之後果然暴雨如注,且 持續了很長時間。許多國家都遭了水 災,惟獨齊國安然無恙。烏中的商羊是一足烏,獸類中的 夔也被不少人認為是一種一足獸。《韓 非子》記載,一次,魯哀公曾向孔子求 證道:我聽說夔這種神獸只有一足(一 只腳),這是真的嗎?孔子解釋說:不 是這麼回事.夔這種神獸並非只有一隻 腳。它是一種兇猛暴躁的動物,人們都不喜歡它。儘管如此,它仍能免於人們 的殘害,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一個很大 的優點,就是特別信誠。人們覺得夔有 這麼一個優點也就很不錯了,是說一而 足,而不是說只有一足(一隻腳)。

孔子不僅通曉山川I烏獸的知識,而 且對天象也頗有研究,是一位造詣頗深 的天文學家.有一次,晴空萬裡,孔子帶領部分弟子外出,行前他囑咐弟子子 路帶好雨具。上路後不久,天空忽然烏 雲翻滾,接著下起了瓢潑大雨。弟子們 對自己的老師由衷欽佩,不禁問道:您 是怎麼知道天要下雨的?孔子解釋說: 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月亮靠近畢星 旁,大雨滂沱水汪汪。昨天晚上月亮正 是處在畢星的方位上,因此我知道今天 要下大雨。兩天過後,月亮再次靠近畢 星.次日外出,子路提出攜帶雨具,孔 子制止。果然一天無雨。子路感到費 解,特地向孔子請教。孔子告訴弟子 說:前一次月亮靠近的是畢星的陰面, 所以預示著有雨:這次是靠近畢星的陽 面,當然就不會下雨了。

古代典籍中有關孔子為時人解釋天 地自然,歷史社會形形色色疑難問題的 記載非常繁多。那麼,孔子何以能夠達到學識如 此淵博的境界呢?其實,孔子也不是 什麼生而知之的天才。他自己曾經明 確說過:"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 教不倦也。""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說, 孔子把自己的博聞,歸因於對知識的 強烈愛好和如饑似渴,勤奮不懈的學 習研究。孔子把獲得知識和學問看得甚至 比生命還重要,曾說過"朝聞道,夕 死可矣"。

孔子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得知識,幾 十年如一日向一切可以求教的人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形象地反 映了孔子虛心受教的虔誠態度。他的老 師,史有明載的就有道家創始人老子, 精通古代官制的郯子,古琴家師襄,音 樂家萇弘等等,而根據"入太廟,每事 問"等描述,可知做過孔子一時之師, 一事之師的,肯定不計其數了。孔子真 正達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境界。可以說,是好學不倦的精神和毅力造就了孔子知識的淵博,使他成為傲視群賢,彪炳千古的博物君子。

孔子以德為首、有教無類、教學相長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啟發式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對現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現代教育應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發展;注重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加強思維能力訓練;注重對教師水平的提升,做到終身學習;注重學生身心發展,建立友好、和諧師生關係。從而做到師生共同進步,學而有大成!

相關焦點

  • 孔子承認生而知之,但更強調學而知之,一切教育的核心都是學習
    孔子所說的學習的內容包括很廣,既有關於一般的事物的知識,也有關於道的學問。但他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於,學習首先不是某種專業技能的訓練,而是關於人性的培養和塑造,也就是如何求道成仁。「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正是關於道的學習。孔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雖然也承認生而知之,但最主要地強調學而知之。
  • 人沒有生而知之是學而知之
    人沒有生而知之是學而知之陳老師最近分享的一小段關於學習的內容小編將學習的筆記分享給夥伴一起學習
  • 先搞懂生而知之和學而知之的區別丨隨筆
    知識有許多分類法,我傾向於粗分為兩種,生而知之的和學而知之的,認為這種分類法比較實在,有益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學而知之的知識都是科學化程度很強的知識,如數、理、化、工程、醫學等等。人類學家麥克斯·格拉克曼說:「科學是一門學問,它能使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他說的科學就是學而知之的知識。
  • 孔子謙虛地說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皇侃的《論語義疏》載:知之,謂知事理也。孔子謙以同物,故曰,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夫子講我非生而知之,知什麼?知的是事理,這事和理兩方面都是我們求知的對象。聖人是把宇宙萬事萬理都搞得清清楚楚,都知了,沒有一樣不知,無所不知。
  • 「生而知之」辯
    圖註:孔子講學圖按:前幾天我在微信公眾號中發了一篇《夫子所言的「四類分子」》一文,藉助《中庸》中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這句話,聯繫現實生活,對夫子所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做了進一步的解說。
  • 聞一知十是生而知之,舉一反三可事半功倍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文中的回指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顏回素以德行著稱。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春秋以前是貴族之學,有資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貴族的胄子。作為平民是沒有資格入學接受教育的。孔子創辦私學後,首先在招生對象上進行了相應的革命,實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這也是孔子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有教無類」,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
  •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嗎?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教育學重點人物之孔子
    教育學重點人物之孔子1.人性論「性相近,習相遠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唯上智與下愚不移」。6.教育方法(1)學、思、行結合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他提出:「博學於文」、「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此外,孔子還強調學以致用,「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他要求學生嗎說話謹慎些,做事勤快些。(2)啟發誘導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啟發式教育的教育家,比蘇格拉底早幾十年。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論語﹒子張篇》孔子之學無常師
    1.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 教育學中孔子的那些事兒
    孔子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孔子在遼寧省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的考頻相對較高,考察形式基本上為客觀題,即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其中單選題居多,主要考察孔子在教育學萌芽時期所做的貢獻。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孔子的考點,下面咱們一起來了解孔子的那些事兒。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耕牛之子也可以做犧牲,孔子以此讚美仲弓,喻仲弓出身雖賤,但也能成大用。史載仲弓之父微賤,但仲弓卻有德行,孔子以為「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許多弟子皆來自平民,「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皆異能之士也」。孔子以他的教育實踐,將這些平民子弟培養成了社會的棟梁之材。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逢論語中的故人之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之者》【鸚鵡學舌】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為樂的人。【畫蛇添足】在這兒,孔子把學習的態度分成三個層次。在《論語·季氏·生而知之》中孔子又從另一角度,將其分為四個層次: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
  •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一)教育的社會功能:庶、富、教《論語·子路》記載「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裡論說的是教育對於治國的作用。
  • 聖人是「生而知之」的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呢?所有法門的終極目標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呀.|論語心解169
    169(2015年3月29日)【一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圖 / 無生書法(篆書,本章原文)意思是說:「自己不是生來就知的人。」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見當時有人以他為聖人,認為他「生而知之」,就是不用學便知的人。夫子並不這麼認為,他要把真相告訴弟子們。
  • 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論語·子罕》)。鞏固舊的權威,確立新的權威,以一人之思想為天下人之思想,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此一流弊恐非孔子之所願,但他卻是始作俑者,而這一切都出於宗法等級制度的需要。  蘇格拉底生活於雅典的民主制時期。城邦領袖依靠民主選舉而非世襲。由此,個體的從政能力便顯得十分重要,雅典教育中的「三藝」(文法、辯證法、修辭學)便是與此相適應的。
  • 《論語》導讀之152:孔子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領悟,舉一反三推知末知
    憤,學習思考時有疑難想不通;啟,啟發,開導。悱,想表達卻說不岀來。發,啟發,開發。舉,提岀,指岀。隅,角落,方面。反,推知,推及。復,再。孔子說:「學生不到有疑難想不通時不開導,不到有想法卻說不岀來時不啟發。指岀一個方面不能推知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了。」
  • 【重要考點】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我國古代時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麼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論上,孔子還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屬於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屬於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學」,屬於下愚。
  • 有感於「困而知之」
    日前,為孩放誦讀版本《中庸》,聽的一句甚感,云:「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幾日來,日日欣喜,皆因困而知之。一者,因「一」而喜。「一」者真常之理,《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說不清,道不明者,一也;可我等認為非為真,認為其後必定有真理,其實無常本真理。二者,因己經歷。時至今時,己度過六六春秋,回望來時路,所知皆似「困而知之」。兒時饑寒,少時壯志,屢屢得傷,而至立業,常不遂願,每因困時,才知一二,卻依舊困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