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而知之」孔子的原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孔子按智力和知識的不同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認為自己是屬於「學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過勤奮努力的學習來求得知識。至於學習的專業方向,則是「好古」,以古代文化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孔子在這裡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謙虛的成分在內,另一方面也是勉勵學生,告訴大家說,自己的一切知識都是勤奮學習的結果。
孔子有著常人無與倫比的穎 悟和智慧,有著對自然萬象和社會歷史 的豐厚的知識積累。在人們的心目中, 他無所不知,是一位博物君子,所以一 旦遇到什麼困惑,都會毫不猶豫地去向 孔子請教,而孔子也每每會讓前來請教 的人滿意而歸。
據史載,魯國的季桓子在自家院子裡挖井,不料挖出一 只泥制的盛器——土缶,而土缶中有隻 羊。季桓子讓人去向孔子詢問究竟,並 故意說:挖井挖出了一隻狗,這是怎麼 回事?孔子當即回答道據我所知,應 該是只羊.我聽說,山上的怪物是夔和 魍魎,水裡的怪物是龍和罔象,土中的 怪物是藕羊。
楚昭王乘船渡江,有個其大如鬥 的東西徑直撞向昭王乘坐的船,並且滾落進了船裡。眾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為 何物,昭王就差人請教孔子。孔子聽了 來者的描述,立刻告訴對方:這個東西 名叫萍實,可以剖開來吃.曾經有個說 法,就是只有霸主才能得到它,因而是 個吉祥之物。孔子的回答不僅使楚昭王 認識了萍實,還獲得了心理上的極大滿 足。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其間發 生了這樣一件怪事:有些兇猛的鷙烏相 繼降落在陳國統治者的宮廷前死掉了。經觀察得知,這些鷙烏身上被桔木桿的箭 穿透,而箭頭是石頭做的。陳國人不明 就裡,於是來請孔子釋疑解惑。孔子回 答說:鷙烏是從遙遠的北方飛過來的, 身上的箭是北方的肅慎族人的箭。周武 王的時代,開始和周邊各民族相互來 往,這些民族紛紛把自己的本地的特產 獻給周朝,其中肅慎族貢獻的就是桔木 杆的石箭。武王在長女大姬嫁給被封在 陳地的虞胡公時,就以肅慎之箭相贈。假如讓人去國家的府庫中尋找,應當能 找到它。陳國國君將信將疑,派人去 找,果然在一個金屬匣子裡找到了,而 且和孔子說的一模一樣。
說到鳥,有必要提及有神烏之稱的 商羊。商羊是一種單足烏,故又名"一 足烏"。某年夏天,有隻商羊落在了 齊國的宮殿門前,張著翅膀跳來跳去。齊國人不知道此烏為何物,見它怪模怪 樣,就報告了國君。齊國國君派人去請 教孔子,孔子說這種烏叫商羊。曾有 這樣的童謠,說是"天將大雨,商羊起 舞"。請趕緊通知老百姓抓緊時間整修 溝渠,天就要下大雨了,不做好相應的 準備,恐怕要遭受水災。齊國人照孔子 說的做了,不久之後果然暴雨如注,且 持續了很長時間。許多國家都遭了水 災,惟獨齊國安然無恙。烏中的商羊是一足烏,獸類中的 夔也被不少人認為是一種一足獸。《韓 非子》記載,一次,魯哀公曾向孔子求 證道:我聽說夔這種神獸只有一足(一 只腳),這是真的嗎?孔子解釋說:不 是這麼回事.夔這種神獸並非只有一隻 腳。它是一種兇猛暴躁的動物,人們都不喜歡它。儘管如此,它仍能免於人們 的殘害,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一個很大 的優點,就是特別信誠。人們覺得夔有 這麼一個優點也就很不錯了,是說一而 足,而不是說只有一足(一隻腳)。
孔子不僅通曉山川I烏獸的知識,而 且對天象也頗有研究,是一位造詣頗深 的天文學家.有一次,晴空萬裡,孔子帶領部分弟子外出,行前他囑咐弟子子 路帶好雨具。上路後不久,天空忽然烏 雲翻滾,接著下起了瓢潑大雨。弟子們 對自己的老師由衷欽佩,不禁問道:您 是怎麼知道天要下雨的?孔子解釋說: 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月亮靠近畢星 旁,大雨滂沱水汪汪。昨天晚上月亮正 是處在畢星的方位上,因此我知道今天 要下大雨。兩天過後,月亮再次靠近畢 星.次日外出,子路提出攜帶雨具,孔 子制止。果然一天無雨。子路感到費 解,特地向孔子請教。孔子告訴弟子 說:前一次月亮靠近的是畢星的陰面, 所以預示著有雨:這次是靠近畢星的陽 面,當然就不會下雨了。
古代典籍中有關孔子為時人解釋天 地自然,歷史社會形形色色疑難問題的 記載非常繁多。那麼,孔子何以能夠達到學識如 此淵博的境界呢?其實,孔子也不是 什麼生而知之的天才。他自己曾經明 確說過:"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 教不倦也。""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說, 孔子把自己的博聞,歸因於對知識的 強烈愛好和如饑似渴,勤奮不懈的學 習研究。孔子把獲得知識和學問看得甚至 比生命還重要,曾說過"朝聞道,夕 死可矣"。
孔子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得知識,幾 十年如一日向一切可以求教的人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形象地反 映了孔子虛心受教的虔誠態度。他的老 師,史有明載的就有道家創始人老子, 精通古代官制的郯子,古琴家師襄,音 樂家萇弘等等,而根據"入太廟,每事 問"等描述,可知做過孔子一時之師, 一事之師的,肯定不計其數了。孔子真 正達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境界。可以說,是好學不倦的精神和毅力造就了孔子知識的淵博,使他成為傲視群賢,彪炳千古的博物君子。
孔子以德為首、有教無類、教學相長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啟發式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對現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現代教育應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發展;注重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加強思維能力訓練;注重對教師水平的提升,做到終身學習;注重學生身心發展,建立友好、和諧師生關係。從而做到師生共同進步,學而有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