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中,結局的最後一句向來都是「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就沒有了下文。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王子和公主結婚之後會吵架嗎?會因為永遠都做不完的家務鬧彆扭嗎?會為了難解的婆媳關係鬧分手嗎?會為了養孩子的一大堆瑣事而愁眉不展嗎?童話故事從來不會告訴我們,當愛情走入生活,應該要怎麼做?而生活從來都不是童話故事。
當愛情走入生活
備受世人稱讚的,永遠是理想中的愛情,而不是現實中的婚姻。戀愛中的人會對婚後的生活充滿期待,覺得真心相愛就會幸福,而對於那些新婚夫婦來說,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同樣是炙熱的。進入婚姻的雙方都希望將原本獨立的個體放入同一環境下,以為能夠因此獲得加倍的能量,幸福感也會迅速攀升。然而實踐證明,相愛容易相處難,一旦生活中的油鹽醬醋、家庭瑣事滲透到愛情中,現實和理想就會背道而馳。
粗糲的生活很容易就會讓人麻木,激情一旦被按部就班的生活框住,愛情的面目就會逐漸變得模糊,頭腦也日益遲鈍。以至於生活中稍有不適合的地方,婚姻就會土崩瓦解。作家們可以用一個省略號給讀者留下無數的遐想,而我們不行。我們必須將生活繼續,在鍋碗瓢盆中繼續愛情。
林靜和建仁大吵一架後,選擇了離家出走。她跑到林琳的家中,揚言要和建仁離婚。林琳大吃一驚:「真的鬧到了這個地步?」林靜哭著說:「我不是對他失望,而是對婚姻本身失望。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想要的,這種婚姻也不是我想要的,和我想像中的差十萬八千裡呢。」林琳剛要開口安慰她,林靜搶話道:「別跟我說『想像中的婚姻,無論跟哪個男人,都無法創造出來』這種話,我不想聽。每次都說一樣的話,你煩不煩啊?」林琳本想安撫一下她的情緒,看她這般先入為主地控訴,便放任她哭泣發洩,待到她情緒平穩的時候再說。林靜哭了兩個小時,用完了林琳一整包紙巾,情緒平復下來後,林靜主動道歉說:「對不起,剛才我情緒失控,又抽風了。」林琳笑著說:「你的毛病,我還能不知道嗎?不過,你說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那你理想的生活、理想的婚姻又是什麼樣子的?」林靜沉默了一會兒,說:「就是,兩個人好好地過唄。不需要太多錢,也不需要兩個人每天黏在一起,在工作上都有各自獨立的空間,可以各幹各的,回到家裡,他可以和我一起烤一塊蛋糕,看一部碟片,和我一起分擔家務,注意衛生,和我一起大掃除。」聽起來,林靜的要求一點都不過分,問題是,建仁一點都不願意配合她。
建仁是一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喜歡睡懶覺、看電視、打電腦遊戲,和朋友聚在一起打籃球,他不喜歡郊外的環境,也不喜歡居家瑣事。建仁認為家就是女人的,家務都應該由老婆來做,為此,他甚至很少進廚房,更不會做飯。就為了這些生活瑣事,林靜和建仁吵了兩年。實際上,建仁並不是不愛林靜,給她買首飾、買衣服、買化妝品,建仁從來沒有吝嗇過。如果林靜周末出門和閨蜜約會,建仁會管接管送;如果他外出聚會,碰到林靜愛吃的東西,還會特意給她帶回來一份。可是,這些不足以彌補林靜對他的不滿意,甚至對他們婚姻生活的不滿意。「我從來沒跟別人說過理想的婚姻、理想的生活之類的,我覺得太虛了,自己過出來才是真本事。而且,這事兒也不能強求,強求多沒意思啊!」林靜說。「可是,你至少要和自己的老公說一下你的理想婚姻吧?如果你的理想只是心裡一個美好的秘密,又怎麼能讓建仁了解到你的需要,接受你的需要,和你一起創造你想要的生活呢?你要告訴他,我們結婚,並不是因為一句我愛你,而是想要和你一起生活,一起創造生活,享受幸福。」「得,得,得,你可別長篇大論了!」每次林琳和她分析問題,林靜都是一副不屑又不滿的表情,「你怎麼那麼多大道理啊,跟我媽似的。這樣看來,我還不如回家呢,我媽還能做點好吃的安慰安慰我。」林琳對林靜做了一個鄙視的手勢,「瞧你那點出息,一吵架就回娘家,丟不丟人?」林靜委屈地說:「還不是怕她老人家擔心嘛,要不然,我才不來這兒聽你長篇大論呢!」「你不愛聽我也得說。」林琳堅持道,「就算你結婚之前沒和建仁說過你想要的婚姻,至少,你也要先問問對方,他想要什麼樣的婚姻吧。你需要什麼,他需要什麼,互相了解了之後,才能把你的想像變成現實啊!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誰都想要一個舒適、安全、溫暖的小家,而不是一回家就被挑剔、被指責,就是爭吵和冷戰。」「那還是我不對了?我就不應該挑剔他邋裡邋遢,就不應該抱怨他懶散,就不應該說他推脫責任?如果我每天像伺侯大爺似的伺候他,那我結婚幹什麼呢?直接找個人家,給人當保姆不就完了!」林靜氣慎地說。「別給我轉移話題—我再強調一次,理想的生活原本就是和現實有差距的,而且,你還不把你的想法和老公分享,這樣一來,就是雙重的差距。總得要對方明確了你想要什麼,才能給你什麼啊!如果他給你買條金項鍊,你嫌戴著像個土財主,那你也不說自己喜歡鉑金,人家怎麼會知道你到底喜歡什麼呢?」「行了,真囉唆,你今天特別像更年期的大媽。看來我今天是來錯了,本來想找你一起痛罵建仁的,沒想到你陣前倒戈,失算啊!」林靜收拾一下凌亂的頭髮,提著行李箱回家去了。
鍋碗瓢盆叮噹響
在一項關於「夫妻之間溝通」的調查中,有70%的夫妻認為,婚姻、情感問題是由於兩人的溝通不暢造成的,80%的妻子不知道如何和老公溝通家庭問題,90%的夫妻認為對方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對方喜歡用指責的口氣說話。看著這樣的數據,不禁要為大多數人的夫妻家庭關係而擔憂了。
由此看來,夫妻之間的問題並不少見,通常的問題就是無法用平和的態度進行溝通。實際上,人際關係的維繫很大一部分來自溝通,尤其是夫妻之間這種非常親密的人際關係。溝通,就是獲得他人的想法,並且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他人的過程。溝通可以通過語言,也可以通過非語言,可是,夫妻之間的溝通常常帶著不必要的前提,要麼就是心存怨恨,要麼就是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話,熟人不講理。也就是說,夫妻之間相處時間長了,彼此太過熟悉之後,往往就會忽略對方的需要,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時毫不遮掩,出言不遜。尤其是發生爭吵時,夫妻往往能夠直指對方的痛處,傷害對方的情感和自尊心。有時候,如果換一種表達的方式,或者換一種委婉的說法,就可以將可能的冷戰,變成一次情感和解。
褪去了愛情浪漫的婚姻生活,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就變成了主角,於是,溝通的內容也從華麗炫目的誓言,變成了完全出於實際考慮的言語溝通。與其帶著討厭、迴避的態度面對生活的瑣碎,不如用柴米油鹽給生活調味,給生活注入一些新的變化。當批評對方時,「你從來什麼家務都不做」「你總是和我大聲喊叫」向來是誇張而帶著有指責性的交流,不僅無法真正表達內心的想法,還容易將「就事論事」轉移到互相指責和人身攻擊上。
比如,妻子想和丈夫談話,可是丈夫一言不發,妻子原本就心情急躁,看到對方這樣的反應,就只能又生氣、又著急了,結果可想而知。夫妻間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那還用我說嗎?」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夫妻雙方本來就應該彼此心知肚明,不用過多解釋,也可以了解彼此的內心想法。事實真的像人們期望的那樣嗎?當然不是。任何人都沒有讀心術,即使夫妻是世界上最了解彼此的人,尚且沒有達到到彼此透明的地步,有些問題依然需要挑開明說,真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比方說,如果妻子希望丈夫能夠早點回家,大可直接告訴他:「我希望你八點之前到家,我在等你吃飯。」而不是簡單地說一句「下班早點回來」。而且,總是帶著潛臺詞的溝通方式,也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在明宇心中,最理想的婚姻生活就是父母的樣子。幾十年來,父母一直背負著沉重的生活擔子,過著貧賤夫妻的生活。他們從來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也沒有成為眾人追捧的大名人,卻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給明宇做出了幸福婚姻的榜樣。
自從明宇在城市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後,父母一直拒絕搬過來和他一起住。父親惦記著家中的房子、家什和一花一草,母親則捨不得周圍的鄰居、單位的老姐妹和已經待了半輩子的熟悉環境。經過明字的一番勸說,他們才肯到他家裡串門,以客人的身份住一段日子。平日裡,明宇和敏之都去上班,二老閒來無事,就主動承擔了買菜、做飯的任務。每天早晨,當明宇還在迷迷糊糊地睡覺時,父母就已經起床,提著環保袋去超市買菜了。每次出門,都是父親推著自行車,母親拿著袋子、鑰匙等雜物,兩人並肩走著,有說有笑地出門。回來的時候,自行車上載著一大袋子的蔬菜和水果。明宇曾經說:「買菜的事,我去做就行。我開車去一次,一個星期的菜都夠了。」母親反駁說:「我才不跟你一樣,學那些外國人的生活習慣。青菜、水果當然是每天買才好,這樣才夠新鮮!星期一買回來的東西,放四五天才吃,都不新鮮了。」明宇拗不過母親,只好隨他們的心意了。吃過早飯,母親擺一張小凳子,在陽臺上摘菜,父親則躺在搖椅上,喝著茶,看著報紙。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評論著菜色的好壞,交流分辨好壞的技巧。母親的菜還沒有摘完,父親已經沉沉睡去。這時候,母親就會拿出寬大的毛巾被,搭在父親身上。傍晚時分,父親有飯後散步的習慣,母親則跟著他到小區的公園裡散散步。兩個滿頭花白的老人,沒有戀人般的甜膩,卻處處流露著脈脈溫情。有時父親走到了前方不遠處,還會停下來對落後的母親說:「怎麼樣,還是攆不上我吧?」看著父母之間相濡以沫的感情,再看看每天和他鬧彆扭的妻子,明宇不禁要苦惱起來:什麼時候,我才能擁有這樣的平靜生活呢?一天晚上,敏之在廚房收拾完餐具後,走到客廳來看電視。明字發現廚房的燈沒關,就走過去把它關掉。這時,敏之沒好氣地說:「誰讓你關燈的!」 「你不是用完了嗎,開著多費電。」明字答道。敏之站起來,說:「我最討厭別人跟我屁股後面關燈了,能省多少電啊!我不喜歡廚房黑乎乎的,你給我打開。」說著,敏之快步走到廚房,按了下開關,進臥室去了。明宇沒有管燈的問題,繼續回到沙發上看電視。可是,他越想越覺得鬱悶,就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兒,也要爭吵這麼兩句,實在太不值得了。實際上,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從他們結婚之後,一直如此。敏之喜歡將房子裡所有的燈都開,喜歡走到哪裡都是亮的,即使她一晚上都在沙發上坐著,也要保證衛生間、廚房、餐廳燈火通明。明宇則和她完全相反。由於從小養成的節儉習慣,明宇總是用到一處,才開一處的燈,不用的時候隨手關掉。小時候,母親看到他忘記關燈,就會責怪他說:「這燈怎麼回事兒,開著不用,浪不浪費?」為了躲避母親的指責,如果明宇忽然想到自己忘記關燈,一定會迅速返回現場,補救過錯。即使如此,如果被母親發現,也會聽到一句後補的指責。敏之的媽媽和明字的母親則是屬於完全不同的風格。敏之媽媽也指責她不關燈的行為,卻只是跟在她後面,關掉她忘記關的所有燈,然後對她忘記關燈這件事反反覆覆說個沒完。於是,當明宇和敏之分別帶著來自母親的教育成為夫妻時,這種心理上的習慣就變成了言語、行為上的反抗,敏之反抗的對象也從媽媽變成了明宇。想通這一點,明字走進了臥室,向敏之道歉說:「老婆,剛才是我不對,我沒有限制你的意思,以後關燈的時候,我提前徵求你的意見,好不好?」實際上,敏之冷靜下來後,已經開始懊悔自己的小題大做了,於是,敏之充滿歉意地說:「嗯,其實我也錯怪你了,我知道你沒有別的意思。以後,我一定記得隨手關燈。」明宇曾經問過母親,「您和爸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如此恩愛,你們是怎麼做到的?是不是有什麼秘訣?」母親有些難為情地笑了,淡淡地說:「有什麼秘訣啊?你又不是不知道,年輕時我們也吵架的,都是因為對生活不滿意,對彼此不滿意。到了這個年紀,還有啥不滿意的呀,柴米油鹽就是最真實的生活了。」明字也期待著,他和敏之的婚姻能夠像父母一樣,即使在瑣碎的生活中,也能過出幸福的滋味。
大多數夫妻,在爭吵的時候常常含沙射影,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而是將過去的不滿、委屈和心有不甘通通捲入當下的爭吵中,所謂「翻舊帳」。於是,一開始討論的問題變成了爭吵的引子,爭吵本身也變成了一次怨氣的發洩。實際上,在發洩情緒之前,彼此應當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讓對方了解到自己的真實意圖。這樣,彼此才會恍然大悟—剛才的爭吵真是莫名其妙,根本就毫無必要嘛!如此一來,夫妻之間的溝通空間才會越來越大,可分擔的感受和情緒也越來越多,婚姻的根基也會隨之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