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當今中國市場有什麼零食可以紅火幾十年的話,那麼你獲得的答案肯定會是辣條,這個曾經在各個學校門口幾毛錢一袋的「垃圾食品」現在卻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出口食品,而辣條的扛把子龍頭大哥衛龍甚至還要上市了,很多人都很疑惑這個垃圾食品是怎樣成功到這種地步的?天貓數據顯示,繼螺螄粉之後,「國民零食」辣條也衝出國門,為海外饕客們的「網紅」新寵。
在天貓海外平臺上,6個月來,辣條出口量增長超120%,有品牌辣條賣到了環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民眾成為辣條最為忠實的簇擁,購買頻次最高。
媒體稱中國辣條正不斷受到海外消費者的喜歡,近年來出口量節節攀升、且遠銷160多國家。
啟信寶數據顯示,衛龍食品創辦於1999年,所屬公司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坐落在河南省漯河市,主要產品包括調味麵製品類、豆製品類、素食類和肉製品類等。
2002年,在改良設備後,辣條生產量猛增,轉年,劉衛平註冊了「衛龍Weilong」商標,「衛龍辣條」正式誕生。
辣條到底是怎樣成功的?說實在,說起辣條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一個記憶: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剛剛上學的時候,往往放學的時候學校門口各種小攤小販就特別多,而在這些小攤小販之中賣的最好的就是辣條,這些用簡易塑膠袋包裝的辣條,很多時候也看不出有什麼生產廠家,便宜一點的幾毛錢一袋,能吃得起上一塊錢一袋的衛龍都是有錢人,並且這種食品都不能光明正大的吃,要專門找沒人的時候,特別是要避開爸媽的關注,畢竟這種他們口中的「垃圾食品」實在是不怎樣上的了臺面,一旦被察覺到輕則被批評,重則被沒收甚至被打,所以辣條幾乎成為了一個時代人的記憶。
在很長一段時間,辣條、小龍蝦、螺螄粉等街頭小吃被認為不衛生、不健康,很多人對其持有小作坊出身、產品低端的刻板印象。現在,這些特色美食孵化出巨大的產業規模和不算短的產業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可以說,這裡的每一點都催生出了新的市場機會和就業空間,倒逼生產企業對標食品衛生標準,實現轉型進級。而在新型產業鏈的全流程把控中,最關鍵的核心要素就是人,由此企業與高校聯動、因材施教「催生」專門的足夠細分的學科幾乎成為必然。
值得指出的是,這類「網紅」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對職業院校應對學生就業難也不無啟發。
隨著我國日益進入老齡化社會,與之配套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社區服務人才缺口將日益增大。
如今,雖然我們看到辣條身上的」的帽子還沒有去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辣條已經成為從街邊到大家家裡登堂入室最成功的零食之一,這個產業已經形成了其巨大的市場競爭力,這樣的辣條產業值得我們好好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