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孫嘉蔓 劉蘇蒙
浙江24小時首席記者 王湛
麵包、酸奶、餅乾、米酒、披薩、威士忌,當這些美食成為高校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身為「吃貨」的你是否想立即體驗?浙大就有這樣一門課。這門課叫《生活中的微生物發酵實驗》,讓學生通過製作美食,來體會微生物發酵的過程。
《生活中的微生物發酵實驗》由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級工程師楊志堅教學,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食品工藝、發酵工藝學及食品化學。「在2010年,食品安全出了很多問題,比如「毒豇豆事件」、「地溝油事件」、「毒奶粉事件」等等,許多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信心降到了冰點。」這是楊志堅的開課原因,「作為一名老師,希望通過自己的課來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於是在2010年冬學期,他在浙江大學開了這門給全體本科生的通識課,一上就是九年。
這門課一直穩定在每學期12個班,每班30個左右的學生。浙江大學18級人文大類陳曦最近正在上這門課,他非常開心能夠選上這個熱門課程。「聽很多人說這門課很有趣,我自己也有做美食的愛好。老師教的食品很家常,剛開始教學時,往往是老師做一步,我們做一步。等我們熟悉流程後,再進行教學時,老師會把步驟全部做完,然後把原料交給我們操作。」 17級藥學專業趙燚明認為,課堂上最有趣的環節是自主實驗的部分。「自己設計美食是個有趣的過程,做麵包時我可以捏不同形狀;再比如我們發酵好酸奶之後,我特別的加了紅豆和菠蘿粉,讓酸奶的味道更有層次。」16級食品專業的佔智豪,也對最後一節自主實驗課難以忘懷。「我們組做的是蘋果派,其他組做的美食有戚風蛋糕,布朗尼蛋糕,甚至泡菜餅。我們還品嘗了自己曾經在課上做的已經發酵好的啤酒和酸奶,很有成就感!」
這門課的課程內容不斷變換,比如這學期,就將威士忌製作換成米酒製作,增加瑪格麗特餅乾的教學內容等。每學期課程結束後,楊志堅都會讓學生寫反饋,然後根據學生的意見進行一些課程調整。此外,因為食物在不同的季節製作,會有不同的口感,所以每個學期的課程內容也不一樣。 「這門課的原料選取十分考究,」楊志堅介紹,他所選取的黃油麵粉等原料不僅來源於比較好的供應商,且質量穩定。在上課過程中,他儘量通過原料選擇和工藝優化,來讓食物更美味。比如製作瑪格麗特餅乾時,其配方要點之一是通過低筋粉和玉米澱粉的比例控制,來調整總體麵筋含量。同時,結合操作的手法,輕輕按壓麵團,在麵團成型難度和製品的酥鬆口感間達到完美的平衡,達到入口即化的要求。他說,「只要原料和工藝好,不用添加劑,就能做出很好吃的食品。」
楊志堅會十分貼心地給大家準備包裝。比如對於一些散裝的餅乾,他會為大家準備塑料盒,方便大家打包帶回。而對於需要發酵的酒類,他會為學生先保存著。因為米酒需要一周時間發酵,楊志堅會在下一堂課分發給大家。而威士忌這種酒類雖然發酵時間不長,但依據威士忌具體法規標準,酒至少需要三年時間貯藏在木桶中。他便會按照學期班級來儲存。「每年大概有1/3的畢業生找我要酒,」楊志堅說,「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紀念品,大家有一起做酒的經歷是很難得的,酒可以放很長時間,這份記憶能伴隨學生很多年,在未來,他們看到酒或許便會想起自己的本科生活。」
「在愉悅氛圍中,把美食背後的文化進行傳達。」這是楊志堅的希望。楊志堅拿酒的製作舉例,從美食角度來解讀古詩。南宋詩人陸遊《遊山西村》裡有一句詩叫「莫笑農家臘酒渾」。 為什麼臘酒是渾濁的?楊志堅解釋道,這其實與釀酒的工藝有關。從微生物發酵的角度來講,在江南,最好的釀酒季節是秋冬,因為經過一個冬天的低溫發酵和自然沉降,渾酒到春天就成為了上好的清酒。成酒在臘月,初成的新酒是渾濁的,所以說「臘酒渾」。這清酒也是白居易所寫「青旗沽酒趁梨花」中推薦的杭州名酒梨花春。而如果選擇春夏時節釀酒,氣溫高,雜菌多,糟醅升溫快,釀出的酒就容易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