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出土500餘件新石器文物 - 藝術影像 - 藝術頻道 - 魯網

2020-12-14 魯網

10月 30日,記者從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獲悉,國家授權內蒙古考古發掘的烏蘭察布四麻溝遺址目前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出土古代房址16座,有圓形、長方形、方形,並有早晚關係,出土文物500餘件,有石器、骨器、陶器、動物骨骼等。

  10月30日,記者從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獲悉,國家授權內蒙古考古發掘的烏蘭察布四麻溝遺址目前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出土古代房址16座,有圓形、長方形、方形,並有早晚關係,出土文物500餘件,有石器、骨器、陶器、動物骨骼等。

  通過發掘推斷,四麻溝遺址文化時代從距今8400年左右延續到7800多年左右,形成了連片和延續的特點,是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的最為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的初期階段的遺存。

  此外,作為四麻溝遺址重要組成部分的裕民文化遺址,發掘面積近2500平方米,出土陶器有圜底筒形罐、尖圜底釜等,還有方形或圓形的陶餅形器,這是首次在中國北方地區東緣發現以陶圜底筒形罐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存,為研究中國北方地區和蒙古東部、貝加爾湖地區的文化關係提供珍貴資料,填補了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缺環。

相關焦點

  •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銅簋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運城市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新發現。根據對出土器物分析,結合發掘的9座墓葬形制,推斷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出土文物1000餘件!鎮海九龍湖發現一處重要遺址
    本次考古共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約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1000餘件。 應家遺址出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陶、石器應家遺址發掘區平均下挖深度約250釐米,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分為史前時期(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良渚文化晚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
  • 5萬餘件藏品,感受傳統建築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滕州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2.05萬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地上五層漢唐風格建築,新館造型古樸而厚重,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展陳開放面積達8000平方米。滕州市博物館是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地方博物館。現有藏品5萬餘件,時代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各個歷史時期。
  • 故宮藏110餘件法器文物亮相嘉德藝術中心
    故宮藏110餘件法器文物亮相嘉德藝術中心 出處:北京商報
  • 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市!濟南國有館藏文物達20餘萬件
    濟南國有館藏文物達20餘萬件 2020-12-25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日本「石器之神」:挖出70萬年前文物被寫入教材,不久讓全國蒙羞
    引言 杜甫在《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中寫道:「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文物是一個國家歷史的見證,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文物中蘊含著先民的智慧,即便今人能夠復刻其外形,也無法復刻其中的歷史含義和歲月痕跡。
  • 江西發現國內罕見的七星堆六朝墓群,擬建六朝藝術博物館
    撰文 | 何安安 來自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和多家媒體的綜合消息:近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對江西贛江新區儒樂湖新城建設區域內的七星堆六朝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475天的田野發掘,共清理了73座古墓葬,出土遺物700餘件,其中六朝墓葬數量最多、形制最豐富、規模最大、級別最高。
  • 國家文物局: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
    8月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三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發布「南海I號」保護髮掘項目、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等2項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出席並主持會議。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我國與沿線國家商業與文化交流提供了堅實論據。「南海I號」整體打撈和保護髮掘工作伴隨我國水下考古30餘年發展歷程,是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堪稱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之作。
  • 盤點2016年度十大全景VR展覽:永不落幕的藝術
    NO.2青銅的對話:中國首次大格局青銅文明展展覽匯集了商代國寶級青銅器135件,以青銅器(青銅製品)、玉石器為主,兼及金器、陶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種類,這其中有80%為一級文物NO.3曾梵志個展:藝術之路「散步」三十年本次展覽號稱曾梵志「規模最大」、「涵蓋面最廣泛」的一次作品展,展出曾梵志以繪畫為主的近60餘件作品,包括其標誌性的「面具」系列、巨幅風景畫
  • 臨泉千年古城的崗上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聽說位於淮北平原的千年古城之中,竟然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據說這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有科學研究價值,出土的文物跨度年代也很久遠,這裡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地,這個遺址人們稱之為崗上遺址。
  • 十三五時期,濟南發掘出土文物1200多件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符其實的文物大市。在25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十三五」以來,濟南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考古調查勘探為保護地下文物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 「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特展藏著哪些「彩蛋」?
    南報網訊 一場展覽、99件文物,道盡古都南京的6000年文明史。如果文物會說話,它們會講述關於這座城市怎樣的過往?  正在南京市博物館多功能廳展出的「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特展,匯集了南京市博物總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圖書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8家文博單位的精品文物,其中一半以上為國家一級文物。
  • 文學創作成果 - 文學作品 - 文化藝術 - 走進烏蘭察布 - 烏蘭察布...
    烏蘭察布市文學藝術工作者在創作大量作品的同時,有許多作品在全國、全區獲獎。從1962年到1966年,有16幅中國畫、版畫參加了自治區和華北地區美展;80年代,烏蘭察布市的美術創作得到了提高,有40多名美術作者的110件作品參加自治區及全國美術展覽。1984年,鄭通貴的國畫《讀書》人選全國職工美術作品展覽獲二等獎,並獲自治區職工美術展覽一等獎。
  • 「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開幕 400多件組文物亮相
    央廣網北京5月13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今天(1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400多件組亞洲各國珍貴文物齊亮相。
  • 7件出土文物串起惠州發展簡史
    商周青銅矛:見證人類從新石器向青銅時代轉變 出土時間地點:2000年,惠州博羅橫嶺山 發現過程:1999年廣惠高速公路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惠州博物館對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在該處地表發現早期陶片,考古工作人員斷定此處為一處古代遺址,2000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300多座墓葬,出土1000多件文物。
  • 1000餘件珍貴文物將亮相
    燕趙晚報訊(融媒體記者 楊偉廣)9 月 19 日,位於邯鄲市磁縣的北朝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1000 餘件珍貴文物將與公眾見面。與此同時,坐落於此的中國北朝考古研究中心也正式掛牌,為研究北朝歷史提供了一個平臺。
  • 青塘遺址考古成果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據悉,遺蹟內被發掘出華南最早的穿孔蚌器與廣東最早的早期陶器,以及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是華南新舊石器過渡階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報告指出,經過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遺址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環境變遷與史前文化演進的關係、現代人行為複雜化的全面反映等等,這些重要收穫系統展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
  • 出土各類文物500餘件套,其中近50件套是帶有銘文的銅器-山西日報...
    本報訊(記者孟苗)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類文物確認,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最重要的收穫是出土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銘文內容豐富,文字清晰,計14篇。
  • 360件文物將於國際博物館日亮相 展示近20年考古成果
    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都有代表性文物進行展示 本次展覽包羅萬象的展品,貫通新石器時代到清代,每個階段,都有幾件代表性文物令人印象深刻。 一件來自河南三門峽廟底溝文化的彩陶,代表了中國史前的藝術浪潮。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仁湘與彩陶廝磨了30年,在他的眼裡,這件彩陶的紋飾旋紋,類似構圖在現代藝術中依然鮮活。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文物青銅器篇:九州銅人分享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文物青銅篇九州銅人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其中國寶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託保管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