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演繹美麗人生
——記陝西洋縣南街小學教師周利軍
走進洋縣百年老校——南街小學,優秀教師周利軍端莊美麗、談吐大方、熱情爽朗的性格讓人感到特別親切。從教24年,她勤奮努力、孜孜以求,以旺盛的熱情、聰慧的睿智在三尺講臺盡展才華,演繹美麗人生,用樸實的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奉獻與堅守。
不忘教育初心,真情演繹美麗人生
1996年,周利軍師範畢業被分配到戚氏鎮中心小學任教,開啟了她漫長的教學之路。一面招展的旗幟,幾間簡陋的教室,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便勾勒出鄉村學校的原貌。樸素的鄉村學校絲毫沒有影響她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減弱她滿腔的工作激情。
從19歲走上講臺的那一天起,她就把「工作著的女人是美麗的」當作座右銘。從教二十四載,「教語文」「當班主任」這兩個詞就與她相依相隨。其實她還是一個「雜家」,除語文外,英語、科學、思想品德等學科的教學也是她的強項。當班主任,她竭盡愛心,如慈母般把學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執著地將一片童心、一片愛心、一片真心、一片誠心的種子播撒進每一個稚嫩的心田;代語文課她像引領航向的風帆,循循善誘、風趣幽默、清新自然,將知識性、趣味性、啟發性融於一體,課堂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課間,她經常和孩子們談心聊天,講故事、猜謎語,共遊戲、齊歡樂。天真活潑的孩子就像一群快樂的小鳥圍在她的身邊,傾訴著各自的心裡話,分享著成功的喜悅……她享受著做教師獨有的幸福,收穫著幸福和快樂。
「我要做學生最愛的老師!」這是一種無言的承諾。剛走上講臺的第二年,她班一名叫小志的學生,母親智障,父親在一次車禍中身亡,與爺爺、奶奶一同生活。因為缺少雙親的關愛,其行為離群,經常遲到、曠課,常因一點小事就向同學大打出手。看到這一切,她沒有因為小志違犯紀律而訓斥他,挖苦他,而是以母親般關愛他。得到了溫暖的小志性格開朗活潑起來,能嚴格要求自己了,學習也努力了。看著小志的變化,更堅定了她教書育人的信念。
在鄉村學校工作的4年時間,是周利軍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心無旁騖,全身心撲在工作上,經常利用閒暇時間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情況,和家長交流溝通孩子的教育方法,受到很多師生和家長的讚譽。被譽為「金牌班主任」和「優秀教師」。
2010年,周利軍老師調入了文化底蘊豐厚的洋縣南街小學,城市與農村環境變了,學生狀況也不一樣,但無論環境怎樣改變,教育對象怎樣變化,她一如既往的虛心學習,不斷錘鍊自己的教學基本功,不斷創新,以最美麗的姿態在這片熱土上耕耘。
磨礪錘鍊心志,讓詩意與靈動在課堂流淌
「我將每一刻都當成修煉美麗的過程,我要以美麗的姿態播種美的種子。」從登上講臺的那一刻起,周利軍就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她認真備課、認真上課,開動腦筋、鑽研業務,虛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學習。
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她總要查閱許多資料,精心編寫教學預設,錘鍊教學語言,聽同年級老師的課,觀看名師課堂教學實錄,不斷充實自己的教案,厚厚的研修手冊上記載著她成長的每一個足跡。她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錘鍊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她記不清一共參加了多少次演講比賽、教師基本功大賽、研討課、展示課、示範課,教學能手評選等活動。
她把學習當作最大追求,多年來以文學名著經典為伴,以教學專著雜誌為侶,無論工作再忙、再累,她總是擠出時間來給自己充電,靜心閱讀潛心會文,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潛心研究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探索創新,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逐步形成了新穎、獨特的教學風格。
作為語文教師她深深地體會到,要想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一定要大量閱讀,讓自己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信息,只有讓自己成為「書香教師」,課堂教學才能更靈動,更寬闊,更開放。她將這一思想以及自己讀書體會運用到指導學生讀書學習上,二十一年來無數孩子在她的引導下閱讀大量文學名著,開啟了孩子智慧的大門,淨化孩子的心靈,讓美好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紮下了根。孩子們經常說「周老師上課和藹可親,生動幽默,詞句豐富,四十分鐘過得真快!」「我平淡的日記、作文經周老師一指點就立刻充滿了生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同行與「鑽研」相伴,一路艱辛一路歌,她的語文教學水平越來越精湛,從2002年開始,她常年駐守六年級畢業班,她所帶班級的語文成績在全縣畢業測試中一直名列前茅,成為公認的優秀語文教師。所撰寫的多篇教學論文、教學故事和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在刊物發表,獲國家、省、市、縣級大獎。先後參與主持省級、市級、縣級課題10餘個。其中《小學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策略與方法研究》獲市級優秀課題。
真情滋潤心田,用愛的和弦奏出美的樂章
在周利軍老師的教育歷程上把熱愛學生看作自己的天職,每一天都在傾情注愛,每一天都在真誠耕耘,每一天都在播撒陽光。她曾經為「學困生」焦慮、曾經為留守兒童心酸、曾經為學生取得的優異成績興奮、曾經為相處中的一個個故事感動。
2007年,周利軍到戚氏鎮石羊寺小學支教。那是一所偏遠的鄉村小學,她支教的班裡有42個孩子,70%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們生活上缺人照顧,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成長中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注呵護。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成長,她用愛心、細心和耐心打開孩子的心結。對班內的留守兒童,她經常和他們談心、溝通,對他們的生活噓寒問暖,學習上耐心指導,並讓家長經常與孩子在電話中聊天、談心,使他們感受到溫暖,引領學生健康、積極、快樂、向上、陽光的成長。
學生宋衝不愛說話、不按時交作業、衣衫不整,經了解,宋衝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常年在外打工,跟奶奶一起生活。知道孩子的情況後,周利軍非常心酸,可憐孩子的處境。於是,她單獨將宋衝叫到辦公室,與她聊天談心,又自費給他買了衣物、學習用品、課外書籍,從生活上關心,閱讀、寫作等方面耐心輔導,通過表揚、鼓勵等方法樹立孩子的自信心。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宋衝不僅學習成績有明顯提高,性格、習慣也大有改觀,越來越合群,也和其他同學一起玩了。支教結束後,周利軍要離開那所鄉村小學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都消失了,宋衝更是緊緊抱住她說:「老師,您要是我的媽媽該多好啊!」那一刻,在場的人都不禁潸然淚下。
周利軍用深厚的愛澆灌著孩子們的心田,用愛心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之門。她參加工作至今的24年裡,先後幫扶過幾十位留守兒童、貧困學生,為他們捐助錢物無數。
只要心中有愛,就能溫暖他人,學生生病時的一聲問候,成功時的一句祝賀,挫折後一次鼓勵,煩惱中的一絲撫慰,這點滴的關懷貫穿在周利軍老師年復一年的日常工作中。困難學生不能忘記周利軍老師送給他心愛的課外書時的殷殷深情;偏科學生不能忘記周老師無償輔導的無限期待;住宿學生不能忘記周老師過節時送去的溫暖問候。給困難學生無私的幫助,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搭建溝通的平臺,給困惑迷惘的學生撥開雲霧;為煩惱自閉的學生打開心結。數年來周老師用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演奏著愛的樂章,優美的旋律讓學生的心靈永遠灑滿愛的陽光。
濃濃書香沁人,讓知識播撒美麗種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最好的教育是教學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受陶行知老先生的影響和啟發,周利軍在數十年如一日充滿愛心、耐心、細心的班務管理中從未有過絲毫倦怠,並且融入她長遠的發展理念與智慧。
她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創造性地開展班隊會,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學校創建書香校園的土壤上,多年來她富有特色的打造自己的書香班級,引導學生「與書為伴」「與書為友」, 以讀書為手段,內化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先後組織學生開展「存一讀百」「佳作美文朗誦會」「講故事比賽」以及「東搜西索」、「名人名言」和「美詞佳句」摘抄記錄競賽等活動,使他們體驗讀書的快樂。在學生鍾愛的課外書上寄語,存入班級「圖書角」。教室內張貼推薦必讀目錄、讀書名言。還經常向學生和家長推薦新書,學生平均每人每學期新增3本以上書,閱讀量達到3萬字。
積極倡導親子讀書活動,請父母每天晚上堅持和學生分享20分鐘的閱讀好時光;倡導父母帶孩子到書店購書;倡導家長在孩子過生日時以書為禮品;倡導家長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有效指導孩子閱讀,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
以學校一年一度的讀書節為契機,引導學生誦讀經典,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的魅力,接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一批調皮學生正是通過讀書讓他們的性格發生改變。
在書香的浸潤下,學生明白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班風正了,學風濃了,班級的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孩子們更積極上進了,行為更文明高雅了,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好事層出不窮。孩子們的幾十篇作文刊登發表,在各級組織的參賽中獲獎,多個孩子被評為「縣級優秀班幹部」、「縣級三好學生」「文明好少年」,所帶班數次被評為優秀班集體,她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最美教師」、洋縣第二屆「䴉鄉好老師」,獲得國家、省、市、縣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她用書香播種在孩子們心田的種子正在悄悄萌芽。
有人說,教師的生命像美麗的花朵,容貌是花形,能力是色彩,智慧和愛心是沁人心脾的芬芳。周利軍老師無愧而充實的走過了24個燦爛的春秋,在教育這個平凡園地、在講臺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她以美麗的姿態讓自己的生命若夏花般絢爛,以美麗的姿態在孩子們的心田播種美的種子!她將繼續以美麗的姿態忙碌著,快樂著,追求著,幸福著。
——END——
來源:洋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張恤民
編輯:何龍 呂凱
審核:張志剛
主流輿論陣地 綜合服務平臺 社區信息樞紐
洋縣發布
愛洋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