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 十二時辰
時
辰
子、醜、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一天·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五堂功課、供水、供燈、禮拜、繞塔、誦經、坐香、出坡勞作、法堂聽法。這是我們寺院的一天。
視頻:古文殊寺紀錄片《時》
時辰
寅時·早課
寅時,三點到五點。這個時辰天地間明相還未現出,湧動著的都是純陽之氣。我們佛教徒的早課就在這個時間段進行。
打板聲一響,起身、洗漱、略坐、禪定,心裡清淨了,穿上海青,披上袈裟,入殿隨鍾禮拜。一起一伏,恭敬安定,拜到大殿裡人越來越多,最後鼓聲集眾,一個人的清淨擴展為一個大殿的莊嚴——這個鏡頭會深深地印刻在你心裡。
早課的內容看似每天相同,但對個體而言,感受肯定不一樣。它就像米飯一樣,你今天吃了,明天依然要吃,不可或缺。這就是「恆」,就是「常」。
對於道場,早課是一種莊嚴,對於世界,早課是一次清掃。我們做夢時,大腦裡面信息的門都是打開的,寺廟的鐘敲起來,經咒誦起來,就像清潔工一早起來把馬路打掃乾淨一樣,寺院也在大家醒來之前把這個世界的精神垃圾清理乾淨了。
時辰
辰時·坐香
上午八點,禪堂。禪堂,這是佛弟子閱經後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地方。打坐,這是諸佛菩薩和祖師大德攝受弟子的一種途徑。
坐下來,用一支香的時間,安靜地思維佛陀的教義,深刻地反省眾生的迷亂,也可以將覺受總括到你思悟的範圍,觀想坐在這裡,就像躺在一片無邊的光明裡。可以說,坐在這個空間的每一分鐘,都會成為你生命中無比寶貴的財富。
修行修心。修心,止靜很重要。在專門的一個地方,用專門的一種方式,將萬緣放下,還沒有找到心的,好好去找,已經找到的,認領它、看住它、分析它。
時辰
午時·行堂
在寺院,吃飯更像一種儀式,有一整套的程序和儀規。寺院的齋堂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叫「五觀堂」。食存五觀裡第一觀就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們的食物從何而來,我們憑什麼能獲得它?這種思考就是教人迴光返照。懂得這一點的,吃飯就會處在道的狀態裡,還不懂得的,也會生起慚愧之心。
戌時·聽法
每晚六點半,四眾齊聚法堂,看片,聽法。佛法開示、佛教影視、人文地理、前沿科技,不論片子是何類型,始終不離佛法的內涵。觀看結束,法師會作出解讀和引導,既提煉出其中的精華作為弟子修行的啟迪,又帶領弟子超越聲、光、電的表相,不受情節和畫面的幹擾。對很多弟子來說,這是一天行將結束時最溫暖和殊勝的一刻。
時辰
亥時·入睡
床鋪就是修行的一席之地。靜靜躺下,心裡觀想著佛,嘴裡念誦著佛,身口意漸漸融入佛的光明,直到「我」越來越小,佛的光明越來越大,然後,安住其中。對於修行人,睡覺就是修行。
以上只是寺院生活的部分掠影。這其中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項,其實是貫穿寺院的一天,那就是出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以各種方式投入到寺院的維護和建設,佛法的傳承和弘揚。法的喜悅,禪的活潑,圍繞於三寶身邊的幸福與清涼,都會在出坡勞作的佛弟子臉上顯露無遺。
寺院的十二時辰,表面上看很平凡,但平凡之中孕育著偉大。早課、晚課、諷經、繞塔、供水、點燈、打坐、出坡,當你如理如法地行持時,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加上動機純潔,發心廣大,所以這些功德利益實際上是廣惠一切眾生。
永明延壽大師說,入定則一塵不染,出定則萬善並行。我師父也說,白天歸於常住,晚上才是自己用功的時間。對修行人而言,這是恆常的狀態。
晝夜六時,日復一日,能如是持之以恆,這就是你的成佛之道。
回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聲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公眾號:fojiaohuiri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