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徒探店:蒙特婁|Toque!Restaurant

2021-01-07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該不會有人以為俺在一向嚴肅的標題後面加了個感嘆號吧?

Nonono,這家不嚴肅的餐廳就叫Toque!,對熟悉加拿大餐廳的飯人們來說,這是個提神醒腦的名字——在alo一統江湖之前,Toque!穩坐加拿大第一餐廳;而哪怕近兩年alo異軍突起成為全加爆款之際,Toque!也保持第二雷打不動,且口碑和alo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alo也沒拿過的CAA/AAA五鑽也是保持了很長時間。

在遙遠的1993年,farm to table沒有遍地開花的時候,Normand Laprise化身另一種理念的推廣人:Market-fresh。什麼意思呢,就是以魁北克加蒂諾為基地的食物供應鏈,和farm to table的唯一區別在於有一個市場或超市之類的中轉商(Toque!極其重視這些中轉商,官網上把名單仔細地列了個齊全)。

說到Normand Laprise,介個大叔是真正意義上的加拿大國寶級廚師——從魁北克城cole htelière de Charlesbourg烹飪學校開始,

從蒙特婁再到第戎再到美國,跟過Jacques Le Pluart、Jean-Pierre Billoux等一眾超級名廚,1989年再殺回蒙特婁Citrus餐廳,在安大略斯坦福廚師學校任教……

1993年,Normand開創Toque!並以純粹的Market-fresh理念名震九霄,到二十一世紀,儼然成為了「魁北克美食教父」,

2009年被魁省政府授予最高榮譽「Ordre national du Québec」騎士勳章,2012年當選McLEANS年度廚師,

2014年又成為「Order of Canada」的一員……總之,Normand基本上把加拿大能拿的和廚師相關的大獎都拿了一遍,面不改色心不跳。

本來訂的是七點半,可下午餓了,打電話給餐廳,神奇地得以換成五點半入座——作為第一批客人不光可以肆意拍照,還被安排到了最搶手的酒窖邊的超級好位置。

餐廳較大,不浮誇不嚴肅,氛圍相對輕鬆且設計感強,就像蒙村自帶的稍現代的藝術氣息。

點菜不用操心,來都來了 ,tasting menu伺候;很快侍者款款而來,往桌上石板中放上麵包——今天是酸麵包(sourdough)和白拖鞋麵包(white ciabatta),前者當然是清冷酸香越嚼越有味,後者也理所應當的外脆內韌香甜撲鼻,好吃有水平的麵包,僅此而已,沒記憶點。

黃油質量也好,但仍看不出心思,個人口味來說還可以軟一點

這邊麵包還在啃,那邊Amuse Bouche已經上桌:餐廳很喜歡在Amuse Bouche裡用Gravlax——一種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省的醃漬三文魚,

多用鹽糖蒔蘿醃漬——「Gravlax」詞源是斯堪地那維亞語的「grave」,就是醃漬(cure)的意思。

這次的gravlax被剁碎後拌進法式奶油(creme fraiche,基本上就是打發白脫牛奶和重奶油),當成內餡做成義大利炸奶酪卷(cannolo,本來內餡多是ricotta芝士之類的),

點綴以魚子醬,一入口覺得偏鹹,但後味是無窮無盡排山倒海的鮮,奶油又讓魚鮮不那麼尖銳,好吃,開胃(雖然口重一點)。

這道Petoncles Princess是餐廳招牌,也基本上是整套tasting menu中唯一常年不變的菜式。不算大(要不然也不用給兩個)的扇貝新鮮度自然不用說,

細膩甜嫩也不用說,主廚的神來之筆是配以青檸汁、麝香水(山毛麝香,濃度和存在感都不高,沒什麼特別味道,只取一絲香氣)、黃桃粒和薄荷泡沫,

食材自然的酸甜平衡拿捏得完美,青檸微酸、黃桃香甜和薄荷清涼混在一堆,最大可能帶出並加持了貝柱的甜鮮清爽,簡直拜服,麵包帶來的失落一掃而空。

alo的海膽好感度so so(現在都不記得什麼味兒了),Toque!的Sabayon a I'oursin俺卻很喜歡——入嘴先是醃蘿蔔的酸甜脆爽(很雞賊地把蘿蔔刻成很多小環狀),

混著大蒜和紫菜粉的淡淡香味,然後是一波宏偉的海膽鮮甜,薩芭雍(sabayon,蛋奶甜酒糊)的蛋奶的香滑也開始彰顯以作陪襯。

表面糖片極其薄,增加醃蘿蔔不一樣的脆度;吃到後面,薩芭雍自帶的冥冥中的一絲酒意會出來冒個頭,變化多端而有驚喜,喜歡。

畢竟是魁北克,不會做鵝肝的chef基本可以去自盡了。Normand拿手的爆米花鵝肝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鵝肝批自然是高水準,脂香酒香甜香完美平衡,是範本;

與眾不同的是配料, 肆意撒上新鮮可可豆、焦糖可可豆和零陵香豆粉(等會細聊),點睛之筆當然是爆米花,也不是說爆米花本身有多好吃,而是在此作為了載體——鵝肝醬+主食(俺還抹過饅頭)自然是極好的,在toque!

才有幸見識到大顆爆米花對油脂的承載度也是這麼好,再加上各種堅果的香和細碎咬勁,吃著吃著開始覺得單一,馬上又吃到兩種酸甜開胃的sauce:紅的是歐洲酸櫻桃(morello,也叫黑櫻桃,安大略盛產)醬,

黑的是濃縮的櫻桃醋和赤霞珠,前者自然果酸馥鬱,後者醋酸明顯,不同層次和程度的酸拉出深度的同時不刻意不尷尬。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多用點字數來講講零陵香豆——二翅豆木的種子,含有大量香豆素,屬於血液稀釋劑,對肝和腎有害(實驗是用小白鼠做的),1954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列入黑名單,

至今美國境內違禁——問題在於,這玩意兒的香氣實在迷幻,嘗出什麼味兒的都有:香草、杏仁、櫻桃、肉桂、菸草、可可等等。

最著名的慄子是06年,芝加哥神級餐廳Alinea被警方突擊檢查,強制沒收了一大批零陵香豆。

當然了,肯定不至於毒死一大片——其實哪怕在美國爭議也很大,畢竟香豆素這玩意兒還存在於草莓、櫻桃和桂皮(量還很大)裡,零陵香豆被針對的原因還因為顏值不夠高……

所以出了美國,在哪兒都是合法的,加拿大餐廳尤其喜歡用(也是很多調酒師的摯愛)。

在Toque!吃到的這一盤中,畢竟和可可豆搭配,映襯之下,堅果油脂香和可可香會更突出。

慢慢進入主菜的過程中,忽然上了一碟意式生牛肉(carpaccio),莫名其妙,可拿到手一摸,盤子是熱滴!這好像是記憶中第一份熱carpaccio,

牛肉強調來自安省,兩大片,正好可以把食材通通捲起來大口吞下去——油浸紅菜頭、油浸雞油菌、黑蒜的組合看上去就有濃厚的來自泥土的踏實感,

且都是醃漬or發酵食物,風格統一風味十足;又以防太接地氣,

少許蔓越莓醬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亦和紅菜頭、黑蒜的酸甜作對比。

牛肉嫩滑無筋自然不必說,伴著橄欖油入口,飽滿的鮮甜微酸,

以及微妙的發酵氣息——才想要雞蛋裡挑骨頭說它偏輕盈,忽然嚼到幾顆牛油渣——混帳而又美好,perfectly done。

主菜竟然是簡單的一塊鴨胸,皮脆肉嫩多汁、完美三分熟那是本分之內;深色醬汁是白鯨扁豆(長得像魚子醬)泥混了迷迭香,

稀一點的是百裡香味兒的肉汁,這也不出奇;配菜的土豆用白脫牛奶(buttermilk)煮過再煎,偶爾吃到醒味的蒜香來自大蒜奶油醬,但還是保守。

剩下的兩個小元素與眾不同:一是除了鴨胸,chef別出心裁地給了一小片煎得半熟的鴨心,也好吃,軟彈多汁;另一個是圖片後方黑色物體,

是油浸灰喇叭菌,其實歐洲人很愛吃(雲南也產,也叫灰號角),是雞油菌屬的一種,也有黃色雞油菌溫柔鮮甜,遺憾在於稍微處理得鹹了。

總的來說,主菜好吃,但和前面比不那麼驚喜。

鴨心特寫

主菜吃完後,餐廳會詢問要芝士盤還是pre-dessert——

有自知之明的俺當然知道自己不是每款cheese都hold得住,

照例要了小甜品。在表揚之前先吐槽:

也不知道chef的小腦袋瓜子在想啥,俺都拒絕了芝士盤,竟然給俺上一盤山羊芝士為主的小甜品……Anyway,

表揚時間到了:很!好!吃!這道Bvarois au lait de chevre竟然是本餐最愛的菜品之一。大膽地用山羊奶酪做巴伐利亞芝士蛋糕,除了更厚的奶香,酸味相對多一點,清爽脫俗,做成圓筒形,

外層是藍莓果凍;兩個綠色的小圓筒是蛋白酥的,香菜味兒,而兩塊方形酥皮碎是長胡椒(比普通胡椒辣一點)味兒;

那球冰淇淋是薄荷牛奶的,墊底的龍蒿杏仁粉還混上了龍蒿糖漿……聽起來香料溢出屏幕的一碟黑暗料理實則清新地不得了,

各種香草香氣之間有區別亦有互動,

再者芝士蛋糕綿密、果凍水嫩、冰淇淋的光滑至極、酥皮和糖漿杏仁粉的香酥滋潤,口感方面也是近乎完美。這可能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吃到的最棒的pre-dessert。

大甜品Ganache au choocolat blanc et foin d'odeur看上去很複雜,實則比小甜品還簡單:

順滑的白巧克力甘納許+不粘牙的紅糖脆片+空氣感極佳的馬斯卡彭奶油+楓糖百裡香糖漿+酸死人的酸葡萄冰沙,稍微偏甜了,

畢竟大框架是由白巧、紅糖、楓糖勾勒出來,此時酸葡萄冰沙挺身而出,單吃酸得和檸檬似的,

差點從椅子上彈起來——把它們混和勻搭配好,還是一道口感豐富的、好吃的甜品。

別以為這坨看上去與世無爭的馬斯卡彭奶油有什麼不同,其實和紅糖片上的是一樣的東西……

Petit Four還是要有的,兩款軟糖,方的是奶油太妃味兒,沙軟綿密,理所應當的甜;圓柱是樹莓,嫩滑多汁,理所應當的酸……

餐後請經理帶俺參觀了廚房,規模不小廚師不少,可惜Normand本尊此時不在餐廳無緣見到;

因此事略帶歉意的經理更熱情地介紹了後廚的每一個犄角旮旯,

也大方地打開冷庫(餐廳大,冷庫都有三個,分放肉and蔬果and調味品)讓俺拍照,期間不經意流露出一絲驕傲:「俺們都是買整頭動物自己分割哦。」

這一餐吃得很爽,七道菜tasting不算長,但基本上道道精彩無一雷點;和alo的銳氣逼人比起來,Toque!顯然多了一份時間衝刷後的沉澱感,不管是偶爾鬼馬的搭配還是對其他菜系的徵引,成品圓滑老辣不少;

大底子還是mordern french,但和俺在多村目前最喜歡的Auberge du Pommier相比,又更幽默有趣更與眾不同,除了單純的好吃,時不時眼前一亮。

So細數下來,Toque!可能是目前為止,俺在加拿大範圍內吃到的綜合水平最高的餐廳(光看這一餐的表現)——要是能逮到Chef Normand拍張照就更嗨森了。

相關焦點

  • 學徒探店:蒙特婁|La Binerie Mont Royal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法語區人民的優越感大概主要來自食物,尤其是更多更古老更本土的加拿大菜。除了poutine,還有什麼魁北克菜?
  • 學徒探店:多倫多|Pho Hung Vietnamese Restaurant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1985年,第一家Pho Hung開在了Spadina(那時候因為新市政廳修建,唐人街才剛搬遷到Spadina呢),一舉成為多倫多最搶手最出名的越南餐廳之一
  • 學徒探店:多倫多|Honest Weight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定居蒙特婁後還是常回多倫多,每次的行程都是一頓趕一頓昏天黑地胡吃海塞,美其名曰見這些那些朋友,其實都是在吃飽喝足之後才開始交流。
  • 學徒探店:多倫多|Buca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來多倫多之前就無數次聽說了Buca——不是指buca餐廳,而是指現今多村乃至加拿大最出名的餐飲集團(KING STREET FOOD COMPANY,奇葩的名字)之一,擁有自家農場,旗下分店三家,
  • 學徒探店:渥太華|Play Food and Wine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Beckta Dining & Wine,圖片來自City of Ottawa在聊Play Food and Wine之前,咱先來說說
  • 邊吃邊聊:蒙特婁|離多村最近的世界美食之都!
    總之,在這裡可以隨便點隨便吃,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食評戳這裡學徒探店:蒙特婁|Maison Christian Faure。下午茶吃這麼好,晚餐可以吃晚點,譬如八點鐘到達Toque!——到了蒙村不吃一次Toque!簡直說不過去。
  • 學徒探店:胡志明市|Quan Bui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看了上一篇推送的胖友們(什麼鬼你沒看?那你好意思看這篇?)大用途來了,敲黑板咣咣咣:這份椰子燉肉,是值得站起來720度前空翻然後鼓掌的——之前在TempleClub見識過這種傳統的越南燉肉(學徒探店:胡志明市|Temple Club),嫌那裡的有點點硬,Quan Bui的出品卻是瘦肉軟熟不塞牙、肥肉走油不膩,加上Q
  • 學徒探店:多倫多|Bar Isabel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小雨、小門臉、小義大利,閒逛了小半天的我此時胃口大到可以吃掉月球,偏偏左等右等餐廳還是不開門。深呼吸兩口,活動一下手腳,努力把自己調整到一個非常亢奮非常敏銳的狀態——今晚可是要在迷幻鬧騰的西班牙酒館吃tapas啊。
  • 學徒探店:多倫多|小沙田食家New Sky Restaurant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多村DT唐人街餐館林立,且不乏各路名店,可愛者甚蕃而漸欲迷人眼——但無論是觀光客還是本地華人,毫無疑問,飯是肯定要吃的,那麼吃哪家就是個天大的問題:滿庭芳
  • 學徒探店:多倫多|R&D(Winterlicious)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前段時間看到有人說:不知道這個黑胖子是怎麼做出這麼美妙的食物的廚魔Alvin Leung總不必多介紹了吧
  • 學徒探店:曼谷|Jay Fai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位名叫Supinya Junsuta的老奶奶,自然是網紅本紅、靈魂本魂——帶著厚重的護目鏡,頂著無數閃光燈,卻出奇的淡定,行雲流水有條有理,親力親為每一道菜
  • 學徒探店:多倫多|August 8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曾計劃去哈密爾頓看小瀑布,做餐廳攻略時在yelp上第一次見到爆紅的August 8——這家在安省遍地開花的buffet人氣高到炸裂,從哈密爾頓起家,多倫多店也開業好一段時間了,路過無數次,忽略了無數次,直到偶然看到Blog TO的頭版推薦
  • 學徒探店:多倫多|canis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canis開業不久,卻早已多次躋身於加拿大各大餐廳榜單。坐落在餐廳林立的皇后西街,總是不起眼的canis門臉小得可憐,三十個人都坐不下,來往路人也總難把它和頂級餐廳聯繫起來。
  • 學徒探店:鄭州|李志順烹飪工作室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很不好意思,約好的六點半竟然遲到了——走錯去了附近的另一家分店,而真正要來的地方位於小區內住宅的八樓,電梯門開都沒有燈,以為是感應,跺一腳,燈沒亮,801的門倒是開了——這裡是吃喝愛好者如我在鄭州最應該來朝拜的餐廳,沒有之一。
  • 我在烘焙店裡當學徒的日子……
    在烘焙店當學徒到底有多苦?看看下面這些過來人就知道了!@笑馨我在鹹陽的一家烘焙店工作,去的時候因為啥也不會,工資才1500,說白了就是個打雜的,店裡的那個40歲的烘焙師還很兇,大部分時間都是被指揮來指揮去,太痛苦了。
  • 學徒探店:多倫多|Richmond Station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大家笑說Eaton Centre名副其實,是吃完之後才去的centre,周圍實在沒啥可吃的。
  • 學徒探店:胡志明市|Cuc Gach Quan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胡志明第三天下午十二點四十五,風越刮越大,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馬上是例行大雨,趕緊跟著導航摸到了駐紮在胡志明的超級吃貨
  • 學徒探店:多倫多|Butter Avenue& Butter Baker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如果說非要評選多倫多最佳甜品店,估計會引起世界大戰——亞系法系美系,Nadege、Roselle、The Tempered Room、Neo、Little Pebbles——眾說紛紜各佔山頭,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 學徒探店:上海|老人和飯店(淮海中路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除了是糟貨之王,老人和還是上海最老的本幫菜。老人和在老大昌樓上上海的新亞富麗華很像北京的聚德華天,老字號搜集狂魔,旗下有潔而精、滄浪亭、紅房子、老大昌、味香齋、盛興點心店、砂鍋飯店、春園點心店等等一大堆各個領域出名的老店——老人和的領域是極度江南的糟貨,而且是毋庸置疑的糟貨之王。
  • 學徒探店:多倫多|Tom's Dairy Freeze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如果說冰淇淋車是一個城市移動的光源,那麼一臺六十年代的冰淇淋車簡直是光芒萬丈——TomDairyFreeze鎮守在怡陶碧谷50年了,是queenswaytrip上最出名的脂肪補給站,幾乎沒有之一,自然也永遠有一大坨人排隊(廢話,除了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