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哥導讀:近年來,嬰幼兒過敏相關的報導越來越多,奶粉智庫後臺諮詢「寶寶過敏」的寶媽也在增加,寶寶的過敏問題逐漸成了影響寶寶身體健康的原因之一。過敏到底有哪些症狀?哪些原因會導致寶寶過敏?寶寶過敏了怎麼辦?
什麼是過敏?
簡單來說,過敏是一種「變態反應」。正常情況下,外來物質進入人體後面臨兩種命運:如果被機體識別為有用或無害物質,則會和人體和諧相處,最終被吸收、利用或自然排出;相反,如果被識別為有害物質,人體的免疫系統會立即做出反應,將其驅除或消滅。過敏即是人體免疫系統將無害物質錯誤地識別成了有害物質,並做出攻擊的一種變態反應。
一般情況下,寶寶過敏可以分為食物過敏、吸入性過敏、皮膚接觸性過敏和注入性過敏四種:
食物過敏:目前已有170餘種食物被確定可以引起食物過敏反應,其中牛奶、雞蛋、花生、小麥、大豆、堅果、魚類、貝類最為多見,約佔食物過敏原的90%。其中,牛奶是嬰幼兒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1]。
吸入性過敏:這類過敏原主要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有花粉、塵蟎、動物皮屑、動物毛髮、黴菌等。
皮膚接觸性過敏:皮膚直接接觸某些物質後引起的以瘙癢、水腫為主要特徵的皮炎可以被認為是皮膚接觸性過敏。常見的此類過敏原有金屬、紫外線、某些香精等。
注入性過敏:這類過敏原主要通過肌肉/靜脈注射進入人體,比如青黴素等注射藥物、昆蟲毒液等。
過敏有哪些症狀?
食物過敏常伴隨消化道不適的症狀,如喉嚨水腫、噁心嘔吐、腹瀉、腸絞痛、便血等,有時還會伴隨皮膚紅疹、瘙癢的狀況。
吸入性過敏則主要引起呼吸系統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咳嗽等,嚴重的會引起過敏性哮喘和支氣管炎。
皮膚接觸性過敏和注入性過敏主要引起皮膚出現紅疹、瘙癢、水腫,注入性過敏嚴重的會危及生命。
對於嬰幼兒來說,最常見的過敏是食物過敏,那應該怎麼判斷寶寶是否對某種食物產生了過敏反應呢?
以雞蛋為例,如果寶寶第一次吃雞蛋的時候就出現了噁心、嘔吐或皮膚紅疹、瘙癢的症狀,在停止進食雞蛋後,這種症狀逐漸減退,症狀消失後,二次嘗試雞蛋又出現了同樣的症狀,那麼基本可以判定寶寶對雞蛋過敏,後期飲食中需要避開雞蛋及其製品3-6個月,然後才再次少量嘗試。
怎麼應對過敏?
研究表明,父母雙方都有過敏性疾病的寶寶過敏機率為40%-60%,而父母單方患病的寶寶過敏機率為20%-40%,而且媽媽患過敏性疾病的寶寶特應性皮炎發生率是爸爸患過敏性疾病的5倍[2]。所以,如果父母任意一方有過敏史,寶寶都會有很大的可能也對同樣的物質過敏,生活中家長們應該注意規避潛在的風險。
目前,醫學上並沒有關於過敏的特效治療辦法,多是一些針對過敏症狀的治療,因此,過敏性疾病重在預防。有研究表明,在4歲以內母乳餵養4個月以上可以減少溼疹發病的風險和過敏進程[1],所以我們建議6月齡內的寶寶儘量純母乳餵養
迴避過敏原是當下最有效的預防過敏的方法,多數寶寶的過敏反應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甚至是消退,但也有部分過敏反應會伴隨寶寶一生。那不同類型的過敏怎麼應對?
食物過敏:如果已經確定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那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吃該類食物。比如寶寶對花生過敏,那就不要給寶寶吃花生和含有花生的製品。值得一提的是,寶寶對某些食物過敏,不代表寶寶一生都不能吃這種食物,多數食物過敏都會隨年齡增長而自愈,家長們可以在給寶寶迴避過敏原3-6個月後再次少量嘗試。
前面我們說到,3歲以下寶寶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是牛奶。寶寶對牛奶過敏其實是對牛奶中的蛋白質過敏。還在喝奶粉的寶寶如果對牛奶過敏,則需要去醫院做過敏原檢測,根據過敏程度食用部分水解、深度水解或胺基酸奶粉。
吸入性過敏:同樣的道理,預防此類過敏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儘量控制環境中的過敏原,比如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洗空調過濾網等,減少室內空氣中的細菌和灰塵;如果寶寶對塵蟎過敏則可以使用防蟎床單,並定期將被子、枕頭等床上用品拿到太陽下暴曬;如果父母有過敏性鼻炎等吸入性過敏史,則應該讓寶寶遠離毛絨玩具,花粉濃度過高的季節要注意關窗和減少寶寶戶外活動。
至於注入性過敏和皮膚接觸性過敏,則需視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做出相應的對策,如果寶寶過敏反應持續3天沒有好轉甚至出現了加重的跡象,那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根據醫生的建議採取對應的處理辦法。
總之,過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們不知道如何照顧和餵養過敏寶寶。奶粉智庫提醒寶媽們,最有效的預防過敏的方法是迴避過敏原,一旦發現寶寶可能對某種物質過敏,要儘快將寶寶與過敏原「隔離」。
參考文獻:
[1] 王晶華, 劉聰聰, 潘璐,等. 兒童過敏診治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9, 34(11):954-962.
[2] 劉玲, 李在玲, LIULing, et al. 新生兒食物過敏[J]. 中國當代兒科雜誌, 2015, 17(4):408-413.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如果您對如何選奶粉還有疑問,可以在文末給我們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