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ynced 機器之心
機器之心報導
作者:聞菲
為促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讓更多前沿科技為行業賦能,加速產業革新,聯想創投和機器之心共同發起了「科技產業實驗室」,聚焦科技賦能行業,精選優秀科技企業,推動產業精準對接,定期組織系列閉門活動。
首期「科技產業實驗室」於 2020 年 7 月舉行,不僅展示了一批值得借鑑的智能化技術開發及整體實施方案,更體現出聯想創投生態圈的蓬勃生命力。
由首期交流會精華內容撰寫而成的報告——《科技產業實驗室:來自賦能第一線的最新洞見(第一期)》(以下簡稱「科技產業實驗室報告」),匯總了來自智慧城市、智慧工廠兩大領域的 27 家公司的成功案例,為企業加快 AI 商業化落地和發展提供參考思路及創新路徑。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機器之心 Pro 會員即可下載完整報告。
機器之心 Pro 國內唯一的人工智慧市場信息終端,為用戶提供全面準確的人工智慧市場信息,助力專業用戶更好的把握人工智慧發展趨勢,更加高效的實現人工智慧落地。
感興趣加入「科技產業實驗室」或獲取產業服務的機構歡迎聯繫 zhaoyunfeng@jiqizhixin.com
科技產業實驗室:來自賦能第一線的最新洞見
酒店到底需不需要服務機器人?
「其實不需要」,7 月 2 日,在聯想創投與機器之心聯合舉辦的首期「科技產業交流會」上,雲跡機器人創始人兼 CEO 支濤這樣說。
雲跡機器人(以下簡稱「雲跡」)成立於 2014 年,專注於商用服務機器人研發,公司最著名的產品是一款名叫「RUN-潤」的送物跑腿機器人,今年已經推出了第三代,在全球 3000 多家酒店裡使用,包括萬豪、希爾頓、洲際、華住、錦江、萬達等酒店集團,服務人次超 5000 萬,運行總裡程超過 100 萬公裡。
然而,這家服務機器人公司的創始人兼 CEO,在長達 6 年的不斷思考後得出的結論是——酒店其實「不需要」服務機器人。「酒店作為一家企業,需要的可能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潤,而住在酒店裡的客人,需要的也不是機器人,而是服務。」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讓無接觸配送的需求驟增,除了酒店,辦公樓宇和住宅公寓裡也愈發常見送物跑腿機器人,自然的結果,雲跡實現了業務增長。再往前,2019 年 2 月,公司完成 B 輪融資,其中包括來自攜程集團的戰略投資,雙方計劃共同推進酒店智能化服務。
無論從哪方面看,雲跡的發展勢頭都整體向好,但支濤卻直言:
「作為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我們很怕很怕我們可能現在取得了稍微不錯點的成績,但是未來這些成績能延續嗎?」
她的憂慮不僅僅是出於對市場和創業的敬畏。近來,全球多家著名的機器人公司接連倒閉:
Anki:由 CMU 團隊在 2010 年創立,累計融資額超 2 億美元,2013 年成為蘋果公司零售合作夥伴,先後推出過 3 款明星產品,總銷量超過 650 萬臺。2019 年 4 月 30 日,公司宣布「因資金不足」將於 3 日後正式關閉。
Jibo:由 MIT 團隊在 2012 年成立,2014 年發布時引發轟動,定位「全球首款家庭社交機器人」,通過融資和眾籌獲得近億美元資金。但產品直到 2017 年才推出,屆時亞馬遜的 Echo/Alexa 已鋪開市場,2019 年 3 月 Twitter 上流出一段由 Jibo 自己向用戶跳舞告別的視頻,目前官網和公司都處於停滯狀態。
Rethink:由現代機器人之父 Rodney Brooks 在 2008 年創辦,率先提出「協作機器人」(Cobot)的概念,安全、靈活、易編程,可單獨或與人類共同完成許多工作。到 2017 年走完 8 輪融資,共計 1.5 億美元。2018 年 9 月宣布出售第 2500 個產品,1 個月後 CEO 郵件證實公司倒閉。
Anki 的小型教育娛樂機器人 Cozmo 是 2017 年亞馬遜最暢銷的玩具,擁有超過 1.5 萬名開發者,2017 年公司收入近億美元;Jibo 具備聽、說、看、陪伴(Help)、提醒、學習功能,外觀圓潤可愛,即使今天看也極富吸引力;Rethink 更是開創了工業協作機器人這一全新品類。
此外,還有不得不提的本田 ASIMO。作為類人型機器人的代表和先驅,1986 年啟動研發,2000 年推出第一代產品,2012 年時不僅能在稍微崎嶇的路面行走奔跑,還可以單腿跳、雙腿跳、上下樓,擰瓶蓋、舉杯、倒水、握手,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同時與三人進行對話。2018 年 7 月,本田宣布終止 ASIMO 項目並解散了研發團隊,稱以後將著力開發更實用的機器人技術。
1. 本田類人型機器人 ASIMO;2. Rethink Robotics 兩款標誌性協作機器人,單臂機器人 Sawyer(左)和雙臂機器人 Baxter(右);3. Anki 教育娛樂機器人 Cozmo;4. 全球首款家庭社交機器人 Jibo。圖片均來自網絡。
上述明星機器人團隊都擁有過硬的技術,豐厚的資本(ASIMO 尤其),也並非沒有銷量或擁躉,Rethink 更可謂時代的開創者,但這些項目均以失敗而告終。
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知難行易:創業公司如何在高度不確定性中實現快速增長?
2020 年,人工智慧已經全面商業化,雖然緩慢,但行業的滲透率在一點點切實增加,技術的應用從消費智能擴大到企業智能。3 月,「新基建」的提出讓人工智慧再次成為焦點,8 月 5 日,五部委聯合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中國人工智慧戰略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深入與完善。
然而,在政策利好的同時,資本熱度卻已經退去,高端人才缺口依舊存在,基礎算法和技術沒有實質性突破。近來幾位企業 AI 高管回歸學界,也被不少人解讀為 AI 落地遭遇瓶頸,產業發展陷入困境——真相顯然不會如此簡單粗暴。但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無論個人消費者還是企業客戶,對 AI 技術和創業公司的期望和要求都更加現實而嚴酷。
根據德勤中國 2020 年 2 月編寫出版的《德勤新視界》(總第九輯)「AI 創新融合:世界新秩序」,製造業是人工智慧技術滲透率最高的行業,投入費用巨大,但德勤針對近 500 家中國大中型製造業企業進行的專項調研顯示,91% 的項目效果不達預期。
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自然是多樣的,但可以肯定:單憑技術或資本無法在市場中生存,談何制勝?
在中美乃至中西對峙成為常態的大環境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創業公司出海難度進一步加大。國內也不輕鬆——中國是全球最大、最開放、最擁抱 AI 的市場,但同時也意味著這裡是競爭最激烈、爭搶最殘酷的地方。已經試水 AI 的新老網際網路和通信業巨頭自不消說,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這些真正意義上的大廠,數位化轉型的布局業已開始,依託其既有優勢,尤其是行業 know-how,強勢挺進各條智能化賽道。
注意到時,在這個產業網際網路入口全面打開、To B 的春天綻放、國產替代和供應鏈深化改革的高漲熱情下,AI 創業公司卻像是在孤零零的浮冰上努力維持平衡的北極熊,放眼望去,似乎已經沒有可以安然落腳之地。
創業與死亡相伴本是常理,產業的數智化升級和轉型也絕非一場零和遊戲,但對於創業公司尤其是技術創新型創業公司而言,永遠是機遇無限而生態位有限,唯有適者才能生存。
2020 年已經過去一半,接下來如何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中實現快速增長?
深挖產業需求,明確技術邊界,從場景出發,站在用戶角度思考產品邏輯…… 正所謂「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如何挖掘產業需求,如何找準定位,如何做到差異化,如何形成商業閉環?
在聯想創投和機器之心聯合舉辦的這次科技產業交流會上,包括雲跡在內,來自智慧城市和智慧工廠領域的 27 家技術創新型創業公司,分享了他們在產業數智化升級賦能第一線的實踐和思考。
以知促行
雲跡創始人兼 CEO 支濤分析總結了上述明星機器人項目失敗的一些原因,比如 Anki 沒有形成服務類的循環性收入,以至於巨額融資和可觀的硬體銷量仍不足以維繫其龐大的研發支出,尤其是軟體的迭代升級;ASIMO 始終無法走出實驗室環境,作為本田基礎研究的一環,其轉化成果只有摩託車自平衡系統等少數幾項,且一直未見其在商業化產品中使用。
支濤指出,服務機器人的核心是「服務」,機器人在本質上作為一種勞動工具,其作用是提高生產力。雲跡的定位也非常清晰:現階段集中研發專崗專職的服務機器人,優先保證特定任務的成功率。在這些崗位或工作場景中,機器人不需要太多的人為幹預或輔助,就能獨立完成所有事務。其好處是不僅符合人類的預期,還讓人覺得機器人已經足夠智能。
同時,雲跡推出了銷售、租賃和「租賃 + 分成」三種收費模式,最後一種指企業客戶租賃雲跡的「機器人服務生態系統」——自動貨櫃 + 機器人,然後基於該系統產生的實際收入進行利潤分成。「如果這個月機器人完成了價值 5000 元的工作——當然,僱人來做同樣的事情,成本至少是 2 倍甚至更多,那麼請給機器人 5000 元的工資。」支濤說。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酒店選擇給雲跡的服務機器人「發工資」。公司下一步的重點,是建立一套機器人生態系統和操作平臺,由不同的專職服務機器人搭配組合,讓機器人融入行業工作流程,自主發揮人機協同作用,為 C 端服務。
以行求知
中科慧遠成立於 2016 年 11 月,不到 4 年已經成長為全球領先的工業外觀精密檢測專有設備製造商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服務提供商,是中科院認定的最具投資價值企業。目前,在手機蓋板玻璃缺陷檢測領域,全球僅有 2 家廠商具備批量供應的能力,中科慧遠正是其中之一,不僅如此,其產品性能指標和市場佔有率均為全球第一。
一直以來,工業視覺領域國外壟斷嚴重,與高端晶片行業類似,工業視覺產業也是呈倒金字塔結構,無論是軟體、相機 / 設備還是系統,都是技術最先進、性能最高端的產品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中科慧遠基於其蓋板 AOI(自動光學檢測)優勢,瞄準顯示面板上遊高端裝備國產替代,同時根據其現有技術儲備亮點,選擇泛玻璃和傳統產業這兩大垂直領域拓展業務,並且不斷做強做深。
當然,「傳統產業」從嚴格意義上說稱不上「垂直」,這裡先賣個關子——你認為中科慧遠會切入傳統產業的什麼縱深?
上圖僅為示例,與中科慧遠實際作業流程無關。圖片來源:貴和講赤脈
酒企最重要的三個生產環節為釀造、蒸餾和灌包裝。其中,智能化制曲、自動上甑、自動雜質檢測,分別是這三個環節中最難實現自動化、也是酒廠最想實現自動化的步驟。
上圖展示的即為白酒蒸餾過程中「上甑」的操作。我國的白酒使用甑桶進行蒸餾,傳統的上甑過程需要人守在甑桶旁,桶底有淨水在加熱下不斷冒出水蒸氣,然後人將酒醅(即圖中棕色顆粒,其中含有發酵好的酒份)打散一層一層鋪上去,這樣酒份會隨著熱氣蒸發而出,之後冷凝為液體,再經過濃縮,就成了我們平時喝的白酒。
上甑是一個勞動強度大且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對最終白酒的品質、香氣、口感和產量都有直接的影響。中科慧遠的酒業智能生產解決方案,涵蓋從制曲、發酵、上甑、蒸餾、釀造、灌裝、檢測、包裝、入庫的全流程,並將制曲、上甑和雜質檢測這三個最難、最關鍵的步驟不斷實現自動化。
公司研發的酒體異物檢測機,在每小時 1.4 萬瓶的生產速度下,在線檢測酒體內的各種異物,檢測精度為 0.1 毫米,不合格品檢出率可達 95%,合格品誤踢率小於 4%,大幅提升白酒的生產效率和釀造品質,有望在全國的釀酒行業推廣。
一家從事高端 3C 電子產品工業檢測的公司,其進入酒廠本身就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中科慧遠以行求知,不僅拓寬了業務範疇,還推進了白酒釀造業的自動化生產進程。
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Aibee(愛筆)的線下零售數位化解決方案,從消費者還未進入賣場就已經開始了。
這家由前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於 2017 年成立的公司,從最開始就明確了「為場景定製技術」的方針,在多數同行為其解決方案不可擴展而困惱時,林元慶早已明白每個場景都有其特殊性,Aibee 會融合多種技術為不同垂直行業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完整的 AI 解決方案。
Aibee 從線下零售(商業地產 / 購物中心、品牌連鎖店)做起,並將業務逐漸拓展至銀行網點、4S 店、大型停車場、機場、景區等垂直行業。目前,僅線下零售這一塊,其方案已落地 K11、紅星美凱龍、印力等 12 家 Top 30 商業地產品牌,80 多家購物中心,周大福等 20 多家零售連鎖店品牌。
選擇線下零售,是由於這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我們都知道線上電商的興起和這一產業的繁盛,更對從中崛起的淘寶、京東、拼多多等一眾巨頭耳熟能詳。但實際上,線下從來都是更大的市場——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 41 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線上零售額 10 萬億元,線下零售額 31 萬億元,也就是說,在「雙十一」、「618」已成慣例的現在,線下零售的成交額是線上的 3 倍還多一點。
Aibee 分析認為,線下零售完全可以借鑑線上電商基於數位化的精細運營模式,並從中挖掘出更大的價值。面對如今線下零售普遍數位化程度低,掌握的消費數據量少、維度少、不夠精準,主動變現難等特點,公司提出了「OOO」理念——「Online Offline One-world」,線上線下一世界,並將自身定位為線上線下的「連接器」,幫助加快線下零售場景的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實現了全流程、全場景、全量用戶深度理解,公司對「場」的數位化重建裡,將大型商城的停車場也納入了進來,因為車型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車主的消費水平。這樣,對商家,Aibee 提供多維度客流數據 BI、全方位客流 BA 報告;對消費者,則提供智慧停車與尋車、智慧導航等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傳統使用第三方設備對一個 10 萬平米的購物中心進行三維重建、部署設計、大規模攝像頭標定等部署工作需要耗時 30 多天,而 Aibee 自研的 8K 全景地圖機器人,只需約 1~2 天即可完成。
不過,賦能數智化升級,也並非意味著要大動幹戈,對原有業務流程的每個環節都進行改造——全面而周密的考慮是必須的,只是具體實施起來,很多時候只需點睛一筆。
成立於 2017 年深慧視,致力於研發並商業化超高速高清三維成像 / 掃描系統,公司擁有中國系列最全的 3D 機器視覺產品線和 3D 機器視覺軟體檢測平臺,主要用於工業生產自動化領域,客戶包括菜鳥科技、聯想、格力、海爾、本田、OPPO、vivo、中國中鐵、三一重工等。
如果你是在手機上閱讀這篇文章,那麼請稍微暫停一下,翻轉你的手機,注意看後置攝像頭,你會發現攝像頭的鏡片與環繞其周圍的裝飾保護圈之間有一個高度差。對這一高度差的工業檢測精度要求極其之高,超出人類肉眼可識別的極限。但也正是這些你此前可能從未留意過的細節,不露聲色地彰顯著「高端製造」。
手機後置攝像頭的鏡片與保護圈之間的高度差。註:圖片僅為示例,與深慧視實際檢測產品無關
深慧視的解決方案,只需要在生產線上增加一臺他們的線雷射 3D 相機用於裝飾圈高度差檢測,檢測精度誤差不超過 5 微米(人類髮絲的直徑約 60 微米),可實現 7×24 小時的穩定自動檢測。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如果說本次交流會上的公司有什麼共通點,那就是——基於但不囿於其技術優勢,以發展的眼光從多個維度評估市場、衡量自己,真正融入行業生態,從而孕育創新生機。
2020 年,在轉機中把握先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萬物互聯是必然的趨勢,人工智慧已充分證明其產業價值,市場機遇廣闊,創業公司需要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業務整體流程及實施細節,在保有客戶原有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實現最符合客戶價值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正如《德勤新視界》(總第九輯)中所指出的,數位化轉型事關競爭優勢,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做好萬全準備…… 企業必須牢記,轉型是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而敏捷模式則能助其向著目標不斷邁進。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數智化升級和轉型是企業的重要戰略決策,不是單純的技術堆砌,以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並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必然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歷程,不可能由單獨的一家公司一次性完成。
2020 年,技術創新型創業公司尤其應當在轉機中把握先機,積極拓展產業朋友圈,一起把市場做好做大。作為聯想旗下的全球科技產業基金,聯想創投融匯聯想全球資源,專注於人工智慧、5G、大數據、物聯網(IoT)等面向未來的科技產業,依託企業創投(CVC)獨特優勢,通過少數股權的投資以及產業鏈的建設,以資金、人才和思想加速被投企業發展,加速創新成果交流,促進建立深度合作,形成生態聯動。
聯想創投與機器之心聯合舉辦「科技產業交流會」,也正是旨在為技術創新型創業公司提供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作為業界最專業的人工智慧媒體資訊平臺,機器之心一直致力於創造和傳播對產業發展有積極和長遠影響的內容,幫助從業者不斷更新理念,領導變革。
我們將首期交流會的精華內容整理為報告,匯總了來自智慧城市、智慧工廠兩大領域的 27 家技術創新型創業公司的成功案例。附首期報告目錄:
科技產業實驗室:來自賦能第一線的最新洞見(第一期)
執行摘要
智慧城市篇
1. 中奧科技-中奧科技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2. 聯想懂的通信-5G 智能物聯網服務助力智慧城市發展
3. 曠視科技-曠視智能樓宇園區 AIoT 產品解決方案
4. 全息智信-PDX SureDigit 助力智慧城市全生態
5. 第四範式-激發新型智慧城市創新動能的思考與實踐
6. 聯想新視界-數字孿生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及發展
7. 雲跡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價值再思考
8. Aibee-AI 賦能升級線下零售
9. 煦象教育-5G 新基建:虛擬顯示技術助力智慧教育
10. 邁步機器人-基於機器人與數位化的智能康復體系
11. 志凌海納-數位化轉型下的超融合現代數據中心
12. 妙筆智能-AI 助力內容營銷
13. 雲途騰-如何打通創雲落地最後一公裡
14. 雲杉網絡-新基建下的雲網融合
智慧工廠篇
1. 未來機器人-視覺工業車輛無人駕駛,快速實現節點物流無人化
2. 深慧視-專注機器視覺,服務產業創新
3. 遒涯科技-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在園區智慧能源的應用探索
4. 一清創新-讓「物體」像「比特」一樣流動
5. 南京天洑-天洑在工業設計和運維場景下的解決方案
6. 聯想物流開放平臺-聯想物流智慧創新實踐應用
7. 揚天科技-智能製造,機器換人新機遇
8. 中科慧遠-質檢 · 數據 · 智慧工業
9. 崧智智能-智能柔性打磨:用工業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產業升級
10. 思謀科技-工業 AI + 自動化設備:企業效能新引擎
11. 艾吉威機器人-助力企業轉型,艾吉威智慧物流解決方案
12. 零聲科技-工業傷損智能監測與在線自動化檢測
13. 聯保雲-充分發揮「保險 + 科技」優勢、助攻智慧工業大發展
原標題:《一邊賦能,一邊盈利:「科技產業實驗室」27家創企的AI落地生意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