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數字農業落地的價值體現方式是服務。因為不僅僅是中國,很多國家的農業基礎是無法直接接受技術或者產品的直接賦能。」在2019年「麥向新農時代」戰略發布會上,麥飛CEO宮華澤提出,數字農業落地價值公式為:服務=技術模式(其中模式是右上角指數形式展示)
在他看來,農業科技並不一定理解種植者,種植者也可能不會完全地理解農業科技。儘管彼此之間看似是好朋友,但雙方了解非常淺。因此,在數字農業落地上,要兼顧技術與服務模式。
「假如說沒有技術,任何琳琅滿目的落地模式最終的價值效果為零甚至不能持續;但如果只有技術而不考慮落地的模式就是1,從1做到100是不可能的。」宮華澤稱,中國農業不缺少技術,而是缺少技術落地的模式和場景。通過技術切入落地場景,以服務形式滲透,在農業生產周期中能夠呈現出指數級增速,讓數位化技術在農業發展中切實發揮巨大威力。
成立於2016年的麥飛科技是一家聚焦視覺光譜技術的智慧農業大數據服務商。據悉,麥飛科技首次實現了田塊尺度內作物長勢與病蟲害監測業務化技術,在專業化產品、行業大數據挖掘與業務模式上具有強壁壘。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成立至今麥飛科技共獲得兩輪融資,投資方主要有廣發乾和、湖畔山南、中科創新、高捷資本、BV百度風投、峰瑞資本等。
啟動四大戰略,助力服務下沉
據宮華澤介紹,目前麥飛有三個板塊,分別為科技板塊、農業板塊和數據板塊,三者之間相互協同。
「科技板塊類似於打造兵器,它會不斷開發新的技術,提出新的解決方案;農業板塊是拿著兵器佔底盤,佔領所有農業土地,把技術沉到農業場景去,取得價值;數據板塊是隨著服務推進,麥飛陸陸續續給每一塊農田建立一套數位化檔案。」宮華澤表示。
與此同時,宮澤華發布了麥飛重點布局的四大主要戰略方向。
首先,全線開放數字農業實驗基地體系,並設立專項基金。
「我們會專門設計資金池,資助技術團隊能夠在這個示範基地開展黑科技和前沿科技的工作;同時也誠邀數字科技的團隊能夠參與麥飛的研發,麥飛的全業務線會支持所有的研發成果進行落地和轉化。」宮澤華稱。
第二個是,啟動建設數字農業示範村計劃,將示範村全線灌輸所有數字農業的技術。
第三個是「麥盟」計劃開啟。據了解,「麥盟」是在新型服務的場景之下構成的平臺化的組織,也是麥飛基於中國農業新型服務場景下應運而生的平臺化服務綜合體。通過前端智慧門店集群,圍繞所在區位客戶,以服務價值為導向,將新農服務重塑再造。「麥盟」之間共享大後臺,而服務小前臺又具備連結和交叉支撐的區塊能力,更讓整個「麥盟」體系能夠實現爆發式延展。讓新農人創業更簡單,讓農業種植更智能。
第四點,麥飛科技進一步加強海外布局。2019年年底,麥飛全資收購Geospatial Vision,標誌著麥飛海外戰略正在全力加速。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麥飛首次的海外戰略布局,2018年,其在歐洲與北美地區分別設立了辦公室。
宮華澤表示,麥飛還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達成合作協議,2020年,將在日本成立合資公司,開啟日本市場技術的推廣,同時也開始嘗試東南亞市場的布局。
「農業是需要一個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行業,需要有一定耐心的行業,需要有一定寬容度的行業。」宮華澤透露,明年,麥飛的全線三個板塊都將會獨立盈利。
「兩大關鍵」推動技術落地,把握「長期賺大錢」的機會
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中國農業市場總規模超10萬億元,農業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有著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空間。
然而,農業現代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整體產業鏈條較長,投資周期也被相對拉長。
「農業有點像巴菲特評價炒股票,巴菲特評價炒股票一定不是階段性的炒股,而是長期能夠賺錢的邏輯。農業就是一個長期一定可以賺大錢的行業,但是很多人都堅持不了長期,因為確實有一點遙遙無期,看不到終點。很多企業都是死在奔向目標的路,因此農業創業需要有一定的戰略性的定力。」宮華澤認為。
一定程度上,現代農業行業的長期性往往在於其技術賦能下的場景落地出了問題。
「實際上,在農業產業,比起技術,最困難的是技術的傳遞和擴散問題。」中國農機流通協會發展研究部主任、農業社會化服務分會秘書長苑同寶表示。
在原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中國農業健康產業聯盟理事長、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馮玉林看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想把科技變成成果,就一定要使科技落地。「如果賦能的技術不能落地,其就是一張廢紙,什麼用處都沒有。那麼該如何讓落地呢?第一,要急農民之所急;第二,要想農民之所想。」
同時,馮玉林強調,未來中國農業的騰飛必須要依靠科技發展來推動,而中國農業的科技發展任重道遠。
此外,麥飛CTO劉龍提到,當前數字農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數據基礎設施的缺乏。「我們想做數字農業,想對農業生產過程中進行計算,但是我們發現數據不夠用。而農業又分數據農業和數字農業,實現數據農業才能實現數字農業,所以必須要把數據基礎設施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