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芨芨草
【文圖原創】
可以說,除了說話智障的人,一般人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說話了。從很小開始,餓了,找媽媽要東西吃,要說話;上學後有問題不會,問老師要說話;工作了和同事商量方案,要說話;戀愛了,更少不了說話;生孩子了,早早就開始教孩子說話……總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不會閉嘴。
說到這裡,爺爺看看我說:「看我幹什麼?我估計還能說幾年。」
我說:「豈止是幾年,應該還有三四十年吧。」
玩笑開完,說正事。我對爺爺說:「我剛搜到一個數據,說一個正常人一天所講的話,大約要用二十張B5的紙來記錄。這還是一般人,不是特殊行業,如果是教師、講師,則會成倍增加。就以一般人的說話量來累計,一個月就是六百頁,一年下來就有七千二百頁。如果按中國人平均壽命七十六歲計算,總共五十四萬七千二百頁。如果按100頁一本書,你算算,有多少本了?」
爺爺說:「我說的沒錯吧。其實,我剛才還沒說完,就被你打斷了。我要說的是,其實,人一輩子說這麼多話,並沒有多少中用的,大部分都是廢話。不過,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但要注意分寸,把廢話降低到最小限度。」
這一點,我倒是沒有異議。說話的藝術對於中年人來說尤其要注意,因為中年階層代表著成熟,如果說話太幼稚是會讓人笑話的。
首先,道聽途說的事,當故事說,但要注意場合。
爺爺說,我們很多事情並不是親眼所見,因為是聽朋友說的,就會信以為真,然後當新聞和別人講,至於其中有多少水分,根本不去想;或者在傳播的過程中,還會加點自己的口水,以彌補以前傳聞中的漏洞。這樣的結果是,可能只是芝麻一樣的大的一點小事,到最後傳成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
所以,如果這件事是你聽說的,還覺得有趣,不妨當故事去講,不提具體人,只說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故事,或許還有人願意聽,也不會出現讓人尷尬的局面。
聽到這裡,我對爺爺說,我以前有個同事小潘,就是一個話癆,喜歡傳播他聽到的「真人真事」。每次他一進公司,只要領導還沒到,就是他的演講時間。由於他聲音很大,你不想聽也做不到。
後來終於有一次碰到麻煩了,小潘在講一個事情時,恰好坐在他對面的一個同事小趙也是主人公之一,講著講著,只見小趙拍案而起,問他什麼意思,什麼地方得罪他了,讓他不遺餘力地損人。小潘傻了,說:「我沒有說你啊?」小趙說:「你分明剛才說,趙某是一個傻逼,怎麼,敢說不敢承認了?我告訴你,昨天那件事是我不對,但事出有因,也輪不到你來教育我。」
看,真是「無巧不成書」,小潘講的這件事,正好是小趙和大學同學之間發生在昨天的事。而那位大學同學,正是小潘的老鄉。而要命的是,小潘講的時候,還添油加醋,站在老鄉的立場上,狠狠損了小趙一把。
事後,小潘只好請小趙吃飯,我們做陪,來化解這個尷尬。
酒席上,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成名後,很多人想拜他為師。其中一個人在自我介紹時滔滔不絕,從自己顯赫的家世到他心中的抱負,一直說個不停。蘇格拉底看他沒有停下的意思,便伸手捂住他的嘴說:「我得跟你收雙倍的學費。因為我必須教你兩樣功課,首先要教你如何勒住舌頭,再教你如何開口說話。」
爺爺點點頭說說,很多人就是這樣,好像不說話就不能證明他活著一樣,東拉西扯惹人厭煩。其實,懂得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閉嘴,才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
其次,還沒發生的事,不要較真。
我們常常會發現一種現象,兩個人為還沒發生的事情爭執不休。
我有幾個喜歡 「研究未來」的鄰居,一到晚飯後出來遛彎,就會聚在小區花園的運動場互通信息。比如,人類什麼時候能搬離地球;世界大戰什麼時候會發生等等。
其實,喜歡這些東西無可厚非,但他們喜歡就一件還沒發生的事爭執不休。當然,觀點可能來自網上,也可能是自己琢磨的,幾個中年人吐沫星子亂噴,都想把別人說服。
中秋前回家。晚上吃完飯,,我到小區廣場走走。沒一會,就聽到旁邊兩位老人吵了起來,問題焦點竟然是「幾天後的中秋會不會下雨」?
一位說:「你看月亮周邊有紅暈,中秋估計要下雨。」另一位對此言論不屑一顧:「就你能!還學會看天了!現在月亮這麼亮,哪有雨?你又不是天氣預報!」
兩人唇槍舌戰,總認為自己的觀點對,總想說服對方,爭論好久也沒有結果。
我走過去,讓二位消消氣。我說,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爭執,是無意義的。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旁邊的人一聽,還真是這個理,也勸他倆不要再爭了,活好當下就行了。再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誰能管得了啊——不知誰最後說的這一句,惹得大家都笑了。
爺爺聽後也笑了,說現在爭執還沒發生的事情,真的是浪費時間。
第三,已經過去很久的事,當軼事講,還要注意篩選。
一般同學、老友聚會,大家都會說一些舊事來聯絡感情。但很多人喝點小酒就失態,專撿別人的糗事說,使場面時常搞得很尷尬。
爺爺說,其實,大家見一次面部容易,為什麼不說點高興的事情呢?須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些人也許不是故意的,只是拿出來開開玩笑。但有時候,你覺得是個小玩笑,對方可能覺得有割肉剜骨之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沒必要把自己的歡樂強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你如果想說話,心裡就要有一把無形的篩子,不妨想想同學或戰友有什麼說出來勵志的軼事,或者同甘共苦的經歷,把這些篩出來,然後曬出來,大家哈哈一笑,度過愉快的一天,留下美好的回憶不好嗎?
爺爺最後總結說:我們每天都在說話,說應酬的話、說好話、說壞話。有時候,應酬是必須的,小區見到鄰居,單位見到同事,低著頭就走過去也不對。但好話和壞話就要有智慧了。好話說過了就像諷刺,壞話說多了容易傷人。尤其是喜歡拿別人當話題的人更要注意,傳播別人的隱私是不道德的,抱怨社會也會使你的形象受損。
更重要的,製造一堆語言垃圾又百害而無一利,不如管好自己的嘴巴,沉下心來做點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