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說:人到五十,不要當「話癆」,三種方式助你溝通更有技巧

2020-10-20 芨芨草01

作者/芨芨草

【文圖原創】

可以說,除了說話智障的人,一般人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說話了。從很小開始,餓了,找媽媽要東西吃,要說話;上學後有問題不會,問老師要說話;工作了和同事商量方案,要說話;戀愛了,更少不了說話;生孩子了,早早就開始教孩子說話……總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就不會閉嘴。

說到這裡,爺爺看看我說:「看我幹什麼?我估計還能說幾年。」

我說:「豈止是幾年,應該還有三四十年吧。」

玩笑開完,說正事。我對爺爺說:「我剛搜到一個數據,說一個正常人一天所講的話,大約要用二十張B5的紙來記錄。這還是一般人,不是特殊行業,如果是教師、講師,則會成倍增加。就以一般人的說話量來累計,一個月就是六百頁,一年下來就有七千二百頁。如果按中國人平均壽命七十六歲計算,總共五十四萬七千二百頁。如果按100頁一本書,你算算,有多少本了?」

爺爺說:「我說的沒錯吧。其實,我剛才還沒說完,就被你打斷了。我要說的是,其實,人一輩子說這麼多話,並沒有多少中用的,大部分都是廢話。不過,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但要注意分寸,把廢話降低到最小限度。」

這一點,我倒是沒有異議。說話的藝術對於中年人來說尤其要注意,因為中年階層代表著成熟,如果說話太幼稚是會讓人笑話的。

首先,道聽途說的事,當故事說,但要注意場合。

爺爺說,我們很多事情並不是親眼所見,因為是聽朋友說的,就會信以為真,然後當新聞和別人講,至於其中有多少水分,根本不去想;或者在傳播的過程中,還會加點自己的口水,以彌補以前傳聞中的漏洞。這樣的結果是,可能只是芝麻一樣的大的一點小事,到最後傳成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

所以,如果這件事是你聽說的,還覺得有趣,不妨當故事去講,不提具體人,只說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故事,或許還有人願意聽,也不會出現讓人尷尬的局面。

聽到這裡,我對爺爺說,我以前有個同事小潘,就是一個話癆,喜歡傳播他聽到的「真人真事」。每次他一進公司,只要領導還沒到,就是他的演講時間。由於他聲音很大,你不想聽也做不到。

後來終於有一次碰到麻煩了,小潘在講一個事情時,恰好坐在他對面的一個同事小趙也是主人公之一,講著講著,只見小趙拍案而起,問他什麼意思,什麼地方得罪他了,讓他不遺餘力地損人。小潘傻了,說:「我沒有說你啊?」小趙說:「你分明剛才說,趙某是一個傻逼,怎麼,敢說不敢承認了?我告訴你,昨天那件事是我不對,但事出有因,也輪不到你來教育我。」

看,真是「無巧不成書」,小潘講的這件事,正好是小趙和大學同學之間發生在昨天的事。而那位大學同學,正是小潘的老鄉。而要命的是,小潘講的時候,還添油加醋,站在老鄉的立場上,狠狠損了小趙一把。

事後,小潘只好請小趙吃飯,我們做陪,來化解這個尷尬。

酒席上,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成名後,很多人想拜他為師。其中一個人在自我介紹時滔滔不絕,從自己顯赫的家世到他心中的抱負,一直說個不停。蘇格拉底看他沒有停下的意思,便伸手捂住他的嘴說:「我得跟你收雙倍的學費。因為我必須教你兩樣功課,首先要教你如何勒住舌頭,再教你如何開口說話。」  

爺爺點點頭說說,很多人就是這樣,好像不說話就不能證明他活著一樣,東拉西扯惹人厭煩。其實,懂得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閉嘴,才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

其次,還沒發生的事,不要較真。

我們常常會發現一種現象,兩個人為還沒發生的事情爭執不休。

我有幾個喜歡 「研究未來」的鄰居,一到晚飯後出來遛彎,就會聚在小區花園的運動場互通信息。比如,人類什麼時候能搬離地球;世界大戰什麼時候會發生等等。

其實,喜歡這些東西無可厚非,但他們喜歡就一件還沒發生的事爭執不休。當然,觀點可能來自網上,也可能是自己琢磨的,幾個中年人吐沫星子亂噴,都想把別人說服。

中秋前回家。晚上吃完飯,,我到小區廣場走走。沒一會,就聽到旁邊兩位老人吵了起來,問題焦點竟然是「幾天後的中秋會不會下雨」?

一位說:「你看月亮周邊有紅暈,中秋估計要下雨。」另一位對此言論不屑一顧:「就你能!還學會看天了!現在月亮這麼亮,哪有雨?你又不是天氣預報!」

兩人唇槍舌戰,總認為自己的觀點對,總想說服對方,爭論好久也沒有結果。

我走過去,讓二位消消氣。我說,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爭執,是無意義的。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

旁邊的人一聽,還真是這個理,也勸他倆不要再爭了,活好當下就行了。再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誰能管得了啊——不知誰最後說的這一句,惹得大家都笑了。

爺爺聽後也笑了,說現在爭執還沒發生的事情,真的是浪費時間。

第三,已經過去很久的事,當軼事講,還要注意篩選。

一般同學、老友聚會,大家都會說一些舊事來聯絡感情。但很多人喝點小酒就失態,專撿別人的糗事說,使場面時常搞得很尷尬。

爺爺說,其實,大家見一次面部容易,為什麼不說點高興的事情呢?須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些人也許不是故意的,只是拿出來開開玩笑。但有時候,你覺得是個小玩笑,對方可能覺得有割肉剜骨之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沒必要把自己的歡樂強加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你如果想說話,心裡就要有一把無形的篩子,不妨想想同學或戰友有什麼說出來勵志的軼事,或者同甘共苦的經歷,把這些篩出來,然後曬出來,大家哈哈一笑,度過愉快的一天,留下美好的回憶不好嗎?

爺爺最後總結說:我們每天都在說話,說應酬的話、說好話、說壞話。有時候,應酬是必須的,小區見到鄰居,單位見到同事,低著頭就走過去也不對。但好話和壞話就要有智慧了。好話說過了就像諷刺,壞話說多了容易傷人。尤其是喜歡拿別人當話題的人更要注意,傳播別人的隱私是不道德的,抱怨社會也會使你的形象受損。

更重要的,製造一堆語言垃圾又百害而無一利,不如管好自己的嘴巴,沉下心來做點實事。

相關焦點

  • 人到五十,這三種人就不要留在身邊了
    五十歲的人,不需要那麼多的朋友,幾個知心,交心的朋友,足以。其他的人不要留在身邊了,無用不說,但要是影響到你的身心就麻煩了。你到五十以後,這三種人就不要留在身邊了。你已經50歲了,你的工作已經快要進入尾聲了,如果這時候你身邊有和你不同圈子的人,要麼你自己鬧心,心裡總是失落他到達了你未曾到達的高度,要麼他仇視你,你要知道,很多人交朋友不交一個圈子裡造成的後果有多大,就像韓國電影,「寄生蟲」告訴我們的不是一個圈子的人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你想讓你以後的日子過得安生,不是一個圈子的人就不要交了。
  • 老祖宗的告誡:人到五十,不要和這三種人來往了,躲得越遠越好
    人每到一個階段心境都不一樣,尤其是飽經風霜之後,對於人生也會有新的看法,古人到了五十歲,意味著知天命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人生基本定型了,能夠作出的改變比較小,此時似乎看透了接下來走的路。所以,老祖宗在《智囊全集》中告誡後人:「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意思就是人到五十,不要和三種人來往,躲得越遠越好!到底是哪三種人?一起來看看。
  • 爺爺說:一個人是否命苦,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一目了然了
    晚上,我和爺爺坐在炭火邊,我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爺爺絮絮叨叨地說起村裡幾個五十來歲的命苦之人,不由嘆息道:一個人是否命苦,也許,在年輕的時候,還不是體現得那麼清楚。但是,一個人,如果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這個人是不是命苦,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一目了然了。聽了爺爺的話,我感到很納悶,爺爺見狀,就一五一十地講開了。
  • 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
    得意時,朋友認識了你;落難時,你認識了朋友!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著肚皮!春風得意的時候,看不出誰真假。只有當有一天,你落難的時候,才能真真正正地看清一些人。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
  • 怎麼有效地與人溝通?領導也說好的這4個技巧,助你「玩轉職場」
    怎麼有效地與人溝通?領導也說好的這4個技巧,助你「玩轉職場」「溝通」一直以來,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自然也就能夠看出溝通的重要性。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你想交到新的朋友,或者有事情需要拜託別人,就一定要與人溝通。
  • 兩個實用的溝通技巧:助你成為高情商、會聊天的人
    下面分享兩個實用的溝通技巧,助你成為高情商、會聊天的人。喜歡聽肯定自己的言語,厭惡聽否定自己的言語,這是人的天性。當溝通對方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時,不妨用「你還能做得更好」來代替「你做得太糟糕了」,這種說法更容易讓對方接受,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 人到四五十歲,不要被這三種「嗜好」纏上,否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處於中年階段,少了二十歲的鋒芒畢露,沒有老年人的暮氣,正處在人生的大變化之中,可能要發愁孩子的學業,想自己父母的健康,自己的事業,生活的壓力還是非常大,自己的體質也不如二十多歲那樣充滿幹勁,開始由盛轉衰。人到中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嗜好,下面的三種嗜好,不僅帶來不了收益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一起來看看吧!
  • 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贏了!頂級說話高手教你4個「溝通」技巧
    縱觀古今,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贏了!會說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一件很討巧的事情。有的人滔滔不絕卻讓人昏昏欲睡,有的人三言兩語就讓人醍醐灌頂。會說話的人總有一套成熟巧妙的說話技巧和對節奏的掌控感。有效溝通,已經成為職場中的重要能力。
  • 孩子總是「話癆」嘰喳不停,家長不要嫌棄,反而要正確引導
    比如就像是一句歌詞又或者是電視劇中的一句臺詞,有一些孩子甚至會模仿很長一段時間,而這種情況就是孩子話癆的表現。3、一件事情反覆說還有一些話癆的,孩子他們總是喜歡將一件事情反反覆覆地說,明明已經說過一遍了,但是他們卻仍舊會不厭其煩地重複,所以常常有一些家長會因此感到生氣。
  • 如何鍛鍊自己的口才和溝通技巧?職場達人,告訴你答案!
    那麼如何才能鍛鍊自己的口才和溝通技巧呢?職場達人認為,只有能把自己的想法 用別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口才和溝通能力不斷的提高。那麼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想法,用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呢?
  • 人過五十歲,不要對以下三種人大氣,「小氣」一些才不會晚年悽涼
    人過五十歲,不要對以下三種人大氣,「小氣」一些才不會晚年悽涼。1 處處佔便宜的親戚們《增廣賢文》中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這句話是說,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情分像紙張一樣薄,非常很容易折斷。
  • 暢銷30年的育兒書,從理論到實踐,輕鬆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直到前兩天收拾書架,看到了這本《如何說孩子才肯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說》,這是3年前買得書,那個時候我女兒還不到2歲,看過之後就放下了,今年女兒5歲,我再次開始拿起來看,才發現這還真的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別得育兒書都講「道」,這本書直接將「術」,別的書都在講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這本書直接講的是作為父母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有哪幾種?
  • 不懂講話藝術的人會吃虧,清楚自己的溝通模式,讓你成為溝通高手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不讓自己過度依賴於他人,而是更多的想,如果我遇到這件事情要如何做,可以先讓自己想出多一點的對策,這樣就讓自己心中有數,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慢慢改變自我的溝通心智模式。另外對於自我內心的需求要大膽的表現出來,有時候說出來和寫出來是不一樣的。第二種:助人型對於這種類型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助人的。
  • 不敢說的人更善於表達自己?職場溝通五點技巧,內向的人更易掌握
    往往不善言談的人在說話前都會打好腹稿,他們缺乏的只是公開談話的熟練程度,而要想說話有的放矢,就要學習一些溝通技巧。職場溝通是否順利,關鍵看你是否抓住了這五點職場溝通技巧,重要性超出你的想像。 1.說話之前,先學會傾聽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認真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基礎。首先,「傾聽」並不僅僅是認真聽別人說了什麼,你還要學會察言觀色,了解對方對這件事的看法。
  • 溝通魅力,讓他迷上和你聊天的5大技巧
    你和你愛人之間是否會有這些困擾存在,他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他覺得自己在家裡根本沒人理解他?他說他和你根本無法溝通?你們只要一聊天就吵架?而這些困擾正像毒藥一樣纏繞著你,毒害的將是你們之前的感情,而你也很可能因此將你的愛人推向了小三的懷抱。
  • 爺爺說:為人處世,三種時候會「裝傻」的人,才是真聰明
    人生在世,人和人之間沒有誰比誰聰明的說法,只是有些聰明人懂得裝傻,而有些傻的人卻喜歡裝聰明而已。之前和爺爺聊天的時候,爺爺說,為人處世,三種時候會「裝傻」的人,才是真聰明,也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的人,而你恰恰忽略了而已。
  • PAC理論,教會你與導師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回復導師時,你是否總是「嗯嗯好的」機械重複、不敢多言?究竟怎樣才能拿捏好談話的語氣以合適的方式和導師交流呢?下面小思給大家隆重介紹一個好幫手——PAC人際交往理論助你get與導師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分,而每一種人格狀態都有其特點,如下表所示: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獨行,濫用權威;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 你必須……」。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尊重別人;講起話來總是:「我個人的想法是……」 。
  • 語言溝通更有魅力 百度輸入法中的AI助聊堪稱「聊天參謀」
    語言是我們日常中最常見的溝通工具,但是很多人都用不好。很多時候你與他人聊天,莫名其妙就被冠以「鋼鐵直男」的稱呼,別人甚至會嫌棄你不會說話,不懂語言的魅力。當然,這並不怪你,因為每個人對情感的理解程度不同,導致每個人情商都不相同,同樣場景下說話,自然就會出現好壞優劣。
  • 溝通有技巧,但這3種說話方式,分分鐘讓職場達人斷送前程
    說話的技巧很重要,如果不懂得說話技巧,反而會得罪身邊的家人或者同事,很多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具備能說會道的口才,而是因為他們通過不斷的訓練,讓自己的說話更有魅力,溝通有技巧,但是這三種說話方式只會讓職場達人的人緣越來越差,還會斷送前程。
  • 如何學會與人溝通,《溝通的藝術》告訴你,真實的溝通技巧
    一、溝通的目的、原則和技巧。人與人之間加強溝通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對於這一點每個人的認知不盡相同,有的人是為了通過溝通加強彼此的認同和聯繫,有的人是想通過溝通解決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而在本書中提到溝通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無目的,這一點顛覆了我以往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