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yle
◆ ◆ ◆
Kyle第一次接觸10000小時法則的時候,是在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中看到的。
其中講到一條公式:刻意練習x10000小時=世界級技能當時彭縈也在豆瓣上發起了一個《一萬小時夢想實踐法》的小組,上面她在記錄自己MBTI事業的10000小時倒計時。我印象很深刻的一點時,小組裡面有好些同學開展了各種10000小時記錄打卡貼(有的同學還同時開展幾個10000小時任務),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這並不是他們毅力差,而是很多人根本沒有想過怎樣的目標才適合,值得付出10000小時。很多人衝著世界級技能這個極大的誘惑,沒頭沒腦的就開始了各項10000小時行動。Kyle跟大家分享自己認為的幾個關鍵。
◆ ◆ ◆
我們在設定10000小時原則時,要去判斷這件事情能否一直讓我們成長,獲得更多,如果不能的話,投入10000小時將是一筆十分吃虧的買賣。
例如,別一直做重複性的工作,假設我們去刷盤子刷10000個小時,我們即使成為刷盤子的頂級專家,但是還是會被洗碗機所取代。
相反,如果我們選擇的是研究某個領域10000小時,那麼你基本上就會成為這個領域裡的最牛的人之一。
為什麼同樣是10000小時,結局卻完全不一樣?選擇有增長潛力的10000小時任務,十分重要!
你選擇的項目要有足夠的成長空間。
如果每天付出3小時的刻意練習時間,10年後,我們將會達成10000小時的終極目標。
有的同學在念書的時候很自由,每天有大量的可支配時間,它便為自己制定了幾個10000小時目標。當我們大概計算每天可以支配的時間,你會發現一個人在不同階段擁有的可支配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從大學開始,在很長的時間內,都呈下降趨勢。換句話來講,1個10000小時,幾乎是年輕一代所有的時間成本了,因此,設定目標時切不可以貪多,應該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用投資理財的角度來看時間管理,我們當然希望付出的時間擁有更大的回報。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
Kyle認為,我們首先要意識到,我們在年輕時,基本只有1個10000小時的時間來選擇做更好的自己。
因為唯獨在我們還年輕的這段時間內,我們才是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與高度的可塑性的。
Kyle建議,除了少數獻身於科研,學術,運動,音樂等領域的同學(他們是10000小時法則的真正踐行者,此處應有掌聲),大部分同學要學會做一個時間投資組合。
例如,Kyle在13年開始變給自己定下了10000小時自我成長的目標,每年要求自己做1000小時的時間管理,用10年時間完成。
每年的項目基本如下:
1.中文閱讀與寫作
2.英語學習
3.運動鍛鍊
4.投資理財
5.項目
6.萌芽各種可能性
每一年會根據該年的情況,分配的時間比例有所不同,目的是,每年在自己重視的方面都能持續進步,獲得更多機會,同時也儘可能保留其他方面的可能性,以靈活的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
具體到每天的讀書,寫作,思考,跑步等,都歸入統計中,定期總結,反饋。
這會不會跟你腦海中,死磕一件事情10000小時到底的玩法有點不一樣呢? (成功率太低啦)
怎麼堅持完成10000小時?Kyle還沒有完成,3年多的時間管理經驗只帶來了2000小時左右的有效自我管理時間。有的同學會給自己訂非常高的要求,一天只有5個小時的空餘,她已經安排了4.5個小時的日程,Kyle很欣賞能真正這樣做到的同學,但同時也十分為他們擔憂。其實每個人都是很懶的,而我們判斷一個人牛不牛的時候,就可以去看他有多少事情可以毫不費勁,就能做得比絕大數人好。其次,我們不能只看一天,一周,一個月你是否勤奮,我們要看的是一年,甚至三年,五年,一輩子。基於這兩點,我們的最佳玩法是,該吃吃,該睡睡,該玩玩,該努力努力。這種「快出快入」的狀態切換,能讓我們的大腦不斷產生刺激對抗疲憊與乏味,使我們能長久處於良好的狀態。一下子用力過猛的結果,往往是下猛藥,當下立刻見效(如學英語,考試前狂背單詞),但是副作用是深淵持久的。(背單詞背到吐,考完試再也不想碰英語了)。這樣,還不如像Kyle一樣,選擇邊學邊玩,看似偷懶,實則能堅持更長久的做法。不止學習,當很多事情,短期小利益與長期大利益衝突時,我們要學會忍耐,果斷選擇數學期望更高的長期利益。完
2016年,和Kyle一起:
每天寫1小時原創文字,
培養10個生活好習慣,
請100個牛人做分享,
用1000個小時提升自己,
影響100000名小夥伴,
選擇做更好的自己!
這也許是支持我最好的方法了,你支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