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14-05-27 16:23:29來源:羊城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吳倩

  我們似乎說什麼也不會把「思考」這樣「高大上」的詞彙跟果蠅這種低等的動物聯繫起來,在人們的認知中,蒼蠅、蚊子這樣的動物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本能的。不過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的一項研究將顛覆我們傳統的認識:果蠅也是會思考的。

  據外國媒體報導,權威的《科學》雜誌在5月23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在遇到艱難的選擇時也會「三思而後行」。這項新發現是由牛津大學神經迴路和行為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獲得的。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果蠅分辨兩種不同的味道,此前研究人員通過條件反射訓練讓果蠅躲避兩種氣味之中的一種。

  實驗開始進行,研究人員拿兩種氣味讓果蠅分辨,當兩種味道的濃度差別明顯時果蠅輕易地就能做出決定。但當兩種味道的濃度越來越接近時,果蠅則顯得模稜兩可,在做出判斷之前,果蠅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收集有關氣味的信息,並且,果蠅的犯錯的次數也大大增加。這個實驗表明,果蠅的行為並非都出於本能。在做決定前收集信息被認為是具有較高智能的一個標誌,靈長類動物都具有此類行為。

  「不靠衝動採取行動被視為認知能力或智能的標誌。」格羅·米森伯克教授說,這項研究就是在他的實驗室進行的,「我們的研究表明,果蠅具有以前不為人知的驚人智力。」

  研究人員們還發現果蠅也具有一種名為FoxP的基因,這種基因活躍在它大約200個神經元上。就是這種基因和這些神經元主導著果蠅的思考過程。

  主導這項實驗的科學家沙米克·達斯古塔解釋說:「在做出決定之前,果蠅的腦迴路會像水桶打水一樣收集信息。一旦收集到的信息足夠的多,果蠅就會做出選擇。但如果果蠅的FoxP基因發育有缺陷,果蠅收集信息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FoxP基因是一種跟認知能力相關的基因,果蠅的DNA鏈條上有一個FoxP基因,而人類則有四個此類基因。人類的FoxP1和FoxP2基因跟語言能力和認知發展密切相關。這種基因還跟掌握良好的運動能力有關,比如彈鋼琴時手指是否靈活。

  米森伯克教授說:「這是迄今為止簡單大腦中能進行認知活動的最明顯的證據。人們往往認為,昆蟲非常渺小,只能像機器人一樣對周圍環境的信號做出反應。現在,我們知道其實不是這樣。」(曉照)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果蠅求愛機制 有望提高家畜繁殖效率
    新華網東京2月10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10日在美國《神經元》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果蠅的求愛機制。如果能證實脊椎動物也有類似的機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雄性果蠅和雌性果蠅的腦神經細胞種類不同。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表明,在國際空間站(ISS)上度過了幾周的果蠅(大約一半的果蠅)對心臟的結構和生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果蠅是研究人類心臟的出奇的好模型。昆蟲在人類中發現的近75%的致病基因中,它們的管狀心臟反映了我們的早期版本——當我們在子宮裡時,這種基因從一個管狀物開始,然後發育成我們熟悉的四個腔室。幸運的是,果蠅也在很大程度上自我維持。果蠅在國際空間站期間所需的所有食物,都包含在為這項研究設計的特殊盒子裡,讓忙碌的太空人能夠專注於其他任務。
  • 奧地利研究發現使果蠅適應不同溫度的基因
    果蠅原產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但目前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
  • 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課題組,日前通過在實驗室中重現果蠅的覓食行為,第一次在動物中發現了一種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沒有這種分子,果蠅即使餓了也不會去找吃的。該研究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的冰山一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王立銘介紹說,他們關心的最大問題是動物如何感知餓以及餓了之後會幹什麼。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中發現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研究發現雄果蠅「失戀」後更青睞含酒精的食物
    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面對兩份除了是否泡過酒外完全相同的食物,它們的選擇往往取決於最近是否交配、或者被雌性拒絕。如果最近遭到拒絕,它們更有可能選擇泡過酒的食物。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社交活動能夠影響果蠅未來的行為。這項研究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此項研究由神經科學家加裡特·斯霍哈特-奧菲爾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 不可思議 雄性果蠅與男性一樣愛用「下半身」思考
    北京時間4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常說男性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男性會有如此強烈的射精欲望呢?由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研究生Shir Zer-Krispil領導的一個科學團隊發現,生物實驗中經常使用的果蠅也會對射精痴迷。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圖片來源:Sarah Heath 哥倫比亞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幫助果蠅看到顏色的大腦迴路,並且發現它與我們自己的彩色視覺迴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基本但神秘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有關光波的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
  • 研究果蠅能得諾貝爾獎
    本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齊芳)在「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演講時,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說:「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研究果蠅能夠得諾貝爾獎。」作為研究員,劉力主要從事視覺學習和記憶等認識過程的細胞分子基礎研究。
  • 饒毅:果蠅研究為何長盛不衰
    摩爾根1933年獲諾貝爾獎,得益於他和學生在1910年到1915年期間,用果蠅的研究完善豐富了基因的染色體學說;   摩爾根的學生穆勒獲得1947年的諾貝爾獎,他在1927年用果蠅發現用X線可以誘導遺傳突變,確定了遺傳突變的物理基礎;   1995年,摩爾根學生的學生路易斯以及德國的紐斯蘭沃哈特和美國的維希豪斯分享了諾貝爾獎,他們在用果蠅研究發育的分子機理取得了重要進展
  • 研究發現果蠅學習記憶存在協同共贏和相互傳遞
    新華網上海7月8日電(記者仇逸)果蠅不僅能夠「趨利避害」,還能通過微型腦「舉一反三」,這樣的「通感」能力過去一直被認為只能存在人類等高等生物中。7月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果蠅跨模態學習的相互作用》,提出: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下,果蠅在視覺和嗅覺不同模態之間的學習和記憶存在「協同共贏」和「相互傳遞」。
  • 神經所研究發現果蠅行為靈活性的神經機制
    8月23日,《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郭愛克研究組題為「調節果蠅視覺逆轉學習的一個伽馬氨基丁酸能的抑制性神經環路」的研究論文。
  • 果蠅―――研究人類長壽的「排頭兵」
    本報綜合報導  經過近15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體內的一些基因能夠大大提高人類健康,延長人類壽命,它們被科學家稱為「長壽基因」。  這些基因內,隱藏著人類長壽的秘密。實驗發現,在酵母、線蟲和果蠅體內複製這些「長壽基因」,可以增加這些生物體的壽命。
  • PRL:科學家發現果蠅飛行轉向機理
    PRL:科學家發現果蠅飛行轉向機理將有助於開發出體積更小、機動性更好的微型飛行器
  • 科學家發現果蠅視覺細胞
    作者: 郭鯤來源:  本報訊(記者郭鯤)果蠅雖然個子很小,但卻有個複雜的大腦,我國科學家使用基因技術,通過訓練果蠅記憶不同的圖片畫面,首次發現了支持果蠅視覺記憶的神經細胞。該項成果已經發表在上周的《自然》雜誌上。  這項試驗是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力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科學家合作共同完成的。
  • 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在深圳先進院腦科學實驗室,放著一臺電飯煲。
  • :研究發現果蠅豪飲酒精殺死寄生蜂
    它似乎對果蠅有效果: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尋求酒精來消滅生活在它們血液中的寄生蜂(parasitic wasp)。暴露在酒精中會在第一時間阻止寄生蜂把它們的卵安置在果蠅幼蟲裡。這項研究於2012年2月16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期刊上,也首次證實酒精可以被果蠅用來抵抗感染。
  • 果蠅基因的發現為老年人聽力治療打開了新的大門
    利用先進的生物力學、神經生理學和行為技術,研究人員發現,果蠅的觸角耳朵也顯示出ARHL,幾乎所有的敏感聽力指標在50天後開始下降。利用這些工具,研究人員還發現,操縱一些體內平衡基因可以防止果蠅患上ARHL。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約爾格·艾伯特教授(倫敦大學學院耳朵研究所)說:「雖然對果蠅的聽覺功能進行了很多研究,但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著眼於果蠅聽覺生命歷程的機制和分子細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