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2020-12-20 中國網科學頻道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中發現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

本報訊 水果放久腐爛,果蠅不請自來,這一行為背後有一整套精密和複雜的調控機制。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課題組,日前通過在實驗室中重現果蠅的覓食行為,第一次在動物中發現了一種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沒有這種分子,果蠅即使餓了也不會去找吃的。該研究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的冰山一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王立銘介紹說,他們關心的最大問題是動物如何感知餓以及餓了之後會幹什麼。而這個過程至少包含兩個獨立的步驟:一是大腦檢測到體內的生物信號,判斷出體內的能量或者營養物質不足了;二是由此引發的情緒和行動上的反應。

果蠅是科學家最為青睞的模式生物之一。之前的遺傳學研究已讓科學家能自由「改造」果蠅的基因和神經元,用來探究生命機制。而在判斷果蠅餓了這一問題上,由於人類和果蠅語言不通,必須找到一種表徵「餓」的行為。

據論文第一作者之一楊哲介紹,課題組選擇了「覓食」作為判斷標誌。覓食有3項關鍵特徵:活動性增強、目的性明顯、伴隨策略選擇。這三條在課題組建立的果蠅「飢餓模型」上都一一滿足。研究發現,果蠅也和人類一樣,肚子飽時的行為相對理性,而飢腸轆轆的果蠅大多出現「飢不擇食」的行為。

通過一系列高通量篩選的方法,科學家找到了一種神經遞質——蟑胺。這種分子在結構上與人體的去甲腎上腺素極其相似。「我們發現,沒有蟑胺,飢餓的果蠅就不會發生覓食行為,即使它們的身體在機能上是完整和正常的,沒有運動障礙。唯一不同的是,它們餓了也不會增強活動性,不會去覓食。」另一共同第一作者於悅說,蟑胺就是飢餓引發的覓食行為的一個關鍵分子。

「但更有趣的是,我們發現果蠅還是會餓。」王立銘介紹說,課題組將食物放進果蠅嘴巴,果蠅還是會張口,而且食慾比吃飽的果蠅大得多。也就是說,如果以進食為指標的話,它們還是會覺得餓。「這有點像中國民間『懶人吃餅』故事的主角。那個懶到家甚至連腦袋都懶得轉一下的懶人,只吃了嘴邊的那部分餅,最終還是餓死了。」

此項研究揭示了「覓食」與「進食」背後更加豐富的內涵。「我們通常認為飢餓是通過一個單一的神經中樞檢測到的,並引發一系列情緒和行為。但我們的研究提示,至少對果蠅來說,當大腦感受到飢餓時,引發覓食和引發攝食的可能是完全獨立的兩套體系。」王立銘表示,蟑胺的缺失阻斷了果蠅的「覓食行為,但並沒有阻斷其攝食行為。就像兩個神經『泵』,一個被破壞,另一個還能正常運行」。

王立銘介紹說,接下來實驗室將進一步開展關於果蠅覓食行為的研究,希望能徹底闡明果蠅大腦感受機體代謝水平並相應調節行為的機理。「期待這一研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並在有朝一日幫助我們理解包括厭食症和貪食症在內的相關代謝疾病的致病機理。」(崔雪芹)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原標題: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圖: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左起:麥可 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 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 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
  • 特別餓時吃啥都特香? 浙大課題組揭"吃"的奧秘
    原標題:特別餓時吃啥都特香? 浙大課題組揭"吃"的奧秘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課題組通過在實驗室中重現果蠅的覓食行為,為我們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之冰山一角。而相關論文也於昨天在線發表於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我們實驗室關心的最大問題,就是動物如何感知餓以及餓了之後會幹什麼。」王立銘說,他們選擇科學家們最為青睞的模式生物之一果蠅作為研究對象。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和果蠅語言不通,我們怎麼判斷果蠅餓了?
  • 研究果蠅能得諾貝爾獎
    本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齊芳)在「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演講時,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說:「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研究果蠅能夠得諾貝爾獎。」作為研究員,劉力主要從事視覺學習和記憶等認識過程的細胞分子基礎研究。
  •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發現果蠅學習記憶存在協同共贏和相互傳遞
    7月8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果蠅跨模態學習的相互作用》,提出: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下,果蠅在視覺和嗅覺不同模態之間的學習和記憶存在「協同共贏」和「相互傳遞」。郭愛克院士表示:通過分析果蠅的基因、腦、行為三者的關係,將可能使神經科學向揭開智力、創造性的誕生奧秘邁出重要的一步。  生命體在演化中,被賦予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痛覺等不同的感知通道,又被稱為模態。這些模態就是腦與環境進行信息交換的界面和通路。在殘酷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多模態感知是生命攸關的。在這些模態的相互作用下,才有了生物體對環境快速、可靠的選擇和反應。
  • 揭開生物節律的奧秘: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新聞—科學網
    周期基因接近奧秘 探索的分水嶺出現在1971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本澤和他的學生科羅普卡以果蠅為模型,研究和尋找可以控制果蠅晝夜節律的基因。他們發現,果蠅體內有一個基因產生不同突變後,會致使果蠅本來按部就班的生活規律變得混亂不堪,導致果蠅晝夜節律的周期要麼變短要麼變長,甚至讓其晝夜節律完全消失,成為一個夜遊神。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果蠅―――研究人類長壽的「排頭兵」
    本報綜合報導  經過近15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體內的一些基因能夠大大提高人類健康,延長人類壽命,它們被科學家稱為「長壽基因」。  這些基因內,隱藏著人類長壽的秘密。實驗發現,在酵母、線蟲和果蠅體內複製這些「長壽基因」,可以增加這些生物體的壽命。
  • 法國科學家揭開生物鐘「守時」奧秘
  • 科學時報:果蠅 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
    劉力研究組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確定影響果蠅學習記憶功能的基因、相關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特性及其在神經遞質傳遞、蛋白質代謝過程中的信號傳導機制。在實驗中,劉力研究組製作了果蠅模擬飛行器,把模擬信息輸送到計算機。當果蠅選擇追蹤某一個目標時,對果蠅進行懲罰,使之不舒服,這時候它就知道哪一種圖形是安全的、哪一種圖形是危險的,從而使果蠅保持對圖形分辨的記憶。
  • 小果蠅如何找吃的?
    而我們的研究團隊,就是為「吃」而生的——說得通俗一點,研究課題無非就是「為什麼吃」、「吃嘛好」以及「吃多少」。為了解答「動物如何找飯吃」 這個好玩也重要的問題,我們就在實驗室裡擺弄起了小小的果蠅。想看更多解讀視頻?請關注優酷(ID:youku)回復「菠蘿」獲得。
  • 饒毅:果蠅研究為何長盛不衰
    1933年、1947年、1995年和2011年,6位研究果蠅的科學家先後4次斬獲諾貝爾獎。到目前為止,對它的研究興旺依然。   果蠅為何「不死」,研究它又有什麼意義?   果蠅研究已有百年   果蠅英文俗稱為fruit fly,它的拉丁名原意是「愛露」。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就有對果蠅的記載。果蠅取材方便,通常在窗戶放點香蕉、蘋果就能收集到。
  • 「老牛吃嫩草」的果蠅實驗
    千萬不要小看果蠅,果蠅的種類有1000多種,爛水果攤上經常有果蠅在上空盤旋,但是他與蒼蠅不一樣,並不喜歡咬人。無聊到研究「果蠅」在世界上有一群天才的科學家來研究果蠅,雖然說人家非常無聊,但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4年,他們獲得了菠蘿科學獎。
  • 數以萬計的果蠅和蟑螂是他寶貴的財富
    從事昆蟲變態研究26年以來,李勝和團隊與它們朝夕相處,陪著一批又一批昆蟲走完短暫而又充滿奧秘的一生,並從中打開一個又一個「生命密碼」的盒子。在昆蟲發育遺傳領域、尤其是「昆蟲變態發育的激素和營養調控」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開拓性、突破性和系統性的國際領先研究成果,引領了昆蟲遺傳發育研究的發展。
  • 科學家揭開日本衝繩老人長壽的奧秘
    原標題:科學家揭開日本衝繩老人長壽的奧秘   日本衝繩國際大學的克雷格·威爾科克斯博士對衝繩島居民的長壽現象頗有研究,在他與人合著的《衝繩島長壽人群研究項目》一書中提到:衝繩島居民的飲食方案非常值得效仿,因為他們儘可能多吃處於食物鏈下端的食品。   威爾科克斯博士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說:「衝繩島居民患上動脈硬化和胃癌的機率較低,患上激素依賴性癌症(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也極低。
  • 浙大一項果蠅研究 探討未來人類實現睡眠2小時,精神一整天
    在果蠅,小鼠和人類中,都能觀察到這兩種行為共同作用來控制動物的周期性睡眠。隨著近年來對各種模式生物的研究,科研人員對分別調控這兩種行為的分子和神經通路了解得很多。但在大多數生物中,對節律神經迴路如何輸出到睡眠中心的連接機制依然未知。使得這成為睡眠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 被科學家研究百年的果蠅究竟有何奧秘?上科大教授用二十多個小故事...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副院長劉冀瓏(右)向上科大書院、圖書館及生命學院捐贈新著 用科普的方式向公眾講述科學研究成果。 今天下午,中文科普圖書《百年果蠅——神奇的吸露者》新書捐贈儀式暨主創科學家藝術家分享沙龍在上海科技大學舉行。 作為模式生物,果蠅已被科學家研究了一百多年,很多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生物醫學新知識就是從研究果蠅中得到的。
  • 美國科學家揭開「抓癢」可止癢奧秘
    美國科學家通過猴子試驗,揭開「抓癢」奧秘。科學家們希望這一發現能有助於研究出治療瘙癢的辦法。  巧試驗  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格倫吉斯勒和同事給猴子注射一種化學藥劑,令它們腿部瘙癢,接著撓猴子的腿。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當猴子癢時,脊髓丘腦束向大腦傳遞一種信號,讓大腦感知「癢」。
  • 果蠅看到了什麼? 中國科學家揭開昆蟲視覺之謎
    但是,他最近對果蠅視覺的一個重要發現,可能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     果蠅在「飛」     「啪」的一聲,唐世明扭開了實驗儀器的燈。儀器裡,一隻身長約1釐米,紅眼睛,長觸鬚,渾身黃褐色的小飛蟲,在燈光下張開翅膀,「自以為是」地飛起來。     但這隻果蠅並沒有真的飛起來。它的脖子被固定在這個特殊儀器的尖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