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別餓時吃啥都特香? 浙大課題組揭"吃"的奧秘
圖片來源:網絡
當你感到特別餓時,似乎連平時不愛吃的食物也會覺得特別香。這是為什麼?這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課題組通過在實驗室中重現果蠅的覓食行為,為我們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之冰山一角。而相關論文也於昨天在線發表於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我們實驗室關心的最大問題,就是動物如何感知餓以及餓了之後會幹什麼。」王立銘說,他們選擇科學家們最為青睞的模式生物之一果蠅作為研究對象。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和果蠅語言不通,我們怎麼判斷果蠅餓了?課題組選擇了「覓食」作為判斷標誌。
通過一系列方法,科學家找到一種神經遞質——蟑胺,這種分子在結構上與人體的去甲腎上腺素極其相似。「沒有蟑胺,飢餓的果蠅就不會發生覓食行為,即使它們的身體機能上是完整和正常的,沒有運動障礙,但唯一不同的是,它們餓了也不會增強活動性,不會去覓食。」共同第一作者之一於悅說。
有趣的是,果蠅也和人類一樣,肚子飽時行為相對理性,而飢腸轆轆的果蠅出現「飢不擇食」的行為。
更有趣的是,課題組還展示了「覓食」與「進食」背後更豐富的內涵。「大眾通常認為飢餓是通過一個單一的神經中樞檢測到,並引發一系列情緒和行為。」 王立銘說,但研究顯示,至少在果蠅裡,當大腦感受到飢餓時,引發覓食和攝食可能是完全獨立的兩套體系。蟑胺的缺失,阻斷了果蠅的覓食行為,但並沒阻斷它的攝食行為。「就像兩個神經『泵』,一個被破壞,另一個還能正常運行。」
人的大腦是一套極其精密的運行系統,王立銘說,對於吃的研究,實際上是在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檢測身體內部的信號並作出一系列反應。果蠅中的發現確實可幫我們進一步理解人類的大腦,理解我們如何感到飢餓,如何決定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吃什麼樣的食物;以及我們為什麼對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又該如何保持健康和合理的飲食習慣。(通訊員 周煒 本報記者 紀馭亞)
(來源:今日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