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學家揭開生物鐘「守時」奧秘

2020-12-13 科學網
法國科學家揭開生物鐘「守時」奧秘
研究以綠藻為對象,是否適用於人類尚待深入研究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11月15日發表公報說,該機構研究人員通過對綠藻的觀測,揭開了生物鐘「守時」的秘密。

 

此前科學家認為,生物鐘「守時」的秘密在於一些分子對光線十分敏感,但他們隨後注意到,每天的長短總會有變化,陽光強度也會隨著天氣改變,不過生物鐘似乎並沒有因此加快或者延遲。

 

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秘,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巴紐爾斯海洋觀測站的研究人員對常見的單細胞綠藻進行了24小時觀測,並根據其體內蛋白質的生成數量繪製了曲線圖。結果他們發現,生物鐘只在某些特定時刻對光線敏感,比如早上日出或晚間日落的時刻,在其他時間裡,生物鐘能夠「守時」是由於基因和蛋白質的調節機制發揮作用。

 

在這種機製作用下,生物體內蛋白質數量會定時增長或是消退。比如基因A能夠生成蛋白質,激發基因B的活性,後者在被激活後同樣產生蛋白質,讓基因A停止活動,如此周而復始,在24小時內,生物體內的蛋白質數量隨著時間不斷變化,會從零開始達到一定數量,然後又自動消退,從而使生物鐘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還表示,如果綠藻一直在一個地方生活下去,那麼它的生物鐘將永遠不會發生變化,但如果將其轉移到另一個有時差的地方,那麼它就會重新根據日出日落調整生物鐘,適應新的環境。

 

這項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的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計算生物學》雜誌上。目前,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深入研究,希望驗證這種機制是否適用於人類。

相關焦點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原標題: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圖: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左起:麥可 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 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 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
  • 美國科學家揭開「抓癢」可止癢奧秘
    美國科學家通過猴子試驗,揭開「抓癢」奧秘。科學家們希望這一發現能有助於研究出治療瘙癢的辦法。  巧試驗  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格倫吉斯勒和同事給猴子注射一種化學藥劑,令它們腿部瘙癢,接著撓猴子的腿。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當猴子癢時,脊髓丘腦束向大腦傳遞一種信號,讓大腦感知「癢」。
  • 科學家揭開日本衝繩老人長壽的奧秘
    原標題:科學家揭開日本衝繩老人長壽的奧秘
  • 公雞每天打鳴的奧秘是什麼,原來是生物鐘造成的!
    大部分人認為公雞打鳴是太陽光照成的,為了驗證這種說法科學家專門做了實驗,準備好了兩組公雞、一組放在能見到太陽光的房間,另外的一組放在見不到太陽光的黑暗房間裡,可是第二天兩組公雞還是會有規律的打鳴,所以基本排除了這種說法。經過多次的科學實驗科學家推斷出,公雞打鳴的原因是生物鐘照成的,原來公雞和人一樣身體內存在著生物鐘,生命活動有著內在的節律性,這是由生物鐘本身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的。
  • 揭開生物節律的奧秘: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新聞—科學網
    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德梅朗把含羞草放在恆定黑暗的環境下時,發現含羞草葉片的活動仍能保持24小時的波動性變化。這表明,植物似乎有自己的生物鐘,而且這種生物鐘是內源性的,這也是生物節律的最早證據。 到了20世紀初,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人的生物節律或生物周期。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 "生物鐘"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知道一天有24小時的?
    日前,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剛剛塵埃落定,而2017年的這個獎,則被授予了3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他們研究發現,當人的生物鐘與地球旋轉保持同步時,最為健康。
  • |生物鐘の奧秘
    |生物鐘の奧秘年少無知時,誰沒經歷過每年兩次 「熬夜揣著教科書,清晨提筆上考場」 的日子。再長大一點, 「熬夜」 卻從被動轉成了主動, 仿佛只有夜深人靜時,我們才有機會和自 (shou) 己 (ji) 獨處。你也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但到底是哪裡不好?今天,這篇對生物鐘的解讀會給你答案。
  • 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中發現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本報訊 水果放久腐爛,果蠅不請自來,這一行為背後有一整套精密和複雜的調控機制。該研究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的冰山一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王立銘介紹說,他們關心的最大問題是動物如何感知餓以及餓了之後會幹什麼。而這個過程至少包含兩個獨立的步驟:一是大腦檢測到體內的生物信號,判斷出體內的能量或者營養物質不足了;二是由此引發的情緒和行動上的反應。
  • 科學家有望揭開大腦的奧秘!
    2020年9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A 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 rule for dendritic spi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隱藏在機體記憶和學習能力背後的分子機制
  • 怎樣拯救混亂的生物鐘?科學家找出潛在藥物
    該睡睡不著,該醒醒不來,混亂的生物鐘不僅令人疲憊,還可能會影響代謝、免疫等多個方面,容易引起抑鬱、肥胖或糖尿病等不良後果。大腦分泌的褪黑素是與晝夜節律密切相關的一種激素。正常情況下,隨著夜晚來臨,由於感知到環境的明暗變化和體內的生物節律,腦中的褪黑素分泌量會逐漸增加,激活下丘腦的褪黑素受體,使生理功能和行為與明暗變化同步,有助於我們入睡。
  • 科學家爸爸給自家娃的科學教育,都在這些旅行對話裡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汪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原法國裡昂納米國家實驗室科研工作者法國利摩日大學微電子博士博雅小學堂的大小朋友們,你們好!在我眼前,出現了未來的科學家、音樂家、工程師,還有醫生、程式設計師、詩人,又或者是任何一個普通人。小時候我也喜歡夢想將來。前些天我翻出了初中的一篇日記,上面寫到了我的一個夢想:有一次,我發現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一個物理問題,這個簡單的發現讓我非常興奮,原來不同的學科之間是互相關聯的。
  • 時差難倒、熬夜有害:生物鐘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造成人們不同體驗的原因和每個人的生物鐘有關。生物鐘是一種晝夜節律控制機制,據科學家研究,生物鐘紊亂有可能導致神經緊張、睡眠障礙、胃病,甚至是抑鬱症和心臟病。資料圖:法國進入夏令時之前,員工檢查大鐘時間。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植物如何知道何時天亮、何時天黑?
  • 北科生物胡祥:揭開延長人類壽命的奧秘
    生命科學的進步,將推動著大健康行業的發展,並揭開延長人類壽命的奧秘。生命科學的進步,將推動著大健康行業的發展,並揭開延長人類壽命的奧秘。胡祥博士,中組部「千人計劃」首批特聘專家、瑞典哥德堡大學及查爾摩斯理工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學成後回國創立北科生物,並致力於推動生物治療技術臨床轉化,為改善人類健康不懈努力!
  • 瑪麗·居裡揭開鐳的奧秘,有著「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精神
    瑪麗·居裡揭開鐳的奧秘,有著「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精神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一個新奇的元素,它在黑暗中閃爍著白光。根據這個性質,他們把這幾種新元素定名為鐳。鐳是一種稀有的天然元素,它不需要藉助任何外物,就能自己發光發熱,含有很大的能量。鐳的發現,開闢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由此誕生了一門新興的放射學。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同類的首次發現中,科學家發現,一種非光合作用細菌受到與其他許多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晝夜節律的調節。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 諾獎揭曉 果蠅助獲獎科學家揭人體生物鐘的分子機制
    網易科技訊10月2日消息,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麥可·楊(Michael W Young)、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水生所揭開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
    6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繆煒研究員團隊揭開了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找到了這些生物「表裡不一」的答案。  東湖湖水中,有一種被稱為四膜蟲的生物,它體長約50微米,有著一副微胖界的梨形身材。世界上的生物有成千上萬種,但在生物學研究中,科學家們常常選擇一些特定的「模式物種」來集中精力研究,希望通過研究這些物種增進我們對生命普遍規律的了解。
  • Genes & Development:基因改造可延長蒼蠅生物鐘周期
    生物谷報導: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成功在蒼蠅體內發現生物鐘的遺傳基因,改變這些基因會導致蒼蠅的生物鐘周期延長兩小時。研究發現,如果把蒼蠅體內一種名為「CWO」的基因關閉,使其不再發揮作用,那麼蒼蠅的生物鐘周期從原先的24小時變成了26小時。 研究小組負責人上田泰己說,「今後還將進一步研究『CWO』基因和其他生物鐘基因的關係,這一研究可為揭開人類生物鐘的秘密提供幫助。」 日本研究人員的這一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基因與發育》雜誌網站上。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
    不過,開創生物鐘基因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的Seymour Benzer教授和Ronald Konopka教授於2007年和2015年相繼去世。他們兩位是第一個發現生物鐘基因period(簡稱per)。1984年起,Michael Young以及Michael Rosbash和Jeffery Hall的兩個實驗室克隆了per基因,並發現了調控生物鐘的更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