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有望揭開大腦的奧秘!

2020-12-17 生物谷

2020年9月2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A 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 rule for dendritic spi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隱藏在機體記憶和學習能力背後的分子機制,尤其是大腦如何處理、存儲和整合信息的。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在突觸可塑性過程中樹突棘的功能和形態轉變,樹突棘是位於神經元分支上的微小突起,其被認為是大腦學習和記憶背後的基礎機制。

研究者Araya表示,我們非常激動,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突觸可塑性的規則,其是一個與大腦記憶形成直接相關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就能很好地理解可塑性以及當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接收單一或多種感覺信息流時,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大腦由數十億個能夠興奮的神經元細胞組成,神經元細胞專門負責通信和信息處理過程;研究者指出,想像一下樹,樹根以軸突為代表,中央樹幹則以細胞體為代表,外圍分支以樹突為代表,最後樹葉則以樹突棘為代表,這些成千上萬的小葉子充當了從其它細胞接收興奮性信息的通道,其會決定是否這些信息足夠重要,以至於能被放大並傳播到其它神經元細胞中。

圖片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這是一個關鍵概念,在信息處理、整合和儲存過程中,記憶和學習過程或許也是如此;樹突棘作為神經元之間的接觸區,其能接收不同強度的信息輸入,如果信息的輸入是持續性的,那麼神經元放大「音量」的機制就會被觸發,從而就能幫助聽到那個特定的信息;否則,低音量的信息就會被進一步調低,從而就不會被注意到了,這種現象對應於突觸的可塑性,其涉及到突觸輸入強度的增加或降低。

研究者指出,這是時間依賴性的可塑性的基本法則,或者說是放電時序依賴可塑性(STDP),其能調節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被認為有助於促進大腦記憶和學習過程。儘管有研究報告指出了這種現象以及神經元之間是如何進行連接的,但樹突棘的精確結構組裝及其控制突觸可塑性的規則,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如今研究人員成功揭示了STDP背後的分子機制。直到現在,並沒有人清楚突觸的信息輸入是如何在神經樹中進行排列的,也沒有人知曉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樹突棘增加或減少其信息傳遞的強度,而研究者的目標就是提取負責在大腦中建立記憶的突觸連接規則。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了幼年階段的臨床前模型進行研究,而這一時期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時期;他們利用雙光子顯微鏡中的先進技術來模擬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突觸接觸,從而就發現了一種與樹突棘所接收的信息排列相關的重要規律。研究結果表明,根據所接收到的輸入信息的數量及其接近程度,這些信息就會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儲存;研究者表示,作為其它神經元信息輸入的主要接受者,樹突棘的結構和功能往往對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比如脆性X染色體症候群或自閉症等,因為患者無法適當地進行信息的加工和儲存,這或許就會破壞患者大腦記憶構建的邏輯,如今,通過理解樹突棘動態學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其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研究人員就能開發出更好的適應性治療手段。(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Sabrina Tazerart, Diana E Mitchell, Soledad Miranda-Rottmann, et al. A spike-timing-dependent plasticity rule for dendritic spinesNat Commun. 2020 Aug 26;11(1):4276. doi:10.1038/s41467-020-17861-7.

【2】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brain

by University of Montreal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揭開「抓癢」可止癢奧秘
    美國科學家通過猴子試驗,揭開「抓癢」奧秘。科學家們希望這一發現能有助於研究出治療瘙癢的辦法。  巧試驗  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格倫吉斯勒和同事給猴子注射一種化學藥劑,令它們腿部瘙癢,接著撓猴子的腿。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當猴子癢時,脊髓丘腦束向大腦傳遞一種信號,讓大腦感知「癢」。
  • 法國科學家揭開生物鐘「守時」奧秘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 科學家揭開日本衝繩老人長壽的奧秘
    原標題:科學家揭開日本衝繩老人長壽的奧秘
  • 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中發現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本報訊 水果放久腐爛,果蠅不請自來,這一行為背後有一整套精密和複雜的調控機制。該研究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的冰山一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王立銘介紹說,他們關心的最大問題是動物如何感知餓以及餓了之後會幹什麼。而這個過程至少包含兩個獨立的步驟:一是大腦檢測到體內的生物信號,判斷出體內的能量或者營養物質不足了;二是由此引發的情緒和行動上的反應。
  •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關於大腦感受時間快慢的實驗,讓人們可以通過主觀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來影響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科學家們指出,腎上腺素將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越快樂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人們就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 揭開大腦如何編碼語音的奧秘
    藝術家解讀大腦編碼 圖片來源:metamorworks / Fotolia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發一種腦機接口可以解碼大腦發送給舌頭、上顎、嘴唇和喉頭(發音器)的指令,來幫助完全癱瘓或「被鎖住」的個體更直觀地交流。
  • 重磅級文章深入解析人類大腦的奧秘!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如何解開人類大腦的奧秘!分享給大家!這項發現將為揭開一系列神經系統障礙和疾病背後的機制帶來新思路。「大腦中有一些基本的電學開關。」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些開關不正常工作,大腦功能就會受損,這可能會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記憶丟失和像阿爾茲海默症這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文章中,科學家們一起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和質譜揭示了嚙齒類動物體內AMPA受體的結構和亞基排列。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分享給大家!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Hippocampal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中國科學家揭開重要神經學奧秘:誰在指揮捕食和逃跑
    本報記者 趙永新攝  歷經數年不懈探索,我國科學家揭開重要神經學奧秘  誰在指揮捕食和逃跑(關注)  本報記者 趙永新  捕食和逃跑這兩個瞬間啟動的行為,對動物而言事關生死存亡。那麼,是大腦中的哪個部位在操控動物的捕食和逃跑?
  • 北科生物胡祥:揭開延長人類壽命的奧秘
    生命科學的進步,將推動著大健康行業的發展,並揭開延長人類壽命的奧秘。生命科學的進步,將推動著大健康行業的發展,並揭開延長人類壽命的奧秘。胡祥博士,中組部「千人計劃」首批特聘專家、瑞典哥德堡大學及查爾摩斯理工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學成後回國創立北科生物,並致力於推動生物治療技術臨床轉化,為改善人類健康不懈努力!
  • 揭開人腦「覺識」的奧秘
    現代科學對意識的認知尚且膚淺,人們僅知道通過五種感官從外界接收信息在大腦產生意識,卻不知道意識的本質和覺知產生的根源。當代社會,我們聽說過「耳朵識字」、「手指識字」等特異現象。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下文,為大家揭開「覺識」的終極奧秘。覺識的三個層次:感覺(物覺)、意覺(心覺)和真覺(本覺)。感覺,是外在刺激產生感觸的覺知現象(大腦系統產生的),它是覺知系統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 科學家揭開大腦快速學習的秘密
  • 間民傳說很奇怪,科學家告訴你其中奧秘!
    有人會嘗試著在半夜去照鏡子,甚至在照完之後會感覺與白天照鏡子的時候不一樣,其實科學家早就揭開了這其中的奧秘。這是因為我們在深夜的時候大腦已經進入了要休眠的狀態,而這個時候你突然上廁所或者醒了,這時去照鏡子的你大腦正處於疲憊狀態,所以你看到的景象當然也不會像白天在清醒狀態傳輸到你腦子裡的美好,甚至有時候會感覺模模糊糊的,這其實只要你休息好,白天再來照鏡子就沒事了。
  • 人類的大腦儲存量是否有上限?看看科學家是怎麼說的
    人類的大腦是整個中樞神經系統最高級的一個部分,也是由它控制我們身體每一個部分,而且我們的記憶都儲存於大腦裡。很多人可能是想到一個問題,人類的大腦儲存量是否有上限?如果有上限,那它的上限是多少?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很多人覺得將來電腦將會取代人類的大腦,而科學家覺得這個不太現實,因為人腦比電腦還要複雜得多,電腦還是靠人類的大腦研發出來的,而科學家想要破解大腦可是世界難題,換句話說,以人類的大腦思維去破解大腦的奧秘,這本是就很難做到。所以大腦遠遠比電腦複雜得多,就算如今的電腦儲存量再大也好,也比不過人腦的儲存量。
  • 全腦教育中大腦發育的奧秘
    現在很多的人會選擇給自己的孩子做全腦教育,因為他們認為這樣能提高孩子的腦力還有其他方面的能力,但是這也要求我們需要了解全腦教育中大腦發育的奧秘,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孩子是否健康在生命的萌芽期就已經決定了。3歲前是生命發育的關鍵窗口期。在此1000天裡,營養不良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 人類大腦中也有細菌群落?科學家這一發現駭人聽聞
    筆者:三體-小遙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能夠很好的收集來自外界的信息,並且統籌肢體的運動,給人們帶來最直觀的體驗,並且我們的思想活動也是建立在大腦中。長久以來,這個最神秘的器官帶給我們很多與眾不同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外科手術的進步,人們有望解開關於大腦的更多謎團。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大腦是整個身體中最乾淨的部位,因為稍有細菌出現,就可能意味著疾病的存在,腦部疾病的風險遠遠大於其他器官。
  • 浙大課題組揭"吃"的奧秘
    圖片來源:網絡   當你感到特別餓時,似乎連平時不愛吃的食物也會覺得特別香。這是為什麼?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課題組通過在實驗室中重現果蠅的覓食行為,為我們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之冰山一角。而相關論文也於昨天在線發表於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我們實驗室關心的最大問題,就是動物如何感知餓以及餓了之後會幹什麼。」王立銘說,他們選擇科學家們最為青睞的模式生物之一果蠅作為研究對象。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和果蠅語言不通,我們怎麼判斷果蠅餓了?
  • 大腦放空時究竟在做什麼? | 鳳凰副刊
    人們對大腦在完成各種任務過程中會如何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忽略了大腦在「放空」狀態下的活動。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庫斯o雷切利(MarcusRaichle)和他的同事通過數年的研究,逐漸揭開了大腦空閒時究竟在做什麼的奧秘。馬庫斯起先一直運用一種稱為PET的腦成像手段研究與詞彙有關的大腦活動。
  • 水生所揭開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
    6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繆煒研究員團隊揭開了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找到了這些生物「表裡不一」的答案。  東湖湖水中,有一種被稱為四膜蟲的生物,它體長約50微米,有著一副微胖界的梨形身材。世界上的生物有成千上萬種,但在生物學研究中,科學家們常常選擇一些特定的「模式物種」來集中精力研究,希望通過研究這些物種增進我們對生命普遍規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