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果蠅研究為何長盛不衰

2020-12-25 人民網

 

  美國著名將領麥克阿瑟的名言「老兵不死」,用在果蠅研究上似乎比較恰當。

  果蠅,這種只有幾毫米的昆蟲,10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生物科學研究的中心;它看似一文不值,卻又是數以千計的博士、教授「養家餬口」的工具。1933年、1947年、1995年和2011年,6位研究果蠅的科學家先後4次斬獲諾貝爾獎。到目前為止,對它的研究興旺依然。

  果蠅為何「不死」,研究它又有什麼意義?

  果蠅研究已有百年

  果蠅英文俗稱為fruit fly,它的拉丁名原意是「愛露」。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就有對果蠅的記載。果蠅取材方便,通常在窗戶放點香蕉、蘋果就能收集到。

  1910年,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以它作為研究工具發表論文,從此果蠅與科學結緣,也開啟了研究果蠅的百年曆程。

  摩爾根1933年獲諾貝爾獎,得益於他和學生在1910年到1915年期間,用果蠅的研究完善豐富了基因的染色體學說;

  摩爾根的學生穆勒獲得1947年的諾貝爾獎,他在1927年用果蠅發現用X線可以誘導遺傳突變,確定了遺傳突變的物理基礎;

  1995年,摩爾根學生的學生路易斯以及德國的紐斯蘭沃哈特和美國的維希豪斯分享了諾貝爾獎,他們在用果蠅研究發育的分子機理取得了重要進展。

  其間,也有科學家對果蠅的研究價值有過誤判。1923年,哈佛大學教授維勒就曾輕蔑地稱,遺傳學不過是生物學參天大樹上一個自我陶醉的、根基有限的「親愛的小枝丫」。而直到1925年,古植物學家傑弗裡還看不上果蠅研究。

  近些年,就在有人以為可以「告別果蠅」,事實再一次驗證了它仍大有可為。

  2011年,佛夫曼就因在先天免疫研究上的貢獻,被授予當年的諾貝爾獎,他的研究發現就來自果蠅。

  百年來果蠅研究貢獻的成果還遠非如此。科學家還從中發現了生物鐘的分子機理。已故的加州理工學院本澤、洛克菲勒大學的揚、布蘭代斯大學的霍爾和羅斯巴赫等科學家,揭示了參與生物鐘的基因,其後科學家發現小鼠生物鐘的分子,從而證明了從果蠅到人有極為相似的機理。

  「老兵」果蠅為何不死

  果蠅研究為何經久不衰?

  從研究方面來說,果蠅養起來容易,給點香蕉、蘋果泥就可以飼養;其繁殖快的特點,也保證了實驗供應。

  從遺傳學角度看,果蠅染色體只有4對,其中第四號染色體很小。1933年後,果蠅多線型染色體的發現,不僅便於研究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也容易對基因進行物理定位。基因條帶從此用了幾十年,一直到果蠅基因組測序後才很少人用。

  通常,一個生物為很多研究者所用,不同研究者製造不同工具與大家共享,導致該生物體成為模式生物。果蠅是典型的例子,百年來科學家發明了很多果蠅研究技術,推而廣之,使果蠅研究更興旺。

  今天,果蠅依舊是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工具。美國最大的慈善機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近年以重金建立研究部門——Janelia農場,其領導者便是上世紀80年代發明果蠅轉基因技術的魯濱。在美國諾貝爾獎得主密度最高的洛克菲勒大學,近年招聘的9個新教職中,有3個是研究果蠅的。

  研究果蠅,對高等動物又有什麼意義?

  相當多的人以為,研究果蠅早期發育可能對人類無意義,不過是科學家浪費錢鑽牛角尖罷了。因為已知,果蠅的早期胚胎是合胞體,只有細胞核分裂,沒有細胞膜分裂,直到幾千個細胞核再開始形成細胞膜,才變成分開的細胞。而哺乳類胚胎,是一個細胞分裂成為兩個細胞,幾千個都是分開的細胞,不是幾千個細胞核共用一個細胞,兩者生物過程差別巨大。

  這種差別讓人們以為其原理也很可能不同,結果科學家研究了控制果蠅發育的基因後,再找哺乳類(包括人類)的相應基因,發現果蠅不僅在原理上和人相似,甚至在某些具體基因上也相似。因此,研究果蠅的發育,為研究高等動物的發育帶來了根本的突破。

  事實證明,研究果蠅對於遺傳學,演化、發育生物學起了關鍵作用,也促進了神經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多個基礎和應用學科的發展。

  麥克阿瑟名言的後半句是「戰士只消隱」。果蠅何時消隱,恐怕不是目前所能回答的。(作者饒毅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饒毅教授出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饒毅於1978年至1985年在江西和上海接受醫學和研究生教育,1985年赴美在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念研究生,1991年獲博士學位,論文為「果蠅神經發育中細胞間交流的分子和遺傳分析」。他在哈佛大學博士期間研究兩棲類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
  • 饒毅就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饒毅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強宣讀了市委市政府的任職決定,尚永豐同志不再擔任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調回北京大學工作,饒毅同志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於1978年至1985年在江西和上海接受醫學和研究生教育,1985年赴美在舊金山加州大學念研究生,1991年獲博士學位,論文為「果蠅神經發育中細胞間交流的分子和遺傳分析」。他在哈佛大學博士期間研究兩棲類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
  • 著名生物學家饒毅出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圖/簡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6日訊 據首都醫科大學官網消息,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會上宣布饒毅同志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簡歷饒毅,男,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Jan教授做博士論文研究,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果蠅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1991年-1994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隨美國科學院士D. A.
  • 研究果蠅能得諾貝爾獎
    本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齊芳)在「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演講時,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說:「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研究果蠅能夠得諾貝爾獎。」作為研究員,劉力主要從事視覺學習和記憶等認識過程的細胞分子基礎研究。
  • 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果蠅是科學家最為青睞的模式生物之一。之前的遺傳學研究已讓科學家能自由「改造」果蠅的基因和神經元,用來探究生命機制。而在判斷果蠅餓了這一問題上,由於人類和果蠅語言不通,必須找到一種表徵「餓」的行為。據論文第一作者之一楊哲介紹,課題組選擇了「覓食」作為判斷標誌。
  • 果蠅―――研究人類長壽的「排頭兵」
    本報綜合報導  經過近15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人體內的一些基因能夠大大提高人類健康,延長人類壽命,它們被科學家稱為「長壽基因」。  這些基因內,隱藏著人類長壽的秘密。實驗發現,在酵母、線蟲和果蠅體內複製這些「長壽基因」,可以增加這些生物體的壽命。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 饒毅的真面目
    有趣的是,始終奮於「學術打假」、被稱作「學術界魯迅」的饒毅,也名列「被調查者」名單之中。其被舉報的緣由,不難想見。最終,真金不怕火煉,通報正名了饒毅清白。但是,饒毅到底是饒毅。2019年底,《南風窗》曝光了一條腐敗產業鏈,解釋了為何我國問題論文高發、圖片造假(或者說「誤用」)成風。其鏈條是這樣的:國外SCI雜誌出售版面;中國某些學術工作者通過中介公司,購買版面,或以此作為國家級資助項目的成果,或以此作為申請國家級資助項目的憑藉;學術工作者購買槍手公司的論文服務;SCI雜誌發表文章——皆大歡喜。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攪屎棍饒毅 大丈夫饒毅
    我不同意他的許多觀點,但在學術打假這件事情上,我堅決站隊饒毅。    我甚至認為,在今天的科學界,出一個饒毅,比出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還重要。    因為,如果學術造假可以容忍,那就永遠不可能再出諾獎獲得者。    饒毅打假,打在了要害上。
  • 科學網—果蠅研究揭示耐寒性進化之謎
    本報訊 研究人員曾假設,向更高、更冷的緯度地區遷移可能導致進化出更快速度的新陳代謝,以便在寒冷條件下保持細胞溫暖,以促進耐寒性。在近日刊登於《發育細胞學》期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名為THADA的基因,有助於果蠅燃燒脂肪中的能量。當關閉果蠅體內的該基因後,它們開始變得肥胖,並且消耗的能量開始減少。 「當你恢復THADA後,細胞便儲存更少的脂肪,並燃燒更多能量。」該研究聯合作者、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Aurelio Teleman說,「這是一個新陳代謝調節器,能影響身體在儲存能量和消耗能量間的平衡。」
  • 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為何長盛不衰
    原標題: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為何長盛不衰   原標題:一億美元再創演出季票房新高   百老匯音樂劇《獅子王》為何長盛不衰   不久前,《紐約時報》發布百老匯一周「最受觀眾喜歡的十大劇目」,由迪士尼戲劇製作公司製作的音樂劇《獅子王》入選。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2015-05-14 中國科學報 丁佳   據悉,此次會議代表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的整體水平,將為促進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專家加強學術交流、開展實質性合作提供機會。  黑腹果蠅,俗稱果蠅,是經典的模式動物,對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起到關鍵作用,並且推動了多個基礎和應用學科的發展。利用果蠅體系研究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多次獲得諾貝爾獎。目前,我國有70多個實驗室以黑腹果蠅作為實驗材料,進行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的研究。
  • 奧地利研究發現使果蠅適應不同溫度的基因
    果蠅原產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但目前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
  • 研究發現雄果蠅「失戀」後更青睞含酒精的食物
    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面對兩份除了是否泡過酒外完全相同的食物,它們的選擇往往取決於最近是否交配、或者被雌性拒絕。如果最近遭到拒絕,它們更有可能選擇泡過酒的食物。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社交活動能夠影響果蠅未來的行為。這項研究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此項研究由神經科學家加裡特·斯霍哈特-奧菲爾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在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
  •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14-05-27 16:23:29不過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的一項研究將顛覆我們傳統的認識:果蠅也是會思考的。  據外國媒體報導,權威的《科學》雜誌在5月23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在遇到艱難的選擇時也會「三思而後行」。這項新發現是由牛津大學神經迴路和行為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獲得的。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果蠅分辨兩種不同的味道,此前研究人員通過條件反射訓練讓果蠅躲避兩種氣味之中的一種。
  • 研究發現果蠅求愛機制 有望提高家畜繁殖效率
    新華網東京2月10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10日在美國《神經元》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果蠅的求愛機制。如果能證實脊椎動物也有類似的機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雄性果蠅和雌性果蠅的腦神經細胞種類不同。
  • 神經所研究發現果蠅行為靈活性的神經機制
    8月23日,《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郭愛克研究組題為「調節果蠅視覺逆轉學習的一個伽馬氨基丁酸能的抑制性神經環路」的研究論文。
  • 研究將果蠅置於黑暗環境來消除創傷記憶
    由於遺傳上的相似性,果蠅經常被用於研究人類大腦的模型。東京都立大學的新研究,即著眼於光線昏暗的環境,以及如何幫助消除對果蠅造成創傷事件的長期記憶。此前,果蠅已被普遍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治療、以及延長壽命等廣泛的研究。受先前研究的啟發,該校研究團隊在晝夜節律、情緒和認知等方面的研究上積極發力。
  • 最新研究為果蠅的顏色偏好提供了有力證據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謙遜無處不在的果蠅幫助科學家揭示了人類的遺傳,疾病和行為。現在,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微小的有翼昆蟲具有與光有著先天的時間和顏色依賴性,這增加了我們自己的顏色選擇取決於一天中的時間的有趣可能性。在周三發表在「 自然 」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意外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