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為果蠅的顏色偏好提供了有力證據

2020-12-24 小魚兒兒帶你看世界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謙遜無處不在的果蠅幫助科學家揭示了人類的遺傳,疾病和行為。現在,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微小的有翼昆蟲具有與光有著先天的時間和顏色依賴性,這增加了我們自己的顏色選擇取決於一天中的時間的有趣可能性。

在周三發表在「 自然 」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意外的發現。首先,他們發現,如果可以選擇,果蠅被吸引到綠色光在清晨和傍晚時分,當他們是最活躍的,和紅色,或在昏暗的燈光,在中午的時候像許多人,他們慢下來吃,也許午睡。

許多研究人員吃驚的是,他們還發現,水果果蠅,果蠅,展示了『堅固的迴避』為藍光整個一天,打開它的頭幾十年的假設,這一發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先前實驗確定果蠅被藍光吸引,藍光是生物鐘的主要驅動因素,或者是控制人類和大多數其他動物生命的遺傳24小時計時器。

「如果給出一個選擇,蒼蠅不會選擇藍色的事實是令人驚訝的,但最令人驚訝的事情,不僅與蒼蠅有關,而且與一般的顏色偏好有關,是顏色偏好隨時間變化的事實, 「資深作家Sheyum Syed說,他是物理學助理教授,他與博士後學生Stanislav Lazopulo一起構思並設計了這項研究。「這一發現開啟了人類顏色偏好也隨著時間變化的可能性,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很難確定顏色如何引導我們的選擇。」

研究合著者詹姆斯·D·貝克(James D. Baker)是負責監督研究的生物學研究助理教授,「斯坦已經證明,這些動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對不同顏色的光具有非常明顯的偏好,每天可重複,個體對個體,基因型基因型。我們的研究界對此事沒有任何想法。「

四年前,作為賽義德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Lazopulo開始著手確定果蠅如何應對他們在自然休閒中所體驗到的彩色光線。如果給出選擇,他們會選擇什麼樣的光?會有模式嗎?他們的選擇是否會受到指導所有生物的生物鐘的指導?

在他的兄弟安德烈的幫助下,他創造了一套精心設計的行為實驗,包括將數百隻單蠅放入微小的多色管中,一端有塞子,另一端有食物,還有三個不同的「房間」 - 綠色,一個紅色,一個藍色 - 昆蟲可以自由導航。

然後,他記錄了他們的動作,通過12小時的持續光照和12小時的完全黑暗,一次多達兩個星期。當Lazopulo回顧對錄音的初步計算機分析時,他認為他錯誤地編寫了電腦程式。

「他們實際上不喜歡藍光。他們遠離藍光,」他說。「這絕對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基於所有以前的知識,我們並沒有期望對綠色有這樣的偏好,對藍色的迴避,以及這種行為中的強大模式。」

但是電腦程式,視頻和他的眼睛都沒有瑕疵。在白天,蒼蠅一直避開藍色區域,即使他們的食物被放在一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短暫地入侵藍區,但只能餵食。

相比之下,早晨燈光亮起後,蒼蠅開始佔據綠色區域大約兩個小時。到了中午,他們對綠色和他們的活動的偏好減少了,大約一半的人口分布在綠色和紅色或暗淡的區域之間。然後,在燈關閉前約一小時,蒼蠅返回綠色區域,並且它們處於更活躍的狀態。後來,在熄燈階段,蒼蠅隨機分布在三個區域,研究人員說,「光線對於產生觀察到的模式至關重要。」

Lazopulo和Syed,他們的實驗室研究果蠅行為,以更好地了解動物的睡眠,梳理和顏色偏好,將早期研究的不同結果歸因於長期跟蹤方法的改進和實驗設計的差異,特別是蒼蠅必須選擇顏色偏好的時間和條件的差異。

Syed說,過去的研究人員測試了果蠅的顏色偏好,將蒼蠅放入T形小瓶的底部並給予它們30秒的時間來決定T的哪個臂退出 - 一個帶綠燈,另一個帶藍色。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懷疑蒼蠅在脅迫下選擇了藍色,作為「對有害刺激的迴避反應」。

但是現在他們知道,在他們閒暇和更自然的條件下,果蠅喜歡綠色,就像果樹的葉子,在許多農民的挫折中,他們喜歡產卵。

通過Baker所謂的「一系列實驗」,其中包括一系列遺傳操作,研究人員還發現果蠅的顏色驅動行為不僅僅依賴於其視覺系統,如前所述,還有昆蟲腹部的光敏細胞感覺到藍色。他們的內部時鐘指導決定保持綠色或在一天中間選擇昏暗的燈光。刪除時鐘基因,果蠅總是保持綠色,中午從不切換到昏暗的光線。

但即使沒有時鐘,他們仍然可以避免藍色,這要歸功於那些獨立於時鐘基因發出信號的腹部細胞。

這對人類意味著什麼還有待觀察。但是,胚胎學家託馬斯·亨特·摩根(Thomas Hunt Morgan)開始繁殖果蠅以證實遺傳特性是如何遺傳的110年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從這種常見的害蟲中學到的東西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成為地球上研究最多的動物。總共有10位科學家因使用果蠅的突破性生物發現而獲得了6項諾貝爾獎,這些果蠅的遺傳和生理構成比人類簡單得多,但非常相似。

1933年,摩根因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而獲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2017年,三位科學家獲得了最新成果,用於分離控制幾乎每個生物體日常生活節奏的生物鐘基因 - 不僅在大腦中,而且在幾乎每個身體細胞中。

相關焦點

  • 果蠅如何看到顏色?研究發現工作方式類似人腦迴路
    Zuckerman思維腦行為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論文作者高級研究員Rudy Behnia博士說:「大腦可以識別超過一百萬種不同的顏色,這是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的驚人能力。通過今天的研究,我們確定了神經細胞的迴路,該迴路充當果蠅大腦的顏色合成器。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因為這種類似的系統似乎在人腦中起作用。隨著我們對果蠅大腦的深入研究,我們將會發現更多關於我們自己看到和處理色彩的能力的信息。」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此次會議主題涵蓋遺傳進化、發育機制、信號轉導、生理與代謝、幹細胞研究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並設立中國會議專場。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將為大會作特邀主題報告,40餘位優秀科學家分領域作特邀報告,探討果蠅研究的最新前沿進展,並展望該領域的未來發展。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藍光影響果蠅壽命,危害究竟有多大?
    該研究發現,發光二極體產生的藍光可能損害腦細胞和視網膜,並加速衰老過程。 我們之前已經詳細介紹了藍光的相關知識,以及藍光的防護技巧(錯過的朋友記得戳連結補課哦:液晶藍光:需要防嗎?如何防?),這項研究為藍光對人體的傷害增加了新的佐證。研究到底是怎麼做的?藍光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危險」嗎?
  • Development:研究果蠅基因為開發治療人類癌症新藥提供思路
    近日,來自羅耀拉大學的研究者利用果蠅的基因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治療癌症的武器。研究者發現果蠅的某些基因和人類兩個癌症發育相關的基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隨著果蠅的基因不斷變化,原先的一個基因變為兩個,這對於我們研究其功能提供了便利,這將對於研發抗癌新藥提供幫助。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國際雜誌Development上。正常細胞發育的過程中可以分裂為許多特殊類型的細胞,比如骨細胞和肌肉細胞等,這個分類過程是受基因和激素互相協同調節的,這些基因中的兩個為MLL1和MLL2。相反癌症細胞的分裂卻不受控制。
  • 最新科研進展:生命學院張偉課題組發現果蠅產卵決策行為新機制
    」(Parallel Mechanosensory Pathways Direct Oviposition Decision-Makingin Drosophila)的研究長文,報導了關於動物感知機械力神經機制的最新研究結果。
  • 神經所研究發現果蠅行為靈活性的神經機制
    8月23日,《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郭愛克研究組題為「調節果蠅視覺逆轉學習的一個伽馬氨基丁酸能的抑制性神經環路」的研究論文。
  • 新研究說三聯藥物療法可顯著延長果蠅壽命
    新華社華盛頓9月30日電(記者周舟)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發現,將三種已知藥物聯用的療法可顯著延長果蠅壽命,這有助於人類抗衰老研究。不過研究人員強調,這項研究距離開發出有效的人類抗衰老療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果蠅―――研究人類長壽的「排頭兵」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Sir2或許是這個生存機制中最關鍵的調控者。科學家首先從酵母入手進行實驗,結果發現,當一個複製的Sir2被加入酵母細胞中時,酵母細胞的壽命增加了30%。  果蠅壽命延長兩倍  在科學家尋找人類長壽基因的過程中,果蠅這種小昆蟲成為科學家的得力助手。因為,果蠅和人類都有「長壽基因」。
  • 果蠅研究表明,遺傳和養育都不是造成性格的原因
    來自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表明自然和養育都不會導致人格差異-這是大腦發育過程中非遺傳的噪音的結果。該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果蠅行為的研究以及所學到的知識。在這項新的嘗試中,研究人員通過添加第三個可能的因素:非遺傳的噪音,使爭論陷入了混亂。先前的研究表明,隨著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發展,隨機噪聲會導致大腦結構的非遺傳的差異。例如,該因素導致克隆之間的腦結構差異。研究人員以果蠅為測試對象,研究這種噪音是否是造成性格差異的真正原因。
  • 研究果蠅能得諾貝爾獎
    本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齊芳)在「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演講時,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說:「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研究果蠅能夠得諾貝爾獎。」作為研究員,劉力主要從事視覺學習和記憶等認識過程的細胞分子基礎研究。
  • 浙大一項果蠅研究 探討未來人類實現睡眠2小時,精神一整天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郭方研究員,以果蠅為模式生物,鑑定出其腦中的背側晝夜節律神經元APDN1往睡眠穩態中心-橢球體EB-R2投射的神經迴路,並將相關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神經元》(Neuron)上。研究揭示了該神經迴路決定睡眠和覺醒水平的作用機制,為闡述晝夜節律迴路和睡眠迴路的連接機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驗依據。
  • 科學時報:果蠅 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
    劉力說:「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果蠅也具有類似人的功能,它對視覺刺激有歸納能力。在我們的實驗過程中,選擇了不同方法進行實驗,先選擇一種背景顏色,讓果蠅進行識別,然後換成另外一種背景顏色,看它是不是能將同一個圖形從不同背景中抽出去。我們發現正常的野生性果蠅也能將圖形分辨出來,而蘑菇體缺失的果蠅就喪失這個功能。
  • 不可思議 雄性果蠅與男性一樣愛用「下半身」思考
    研究發現,經過基因改造的雄性果蠅通常喜歡在有紅光的房間裡飛行,並隨後在那裡射精,而未經改造的果蠅則沒有這種偏好。這種特性同時在果蠅和人類中出現,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通過激活果蠅腹部特定的神經細胞——稱為「黑化誘導神經肽表達神經元」(corazonin-expressing neurons,簡稱CRZ neurons)——可以促使果蠅釋放精液。因此,他們只需要刺激這些神經元,然後確定果蠅是否真的喜歡這種刺激。
  • 小果蠅 大文章
    成語「飛蛾撲火」詮釋了昆蟲為求光明甚至不惜犧牲,然而,昆蟲幼蟲恰恰喜歡茫茫黑暗卻往往不為人知。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副研究員龔哲峰等初步揭示了果蠅幼蟲中央腦的兩對神經元足以調節果蠅幼蟲對於不同光強條件的偏好行為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日前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 奧地利研究發現使果蠅適應不同溫度的基因
    果蠅原產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但目前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發現它們的蹤影。
  • 饒毅:果蠅研究為何長盛不衰
    1933年、1947年、1995年和2011年,6位研究果蠅的科學家先後4次斬獲諾貝爾獎。到目前為止,對它的研究興旺依然。   果蠅為何「不死」,研究它又有什麼意義?   果蠅研究已有百年   果蠅英文俗稱為fruit fly,它的拉丁名原意是「愛露」。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就有對果蠅的記載。果蠅取材方便,通常在窗戶放點香蕉、蘋果就能收集到。
  •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14-05-27 16:23:29不過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的一項研究將顛覆我們傳統的認識:果蠅也是會思考的。  據外國媒體報導,權威的《科學》雜誌在5月23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在遇到艱難的選擇時也會「三思而後行」。這項新發現是由牛津大學神經迴路和行為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獲得的。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果蠅分辨兩種不同的味道,此前研究人員通過條件反射訓練讓果蠅躲避兩種氣味之中的一種。
  • NP394神經元控制果蠅趨避光行為
    近日,《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力課題組龔哲峰副研究員等人關於發現果蠅幼蟲中央腦的兩對神經元足以調節果蠅幼蟲對於不同光強條件的偏好行為的研究成果
  • 果蠅研究揭開「吃」的奧秘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中發現調控覓食行為的分子蟑胺本報訊 水果放久腐爛,果蠅不請自來,這一行為背後有一整套精密和複雜的調控機制。這三條在課題組建立的果蠅「飢餓模型」上都一一滿足。研究發現,果蠅也和人類一樣,肚子飽時的行為相對理性,而飢腸轆轆的果蠅大多出現「飢不擇食」的行為。通過一系列高通量篩選的方法,科學家找到了一種神經遞質——蟑胺。這種分子在結構上與人體的去甲腎上腺素極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