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夜,學界炮聲如雷。
先是8點30分,科技部發表《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處理情況的通報》,針對網絡曝光的幾位學術大牛論文涉嫌造假問題,給出回應。
這個回應的調查主體,由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組成,可謂分量十足。
被通報情況的5位學者分別是:
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耽美玉、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
最終,通報結論是:沒有發現造假,其中曹雪濤、耽美玉、李紅良,只發現圖片或多或少「誤用」,存在「學術不嚴謹」問題,分別進行了相應警告式處罰和通報批評。
一句「誤用」,只能感嘆漢語博大精深。
而未發現任何瑕疵的,則只有饒毅和裴鋼兩位。
秦鑑君注意到,「誤用」者中的耽美玉、李紅良,及「無辜」的裴鋼,均在2019年11月28日饒毅實名舉報的三名「造假學者」之列。
有趣的是,始終奮於「學術打假」、被稱作「學術界魯迅」的饒毅,也名列「被調查者」名單之中。其被舉報的緣由,不難想見。
最終,真金不怕火煉,通報正名了饒毅清白。
但是,饒毅到底是饒毅。就在官方發布通報2個小時之後,一篇《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文章呼嘯而出。
其開門見山,直衝青雲,向中國科學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裴鋼主任等舉報:
茲正式,公開舉報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裴鋼為通訊作者的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向裴鋼舉報裴鋼!
官方通報可以認為你裴鋼清白,但我饒毅,恥於與汝同列。
中國科學院道德建設委員會是什麼組織?百度可查,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下設的專門委員會,負責組織和領導學部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
換句話說,作為這樣嚴查學術不正之風的委員會主任的裴主任,怎麼能自己就沾染不正之風?
向裴鋼舉報裴鋼,並點名其職務所在,可謂諷刺性極強了,公開打臉。
須知,上一次饒毅舉報裴鋼,只不過提及裴院士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院的工作單位。此次稱謂之變,也可見饒毅的怒髮衝冠,前次舉報只是學術造假,此次開炮,則直指權力潰爛。
不能不使人聯想,此次科技部參與調查的聯席會議中,對裴鋼院士的調查,有無做到充分切斷利益關聯的避嫌?
在這封最新舉報信中,饒毅回顧了2020年12月4日,在上海某法庭上,與裴鋼對質的細節。
饒毅直指,全世界沒有任何人能夠重複裴鋼實驗室1999年的結果,是生物學界的「天方夜譚」。裴鋼以一篇從未發表過的文章為自己辯護,且該文章產自他的實驗室。
饒毅於是提出,要求文章公開,予以發表。
還有第二種方案,裴鋼如不公開文章,還可以按照國際金標準,非常簡單:重複實驗,讓大家看看到底有無「變魔術」。
饒毅闡述了自己之所以舉報的背後思慮:
澄清GPCR到底是七重跨膜(目前公認)還是(裴鋼所謂)五重跨膜、三重跨膜、一次性跨膜起功能作用,有重要科學意義,對教育生物學和醫學的學生有普遍意義。所有教科書,都認為GPCRs是七重跨膜起作用,如果裴鋼堅持錯誤,就導致中國所有老師在教這一部分內容時的難堪:究竟是按世界標準,還是裴鋼的一篇論文?
一言以蔽之,這是科學真偽的底線問題,更關乎對未來青年們的培養與塑造。
最後,饒毅以一句積聚了萬千激憤的感嘆收尾:
謬誤不會因為裴鋼一人在中國有權勢就能變成真理。
振聾發聵,擲地有聲。
原文未加嘆號,平靜敘述中,更見饒毅對真理大過一切的堅信。
2019年因實名舉報裴鋼等人,饒毅聲名大噪。
之所以他受到萬千關注,在於學術造假,已成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大毒瘤。
2019年底,《南風窗》曝光了一條腐敗產業鏈,解釋了為何我國問題論文高發、圖片造假(或者說「誤用」)成風。
其鏈條是這樣的:國外SCI雜誌出售版面;中國某些學術工作者通過中介公司,購買版面,或以此作為國家級資助項目的成果,或以此作為申請國家級資助項目的憑藉;學術工作者購買槍手公司的論文服務;SCI雜誌發表文章——皆大歡喜。
中介公司負責「戰略」統籌,槍手負責「戰術」操作,其之所以蔚然成風,關鍵還是利益。對於學術工作者來說,國家級基金和項目經費,是幫助其「脫貧」的主要經濟來源——否則,就只有微薄的工資可拿。
比如,某篇國家自然科技基金資助論文,獲得資助為78萬元,那麼扣除服務費30萬元,還有48萬元,再加上中介公司「返點」,作者從國家手裡拿到「50萬」不難。
此路暢通的還有一個緣由,就是造假成本低。PS一個圖片,修改幾個數據就能完成,而某些SCI雜誌,就幾乎靠國人開飯,所以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取得豐碩成果,名利雙收,為國爭光,我也賺到了不菲收入,何樂不為?
這也是為何許多「學術造假」,竟來自科研同行揭發,而非雜誌「自查」清退的原因。
數據顯示,2018年9-11月,中國學者發論文排名前39位的雜誌,三個月中總共刊發約62508篇「中國論文」,其中注水情況,令人堪憂。
試想大量納稅人的貢獻,就被構築成某些人吹起來的外表光鮮,實則充斥腐敗與名利的泡沫,怎能不令人如鯁在喉?
饒毅的重炮,就是將這以知識壁壘塑造起的學術黑盒,打開一扇缺口,向更多人揭示,其中蠅營狗苟的暗幕。
這樣的學者,怎能不收穫萬千良知的共鳴?
此時此刻,對比海歸報國、成就傲人卻名落院士的饒毅,及冠蓋學界、名高望重的裴鋼院士,令人感慨萬分。
舉報者饒毅,勇毅超眾,窮追猛打,一個都不饒恕。
被舉報者裴鋼,雷打不動的鋼菩薩之身,但面對炮轟,卻一點不鋼,拿不出過硬的證據。
但兩人的現實境遇,卻是天差地別。
裴鋼不僅是中科院院士,還是同濟大學前校長,副部級和院士的兩個標籤,遠非饒毅這樣的動量能夠相比。
2019年底,在被饒毅舉報之後,裴鋼還在接受專訪時大談「加強學術規範管理和倫理道德建設,對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他強調,科技人員要嚴以律己,將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為國為民作科研目的;另一方面,要嚴格監理規範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和查處程序,以創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科技創新環境。
你看,無論是心境上的從容大氣,還是言語表達的政治視野,都更非只能在學術圈一畝三分地裡,說些老百姓聽不懂的業內名詞的饒毅所能企及。後者唯一為公眾所知的,也就是今天批評這個亂象,明天炮轟那位。這樣的饒毅,如何能得到圈內賞識?
就像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所說的:
「許多科學家為了能順利當選院士,對存在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饒毅剛好相反,他從不迴避問題,敢於質疑,敢講真話。作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的投票院士,對饒毅的學術水平、學術貢獻不可能不了解。在知情的情況下依然(對饒毅參選院士)投反對票,只能說摻雜了個人好惡和私心雜念。」
這樣的饒毅,其實13年前的初心,本是踏踏實實做一番事業啊。
他青年成名。早在1994年,就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任教並領導獨立實驗室。2004年,又成為(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2007年,饒毅放棄在美國一路順風的事業,回國發展。
他創造了一個紀錄。
他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個在美國取得終身講席教授職位後,回國全職工作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
但是,這樣一位破紀錄的學者,卻活成了國內學術圈的「另類」。
他不喜歡複雜人際,也不喜歡行政職務,更願在科研和教學中投入更多精力。
而眼裡揉不得沙的他,對國內科研的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他的聲音越來越刺耳:
「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某些人拉關係重要。」
「在我回國前,我就親眼目睹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臉。」
做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後,他開始力行招聘職稱改革。
「我們國家在很多學科上,長期以來都是賤賣職稱,比如說博士後回來以後,就直接做正教授、研究員,而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是從助理教授做起。……賤賣職稱看上去對招聘來的人很好,但實際上對好的人缺乏鼓勵,對混飯吃的人缺乏壓力……」
這樣的批評,其實是對他這樣的回國學者「開刀」。
為此,他推行了新制度,「回國博士後,必須從助理教授做起。」
這當然得罪了很多人,他們就明槍暗箭說他壞話,但饒毅也無所謂:
2013年他發聲說:比起創新我們更缺乏的是堅持,希望科體改革能讓教授不再熱衷當院士。
還有一次,兩位院士邀請饒毅參加大會,並讓他出任神經科學分會場中方主席,可謂給足饒毅面子,但饒毅竟然一口回絕:
「我一貫認為科學家之間的會議小型才有效,這種大型、科學上低效的會議,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經費、敗壞風氣。」
而在推動科研教育體制改革之外,饒毅也不遺餘力推動科學文化傳播。他一直堅持為科學網供稿,創辦移動新媒體《知識分子》。
「目的就是推廣科學文化傳播,讓更多的人過上智識生活。」
有意思的是: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原來被很多人看好的饒毅竟落選了,當中排在基礎生物組第一的正是舒紅兵,那位武漢病毒研究所美女所長的丈夫。
結果出來後,饒毅對相關方面表達感謝,並發文聲明:從此不再參加院士評選。
「宣布從此不再候選院士,就是為了證明給年輕學者看,不做院士照樣可以挺起腰杆。」
這一年,他寫了這樣一篇萬字長文:《今日中國誰最該做院士?》。
長文裡,饒毅高度推崇兩個人,一個是張昌紹,一個是屠呦呦。他倆就是青蒿素的奠基人。
「張昌紹和屠呦呦做出的貢獻,在我看來,值得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他們在國際國內獲得的認可,都遠低於他們的實際貢獻。……兩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從未被推薦過。」
時間能夠證明一切。2015年10月5日,無緣院士的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有句用濫了的話這樣說:
在烏鴉的世界裡,潔白的羽毛是有罪的。
何況,渾身是刺的饒毅,還想清洗掉那些烏鴉。
此次饒毅激憤發炮,我並不意外。他就像堂吉柯德一樣,孤身以戰。他的背水一戰,在於他背靠的是真理,是真金不怕火煉。
他的不退,是為我們這個民族堅守底線。
基辛格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中最勇敢的那一部分,保護的很好。
保護,不止是衝鋒。那種「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的衝鋒不是守護,守護更難得的是不退、是死戰不退的堅毅。
也許很多人說,這樣的人,只能是硬漢才做得吧?
真正的堅硬,不是來自體格的魁梧、性情的剽悍,而是內心的溫良,和人性的光亮。
且以饒毅自己的文字收尾吧。
這是他2015年在北京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的一段致辭。我們曾經刊發,今天想再度與各位分享。
這段話含標點535字,贏得9次滿場熱烈掌聲,是北大畢業典禮最經典致辭之一:
在祝福裹著告誡呼嘯而來的畢業季,請原諒我不敢祝願每一位畢業生都成功、都幸福;因為歷史不幸地記載著:有人的成功代價是喪失良知;有人的幸福代價是損害他人。
從物理學來說,無機的原子逆熱力學第二定律出現生物是奇蹟;從生物學來說,按進化規律產生遺傳信息指導組裝人類是奇蹟。
超越化學反應結果的每一位畢業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蹟;超越動物慾望總和的每一位畢業生都應做自己尊重的人。
過去、現在、將來,能夠完全知道個人行為和思想的只有自己;世界上很多文化藉助宗教信仰來指導人們生活的信念和世俗行為;而對於無神論者——也就是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自我尊重是重要的正道。
在你們加入社會後看到各種離奇現象,知道自己更多弱點和缺陷,可能還遇到小難大災後,如何在誘惑和艱難中保持人性的尊嚴、贏得自己的尊重並非易事,卻很值得。
這不是:自戀、自大、自負、自誇、自欺、自閉、自憐,而是: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贖、自勉、自強。自尊支撐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我祝願:退休之日,你覺得職業中的自己值得尊重;遲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不要問我如何做到,50年後返校時告訴母校你如何做到: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熱力學第二定律回歸自然之前,它們既經歷過物性的神奇,也產生過人性的可愛。
多麼希望:饒毅所說的這些本該作為基礎教育內核的寄語,真正成為激蕩我們社會的通識與定理。
上前瞻經濟學人APP,免費獲取10000+深度行業報告,還可與500+資深經濟學家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