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什麼時候發出去的?當時發給了誰?在今天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分論壇上,被譽為「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的維爾納·措恩先生細說了當時的那段歷史。
浙江在線烏鎮12月17日訊(浙江在線首席記者/施宇翔 攝影/王堅穎 首席編輯/趙潔)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什麼時候發出去的?當時發給了誰?在今天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分論壇上,被譽為「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的維爾納·措恩先生細說了當時的那段歷史。
這場由央視錄製的《對話》欄目眾星雲集,包括被譽為「網際網路之父」的羅伯特·卡恩、「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維爾納·措恩、ICANN董事喬治·賽多斯基、「域名軟體之父」保羅•維克西、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錢華林、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小米科技董事長兼執行長雷軍則在錄製進入尾聲階段現身現場,嘉賓們圍繞「網際網路的哲學思考」進行了探討。
「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裡面寫了「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大多數人對於網際網路的感受可能是從學習發送電子郵件開始的,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是什麼時候發出的,又是誰發出了這個郵件?
發出這個郵件的,就是今天在場的一位嘉賓,被譽為「德國網際網路之父」的維爾納·措恩。
根據史料記載,1987年9月,CANET(中國學術網)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網際網路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
當時這封郵件的內容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維爾納·措恩在現場說,1983年開始,他和他的團隊開始著手研究在中國發送一封電子郵件,這一研究,就是漫長的四年時間。
在上世紀80年代,通訊設施極不發達,打一個越洋電話需要10美元,成本非常高,所以維爾納·措恩和包括幾名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團隊開始著手研究電子郵件發送的課題。
維爾納·措恩說,1987年9月,他帶著團隊從德國飛到了中國,花了將近10天時間做最後的攻克,「當時回去的飛機票我都已經買好了,如果那個時候沒有成功,可能功虧一簣,第一封電子郵件的發送可能還要往後推幾年。不過就在最後的30分鐘,奇蹟出現了。」
據史料記載,最後時刻,維爾納·措恩按下確認鍵後,屏幕上出現了「發送成功」的字樣。
這封歷史性的郵件發送成功,也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網際網路最讓人不爽的是什麼?
大咖說「手機控」、「電腦控」讓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
網際網路自從1969年誕生以來,經歷了多次發展,最終走向世界,在這些網際網路界大咖心中,網際網路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比如說,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會是什麼?
羅伯特·卡恩給出的答案是「驚奇」。在卡恩先生眼裡,網際網路從第一次誕生之時就讓人們充滿了驚奇。「我很驚訝的是有這麼多的人使用網際網路,並且網際網路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企業,我們的組織,我們的工作方式;我也很驚訝的是,網際網路也引發了人們更多的討論。
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最讓人不爽的又是什麼?
「當人們忙於上網的時候,可能就沒有時間去玩遊戲,去看書了,比如酒店大堂裡人人都在對著手機交流,沒有辦法看旁邊的人一眼。」維爾納•措恩這樣回答。
維爾納·措恩說,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手機控」、「電腦控」導致了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離,使得朋友之間的聯繫沒有那麼緊密,減少了朋友之間的交流時間。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網際網路,又將是怎樣一番景象?
保羅·維克西認為,網際網路如果沒有誕生的話,世界的經濟、世界的人口都會比現在小很多。
「現在網際網路對於人的生活,不僅是通訊,而是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網際網路讓現在的世界變得如此繁榮。如果沒有網際網路,這種情況根本是不可想像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