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階層父母最糟糕的教育心態:懷著愧疚的心理養育孩子

2020-09-21 旮旯裡的神仙洞


在很多家庭中,可能父母們很少能夠考慮到代際遺傳或者家族傳承的問題,當然這種遺傳和傳承內容中有好的部分更有令我們擔憂的負面的部分。

而無論是新父母群體的學習成長還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們的持續深入研究目的都是希望通過不斷的探索、觀察、發現、復盤、修正等方式來從主觀、客觀上儘可能減少那些負面機制對於被教育者的影響和危害。說白了研究和學習的意義在教育領域中更大的價值體現便是針對那些問題和漏洞而展開的。

當普通的父母群體也可以像研究者一樣把目光視野和時空維度儘可能大而寬地做延展,那麼將會對父母教育者自己、家庭及孩子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影響。

但事實上,能夠使國內的家庭全面達到這樣的高度和深度還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個體思維不斷迭代更新的,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很多父母還處於渾噩而不自知、覺醒但僅限於追逐教育方法的底層思維和操作階段,那些真正進入到追求教育思想和邏輯思維的父母們還是佔有相當小的比例的。

可能在很多父母看來,直接接收到的孩子教育問題解決的方法是最有價值的,也是當下對於孩子問題解決最有效最快速的途徑,但時間長了就會發現,那些專家顧問給予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並不總是對孩子所有的情況都管用,只能是對特有環境下的特殊問題,只要孩子情況稍稍一變化,父母們還是會束手無策、不知所措。這是為什麼呢?

教育問題解決的方法就好比一棵參天大樹延伸出來的眾多樹枝,而教育問題本身就好比大樹的軀幹和根部,而問題背後所導致的成因又好比大樹根部下面可能比我們看到的地面以上的大樹還要龐大的根須。所以當解決者把目光只聚焦於樹枝的方法時是很難能夠真正解決大樹根部問題的,更無法宏觀地看到根須的全貌也就無法微觀上去探究根須的病變了。

所以我們一直在向父母群體傳遞方法的同時更注重傳達教育思想和教育思維,而後者的領悟理解卻是要比方法更需要學習者投入更多精神和時間的,而且還需要學習者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持續活躍的大腦思維,否則是很難真正掌握教育下一代和自我教育精髓的。當父母們能夠深度地理解教育的本質,才有可能讓自己逐步生發出正確合理的教育心態,否則只能是被現實牽著鼻子走,內心還焦慮不堪無所適從,又或者表面看來忙忙碌碌付出很多但實際收穫卻是不盡如人意的。

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現在很多父母們隱約存在的一種教育心態:愧疚心理育兒。

新中產階層父母的愧疚心理育兒的由來和表現

這種育兒心理可能在上幾代核心家庭中表現得不夠明顯,但在整個時代快速發展的大社會背景下,這種心理卻是存在於當今父母群體的意識和潛意識中的。

當人們在欣喜於享受著時代快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紅利之餘,其實我們也逐漸發現了與此同時產生的很多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最先是由那些敏感的各行業領域研究者們所意識到並且最先開始研究的。在這些問題中,有表面看來是問題但卻是能夠轉化為新機遇的,但也有會給人們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的。

比如伴隨快速發展會使我們生活中的眾多社會的「象」呈級數級增長,那麼面對在相等時間和空間中人類需要解決的問題增多,我們只能教育孩子們如何掌握應用人類的智慧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便是現代教育的新機遇。

而對於那些教育者和父母沒有能力應對激增問題或者說根本還未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家庭中的孩子們來說,情況就大為不妙了。他們很多會成為時代快速發展變革下的犧牲品。比如現在出現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孩子們要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都多的多,如果這些孩子沒有趕在進入社會前解決這些成長問題,那麼他們極有可能最終淪為時代的犧牲品,這一點兒都不誇張。

因為這一代的父母們身上具有時代變革的印跡,他們經歷了從兒時的物質匱乏到現在的經濟獨立階層的上升的巨大轉變,但個體的心理轉變卻是需要比實現物質財務自由更久時間的事情,所以即使很多家庭的父母們財務實現了跨越性的質變,但心理上卻依然保留了兒時成長中的心理缺失。於是在面對自己的孩子、面對他們的教育時,仍然無法真正做到心有餘力、從容淡定。這就是當下典型的「中產焦慮」。

他們開始不遺餘力地使用財富和新進地位來迅速完成對於教育、醫療等優質緊俏資源的搶奪和佔有,以保證下一代孩子能夠徹底擺脫自己曾經的缺失和沒資格。而在這個搶奪的過程中,必然會不經意間暴露一個人真實的本性,如果恰巧被孩子看到,將來有一日也是會成為親子間矛盾的導火索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財富地位上的中產並不真正代表人本身到達了中產。眾多典型的例子可以參見《三十而已》中「太太圈」中的李太太、馬太太、王太太等。

假的或者經過過度包裝的始終會在某一時刻敗露、露餡兒,而這些根本上不了臺面的拙劣操作將會成為孩子們成長中的陰影甚至是汙點。那麼最終的親子結果只能是有血緣但無親情、有名義但無實質、有關係但足夠遠。

普通階層父母的愧疚心理育兒的危害

比起新中產,普通階層父母的這種育兒心理更具有殺傷力,無論對於自己的家庭還是孩子成年後的家庭。中產階級家庭如何不和諧、情感分崩離析最起碼還能保證生活的質量,不需要為生計發愁,但普通階層的家庭除了要面對育兒的失敗、孩子成年後的無法自立,更要同步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尤其是收入緊張或者常態化超支的問題。

而教育的失敗、孩子成年後出現的一系列讓老年父母頭疼的問題歸根結底都來源於兩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期間本來就存在的問題。而讓老年父母后悔且無力的是盡沒有想到曾經的錯誤做法會貽害到後面的幾代人,至少三代吧。而有些做法直到現在還有新父母們在接力著。

比如即便家庭收入不是很樂觀,父母們也習慣於傾其所有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不論孩子的需求需要支付多少金錢、付出多少心力。而最終我們看到的他們的孩子們,即使長大了也絲毫沒有對曾經為自己付出所有的父母抱有一點兒感激和憐憫之心,更看不到父母的衰老和身體機能的下降,也絲毫不懂得人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在這些成年孩子眼裡,父母永遠是那個可以永久依賴、撒嬌、欺騙的人,而且不會生病、不會衰老、不會拒絕自己的任何要求。

當孩子已經長大成為了一個巨嬰而不自知,當年邁的父母已經被榨乾還要試圖去維護自己的孩子,當有一個導火索導致年邁父母可以把幾十年來壓抑的委屈和痛苦一股腦兒拋給巨嬰們,可想而知,彼此都是痛苦的、不歡而散的,但又是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巨嬰都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彼此,更沒有思考過自身。

所以我們經常告誡父母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去反思、時刻保持彼此獨立的個性和人格、時刻保持慎言謹行的學習態度、時刻朝向未來的某一刻看看想想。否則我們都會將自己及孩子永久地置於痛苦和無能中。

結語

無論是新中產還是普通家庭,育兒都不是只靠金錢和資源可以做好的,更不會和父母的成功失敗呈絕對性的關係,這是一個漫長的、複雜的、牽扯到人方方面面的過往、現在、和未來的立體多元內容。

對於那些可以看得見的內容,我們似乎可以有方向努力,但同時也請不要忽略那些藏在父母人性及內心深處的黑暗內容,因為有時候那些黑點會不經意間竄出來放大放大直到遮蔽光明的今天。父母的職責不僅要去驅逐外來的怪獸,還要時不時驅除自己心中的怪獸。

相關焦點

  • 父母放下自責和愧疚的心理,才會更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一種心態,那就是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沒有完全做好養育孩子的工作,於是產生自責或者內疚的心態。 這種心態,可以促使父母學習更多的知識,盡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但壞處是,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信念:父母對不起我,欠我一些東西。
  • 父母最糟糕的教育:是對孩子吃穿上心,對孩子的心理幾乎完全漠視
    在網上看到網友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認為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方式是什麼?看到這裡,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在自己小時候長輩是怎麼教育我們的,他們的教育你現在認同嗎?(尤其80,90的朋友)過分關注孩子的吃穿,對孩子的心理幾乎完全漠視。實際上,孩子的吃穿不那麼精細反而能使孩子更健康,但孩子的心理卻是需要極精細的呵護的。
  • 父母寓教於樂,孩子學有所得!四種養育心態,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當今社會,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開始越加的重視起來。可是,教育孩子並不是過家家,玩遊戲,一個環節出錯,可能就需要後期更多的環節去補救。你越用心,孩子越失敗?有多少父母陷入斯坦福「破窗效應」的漩渦畢竟,很多家長也是頭一次做父母,社會上也沒有一個針對於如何做父母的輔導班。
  • 總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父母,很難給孩子帶來幸福
    知乎上有個問題:作為父母,你在哪一刻對孩子感到愧疚?有位媽媽回答說:「無時無刻。」養孩子,很少有媽媽能自信地說一句從來沒內疚過。出於不同的原因,生活中總有那麼幾個瞬間,媽媽的內心都是充滿愧疚的。適當的愧疚其實就是一種反省,來提醒我們是時候做出積極的改變了。但過度愧疚是自虐的一種情緒,常常會讓人放大自己的失誤,陷入錯誤的自我認知,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的教育。
  • 【家長學堂】總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父母,很難給孩子帶來幸福
    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你們對不起我,讓著我是應該的」,這種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02因為愧疚,給孩子很多物質補償物質補償,也是父母為了減少愧疚最常見的一種行為。有位家長,家裡是開工廠的,平時不怎麼管孩子,都是交給爺爺奶奶帶。
  • 養育好孩子,首先要養育好自己,不要用生氣的情緒去教育孩子
    ,大部分都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麼怎麼做,孩子才能聽話。但是在海文穎的方法中卻是提到了養育一個孩子,應當要先養育自己。這就是所謂的養育之道,而和我們之前對孩子的養育方法相比,這樣的方法顯得更有成效。在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得出很多的體會與感悟,而通過這些體會與感悟,再去教育,孩子就會很有成效。並且通過這些體會反省到自己身上就會發現同樣可以用得上。對於養育孩子的體會有人總結出了以下四點:避免恐懼,動怒,敷衍,束縛等情緒。
  • 【2017116·教育人類學】吳瑩、張豔寧:「玩耍」中的階層區隔——城市不同階層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
    [4]當下,中國城市的中產階層家庭中也上演著與上世紀美國家庭同樣的故事,對中產階級家庭來說,自幼兒園起,送孩子學鋼琴、拉丁舞、圍棋、畫畫、跆拳道各種興趣班成為他們的選擇,往昔幼兒園放學後在小區花園撒歡玩耍、結伴瘋跑的動人場面已漸漸模糊。總之,兒童的玩耍和嬉戲,在當代社會中變成了有目的的、系統化培養、凸顯特定養育理念的教育內容。
  • 心存愧疚的父母,最容易寵壞孩子
    對孩子發脾氣後,很內疚;經常加班和應酬,沒時間陪孩子,很內疚;沒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很內疚;沒有給孩子擇校的能力,很內疚……這個列表,或許可以無限延長。因為對於不同時期,剛入學的、青春期的、甚至已經成年的孩子,都會感到不同的愧疚。
  • 最糟糕的父母,你的心理問題正在毀掉孩子?
    相當一部分孩子,心理問題嚴重。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親子關係高度緊張,對父母不滿已經發展到用極端手段對抗;二是抗拒學習,在網課中落下了進度,復學後過度焦慮而產生厭學情緒。一貫順從聽證的女兒突然不想上學,早就對居家學習的孩子失去耐心,該媽媽並沒有好好與女兒溝通,就暴發了,用了最粗暴的手段把女兒送進了學校。事後,老師與該媽媽溝通,希望她意識到對女兒造成了傷害。掛上電話後,老師說:一個非常焦慮的媽媽,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
  • 養育孩子,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孩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父母
    這種情況在貧困的偏遠鄉村則更加嚴重,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三歲以下兒童,由於貧困、營養不良、缺乏心理刺激及糟糕的養育環境而產生上述風險。事實表明,我們沒有像關注兒童身體健康那樣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是一個致力於實現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參與權和受保護權的聯合國機構。我們非常重視促進兒童早期發展的工作,並希望攜手各方合作夥伴共同應對這些挑戰。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三是,弱勢階層可通過合理家庭教養方式實現階層流動,打破教育代際傳遞固化壁壘。 關鍵詞:教養方式;階層差異;養育陷阱;異質性影響 一、問題提出 近些年,「直升機育兒」「虎媽」等密集型、高強度養育方式引起了廣泛討論和關注。父母不僅是孩子的保護者和監督者,還深度介入孩子的教育生活。
  • 高線教育是父母養育孩子關鍵
    什麼是底線教育:你不能做什麼,那樣很危險,你不能怎麼樣!批評,指責,抱怨,打罵,恐嚇。雖然底線教育不可避免,也是一種方式,但是不能從主流去佔據孩子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不少教育專家,尤其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就是規則與等級制度極其鮮明的底線教育模式。已經深及每個父母的骨子。因為傳統理念成經典規範。但是傳統的理念對當代是危害性很大的。原因是傳統家庭氛圍殺雞敬猴是最省力的。兒女成群,危害性不大。
  • 養育孩子,從來都是孩子父母的責任
    事情大概經過就是「二胎壓力太大,老人又不願意來這邊帶孩子,他們只好把小的一個孩子放到鄉下交給老人去帶。可就在某天孩子奶奶去做飯的時候,孩子把奶奶沒有收起來的降壓藥當成糖給吃了,只是好在發現及時,立即把孩子送醫洗胃了。」好在事後慶幸孩子沒有什麼大礙,要是有個萬一,孩子的父母和老人該是有多愧疚啊。
  • 如何養育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與父母做對這13件事息息相關
    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是時候重新審視和改變你的育兒觀了!技能+強大的心理素質,造就不同尋常的你,孩子加油!」,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難以經歷風雨,長期的溺愛導致孩子喪失了獨立性,養成了依賴心理,關鍵時刻孩子無法獨立面對突發情況,只能一味退卻。
  • 兒童氣質分為3大類型,氣質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父母要因材施教
    他的心理活動比較健康,積極樂觀,反應強度中等,活動量中等。所以在養育這一類孩子的時候,父母會比較輕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愛,讓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是做父母最基本的職責。在此基礎上,父母還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保證孩子能夠健健康康的長大即可。
  • 兒童氣質分為3大類型,氣質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父母要因材施教
    他的心理活動比較健康,積極樂觀,反應強度中等,活動量中等。 所以在養育這一類孩子的時候,父母會比較輕鬆。 ·容易撫育型 我們在養育容易撫育型的孩子時,需要操心的地方並不多。 雖然操心的地方不多,但不代表父母就能不重視孩子的教育。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愛,讓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是做父母最基本的職責。
  • 我國現階段家庭教養方式已經陷入「養育陷阱」?-虎嗅網
    三是,弱勢階層可通過合理家庭教養方式實現階層流動,打破教育代際傳遞固化壁壘。一、問題提出近些年,「直升機育兒」「虎媽」等密集型、高強度養育方式引起了廣泛討論和關注。父母不僅是孩子的保護者和監督者,還深度介入孩子的教育生活。
  • 隔代養育有利有弊,年輕父母如何應對隔代養育差異?
    導語:知道自己帶娃最好,但回歸現實,絕大多數年輕父母都不可避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帶孩子是現在社會普遍現象。寫此文只是想探討一下隔代養育利與弊,希望幫助那些不得已把孩子交給老人的父母,以此減少一些焦慮。育兒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科學。
  • 家庭教育: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辦?
    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人們的心理問題不斷加劇,導致心理健康成為人們當下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度麥心理每天都在接待不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婚姻家庭問題和青少年問題佔到了所有來訪者的90%,而其中青少年心理問題佔到諮詢比例的三分之二,孩子叛逆、厭學、網癮以及親子關係對抗、僵化甚至破裂等,成為每個家庭頭疼的問題。
  • 父母對孩子最糟糕教育就是"吼叫",優秀的父母會悄悄做這三件事
    其實吼叫對孩子的教育是最差勁的,孩子不僅是心理會受到影響,漸漸的會發現連孩子自己的情緒都容易變得很焦躁,哭鬧也會變的越來越大聲,越來越頻繁。當父母對孩子吼叫的時候,孩子一定會產生害怕、恐懼心理,可能表面會看著很老實、聽話,但孩子的內心被一次次的刺激著,一旦超過這個界限,孩子無法承受,會越來越不敢面對事情,逃避心理會不斷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