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放下自責和愧疚的心理,才會更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2020-12-18 騰訊網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一種心態,那就是覺得自己沒有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沒有完全做好養育孩子的工作,於是產生自責或者內疚的心態。

這種心態,可以促使父母學習更多的知識,盡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但壞處是,讓孩子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信念:父母對不起我,欠我一些東西。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不斷向父母索求,發生矛盾時總是以此為據而有很多的要求和抱怨,讓父母不知所措,難以招架。

我們的一位學員,在孩子出生不久後患上了躁鬱雙向,病痛的折磨讓她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

孩子長大後,她覺得自己沒有盡好做父母的義務,於是感到愧疚和自責,對孩子過度補償,想以此來彌補內心的愧疚。

但是,過度的補償反而卻讓孩子不斷地索求,讓孩子和她的關係更加疏遠。

不過,這位學員通過反思,已經覺察到了自己的問題,並開始做出改變。一起來看看她的經歷和感悟:

前幾天兒子在微信裡給我留言,說他已經長大了,道理都懂得,他不想再聽我說教了,他也很難受,沒有可交流的地方,想讓家人能夠用心傾聽他說話,不想再聽到家人的指責。

我靜下心來跟兒子談了好多,談到他不到倆歲時,由於我的突然生病,讓他在最需要媽媽陪伴的時候,不僅沒有感受到母愛,而且還常常會受到責罵,很對不起他,說著忍不住淚流滿面。

談著談著兒子話鋒一轉,切入我們之前碰撞糾結的話題,兒子又一次表達想堅持他的做法。在這一刻我才明白過來,兒子又在用先討好我,利用我的歉疚心態而後達到他想要的東西。

或許是母性使然,或許是我覺得虧欠孩子的,兒子經常抓住我的也是這一點。我又一次答應了兒子的不太合理的要求,看著執迷不悟的孩子愛恨交加,又無可奈何的黯然神傷。

當兒子達到目的之後在交談中情緒立馬變了,一句冷冰冰的話觸怒了我。我們又發生了爭執,還好我盡力覺察,沒讓自己陷入情緒漩渦,這也得益于堅持正念的力量。

這又是一次跟兒子不歡而散的交流,幾乎每次都是這樣,當我越想靠近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像一個刺蝟一樣扎我之後就逃離。

我不得不去面對一個真實的存在,兒子對我沒有真實的情感。在我跟兒子的關係中,我也反思了好多,或許我不能以這種愧疚的心態面對孩子了。

我在兒子成長中未能像一個正常媽媽陪伴他,不是我的錯。跟孩子的感情也不是一下子能修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需要時間。

回想這幾年等我逐漸好起來之後,我又走入了一個誤區,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想彌補對孩子曾經缺失的愛。這種方式讓孩子的欲望也隨之水漲船高。

比如孩子的攀比心理越來越強,衣服和鞋子一定要買品牌。初中時還學會了網購,由開始購買幾元的小件,發展到後來的幾百甚至上千元購買。

兒子只要看上了一件物品,就會想方設法纏著我直到答應為止。初中的時候就換了好幾個手機,最貴的一個花了5000多,我家的經濟其實達不到孩子這樣的消費。

我知道兒子的這些要求不合理,可是看到兒子求我的時候,每次我都會於心不忍以妥協而告終,硬撐著滿足孩子的一切。我以為孩子慢慢會理解。

其實結果適得其反,只要有一次不滿足,孩子對我是更加的恨。傷心的我想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明明我是在愛孩子,孩子反而離我越來越遠了。

後來又和兒子經歷了好多次衝突,終於明白了是我的方式出了問題。一方面讓孩子覺得媽媽欠他的,一切補償都是理所應當的,不但不珍惜,還會變本加厲的索取。

另一方面也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需要靠無限制的物質來填補內心缺失的愛。我以為靠這種方式可以幫孩子建立自信,其實是讓孩子變得更自卑。

正念課程的學習讓我明白了,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互動很重要。孩子從小缺愛沒有安全感,需要的不是外在的物質,更需要來自媽媽心理上的支持,心裡感受到愛才會真正自信。

一個人找到自我價值很重要,內心有力量,才是真正的強大。要想孩子好,先把自己活得好好的,用智慧去幫到孩子,而不是用物質去補償。

我不再用無限滿足孩子欲望的方式去愛孩子了,我不再把自己的重心和價值放在孩子身上,我需要做出改變。

我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觀念,找到自己活著的價值!唯有先改變自己,才能帶動孩子的改變。我活的越自信,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孩子,或許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反思覺察就是成長,或許內心有力量的媽媽,才會有自信的孩子!相信自己,同時相信孩子在長大,智慧和能力也在長。

或許有一天孩子會明白媽媽所做的一切,或許不會明白,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每一代的父母,其實都是在把自己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

父母無須責怪自己,負疚的心態,只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給予他們的的確不足,讓孩子無法建立良好的自信以及對他人的依賴、沒有安全感,從而不斷地向父母索求和抱怨,同時,也會讓父母陷入無法自拔的病態心理。

為孩子,也是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著想,父母必須在內心建立一個清晰、明確的信念:我已經給了孩子我可以做到的最好的東西了,同時,我會繼續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父母必須放下自責和愧疚的心理,才會更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大家好!因為公眾號平臺最近更改了推送規則,為了保證我們每次更新的文章可以被大家看到,請大家在看完文章後點擊一下「」和「在看」,或者直接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哦!

相關焦點

  • 馬國強的「內疚、愧疚和自責」
    武漢市市委書記馬國強:我現在是一種內疚、愧疚、自責的心態,如果早採取嚴厲的管控措施,結果會比現在好,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要小,也會讓黨中央、國務院少操心。假如有一天,我的孩子不小心把別人的孩子的手弄破了,我肯定會對家長說:「對不起!是我沒有把自己孩子教育好,是我的錯!對孩子手弄破了的事,我也很內疚、愧疚和自責……」手破了,而已,我也會內疚愧疚和自責;甲殺死了乙,甲的父母對乙的父母也說「內疚、愧疚和自責」的話,恐怕是不行的,得說「我有罪!
  • 不同階層父母最糟糕的教育心態:懷著愧疚的心理養育孩子
    當父母們能夠深度地理解教育的本質,才有可能讓自己逐步生發出正確合理的教育心態,否則只能是被現實牽著鼻子走,內心還焦慮不堪無所適從,又或者表面看來忙忙碌碌付出很多但實際收穫卻是不盡如人意的。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現在很多父母們隱約存在的一種教育心態:愧疚心理育兒。
  • 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要時時刻刻反省:我們的心理是否健康其實,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樣普遍,人人都有,誰都會得。父母得了感冒,害怕傳染給孩子,他們會躲著孩子,避免孩子受到傳染。但父母得了心理疾病卻不願承認,他們不去找心理醫生,放任自己的疾病蔓延開來,最後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這種心靈的傷害往往比肉體的傷害更可怕。
  •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更重要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希望那個孩子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讓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錘鍊自己,頂天立地,從而做生活和事業的強者。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本。而且,一些原本只在中老年人身上才會出現的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也經常在青少年身上發生。這是一組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重視的數據。面對這樣的數據,父母和老師都應該反思,讓孩子好好學習是必要的,但是若是孩子沒有了好身體,學習又從何談起呢?許多教育者都對這樣的數據感覺非常驚訝:中小學生不但體能素質下降速度驚人,而且體質差的程度也讓人不敢相信。
  • 六大心理因素利於健康長壽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弗雷德曼和萊斯利·馬丁根據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列出有利於長壽的諸多心理因素。適當憂慮那些一直被父母說成「總是異常快樂」或「從來不發愁」的孩子,長壽機率反而低。弗雷德曼說:「我們經常聽到的勸告是:要快樂,要高興,這樣才會健康。然而,發愁有時也是件好事。」多項研究證實,適當憂慮有益健康,對男性而言尤其如此。因為心中擔憂某事,便會全盤考慮各種可能性,做到有備無患。
  • 挽回愛情:避免過度自責心理更有利於挽回
    這一節課要跟大家聊一聊,避免過度自責心理,更有利於挽回。而在我的挽回案例當中大多數想挽回複合的人,他的思維模式都是原因內求模式,而且挽回欲望非常強烈,這種愧疚心理促使著他想儘快挽回對方,想要對對方好來彌補過去的錯,告訴對方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那些歸因於外部思維模式的人呢?
  • 知愈心理:孩子成績背後的心理密碼,父母真的讀懂了嗎?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由於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不但成年人的生活壓力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成倍的增長。這些壓力一部分是來自學校和社會,但更多的是來自家長。作為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 比學習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怕輸,怕文憑低、學歷低、職位低,怕買不起房、怕孩子上不了好小學......大學,怕輸掉起跑線等等。抑鬱症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年輕化跟當前社會的焦慮環境有關。人在社會中,誰能不怕,而且欲望越大就更容易焦慮。小編也怕也焦慮,呵呵,正常人麼......焦慮也越來越侵蝕少年兒童。現在中小學生中抽動症患者逐年增加,小學中哪個班沒有一兩個不自覺的擠眼、抖動脖子等症狀的孩子呢?
  • 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陰影呢?
    所以,他們在工作或學習中會信心不足,而不能有更出色的表現,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不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異。所以,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是實現理想或某種願望的巨大心理障礙。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以及我們的體驗感受均和幼年時期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息息相關。
  • 看似一句簡單的口頭禪,竟會毀了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必讀
    家長們也有很多共同的口頭禪,孩子哭鬧、纏人、不聽話的時候,這些口頭禪也就脫口而出,但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口頭禪,卻可能會毀了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別哭了,憋回去!」】這大概是中國孩子都聽過的一句話。中國家長在家庭中有絕對權力,常常缺乏對孩子心理上的關懷,缺乏對孩子的尊重。更要命的一點,中國家長對負面情緒是沒有認同感的,非常害怕孩子哭。好像孩子哭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意味著孩子的軟弱。所以弱勢的父母遇到孩子一哭就妥協,強勢的父母碰到孩子一哭就發飆。
  • 朔城區教育局心理疏導教師:心理健康培訓話感悟
    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首先是一個心懷感恩,心懷大愛的人。盡我所能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讓世界因你而溫暖如春。三、每一個人都與眾不同,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一個團隊,要團結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會取得驕人的成績。四、珍惜每一個當下,用心做事。相信自己,相信學生,用相信和接納去創造奇蹟!
  • 孩子拒絕心理疏導,怎麼辦?
    實則不然,做心理諮詢是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的積極表現,也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才會來看心理諮詢。家長們在糾正自己觀念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與醫院和學校的心理疏導不同,醫院通常治療的是一些精神疾病,主要靠藥物控制;而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也並不是專業領域的心理諮詢師,他們說的話大多數和家長差不多,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
  • 總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父母,很難給孩子帶來幸福
    知乎上有個問題:作為父母,你在哪一刻對孩子感到愧疚?有位媽媽回答說:「無時無刻。」養孩子,很少有媽媽能自信地說一句從來沒內疚過。出於不同的原因,生活中總有那麼幾個瞬間,媽媽的內心都是充滿愧疚的。因為離婚,夫妻兩人對孩子感到特別內疚,尤其是父親,每個月和孩子相處的那幾天,十分放任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他帶著愧疚經營親子關係,打破養育的原則,只為了讓孩子感到快樂。
  • 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情感溫暖父母拒絕與欺負行為
    教養方式影響不同特徵的青少年情緒和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相關。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響性格的形成,以及最直接的學習,進而影響其對以後的人生道路。這裡隨機選擇某中學的13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親子關係和心理健康的問卷調查。
  •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這張圖片的數據顯示,我國幼兒心理健康不容樂觀。兒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兒童心理健康發展關係著每一個家庭,也關係祖國的繁榮昌盛。成人的世界裡,充滿各種各樣的煩惱;孩子那麼小,也會有煩惱嗎?也需要心理疏導嗎?答案是肯定的。如何幫孩子疏導?誰來幫孩子疏導?學校的老師用專業的知識幫孩子疏導嗎?不是的,是父母。孩子成長的過程,心理的變化,是需要隨時被父母看到的。以下將分享我和女兒之間發生的事情,希望能對做父母的你有所幫助和啟發。
  • 心理專家: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常會有3種表現,父母切莫忽視
    心理專家指出,如果說孩子有以下三種特徵的話,說明父母在培養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父母的這些行為,都有可能會讓孩子養成愛撒謊或者不敢說實話的壞習慣,而且會讓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家長在發現自家孩子撒謊後,使用正確的方法和進行孩子溝通和引導,幫助孩子改掉撒謊的壞毛病。
  • 心理問題孩子的家長,放下執著就是最大幫助
    熱愛生活,喜歡超心理學和人生哲學,樂於分享生活感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心理疾病困擾,獲得健康快樂富足人生。,就是剝奪了孩子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鹹的滋味的權利,失去各種成長鍛鍊的機會,不經歷生活的痛苦就只有經歷心理痛苦啦!
  • ...心理健康成長發展中心」,從家長和老師的角度關注兒童心理健康
    在啟動儀式上,重慶市合川區圖書館館長劉格說,啟動此項目是希望通過專業的心理機構和家庭教育機構,把閱讀與心理健康、成長教育結合起來,以書為載體,通過長期舉辦形式多樣的悅讀薈、講座、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來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家庭教育技巧,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豐富家長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最終實現心靈的成長與幸福感的提升。
  • 父母發現女兒「記仇本」,內容讓母親自責,別讓偏心傷害到孩子
    現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再加上國家鼓勵生二胎,讓許多家庭紛紛都走上了二胎的道路,尤其是年輕的夫妻,經常會選擇要2個孩子,認為2個孩子的家庭會更加的幸福和甜蜜,但事實上,想像和現實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父母們經常會因為兩個孩子的做法而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