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從來都是孩子父母的責任

2020-09-24 佑佑兜兜媽媽

有了孩子之後,你會發現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或者因為生活的變動你不得不在孩子和工作中去做出選擇。

那麼孩子交給誰去帶?是給家裡的老人?是保姆?還是自己邊工作邊帶娃,又或者哪怕日子過得再艱難一點,也要陪在孩子身邊,暫時不出去工作?

我是一個二胎媽媽,面對孩子交給誰去帶,我很有感觸。

拿我身邊的人來說,大部分的家庭紛紛響應國家的號召都生了二胎,可又因為孩子的降臨覺得壓力太大,會把自己的一個孩子甚至兩個孩子都交給老人去帶。

當然這樣的現象不止在二胎家庭出現的比較多,一胎家庭的老人帶孩子也有很多。

一來,老人會覺得爺爺奶奶帶孫兒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二來,老人覺得自己還年輕,還可以幫襯著年輕人分擔一點,讓他們在外面安心打拼;

三來,現在這一階段結婚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家庭難免有些嬌生慣養孩子,所以,孩子結婚之後很難自己一個人帶好一個孩子,因此需要老人的出面幫忙;

四來,有部分的媽媽就是很喜歡去外面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所以,老人成了照顧孩子的主力軍人物。

當然,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把孩子交給老人去帶,我都能理解他們的心情和無奈,但凡有這個能力誰想和孩子分開,錯過孩子最重要的一段時光呢?可因為生活的現實,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接受這個現狀。


還記得我之前寫的那篇【孩子誤把婆婆的降壓藥當糖吃的背後,揭開了二胎媽媽的心酸】那篇文章嗎?文章的內容是我們小區一位二胎媽媽身上發生的一件很真實的事情。

事情大概經過就是「二胎壓力太大,老人又不願意來這邊帶孩子,他們只好把小的一個孩子放到鄉下交給老人去帶。可就在某天孩子奶奶去做飯的時候,孩子把奶奶沒有收起來的降壓藥當成糖給吃了,只是好在發現及時,立即把孩子送醫洗胃了。」

好在事後慶幸孩子沒有什麼大礙,要是有個萬一,孩子的父母和老人該是有多愧疚啊。

其實,我以為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之後,孩子的父母會把孩子接過來放在身邊自己帶,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還是繼續把孩子交給奶奶,我也能理解,因為被生活的現實所迫。

說實話,我生下小寶的時候,我的父母也跟我說過要我把大寶放到鄉下給婆婆去帶,這樣我就不用那麼辛苦。


但我拒絕了。

一是,我不忍心,也違背了我要二胎的本意。如果生了二胎是需要與其中一個孩子面臨分開,讓他在缺少母親父親的陪伴下去成長,那麼,我無論無何也是做不到的。

並且,在日常中哪怕我只帶一個孩子短暫出門,我也會覺得對另一個有愧疚,更不要說長時間的分離。

二是,公婆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們沒有那個精力可以帶好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且老舊的帶孩子方式我覺得還是有些不靠譜。

三是,不安全不便利。公婆住的屋後就有一條小江,我很害怕喜歡玩水的孩子會發生什麼意外,還有交通的不便利,若孩子有一個發燒的毛病,送去醫院都會很困難。

四是,不想剝奪老人的年老時光。公婆他們這一輩子過得很苦,年輕的時候也是無人幫襯需要帶孩子還要維持生計,而現在年老了,該讓他們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五是,孩子不願意。孩子從小我親帶,哪怕現在他有自己的小夥伴了,但只要我離開一會,他就會四處找我,加上他本身和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並不多,所以他根本不會願意離開我和爺爺奶奶一起居住。

六是,帶孩子是我的責任,不是老人的義務。自己親帶孩子,我不會錯過他們的成長,還有在陪伴的過程中能帶給他們更好的教育,最主要我隨著孩子的成長去學習去努力,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我、孩子不願意的原因之外,我的公婆其實也是不願意帶孩子的,畢竟養育孩子責任重大。還有如我婆婆曾對我所說的,她現在年紀大了,幾十年都沒有帶過孩子了,不知道怎麼帶好一個孩子。

這話確實很中肯,記得婆婆短暫在這居住時,因為我給孩子做性教育,婆婆就表現了對此不一樣的看法,她認為現在教孩子聽不懂也沒有必要教。而我則認為,性教育從來不嫌晚,聽不懂多灌輸幾次就好,畢竟不能因為他是男孩就不會有傷害的可能。


所以,在這裡我很感謝我的婆婆,正因為我們沒有住在一起,所以我們不會因育兒理念不同而讓婆媳關係更加有矛盾。

佑佑兜兜媽媽有話說:

現如今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多數還是老人帶孩子比較多,再是孩子的爸爸媽媽親帶,還有一部分是花錢請保姆來幫忙。

前者的老人來帶孩子,希望老人把好的養育經驗繼續發揚光大,擯棄之前老舊的錯誤觀念,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年輕的父母相互探討。

畢竟,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彼此為了孩子各退一步,相互理解、包容、學習很有必要。

中間的父母帶孩子,除了要去學習很多的育兒知識之外,在日常與孩子相處的時候,高質量的陪伴也很重要,另外,要記住不過分的拿孩子與他人去比較。

畢竟,每一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期,所以有些花會開的早,有些會開的晚,我們尊重、順應孩子的發展就好。


後者的保姆帶孩子,在請一個保姆來帶孩子之前,一定要選擇一家正規有資質的家政公司,保姆也要獲得相應的合格證書,最好是有一定的經驗,且知根知底、身心健康。

畢竟,一個保姆的好壞,是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最後,我想說,老人或者保姆帶孩子,都只是養育孩子人選的一個過渡,最主要養育孩子的人物和責任還是我們父母自己本身,包括給孩子的教育、品行、性格養成也是一樣,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學校老師、其他培訓機構就萬事大吉。

畢竟,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最好的老師依舊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父母。


相關焦點

  • 如何養育負責任的孩子,不僅僅是聽話的孩子
    這是我肯定知道的一件事:像大多數父母一樣,當孩子表現出責任感時,我們不能指望完美。養育負責任的孩子需要時間。這個過程歷經多年發展,需要指導,耐心和堅持。我們不希望四歲的孩子知道他每天需要洗澡,也不能期望十歲的孩子能完美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孩子們需要教練和指導來養成個人責任感。父母可以通過在家裡創造一種文化來養育自己的孩子,這種文化隨著孩子的成長和成熟,會逐漸增加他們的責任感。
  • 養育孩子的大忌,但每個父母都在做
    另一方面,對孩子來說,本來應該做好的作業、家務,就會變成父母給自己布置的「有償工作」,不僅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更會對親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用教育代替教育,往往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我的所有的好,都是有理由的。
  • 父母養育孩子,可以試著放棄,「養兒防老」這個觀念
    先說明,這個觀點僅僅是說,我們在養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可以試著放下「養兒防老」的這個觀念。而不是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但是一旦他開始成長,有了自己的思想,家長 不管是從腦力上,體力上,可能都比不過孩子了。在面對孩子寫作業這個問題時,看到孩子不好好寫。自己一開始都是很溫和的說,但是孩子還是不聽,總是會忍不住發火。心裡想著,我花錢讓你上學,你還不好好學。這樣子的想法剛冒出來,自己就被嚇了一跳。曾經也多次的勸過自己,不能像上一輩對待自己一樣的對待孩子。但是又走上了老路。還好我從來沒有跟孩子說過這樣子的話。
  • 給父母的禮物:育兒書籍整理,養育孩子從來不是打一頓那麼簡單
    給孩子最牛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高度,足以讓孩子站在肩頭,看到未來。成長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的成長何不是父母的修行,養育一個身體健康、性格健全、有成長型思維、對社會有用的孩子,父母首先得明白,你能給孩子什麼?
  • 在希臘,華人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
    霍慶川,公眾號:我們在希臘帶著孩子來希臘上學,越早越好前段時間,一位陪女兒和外孫女在希臘生活的阿姨,和我聊到孩子教育的話題,她說到她的女兒每天「沉迷於抖音和遊戲」,以至於她「不得不」承擔教育外孫女的「責任」……
  • 遊戲力養育,願每個孩子都被傾聽,願每個父母都被支持
    所以,這個暑假,我特意安排了遊戲力養育的主題閱讀,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到更多的父母,讓更多的父母成為懂遊戲、會遊戲的父母,讓我們和孩子之間搭建起來遊戲的橋梁,更好的增進親子關係。我真心的希望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更多的父母受益,因為養育不是為了創造美好的生活,養育本身就是美好的生活。
  • 家庭塑造孩子心智並影響一生,父母的責任,是實施正確的養育方式
    02 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不同的影響孩子就是家庭的鏡子。不同的家庭環境,養育出的孩子帶著相應教養方式的特點。教養方式,是家長(主要是父母)在對孩子養育的日常活動中傳遞給孩子的態度,以及由家長行為舉止所營造的情感氛圍的集合體。
  • 孩子體檢缺鐵,兒媳當眾斥責婆婆!請不要隨便轉移你的養育責任
    而這孩子的媽媽,也確實讓人氣憤。既然自己知道缺鐵不可逆,為啥不自己用點心呢?把責任都推到老人身上,能解決啥問題呢?我一直說,老人帶娃,愛心有餘、能力不足。老人們對孫輩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年齡和經驗的限制又決定了他們很難做到科學養育,老人帶娃,充其量就是幫助工作的子女解決下「沒人帶娃」的難題,真正養育的主要責任還是在父母手中。
  • 《雙向養育》的黃金法則:用R=TLC公式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由於父母的「包辦」行為讓孩 子形成了如此的生活模式。《雙向養育》一書告訴我們:如何用黃金法則R=TLC公式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麥可·貝克維斯博士,阿加佩國際中心(Agape International Center)創始人評價這本書時這樣說到:「雙向養育將父母從過時的育兒方式中解放出來,孩子不再只是一個需要長大的身體,更是一個需要呵護的心靈。每個孩子都有權利讓自己的心靈美麗綻放。梅傑博士提倡的養育方法能夠讓孩子和父母彼此幫助,也使我們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美好。」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各方面都很要強,一直是她的驕傲,她們家雖然條件一般,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但是在吃穿用度上,從來沒有委屈過孩子,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她都儘量滿足孩子,孩子想學街舞,她省吃儉用也給孩子報班學習,孩子想要手機,她寧可自己不買衣服也會滿足他。
  • 滋養,是父母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養育方式,讓孩子活出最好的樣子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師,不是父母知識的傳授,而是一個有溫度的父母,良好的親子關係比什麼都重要,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繞了很多彎兒我也才終於明白,父母和孩子關係融洽了,才是孩子學習真正的動力。每天催促孩子看書學習,不如關切地詢問:「孩子你累不累?想吃什麼?學校裡有沒人欺負你?」
  •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要把孩子「丟給」社會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上的寶貝,但是卻不是每個父母都願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經常看到新聞上的「熊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父母在孩子犯錯後不作為的結果。身為父母,教育孩子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可這位媽媽在子女出現問題之後,不是去積極引導糾正,而是選擇把教育的責任主體推給社會與他人,自己卻一走了之。
  • 爸爸媽媽來陪伴|養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
    無論我們是爸爸,還是媽媽,我們都需要好好地陪伴孩子。因為有爸爸媽媽陪伴長大的孩子,內心更安全,心理素質更強。而我們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的養育,可以稱得上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這篇文章,既可以看作是我個人的自媒體創作主張,又可以理解為我現階段對育兒的看法總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養育孩子是父母一堂人生難課,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
    養育孩子是一堂最難的課孩子從呱呱落地,來到父母身邊,父母的責任和愛也伴隨而來!養育一個孩子不容易,要教育好孩子更不容易!真的是養兒方知父母難。相信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寵愛的,只是在平凡單調的柴米油鹽生活下,把自己的耐心磨沒了!對於孩子做錯事情開始是有耐心教導,只是多幾次後就失去了耐心,覺得為什麼說幾次都不聽還是一樣?侄女一歲半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培養教她上廁所尿尿要自己說,然後去馬桶尿。一開始的二三個星期肯定她是不會說的,都是尿褲子。
  • 那些優秀的孩子,往往是這三種父母養育出來的,家長們都該看看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比任何人都優秀,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父母就會抱怨孩子,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他對比。但那些父母口中優秀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用心養育出來的,孩子的問題,也彰顯了父母的問題。馬伊琍表示:孩子的依賴感是從小建立起來的,父母越是滿足了孩子的依賴感,用充分的情感去回應孩子,孩子長大以後才會擁有安全感,才會真正地學會獨立。女兒們在她的用心養育下,都很聰明,也很優秀。
  •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評
    一位爸爸在教孩子怎麼使用割草機,可是孩子一不小心,把爸爸精心培育的花朵給夷平了,爸爸非常憤怒,他的妻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有人說教師不好當,因為做的是育人的事業;有人說醫生不好當,因為你要與死神搶人,其實最難當的應該是父母,因為沒有一本教科書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是什麼版本,你要怎麼養育他。
  • 父母養育孩子,本來是分內之事,但這社會使得養育孩子分外地艱難
    作者 | 同源丁當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父母養育孩子,本來是分內之事,但是這社會使得養育孩子分外地艱難。父母掙錢不易,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卻要給孩子交學費買衣服,買書。上大學時候,不喜歡給他打電話,每次打電話都是弱弱地說:「我沒錢了。」父親總是夾雜著笑說著:「不要錢就不會打電話!」每次打完電話,照例總是難過。花起錢來,總覺得不自在。從來沒想過有天花著自己掙來的錢是什麼感受。等我能夠掙錢養活自己,我堅決不會再向父母要一分錢了。當時父母還不知道,父親的意思是要給我打錢,我總是說:「有錢,有錢,你不用打了。」
  • 養一個孩子花費的成本你算過嗎?養育孩子的父母個個都勇氣可嘉
    18歲以後孩子應該是去讀大學或者工作,不管是哪一種,父母還是會操心孩子的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他一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孩子步入社會、取得成功。 所以,這樣看來,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需要一輩子養育他們。無論在孩子的哪個年齡階段,父母都有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 《養育女孩》:養育優秀女孩的目的,從來不是「阿爾法女孩」
    我們都希望養育更好的女孩,但究竟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條不紊,不慌不亂?好好利用女孩人生中的5個階段,我們都可以養育更好的女孩。1、在0-2歲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引導孩子實現夢想,並讓孩子知道,你需要的時候,我們都在。夢想實現的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讓孩子發現內心的過程可能會很久,也可能會超過這個年齡段,但只要孩子還沒找到,我們就有責任幫他們一起尋找,因為只要心在,孩子就會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5、在14歲-18歲的時候,讓孩子為成人做準備。
  • 「成童禮」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恩
    成童禮」是古代中國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目的在於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如今,這樣的國學傳統禮儀不僅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喜愛。「近日,七裡河小學三年級全體師生與家長共計1000餘人,共同參與了學校精心策劃準備的這場「成童禮」。